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华莉,小提琴
看点
德沃夏克三首音乐会序曲三部曲(“自然,生命,与爱”)中的第三首便是《奥赛罗》序曲,相较于最为盛名的第二首《狂欢节》,《奥赛罗》序曲则更具戏剧性特征;《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有很大胆且美丽的乐思、迷人的旋律以及赏心悦目的配器风格,很明显地流露出作曲家的民族色彩;《D小调第七交响曲》则被英国评论界将之与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和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并列为十九世纪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作品,至今这个评价并没有褪色,灵感和形式都代表了德沃夏克音乐艺术的完美,乐曲中那股精神,仍然能让人感受到是来自他的故乡波希米亚。本场在德沃夏克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致敬这位捷克音乐史上的伟大作曲家。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45场音乐会
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乐季音乐会7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4.11.17(星期日)20:00
小提琴:党华莉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安东宁·德沃夏克
《奥赛罗》序曲,作品93
安东宁·德沃夏克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53
1.快板但不过分快
2.不太慢的柔板
3.不太快的嬉戏的快板
小提琴:党华莉
—— 中 场 休 息 ——
安东宁·德沃夏克
D小调第七交响曲,作品70
1.庄严肃穆的快板
2.稍柔板
3.谐谑曲,活泼的
4.终曲,快板
德沃夏克:《奥赛罗》序曲,作品93
这首序曲原是一个名为《自然、生活与爱》(Nature, Life and Love)的三联作品,三首音乐会序曲中的第三首。随后德沃夏克将这三首序曲分开以不同标题及独立作品编号出版,分别是《在自然的王国里》(In Nature’s Realm)作品91、《狂欢节》(Carnival)作品92, 和《奥赛罗》(Othello)作品93。
这一套三首序曲的三联作品于1891年3月至1892年1月间,德沃夏克在布拉格及他的家乡维索卡镇(Vyšoká)完成。在创作期间,德沃夏克获邀前往美国出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之职。为此,这部三联作品的三首序曲于1892年4月28日在作曲家自己亲自指挥下的首演,也就成为他与布拉格话别的告别音乐会中的节目之一了。
嫉妒主题爱情禁忌
乐队采用的基本是双管编制,共计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各二支;短笛、英国管各一支、圆号四支、小号二支、长号三支、大号一支,还有定音鼓、钹、大鼓、竖琴,及弦乐声部。
第三首序曲《奥赛罗》的标题,作曲家原拟用《悲剧》或《英雄》。由于德沃夏克认为《奥赛罗》的故事主要表达的是嫉妒,嫉妒是爱情禁忌,会破坏自然秩序,曲中亦以此两点元素来创作。序曲的结构为附有序奏的自由奏鸣曲式,慢板开始,再接上灿烂的快板。序奏中以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呈示,用以表达绞杀妻子后奥赛罗的祷告,而接上经过句后出现的是嫉妒的动机和表现自然的动机。进入主部是灿烂的快板,升F小调,首先出现的是从嫉妒动机衍生发展而成的第一主题,然后是自然主题的变奏音调,转为D小调后,是表现奥赛罗妻子的柔情的第二主题,呈示部的结尾则表现出对瓦格纳敬意的动机,多少可听到瓦格纳音乐的影子。
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53
