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构思与规模,较前四曲为大。曲中因华丽丰富的旋律,如泉涌接连出现,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不仅具有法国式洗炼的表现,还有浓厚的德国风色彩。布鲁克纳《A大调第六交响曲》是作曲家极为少见的一部短小精悍的交响乐作品,布鲁克纳自认为这部作品的和声与曲式结构在运用上极为大胆,并流露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被很多乐评称为“最复杂且美丽的一部作品”。

  • 时间:2024-11-03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43场音乐会

2024广东省艺术院团演出季专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6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4.11.3(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崔琳涵
小提琴:李现宁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
1.爽朗的快板
2.柔板
3.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

小提琴:李现宁

—— 中  场 休 息 ——

安东·布鲁克纳
A大调第六交响曲,WAB 106
1.庄严的
2.柔板,极庄严
3.谐谑曲,不快—三声中部,缓慢的
4.终曲,活跃的,但不要太快

导赏

莫扎特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 219
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五首小提琴协奏曲,全部是1775年4月至12月间在故乡萨尔茨堡所写,那时他才十九岁。莫扎特承受父亲天赋,自幼熟练演奏小提琴与大提琴,七岁已能公演,后来更是成为萨尔茨堡宫廷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家,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全部是为自己演奏而写。都是由三个乐章构成,管弦乐团编制很小,除弦乐合奏外,只有双簧管与圆号各二,偶尔才加用两支长笛。

莫扎特这些小提琴协奏曲都强调小提琴的辉煌效果,第一乐章尾声前会安排有“华彩乐段”,有时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也有。可是,当年他自己即兴演奏的“华彩乐段”都没能保存下来,现时演奏的多是后来著名的莫扎特作品演奏家大卫(Ferdinand David)、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伊扎伊尔(Eugène Ysaÿe)和克赖斯勒(Fritz Kreisler)所写。(本次音乐会演奏的是约阿希姆所写的版本。)

1775年12月20日莫扎特完成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构思与规模,均较前四曲为大。曲中因华丽丰富的旋律,如泉涌接连出现,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不仅具有法国式洗炼的表现,还有浓厚的德国风色彩。从音乐的深度看,离圆熟期虽还有点距离,但澎湃着年轻人的活力与魅力。

莫扎特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结构独特。第一乐章爽朗的快板(Allegro aperto),与一般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乐章不一样,乐队全奏一个强力和弦,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颤音伴随下,第一小提琴以明确而强烈的音响带出引子主题,在极为短暂的停顿后,突然进入柔板(Adagio),出现独奏小提琴短小的诗意插话,效果独特。一个长休止后,返回爽朗的快板,独奏小提琴在堂皇节奏风格的管弦乐配合下,奏出热情坚定的第一主题;随后在曲调优美可爱的第二主题后,展开部变成小调,哀愁的情绪,伴随着迷人美感;经过再现部,最后在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后,乐队再加入,随即有力地结束。

第二乐章柔板(Adagio),亦是奏鸣曲式结构,表情细腻、和声色彩富丽,甜蜜优美的曲调支配了全乐章,意趣高贵单纯,最后亦经过一段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后,再和乐队一齐结束。

最后乐章是三段曲式结构,较第一乐章更精彩的音乐。第一段回旋曲的主题,是抚慰心灵的小步舞曲,标明为“小步舞曲速度”(Tempo di Menuetto),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典雅而柔和的旋律,随后的第二主题却更为令人萦怀向往。第一舞蹈性主题每次重现,都有变化,时而在乐队、时而在独奏小提琴,在逐渐变形反复之间,呈现出青春之喜与悲,交替流露,丰富了主题的发展。快速的中段间奏快板(Allegro),两拍子节奏,像富有热情的民间舞曲,小提琴像民间即兴演奏能手。这一中段根据十八世纪流行的“土耳其音乐”风格写成,但与土耳其全无关系,只是当时泛指“东方式”风格的音乐。为此,这首协奏曲便有“土耳其协奏曲”的别号。同时,组成该中段的五个独立旋律,其中的主要主题是匈牙利城市中盛行的舞蹈音乐,所以亦有人称其为“匈牙利协奏曲”。在中段的民间舞蹈场面的最后,安排了一段独奏小提琴的简短“华彩乐段”,然后直接转回“小步舞曲速度”,再现第一段的小步舞曲主题,和令人萦怀向往的第二主题后,将全曲结束。

撰文:周凡夫

布鲁克纳
A大调第六交响曲,作品106
交响曲是所有古典音乐体裁里最包罗万象的,经常被作曲家们用来表现最为复杂的思想内涵。然而作曲家们也往往会在追求宏大叙事的征途间隙,写下一些精巧迷人的音乐作品。贝多芬在最具有英雄主义性格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与《第五交响曲“命运”》之间写作了《第四交响曲》,被舒曼称作“两位北欧巨人之间纤细的希腊少女”;马勒在他包罗万象的《第三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之间,为世人留下了充满天真童趣与幻想的《第四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七与第八交响曲两部沉重的巨作后,却选择以诙谐幽默的《第九交响曲》来向这个世界开一个玩笑。

