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萨,钢琴
看点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灿如繁星,本场从瓦格纳、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三位巨匠作品中感受这个时代的特征,《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从歌剧音乐中选取了分别代表人物(如名歌手)或理念(如理想、爱情和春天)的九个主题和动机,以此概括全曲的基调,并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借用了《24首随想曲》中的主题,这既是他所写的最后一部钢琴与乐队的作品,也是他的钢琴绝笔之作,属于当时钢琴演奏技巧的巅峰之作;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不仅是个人悲怆人生的真实映照,同时也是19世纪整个时代悲剧的鲜明折射,《E小调第五交响曲》中刻画了人生中面对的种种挣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命运下,都有着不一样的遭遇,但都会在这首作品中获得共鸣。
乐季音乐会5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4.10.13(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梵志登
钢琴:陈萨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理查·瓦格纳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43
引子:活泼的快板
变奏1:(同前速度)
主题:速度同上
变奏2:速度同上
变奏3:速度同上
变奏4:更活泼些
变奏5:同前速度
变奏6:速度同上
变奏7:不太快的中板
变奏8:起始速度
变奏9:速度同上
变奏10:速度同上
变奏11:中板
变奏12:小步舞曲速度
变奏13:快板
变奏14:速度同上
变奏15:更活泼、谐趣些
变奏16:小快板
变奏17:小快板
变奏18:如歌的行板
变奏19:速度同上
变奏20:稍微更活泼些
变奏21:稍微更活泼些
变奏22:稍微更活泼些
变奏23:速度同上
变奏24:原速度但稍慢些
钢琴:陈萨
—— 中 场 休 息 ——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
1.行板-活泼的快板
2.如歌的行板,容许演奏处理上稍自由
3.圆舞曲:有节制的快板
4.终曲:庄严的行板-活泼的快板
理查·瓦格纳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瓦格纳(1813-1883)写于1868年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是他众多歌剧中至为动人的一部。故事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一个名歌手协会的真实故事。在德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这种互助行会组织,是当地一般市民,包括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艺术活动中心,每年会举办一次歌唱比赛。
歌剧中的男主角是位名为瓦尔特的青年武士,他唱歌洒脱不羁,不受会规约束,一直被拒于协会门外;后来得到另一位名歌手——皮鞋匠萨克斯的赏识和协助,终于在一次比赛中胜出,击败庸俗的小官员对手,得以迎娶打金匠波格纳之女伊娃为妻。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倾注了强烈感情和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写作时“有时高兴得发笑,有时则失声痛哭”。
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从歌剧音乐中选取了九个主题和动机,分别代表人物(如名歌手)或理念(如理想、爱情和春天)。动机虽多,但不复杂,其中有些主题彼此之间十分相近,有如同一形象的不同侧面描绘。该曲原作为第一幕的前奏曲,但实际内容已概括了歌剧中的场面、人物与情节,超越了第一幕的范围,具有序曲的作用,所以亦以序曲为名。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43
拉赫玛尼诺夫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就离开故国,开始流亡生活,次年前往美国。他当时已发表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是一位深具名气的钢琴演奏家兼作曲家,此后便以美国为基地,展开演奏生涯,但新曲的创作亦锐减,后期作品亦不多了,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这首为钢琴与管弦乐合奏而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既是他所写的最后一部钢琴与乐队作品,也是他的钢琴绝笔之作。
帕格尼尼(1782-1840)于1801年在意大利卢卡(Lucca)创作无伴奏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作品1号》时,年仅十九岁,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甚至魔鬼亦会知难而退的种种高难度技术,作品面世三十年后才以作品1号出版,是他在世时最早印行的乐曲。拉赫玛尼诺夫这首狂想曲便是以帕格尼尼该部作品的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主题来加以变奏写成。此一脍炙人口的主题旋律,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都曾取用为钢琴作品的主题。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1934年夏天在瑞士琉森湖畔(Lake Lucerne)赫登斯坦因(Hertenstein)所建的塞纳尔别墅(Villa Senar)创作,只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7月3日至8月18日)便作成,同年11月7日由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挥费城管弦乐团首演,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担任钢琴独奏弹钢琴。