德沃夏克一生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各创作了一首协奏曲,写于不同时期,但基本结构相似,前后两个活跃乐章都以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写成,与中间的抒情慢板乐章形成对照;不过,三首协奏曲的格调却不一样,钢琴协奏曲刚毅有力,小提琴协奏曲热情中带有抒情,大提琴协奏曲内容则至为深刻感人。
创作过程转折多变
钢琴与小提琴协奏曲是德沃夏克“斯拉夫时期”的作品,广泛采用民间歌曲和舞曲的元素。小提琴协奏曲于1879—1880年间,为著名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1907)而写,此因德沃夏克于1878年结识约阿希姆后触动他创作这首协奏曲。
德沃夏克童年时拉小提琴,对小提琴已有本能的直觉感受。1873年德沃夏克离开布拉格管弦乐团,1879年夏天开始动笔创作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时,得到当时深具影响力的勃拉姆斯和奥地利的著名乐评家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等人的提携鼓励。但创作过程却算不上顺利。这首作品在1879年夏季,与友人住在捷克南部城市特鲁特诺夫(Trutnov)期间开始谱写时,已酝酿了一段日子,但七月底德沃夏克却暂停了创作,为的是要去柏林和约阿希姆讨论这部作品。到十一月底,他把初步写好的乐谱送到大师手上,连同送上的还有一份题献词。 约阿希姆看完乐谱,建议作曲家将之彻底修改为佳。
1880年德沃夏克修改了整首协奏曲,只保留一些主题,另加上了一些新主题,整体构思亦改变了;和声、配器、节奏以及乐曲的发展都改写了。但尽管如此,约阿希姆仍迟迟未有演奏这首作品。在两年后的1882年8月,约阿希姆才写信给作曲家,告知他已利用空闲时间修改了小提琴独奏部分,特别是调整了一些太难演奏的段落,不过,却表示乐曲中有不少美丽片段让他感到震惊;但无论如何,他认为管弦乐部分的谱曲相当沉闷,希望他能找出问题。也就是说, 在要求严格的约阿希姆的建议下,小提琴独奏声部在他手中,和作曲家手中,经过数度改写,然而乐队部分大师显然仍不满意。
该年秋季德沃夏克再到访柏林,约阿希姆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管弦乐团的排练中演奏了这部作品,结果是作曲家再做了进一步修改;首乐章和终乐章的小提琴独奏旋律,特别是华彩段落做了修改,同时还修改了总谱的一些细节,终乐章亦作了删节。 然而,约阿希姆始终没有公开首演这部作品,结果由捷克小提琴家弗朗蒂赛克·翁德里切克(František Ondříček, 1857-1922)于1883年秋天在布拉格由莫里克·安格尔(Moric Anger)指挥国家剧院管弦乐团(National Theatre Orchestra)首次演奏了这首作品,其后他又在维也纳由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指挥下再演奏了这乐曲,当时德沃夏克四十二岁,已开始有点名声,这部协奏曲的诞生,对他的声名亦带来帮助。
美丽乐思迷人旋律
德沃夏克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很明显地流露出作曲家的民族色彩,在旋律和节奏上虽然使用了颇为独特的手法,但乐队部分的写法,则明显地深受到贝多芬的影响,尤其是木管乐器的作曲法,最为明显;曲中亦带有当时影响力巨大的瓦格纳的影子,全曲音响有浓厚的交响曲味道;其实,1863年德沃夏克二十二岁那年,他还曾经在瓦格纳指挥的乐团中演奏过中提琴呢。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很大胆且美丽的乐思、迷人的旋律以及赏心悦目的配器风格,都显示出独特的民族色彩,小提琴独奏声部带有即兴演奏特点,乐曲结构亦近于狂想曲。音乐具有强而有力的大跳,和鲜明有力的音乐形象,远离苍白的学院味。旋律中具有民歌的灵气感,这点相信和他同时期还在写作《斯拉夫舞曲》《捷克组曲》和《斯拉夫狂想曲》等与民歌关系紧密的作品很有关系。
乐队双管编制,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及大管各二支;圆号四支、小号二支,还有定音鼓及弦乐五部。
第一乐章﹕快板但不过分快 ,A小调、4/4拍子