在布鲁克纳的创作生涯里,《第六交响曲》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莱德利希(Hans Redlich)在《布鲁克纳与马勒》一书里,直言这部作品因为缺少了许多布鲁克纳交响曲独有的特点,令他的支持者与批评者都感到困惑不解。这部作品也意料之中地在作曲家生前遭受冷遇,只有两个乐章得到演奏机会;1899年,也就是布鲁克纳去世三年之后,他的学生古斯塔夫·马勒才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演;直到今天,《第六交响曲》的上演频率也远低于此前的第四、第五和之后的第七、第八、第九交响曲,比起这五部交响曲如今在音乐史上公认的崇高地位,《第六交响曲》一直被视作布鲁克纳交响曲中的“丑小鸭”。然而许多音乐家都对这部相对冷门的布鲁克纳交响曲情有独钟,英国作曲家罗伯特·辛普森(Robert Simpson)在《布鲁克纳的本质》一书里就盛赞它的旋律之美、和声之独特以及配器之充满想象力,对古典曲式的熟练掌握即使勃拉姆斯也要为之服气,末乐章虽然不像第五交响曲的终曲那般冲击力巨大,却也比《第四交响曲》有着更为精巧微妙的结构,旋律素材更是独具一格。英国音乐学家唐纳德·托维(Donald Tovey)则说,“如果我们清空脑子里已有的偏见与错误认知,将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当作是我们从未听到过的音乐作品的话,那么它极高的品质在每时每刻都足以打动人心。”

《第六交响曲》的创作时间是在1879年到1881年之间,幸运的是,布鲁克纳并没有多此一举地对这部作品再次修订。乐谱首次出版则是在1899年,布鲁克纳的学生西里尔·希奈斯(Cyrill Hynais)负责了出版工作,他只为手稿添加了一些诸如表情、力度与速度记号等标记,而不像弗兰茨·肖克(Franz Schalk)或者费迪南德·洛维(Ferdinand Löwe)这些“臭名昭著”的编者在出版布鲁克纳交响曲时添加过多私货,因此《第六交响曲》的版本问题(著名的“布鲁克纳难题”)比起布鲁克纳的其它交响曲来说轻微得多,后世常见的乐谱版本,如1935年的罗伯特·哈斯(Robert Haas)版、1952年的列奥波德·诺瓦克(Leopold Nowak)版等区别并不显著,这两个版本也是在音乐会和录音中最常见的。

布鲁克纳曾用一句谐音俏皮话来形容《第六交响曲》,“第六是最带劲的”(Die Sechste ist die keckste),显然他对自己这首独一无二的交响曲青睐有加;事实上,即使如那句著名的陈词滥调所说的那般,“布鲁克纳把同一部交响曲写了九遍”,《第六交响曲》在这“九遍”里也是最不一样的。至于究竟哪里不同,1930年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首次演出此曲后,当时的一篇乐评给出了无比精妙的比喻:“尽管布鲁克纳大多数交响曲都可以被比作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他的《第六交响曲》却更像是一座小礼拜堂——亲切,透明,矗立在高耸的森林间的一片开阔而明媚的空地上。”

第一乐章由小提琴带有附点的节奏型营造出的背景上开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的主旋律很快由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接棒,随后能量散去,小提琴款款温柔的第二主题接管了音乐的发展,这段主题随后发展成了令人惊叹的段落。英国音乐理论家朱利安·霍顿(Julian Horton)在他的《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一书里对这个段落的配器进行了精彩的分析:有六个层级的节奏型在同时展开,这些相互之间错开的节奏因此相互对抗,形成繁杂甚至刺耳的复调效果,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师手笔。之后音乐似乎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能量逐渐累积,直到音乐从降E大调迅速转到A大调上,嘹亮的号角声响起,伴奏中的三连音音型为之增添了更多力量感。这个乐章后面的部分是两个主题的交替发展,在越涨越高的情绪里循环往复,直到小号以宣言的方式为这个乐章收尾。

布鲁克纳是一位柔板大师,他用一曲感人至深的柔板塑造了《第六交响曲》的情感中枢。三段主要的旋律依次在其中呈现:严肃、沉思如同葬礼般的第一主题奏响于小提琴的低音弦上,接下来先由大提琴演奏、随后小提琴接过的第二主题真挚动人,第三主题则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了庄严的神圣感。随后三段旋律带着更加复杂的情感再度出现,直到在温情脉脉的微笑中结束。

第三乐章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速度标记:不快(Nicht schnell)——可到底应该多快?指挥家们显然对此有着不小的分歧,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处理成小快板的速度更为合适,但也有指挥家倾向于将其演奏得更快,更具活力。当然,如果与布鲁克纳其它交响曲里的谐谑曲乐章进行比较,这个乐章无疑要慢得多。在中提琴与第二小提琴的节奏里,小提琴小心翼翼地尝试奏出琶音,上面还闪耀着木管乐器的金光,不稳定的和声为音乐带来了躁动的效果。在这个短小的乐章里,音乐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飞快发展,层次之多如同万花筒一般。此时我们回想布鲁克纳说过的话,“第六是最带劲的”,没有什么比这个乐章更配得上这样的评语了。

第四乐章的开头处,中提琴用拨弦演奏着整齐划一的节奏型,小提琴上的旋律充满焦虑与迷茫,随后铜管的声音划破长空,这是一个气势汹汹的下行主题,随后它发展成了辉煌的号角。第二主题是由弦乐演奏的动人旋律,立即为音乐注入了平和之美。两段旋律随后交替发展,在起承转合与上下求索中,长号奏出第一乐章开头处的主题,只不过完全化身为光明的形态,随后音乐以汹涌澎湃的动力宣告胜利的到来。

撰文: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