这首狂想曲是一套变奏曲,共有二十四段变奏,前后配上短小的序奏与结尾,除了第十八段,各段变奏大多简短,长仅二、三十秒至一分多钟。全曲具有动人的浪漫主义气质,音乐语言简洁精炼,曲中钢琴极为活泼,技巧绚烂,管弦乐效果华丽,两者的协奏充满狂想情趣,乐曲纵横驰骋,艺术才思挥洒自如。
全曲可以视作是一部贯穿着交响性发展的三乐章套曲。序奏后是第一乐章,从第一变奏至第十变奏,A小调。全曲由“活泼的快板”序奏开始,管弦乐呈示出主题的片断,颇为激昂。在乐队奏出节奏风格,只有主题轮廓的第一变奏后,小提琴组才奏出帕格尼尼的完整主题。第二变奏后,大部分都由钢琴担任主题的演奏。此后就以平稳速度,逐渐推进到第五变奏。第六变奏钢琴以华丽技巧将主题加以变奏,最后英国管吹出主题片断后,进入以《震怒之日》的旋律作成的第七变奏,出现可怕的死亡形象,《震怒之日》是天主教会安魂弥撒曲中的歌调。拉赫玛尼诺夫发现帕格尼尼主题的旋律成分和《震怒之日》对比有相似之处。他先在第三变奏的乐队部分,用这些旋律成分来构成某些动机,作为该死亡音调的伏笔,第七变奏在死亡音调后出现的是钢琴强力推进的第八和第九变奏;《震怒之日》的曲调经过变化,在第十变奏又明显地浮现出来。
第十一变奏则是第一、二两乐章之间的连接段,具有即兴性格,内容和调性(A小调–D小调),都只是过渡性质。第二乐章自第十二变奏至第十八变奏,分别是D小调(12–13)、F大调(14–15)、降B小调(16—17),和降D大调(18)。自第十二至十四的变奏中,钢琴奏出仿如是华彩般的炫技式耀眼乐段;第十五变奏钢琴从节奏性的旋律变为明快的乐句,双簧管吹出忧伤的旋律时,进入第十六变奏。随后,引入全曲篇幅最长(约三分多钟),曲调最优美的第十八变奏,降D大调的歌唱性行板,钢琴在弦乐和木管拱托下,独奏出带有怀旧韵味的抒情旋律,细腻的表情逐渐变成高扬的激情。在这首以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为主题的狂想曲中,这段变奏仍散发着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所特有的鲜明民族风格。这段著名变奏,也经常单独演奏,还不时会用作电影配乐。
第三乐章则由第十九变奏至第二十四变奏,回到第一乐章的A小调,具有再现部的特征。此部分的几段变奏都以钢琴炫耀式的灿烂演奏技巧为中心来推进,并逐渐推进到急速的结尾部分,经过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变奏,钢琴的强力节奏,来回奔驰式的急速跑句,和乐队竞奏出火花四射的灿烂高潮后,第二十四变奏再现节奏鲜明的主题,最后钢琴以充沛活力的快速音符,在低音乐器强力地奏出死亡音调的片段后,再结合乐队奔放且壮丽地推上激昂的高潮便突然煞住,只由钢琴轻声奏出零碎的主题音调终结全曲。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
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以一个“命运主题”开始,曲中强烈的矛盾争战,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人和命运的争战。在《第五交响曲》创作前,柴科夫斯基热衷指挥自己作品的演出活动,1888年首次欧洲巡回演出,3月回到俄罗斯,5月着手创作,6月下旬完成整部《第五交响曲》的草稿,7月开始配器,8月14日全曲完成。
亲自执棒首演遭到恶评
1888年10月出版了《第五交响曲》的总谱,11月5日才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爱乐协会举办的柴科夫斯基专场音乐会首演。那是辉煌的一夜,柴科夫斯基受到听众和乐队双方的热烈欢呼和喝彩。然而,评论界的评价却有相当大的敌意,大多加以贬斥,甚至有位乐评家指他的才智正在“枯竭及消耗殆尽”,并列举例证,认为新交响曲充其量只是三首圆舞曲,并且“配器手法陈腐,呈现平庸效果。”持肯定态度的评论仅有两篇。
然虽如此,柴科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布拉格,一再指挥这部作品。这一连串演出让作曲家对这部交响曲有了“新的认识”。他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谈到了此点:“我的新交响曲经过圣彼得堡的两场演出及布拉格的一场演出后,我已深信这部交响曲是不成功的。有些令人讨厌的东西,东拼西凑,虚情假意,刻板做作。听众意识到了这一切。这对我来说是很清楚的,掌声与欢呼是冲着我过去的活动,这部交响曲本身不可能有多大的吸引力;或者说,至少他们并不满意。所有这一切使我对自己感到深深不满。我真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才气已尽?我现在只能重复自我,模仿过去?……”
1889年1月底,柴科夫斯基开始第二次访问西方的巡回演出。到达汉堡时,他欣喜地发现勃拉姆斯在那儿多待了一天,就是为了聆听他的新交响曲的排练。在那里的演出很成功,他写给弟弟莫德斯特的信中得出结论:“而最让人满意的是,我现在并不觉得这部交响曲是拙劣的,它不再折磨我了,我又重新开始喜爱它了。”除了这些演出是由柴科夫斯基本人指挥外,这部交响曲在他生前从未获得过非常大的成功,它是在匈牙利指挥家阿图尔·尼基什重新诠释并鼎力推崇后,才风靡世界享誉至今。
刻画人生面对种种挣扎
柴科夫斯基这部交响曲面世于激情的《第四交响曲》,与忧郁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之间,却没有这两首交响曲令人窒息的强大张力感,但洋溢着争战、憧憬、梦幻、安宁与亲切的情调。这部作品的诞生和《第四交响曲》相距整整十年多,《第四交响曲》曾由作曲家加以标题式的说明,“第六”亦被冠上《悲怆》的标题,惟《第五交响曲》,则无任何内容的假设,不过全曲却具有极为动听的旋律,而最重要的是,乐曲中刻画了人生中面对的种种挣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命运下,都有着不一样的遭遇,但都不难在这首作品中获得共鸣!
