孙畅,钢琴
看点
在古典音乐领域,许多音乐灵感和素材都来自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施特劳斯根据尼采的散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的同名作品,可视为他对尼采哲学思想及所描绘的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对照的音乐回应,他把原著中某些段落的诗的情绪,用音乐描写出来;伯恩斯坦取材于英国现代派诗人奥登诗作《焦虑的年代,一首巴洛克牧歌》的第二交响曲《焦虑的年代》可以说是一首带有钢琴独奏的交响曲,钢琴“扮演”的是“自传”的角色,展示了伯恩斯坦高超的钢琴技巧和审美。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46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8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4.11.23(星期六)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余隆
钢琴:孙畅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理查·施特劳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品30
1.引子
2.关于远古时期的人
3.关于强烈的渴望
4.关于喜悦与激情
5.埋葬之歌
6.关于科学
7.康复中
8.舞蹈之歌
9.梦游者之歌
—— 中 场 休 息 ——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
第二交响曲(焦虑的年代)
第一部分
1.楔子
2.七个时期
3.七个阶段
第二部分
1.挽歌
2.假面舞会
3.结束语
钢琴:孙畅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品30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原是比理查·施特劳斯大二十岁的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尼采(Friedrich W.Nietzsche, 1844-1909)的名作,分成四部于1883至1892年间出版,是其后期最重要的著作。尼采说这是“一部为所有的人和不为任何人写的书”,书名中的“查拉图斯特拉”是公元前六百年左右,古代波斯祆教的先知、创始人,其希腊名字过去在中国书籍中曾中译为“琐罗亚斯德”、“苏鲁支”、“左罗阿托”等名字;这位古代哲人提出“超人”的观念,尼采受此观念影响写成的散文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出版后,对西方思想影响相当大,其后在政治、宗教、艺术和音乐等领域出现不少分支。 能对尼采这部名作的内容有点了解,当有助对这首交响诗作更深入的认识。
尼采“超人”理论的崇拜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书中宣扬尼采一套新观念,并提出超人(Superman)和无神论。尼采的哲学打破传统的形上学。他认为形上学家崇拜柏拉图式的理论,将世界视为“表象”或幻想,追求另一个理想而真实的世界。尼采却肯定此岸的世界(This world),人间和大自然已涵盖所有价值、意义和实在,毋须求诸彼岸。同时,他攻击西方传统二元对立的观念。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也嘲笑道德主义者,在“文明的城土”一章中,则指出社会城市中尽是盲目多变,吱喳不断的人群,而且人人变得神经过敏,随时起哄呼应……(这似乎很准确地预言了现今全球化网络世界的乱象)。
理查·施特劳斯的思想深受尼采影响,是尼采“超人”理论的崇拜者,他以音乐描绘了许多人的生活和传说故事,故事的中的主角都拥有热望与目的,都可说是属于某种“超人”,他所写的交响诗《唐吉诃德》、《蒂尔恶作剧》、《英雄生涯》和本曲《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都是此类作品。
文学表现力刺激创作欲