第一乐章采用传统的奏鸣曲式,由三个主题组成。乐章开始,乐队全奏一小段强而有力的引子,这个引子主题在乐章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简短的引子后,独奏小提琴随即登场,奏出热情的第一主题,带有捷克民间音乐风味的旋律,带点刻板性和戏剧性。在最强奏上,独奏小提琴和乐队将引子主题与第一主题加以反复,是带有狂想风,混和了激情的音乐;在呈示中经过一系列充分发展后,以第一主题动机作为过门,在木管乐器的旋律拱托下,独奏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下行后再起伏发展,较为抒情的音乐,但呈现后,便不再出现。呈示部还以第一主题和引子主题的重现补充,但并没有圆满感觉的全奏,继后由一小段华彩性乐句直接导入再现部,并没有发展部,再现部也大大压缩到只有三十六小节,只再现第一主题一些片段;最后接上结尾段,以第一主题的素材写成,移到独奏小提琴低音区,力度大大减弱,速度亦变慢,然后不间断地将首乐章与次乐章“不太慢的柔板”连结起来。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F大调、3/8拍子
第二乐章浪漫曲般的慢乐章,由三个富于波希米亚特色的旋律组成。第一部分的旋律一气呵成,听来生动且痛快。开始时独奏小提琴奏出歌唱性的民谣风基本主题(第一主题),曲调优美动人,带有愉悦情绪。接着转到F小调,第二主题亦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以八度双音奏法开始,带起音乐的情绪,音调逐渐变得激烈,基本色调亦变得较幽暗急速,华丽夸张的独奏则仿如是第一乐章的回声;第三个主题由弦乐器奏出,平静抒情;三个主题相继陈述后,音乐情绪出现变化,在铜管乐器有节制性的呼应下,情绪逐渐高涨;小号奇异感觉的附点节奏更成为木管再现第一主题的背景,独奏小提琴则持续不断地推动音乐进展,保持颇为激越的气氛。到乐章近结束时,才再现开始时的安详情绪,最后圆号采用装饰性的音响奏出基本主题的旋律片断,独奏小提琴配以装饰性的乐句,木管乐组再奏出迷人的主题乐思,添加一层诗意魅力。音乐最后轻轻慢下来,在独奏小提琴及乐队圆满的全奏下,悄悄地静止消失。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嬉戏的快板,A大调、3/8拍子
终乐章有人认为是德沃夏克所有作品中写得最好的其中一个终乐章。这个乐章的主题动机与捷克民歌有近似之处,整个乐章生气勃勃,焕发着生命的欢乐和爱情,充满丰富乐思,更像是作曲家自己另一首斯拉夫舞曲,是整首协奏曲中演奏效果最美最动人的音乐。
终章以回旋曲式写成,基本主题以及穿插其间的对比性副题,都富有波希米亚欢乐的民间舞曲特点,全部由独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乐章开始即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回旋曲主题,采用斯拉夫的富瑞安特(Furiant)舞曲节奏写成,民族色彩相当浓厚,并随即由各种乐器接奏,并加以发展。 第一副题仍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经过反复与发展后,回旋曲主题再现。 此后转为D小调的2/4拍子,以相同的速度,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带点哀愁的第二副题,采用斯拉夫民谣杜姆卡(Dumka)的悲歌式风格写成;随后是独奏小提琴的变奏,发挥小提琴灿烂夺目的技巧后,乐曲返回A大调、3/8拍子,再现回旋曲主题,但变得无比亲切,让人钟爱的曲调,最后第一副题与回旋曲主题再现,独奏小提琴联同乐队全奏出富有激情的强大和弦才将全曲结束。
德沃夏克:D小调第七交响曲,作品70
德沃夏克创作第六和第七交响曲之间隔五年,主要专注于歌剧创作。在这期间,他第一次造访伦敦,在1884年应伦敦爱乐协会之邀,指挥了他的D大调交响曲、《胡斯教徒》序曲、第二号《斯拉夫狂想曲》和《圣母悼歌》(Stabat Mater),受到热烈欢迎。 继后伦敦爱乐协会邀请他写一首新的交响曲。事实上,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早已激发德沃夏克要写一首新的交响曲,1884年12月他开始动笔,翌年3月17日完成总谱。1885年4月22日在圣詹姆斯大厅(St James’s Hall)亲自指挥首演,立即受到欢迎。这部作品深刻且严肃,有意无意地要消除了英国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民族音乐主义者的印象。