从《第四交响曲》开始,柴科夫斯基进入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到1888年这十一年中,他的创作生活充满不安和矛盾,在管弦乐方面,他的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的悲剧性,和他那像抒情诗一般的三首管弦乐组曲构成强烈对比,这种矛盾在《第五交响曲》中表现得特别尖锐。《第五交响曲》没有标题,但从保存下来的作曲家的记事簿中可以看到,它的标题性构思和《第四交响曲》有很多相近之处,音乐形象的特点也颇为相似,也有一个“命运主题”,但《第四交响曲》的“命运主题”主要代表一种外界力量,而“第五”却存在于作曲家的自我之中。“第四”中的“命运主题”只在第一和第四乐章出现,“第五”命运的阴暗形象,则成为主导动机,贯穿所有乐章,并通过各个阶段发展,在终章中变成胜利和狂欢的颂歌。
第一乐章:行板-活泼的快板,E小调,4/4拍,奏鸣曲式
单簧管轻轻奏出引子“命运主题”,是贯穿全曲的中心主题。阴暗的音色和伴奏的弦乐器的沉重和弦,一再重复,仿如葬礼进行曲主题一样。快速的呈示部以稍许沉重哀愁的情调推进。主部主题和引子主题具有千丝万缕联系,前半部分具有命令式音调,后半部带有叙事性,首次呈现沿用引子主题的阴暗色调,由单簧管加大管主奏。主题动机持续展开,节奏越来越紧逼,进入高潮状态。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作出广泛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特点。很快地,节奏变得更加活跃、有力,情绪发生激烈变化,达到相当紧张程度的高潮。以连接段带入副部主题。
小提琴组奏出如歌般的副部主题,具有圆舞曲的特点,一切忧郁的东西全都忘掉,铜管加入,力度渐强迅速达到强烈高潮,美妙旋律变得强而有力。连接段再现,变成狂喜的呼喊,宣告胜利已来,但热情过去,原来的感伤情绪又显露出来。在戏剧性的展开部,木管组各乐器,弦乐组交替演奏,素材源自引子“命运主题”,笼罩着不安的色彩,其后力度增强,变得强烈激动,爆发着强烈的火花与激情。然而,欢乐情绪仍是消失了,渐慢渐弱的断续乐音,再让人感受到无形的悲剧力量。
再现部的主部再现时较呈示部压缩,大管轻轻独奏重现叙事性的主部主题,较前更为忧郁;定音鼓及铜管分量逐渐增加带上高潮,是激情和挣扎的混合。再现满怀抑郁,多愁善感的连接段,和如歌般具有圆舞曲特点的副部主题,带出热烈的气氛后,进入尾声部分,力度变化极大,主题动机变得有如进行曲,但却包含着悲剧性,是在苦难和绝望中不断挣扎的吶喊。末段主题动机音型不断反复,力度不断减低,乐器逐渐减少,最后仅余低音乐器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连同定音鼓不祥的音响,悲鸣一样地,渐次沉寂结束。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容许演奏处理上稍自由,D大调,12/8拍,歌谣曲式(复三部曲式)
这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最热情洋溢的明朗乐章之一,开始简短的引子,由弦乐器奏出一系列圣咏式和弦音乐,笼罩着阴暗气氛;作为中心的主题,由圆号长段独白飘浮在弦乐组温暖的音调之上,像蒙蒙夜色一样,稳定优美,高雅抒情,富于美感。副题明朗率真,被作曲家在构思时称为“一线光明”的音乐,由双簧管用牧歌风味的音色来表达,接着主题和副题各自反复,但改由其他乐器主奏。
单簧管和大管先后独奏出美妙的中段主题,牧歌风旋律,再一次呈现林木青翠的大自然声音。但这宁静迷人的情调并没有维持多久,“命运主题”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然闯入,定音鼓擂动掀起戏剧性高潮,小休止后,进入再现部,首先重现主题,多次反复后,主题像河水泛滥,导入另一个高潮后,又再一次被“命运主题”打断,副题开始两小节压缩为一小节,强力再现,又再度被“命运主题”强力打断。绝望般的宁静再次出现,进入尾声,奏出绝望的心声,“一线光明”的副题一再在弦乐组浮现,最后在弦乐组无比宁静的长音和弦下,单簧管奏出渐慢渐弱的余韵结束。