1892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最后一部连同前三部出版后,理查·施特劳斯在埃及读到该著作,写下这样的感言:“这位哲学家对基督教的抨击,特别震撼我的心弦,读了他的书,证实我十五岁时不知不觉对基督教产生反感是对的,他的书亦加深了这种厌恶感,信徒只要忏悔,就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尼采的著作中,记述了查拉图斯特拉这位预言家远离人类,过着穴居生活,不时回来把隐居独处苦思冥想的心得传授给信徒。他对人类提出的座右铭是“由最优秀的人(或超人)来统治”、“人是可以征服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不是目标,而是到达目标的桥……超人应是大地的化身。”书中采用诗歌形式,滔滔不绝地陈述尼采自己的哲学思想,诗中描绘了山峦和日出、翩翩起舞的少女和午夜的钟声,还论及意志与永恒。其中并插入以“人啊,当心”为首句的十一行诗……正是尼采这些以华丽语言表达的富于浪漫色彩的文学化的文字吸引了理查·施特劳斯。所以,理查·施特劳斯表示从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获得“美学的享受”,那并非来自他所崇拜的哲学,而是来自尼采的文学表现力。
但到1894年2月,理查·施特劳斯在魏玛时才首次动念用音乐来谱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念头。 到1895年7月9日在他所写的日记中,便写下这样的字句:“构思一首新的交响诗:默想。灵性的感受。认识。礼拜仪式。怀疑。失望。”1895年12月7日,开始认真创作,并于1896年7月17日完成缩编谱。大总谱在1896年2月4日至1896年8月24日完成,那是他完成《蒂尔恶作剧》一年后的事了。
该曲于同年11月27日在法兰克福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由于这部著作广为流传,所以这首交响诗自首演之时开始,无论在那里演出都大受欢迎。理查·施特劳斯在法兰克福最后一次排练后,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说:“在我全部最重要的作品中,它最光彩夺目,形式最完美、内容最丰富、音色最独特……高潮迭起,妙不可言!!总谱无懈可击……”这似乎有点自鸣得意,沾沾自喜,但更可能的是,这只是理查·施特劳斯作为职业指挥家的激动反应而已。
作曲家的注释与引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首关于抽象思想的交响诗,曲中没有情节,也不像《蒂尔恶作剧》那样生动地描绘具体事件。 曲中采用了两个差异颇大的调性(代表人的B小调和代表大自然的C调)的转换和相互对立,赋予戏剧性的和音乐的冲突。曲中选择了尼采著作中八个章节的标题作音乐提示,还将整首作品说成是“根据尼采的作品自由改编的”,意欲摆脱以音乐表达文学作品的观感。可以说,作品的梗概来自尼采,音乐的内容细节和风格,则百分百是理查·施特劳斯,全曲的组织结构及和声色彩的独特,更是这部作品的力量和美的来源。
该曲首次在柏林公演时,作曲家还写下一段注释:“我并非要写一部富于哲理性的音乐,或是以音乐来描述尼采这部伟大著作,只想用音乐传达人类从自身原始人逐渐进化,经由宗教以及科学的各个发展阶段,直到产生尼采的超人思想这样一个思想脉络,表达对尼采的尊崇。”可以说,施特劳斯的音乐,可视为是对尼采的哲学思想的音乐响应,主要仍是对其思想及所描绘的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对照的回应,并非要把尼采的哲学体系藉音乐来表现,而是把原著中某些段落的诗的情绪,用音乐描写出来。施特劳斯青年时代,曾于慕尼黑大学修过哲学课程,在这首交响诗中也必然使音乐和哲学相互融合,为听众带来有所关联的感受。