《D小调第七交响曲》是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波希米亚和斯拉夫色彩最淡薄的作品,且明显地受到他的艺术恩人勃拉姆斯的强烈影响。在这首交响曲中,他把承继自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特质,以精密的结构,厚重的和声,和雄浑的精神表达出来,而较少流露出德沃夏克个人独有的情调。
德沃夏克这部杰出作品,英国评论界将之与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和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并列为十九世纪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作品,至今这个评价并没有褪色,灵感和形式都代表了德沃夏克音乐艺术的完美,乐曲中那股精神,仍然能让人感受到是来自他的故乡波希米亚。
全曲演奏时间约四十分钟,采用双管编制,铜管用了四支圆号,两支小号和三支长号,打击乐器只用了定音鼓。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奏鸣曲式
开始首先出现呈示部的主题乐思,色调比较暗淡,但较他任何一首交响曲都更富于想象力。单簧管以三度音奏出主题音调,和中提琴及大提琴的演奏,带有不安,和阴郁严峻的成分,不过戏剧性的音型随即以巨大的力量爆发出来,并以不同的调性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特殊的调性色彩提高,让这个主题的乐思散发出一种特质,具有奏鸣曲展开所需的一切潜力,包括达到最高潮时极为戏剧性的音型,同时又保持着旋律的自然和悦耳动听。
第二主题富有感染力,非常愉快、抒情的牧歌风音乐,采用管乐器与弦乐器极其诗意的精湛技巧互相调校出来。这个主题在更丰富的色彩中复奏,变得宽厚大度,像畅通无阻的流水般涌来。随后并和第一主题的材料混合带上高潮。发展部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最浓缩和最短的发展部之一,首先集中在第二主题,继而探究第一主题的无限可能,调性对比鲜明有力,充满自信。 再现部把第一主题缩短,再转入第二主题:最后的尾声,很有想象力,在带点激昂的高潮后,减弱气势静静结束。
第二乐章:稍柔板
慢乐章是德沃夏克的杰作,开始由单簧管主奏的主题旋律已很优美动人,主题与歌剧《胡斯教徒》序曲中的乐思表面上有点相似。在管乐器陈述主题后,弦乐进入,仿如是自然的灵感洪流,接着展开的主题音乐富有表情,充满热情与抒情气质,带出幸福的时刻感觉,管乐与弦乐拨奏更突显这种感觉。随之而来的轻松的圆号独奏,配合着木管的回响,让人听来舒畅愉快,中间部分比较阴郁也更富戏剧性,音调,力度的变化和对比幅度都变得强烈。这个乐章有很多神来之笔,这包括由双簧管再奏出开始时的主题,弦乐的伴奏显得特别优雅动人。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
诙谐曲乐章堪称舞曲之最,亦是整部作品中波希米亚的乡土色彩较为浓厚的部分。主题节奏令人心醉神迷,具有强烈动势感。各个主题都特色,鲜明且变化多端,非常独特。交叉性节奏(3/2和6/4)的运用,效果尤为突出,令人越听越振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又带有田园诗格调,最后以强而有力的和弦结束。整个乐章可说浑然天成,创意自然,和感染力十足。
第四乐章:终曲,快板
有人认为,快板的终乐章,没有新的超越,甚至达不到德沃夏克以前作品的高度。但与他早前的一些主题相较,终章的主题乐思更为强壮而有粗线条的美感,乐句结构也更清晰明确;第一主题采用吉卜赛音阶作成,以单簧管和大提琴呈示,带点忧郁感,音乐形象更突出;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歌谣性的音乐,发展部生动活泼,长大的尾声取材自第一主题素材,充满紧迫感。整个乐章具有交响曲所需的一切悲剧力量和份量,充满灵感和诗意光彩。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