第三乐章:圆舞曲:有节制的快板,A大调, 3/4 拍,三段曲式
第三乐章“传统”上采用小步舞曲或诙谐曲。柴科夫斯基在这首交响曲中,首创采用圆舞曲形式,而这个乐章成为全曲最显著、最优美的部分,但主要用来和前两个乐章形成缓冲对比,并无深刻内容,纯粹是带有生活感的音乐,由三个明显的段落构成。
第一小提琴组奏出的主题,旋律富于歌唱性,在不同乐器经多次展开,然后进入中段部分;中段主题同样由第一小提琴组奏出,断奏起伏的旋律,不同的木管乐器及圆号不时穿插,产生紊乱气氛,与圆舞曲主题的沙龙诗意构成鲜明对照。继后圆舞曲主题由双簧管独奏再现,以不同乐器多次反复后,短促的小休,便进入节奏变得强而有力的尾声,在一强一弱的力度变化下,将乐曲推向越来越强烈的气氛,神出鬼没的“命运主题”,在尾声后段突然在单簧管和大管浓厚而阴沉的音色中静静出现,显得隐晦、神秘;最后乐队全奏出六个强大的和弦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庄严的行板-活泼的快板,E大调,4/4拍,以类似回旋曲或奏鸣曲形式写成
这一乐章的解释,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命运主题”虽然贯穿整部作品,在终章已被不可抑制的欢乐所战胜;也有人认为“命运主题”在最后乐章中并没有实质改变,因此将之解释为:“一具骷髅披着节日的盛装,在大街上神气活现地进行着。”的确,在柴科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中,第五交响曲是最复杂的一部,而终曲又是最矛盾、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
终曲的引子便出现“命运主题”,庄严隆重,一扫以往的阴暗和不祥的色调,引子主题反复后进入呈示部,在强烈的定音鼓声掀动下,弦乐组有力地主奏出节奏鲜明的基本主题,很快在乐队全奏下进入高潮,仿如是一首欢乐而的俄罗斯民间舞曲;接着的跳跃主题,首先由双簧管独奏带出,轻巧跳跃,反复四次后,紧接着小提琴组奏出抒情主题,同样反复四次, 定音鼓加入,情绪迅即带上高潮,随即又带入新的表情主题,这个长音主题,经过反复展开,力度不断增强,带上两次高潮。引子的命运主题由铜管乐组强力奏出,打断舞曲的热潮,但变得有如庄严隆重的进行曲一样,木管乐组及弦乐组,有如疾风地作出呼应,最后汇集成踏步般的齐奏,将乐曲推上更大的高潮。
展开部首先全乐队以澎湃力量奏出变化的基本主题,继由木管组有力地再现表情主题,弦乐组持续以基本主题的节奏性音乐伴随,及后力度亦逐渐减弱进入再现部,乐队全奏出基本主题的变形,节奏性的强力行进音乐;随后跳跃主题,和抒情主题各自反复四次,再由定音鼓加入将情绪带上高潮。再现表情主题,经过反复展开后,力度不断增强推上高潮,速度变慢和变得更宏大开阔后,铜管组强力奏出源自引子的号角式音调,严峻而焦躁,但很快便变成强力的行进音乐,在定音鼓一轮强大的擂动下,全曲跃进无比澎湃的高潮,最后在几下强大的和弦后,短暂休止。经过两小节乐队全奏的导引,在热烈的气氛背景下,弦乐组宽广而雄浑地奏出大调的“命运主题”,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兴高采烈的节庆气氛。小号有力地将“命运主题”反复,庄严辉煌。最后形成一片雄壮华丽,豪情万千的强烈色彩。最后乐队全奏出强大和弦,进入急板尾声,节奏越来越急速,乐曲处于一片热闹中……小号与双簧管突然以大调奏出首乐章鲜明的主题乐句,形成狂热的节庆气氛,并很快地在进行曲般强而有力的节奏下结束整部交响曲。
无论如何解读,最后乐章的“命运主题”变得光辉灿烂,尾声亦写得辉煌热烈,这可说是胜利结果的肯定,亦可说是作曲家肯定意志力的胜利,肯定自我争战的乐观主义的结局。事实上,肯定战胜痛苦和怀疑的勇敢精神,对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士,特别感到亲切和珍贵。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