该曲的序奏引子在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68年拍摄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用作主题音乐,于六、七十年代无人不晓,雄伟的铜管旋律把人震慑。该段音乐的灵感可以说是来自尼采书中的开场白(Preamble)的内容。在总谱引言中,便加印了开场白的第一部分:“查拉图斯特拉到了三十岁时就离开他的家和他家乡的湖,走进深山,在那里陶醉于他丰厚的精神生活和孤独的寂静,十年不倦;但最后心意改变,一天黎明起来,对太阳说:‘你,伟大的星宿!若没有你照耀,你会有甚么快乐呢?十年来,你总是来到我的洞穴,要不是有我以及我的鹰和蛇,你就会对你的光和你的旅程感到厌倦了吧。你这无比辉煌灿烂的星宿啊!我必须像你那样走下去,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查拉图斯特拉要再一次作为一个人!’为此,查拉图斯特拉将要再赴人间。”
从动人壮丽的日出开始
管弦乐团采用颇大的四管编制,除弦乐,木管乐器,还有六支圆号、四支小号、三支长号、两支大号,两台竖琴和一台管风琴。全曲共分成九个段落, 在著名引子序奏后的八个段落的标题,来自尼采著作中八个章节,在总谱上一一注上。
1.引子(Einleitung)
乐曲开始便是极其动人壮丽的日出序奏引子,理查·施特劳斯有这样描绘:“太阳升起来了。人进入世界,或世界融入人心中。”这段著名的引子的主题以三个简单音型(C—G—C)构成,是象征大自然的第一主题,亦有人称之为“世界之谜主题”。以管风琴、低音大管、低音提琴和低音大号响起微弱低沉的C音,延长四个小节,就在此一安静的、不祥的低音持续音的烘托下,四支小号以特弱的力度奏出这个庄严的大自然主题(C—G—C),随后这个主题以各种不同的节奏外形,遍布于整部交响诗直至到乐曲结束。这一简单引子力度很快增强,就像太阳辉煌地慢慢升起,大调和小调戏剧性地交替,定音鼓敲出雷鸣般的三连音,在管风琴奏出最后一个音符时,达到高度紧张,仿似要破裂般的高潮,突然铜管乐器,爆出主旋律,太阳升起来了。这时并加入管风琴和乐队全奏,在一个持续长和弦上辉煌地结束。
就这样,在太阳的祝福下,先知回到了俗世,开始把自己积累的人生体会向人类倾囊相授,原于善恶彼岸,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的超人查拉图斯特拉自此走下凡尘。
2. 关于远古时期的人(Von den Hinterweltlern,)
人在B小调中出场,“隐居人”探究宗教,欲在宗教中寻求“世界之谜”的答案。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一个颤音乐句,展示神秘气氛,表现出不祥预兆,很快,弱音圆号改以庄严气氛奏起辉煌的第二主题,带有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素歌《信经》的宗教风格,含有讽刺意味。接着融入华丽的管弦乐旋律中,由柔和的管风琴伴奏,弦乐分奏十六个声部。
3.关于强烈的渴望(Von der großen Sehnsucht)
第三主题代表世人强烈的渴望和憧憬。一个激动的、上升的经过句由大提琴和大管奏出,接着,快速转到高音弦乐声部应答。英国管和独奏中提琴的变化音三和弦,是对“关于强烈的渴望”的陈述,很快由多调性的经过句的大自然动机C大调与之相对比。
4.关于喜悦与激情(Von den Freuden und Leidenschaften)
第四主题则代表世人的快乐和热情。竖琴以快速的刮奏和低音弦乐奏出的上冲的主题结合,于毫无干扰下,引出强烈的喜悦与激动的热情,整段音乐强劲热烈,生气勃勃,直到最后才稍为减弱,进入下一段落。
5.埋葬之歌(Das Grablied)
第二小提琴、双簧管和圆号相继奏出带着悲哀与号哭感觉的旋律,持续而流畅;弦乐独奏交错起伏的旋律线条,将死亡带来的悲哀感觉深化,让这阕“死亡之歌”带上柔和神秘色彩,最后挽歌再回归平静,凡尘的主题再次重现。
6.关于科学(Von der Wissenschaft)
描述“关于科学”的情态,采用常被认为最富于科学逻辑的学院式赋格形式写成。合共分成八个声部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各分成四个声部),将大自然主题以低沉缓慢且平静的赋格段开始,其后弦乐的各个声部及其他乐器陆续加入,张力亦不断增加;人的动机与大自然动机在小号独奏出辉煌的高潮中重现,然后阴暗遮掩了光线,不过忧郁的调子并不持久,最后人的动机很快便将情绪振奋起来,以强奏将这段音乐结束。这段音乐运用了半音音阶的全部十二个音符,编成三种节奏五种不同的调性。
7.康复中(Der Genesende)
诙谐曲般的乐段。有力的短促节奏,及奇特的音响,响亮地交互穿插推进,有如幽默的欢乐笑声;当力度不断增强,气氛亦变得越来越喧闹;当乐队全奏出宏大的高潮时,便仿如从人生的苦斗中获得解脱,有如是超人的胜利。强大的高潮后,带来的是一刻的沉静,打破沉静的是低沉向上的简短动机,灰暗的色彩和不祥的音响很快便在快速飞驰般的弦乐中消失,最后变成降E调的单簧管奏出仿如《蒂尔恶作剧》的音响,还有一系列颤音和小号重现的大自然动机,并迅速营造出一片喧闹的场面,最后木管奏出仿如鸟鸣的声音带入“舞蹈之歌”。
8.舞蹈之歌(Das Tanzlied)
音乐转到C大调,是超人的“舞蹈之歌”,一首圆舞曲,是当时维也纳流行的舞曲,以酒神音乐开始,展示超人的快乐,是全曲中最长的一段。以一个模仿笑声的木管引子开始,独奏小提琴奏出悠扬优美的3/4拍子圆舞曲,特点与作曲家所写歌剧《玫瑰骑士》中的圆舞曲关系密切。这段维也纳圆舞曲与仿如笑声般的双簧管音响结合,表现出让人莞尔的幽默。圆舞曲的主题是大自然与人的主题又一次天衣无缝的结合。随着舞曲节奏逐渐热烈起来,尽管其间不时会有短促的强力音响粗暴地插入,人的动机仍变得越来越意气风发,最后乐队全奏,将舞曲带到C大调大自然动机的大高潮时进入最后的结束段落……
9.梦游者之歌(Das Nachtwandlerlied)
在上一段大高潮的强大音响中,一声低音钟在很强的力度上敲响,在午夜钟声的拱托下,开始“梦游者之歌”。强大的和弦与轰鸣的钟声,呈现的可是敬畏和狂喜的奇异复杂心理,表达的是战胜灾祸的胜利喜悦,但这种激情持续减弱,调性也从强烈的C调,慢慢滑到柔和的,有如小夜曲般的B大调抒情主题;钟声每隔四小节敲响一下,共响十二下,一声较一声减弱,直到消逝。随着小提琴和高音木管奏响了B大调抒情主题……长号和低音提琴奏出大自然主题,和B大调遥远的木管乐器的高音和弦相交替,最后乐音是大提琴拨奏和低音声部的大自然主题,也就是反复着乐曲开始时被称为“世界之谜主题”的简单音型(C—G—C),能听到的是很微弱的尾声和声,一切冲突的痕迹都被抹去一样,冲突成了遥远记忆,剩下的是代表人和大自然尚未解决的基本冲突此一庄严神圣的问题……最后可有解决?音乐可有提供答案?那就让听众自己去感受了。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
第二交响曲(焦虑的年代)
焦虑不安情绪
伯恩斯坦生前完成的三首交响曲,以第二首《焦虑的年代》较常演奏。乐曲写于1947—1948年间,可说是美国人面对第二次大战后的“新世界”所带来的焦虑大环境下的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未有波及美国本土,而且这场遍及全球的战争亦让美国国力和国势自此崛起,但与美国文化同源的欧洲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及面对国内战后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焦虑的情绪便酝酿而出。
伯恩斯坦的第二交响曲的内容取材自英国现代派诗人奥登(Auden,1907—1973)的诗作,原作标题为《焦虑的年代,一首巴洛克牧歌》。这可以说是一首带有钢琴独奏的交响曲,钢琴“扮演”的是“自传”的角色,曲中写得极为精彩的是能让钢琴发挥炫技的独奏部份。演奏时亦往往会将钢琴置放于舞台前面,故亦可视为是一首钢琴协奏曲。管弦乐队的作用类似镜子,在现代环境中可以藉此观察自我(钢琴),并作自我分析和省察。
伯恩斯坦的乐曲将奥登的六段诗作分成两大部分,每一部份由三段音乐构成。
第一部分:
1.楔子。一女三男四个孤独人物在酒吧买醉,以求排解内心的焦虑,并争论着人类的生存状态。
2.七个时期。变奏曲的音乐。四个人各自从自己的个人角度去回顾人的一生。
3.七个阶段。以另外七个变奏曲组成。四个人走上象征内心世界的旅途。各人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如单身、交换伴侣,但始终迷失了目标。最后各人仿似从梦中醒来,更清楚地齐齐体验到作为组成一个社会整体,一个有机体时的迷失感和焦虑感。
第二部分:
1.挽歌。采用了十二音列的手法创作,但对比性的中段,却有一个仿如是勃拉姆斯式的浪漫音乐片段。四个人在车中,要到女朋友家中举行的酒会,各人悲悼失去父亲式象征的伟大领袖。
2.假面舞会。包括钢琴和打击乐的谐谑曲,亦有一段古怪的爵士乐,写出四个人在女朋友家中的焦虑和迷惘。
3.结束语。作曲家自言这是作为主角自省空虚之后还留什么的音乐。小号和大管分别阐述“某些纯洁的东西”,弦乐用楔子中的忧郁往事来应答。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