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韦伯和舒曼都是德国浪漫乐派的大将,人生却很不一样:舒曼《第一交响曲(春天)》是他在婚后蜜月期、人生中的“春天”时完成的狂喜般的作品;但他为哲理诗剧《曼弗雷德》所写的序曲却以忧郁痛苦的情绪成为其晚年心境的写照,两曲映照出他迥异的人生。韦伯的《圆号协奏曲》至今仍是圆号独奏家的试金石,其浪漫色彩浓厚的器乐法和舒曼两部作品互相辉映。

  • 时间:2020-12-04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761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 5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0.12.4(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景焕
圆号:顾聪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罗伯特·舒曼
《曼弗雷德》序曲,作品115

卡尔·玛丽亚·冯·韦伯
E小调圆号小协奏曲,作品45

圆号:顾聪

—— 中 场 休 息 ——

罗伯特·舒曼
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作品38
1.稍庄严的行板
2.小广板
3.谐谑曲:非常活泼的
4.生气勃勃的快板并优雅地

导赏

舒曼韦伯 浪漫辉映
韦伯和舒曼都是德国浪漫乐派的大将,人生却很不一样。舒曼的交响曲《春天》是他在婚后蜜月期,人生中的“春天”时完成的狂喜般的作品;但他为哲理诗剧《曼弗雷德》所写的序曲,忧郁痛苦的情绪,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两曲正映照出他反差很大的人生。 韦伯的圆号协奏曲,至今仍是圆号独奏家的试金石,浪漫色彩浓厚的器乐法,和舒曼两部作品相互辉映。

〔上半场的音乐〕

关于韦伯和舒曼
1786年12月18日生于吕贝克主教区(Bishopric of Lübeck)的奥伊廷( Eutin)的韦伯,和1810年6月8日生于萨克森(Saxony)的茨维考(Zwickau)的舒曼,都是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上浪漫主义音乐的健将,是各民族乐派的先行者。两人都是人生苦短,韦伯只活了40年,舒曼亦在46岁便辞世,都在青壮之年逝世,舒曼虽然较韦伯生存在世多了七年,那却是备受精神病困扰的岁月。不过,两人都留下不少作品。同时,两人都多才多艺,既是作曲家,亦是音乐史上有名的乐评家、艺评家。1811年发起共同组织的“和声社”,宣传美学观点,推动本国(德国)民族歌剧,更是后来舒曼“戴维同盟”的先驱。韦伯同时亦是作家,他的自传小说《一个艺术家的生活》虽未完成,却引人入胜。在指挥法的历史上,他作为最早正式使用指挥棒和重视对乐曲内容进行解释的指挥家而加载史册。

人生不平坦多波折
这两位浪漫派音乐大师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但都不平坦,都有很多波折。韦伯父亲当过军人、音乐家和公务员,父亲热心音乐和戏剧,演奏小提琴,母亲曾是专业歌唱家,韦伯从小就随着父亲组织的家人小剧团,在小城镇巡演,幼儿时期就接受音乐教育。虽然跟着剧团奔波,不可能定下心来学习,但终日置身剧团中,大大影响他日后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

韦伯十三岁在萨尔兹堡学习理论作曲,已有六首小赋格曲出版;十四岁已有相当数量;不幸的是二十岁时错把硝酸当作葡萄酒喝了再难唱歌,说话也成问题。1804年在布勒斯劳歌剧院担任指挥,后在卡尔斯鲁尔和斯图加特宫廷任职(1806-1810)。1813年担任布拉格歌剧院指挥之前,仍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817年转到德累斯顿歌剧院担任指挥后,才趋安定,几部著名歌剧,都在那里写成,包括完成中断的歌剧《魔弹射手》(又名《自由射手》)和《欧丽安特》(1823年初首演)。他另一部著名歌剧《奥伯龙》,1826年在伦敦上演,这时已患上结核病(胸部和咽喉),跋涉长途到伦敦去,于4月12日指挥了首演,不幸病情恶化,6月5日客死他乡,死后十八年(一说十五年),才重新安葬回德累斯顿。

舒曼父亲是个书商、出版商兼作家,很早就与文学接触,六岁开始上钢琴课,十岁已着手作曲。十六岁经历连串亲人去世打击,十八岁在母亲强迫下进入莱比锡(Leipzip)大学念法律,但他却把时间用在文学和音乐上。其后投身著名钢琴老师威克(Friedrich Wieck)门下学习钢琴,遇到人生中伴侣——老师的女儿,时年仅九岁的克拉拉·威克(Clara Wieck),两人的爱情犹如小说般充满戏剧性的浪漫发展情节,在两人努力下,1840年9月12日两人终于结婚,写下音乐史中传颂至今不衰的爱情故事。

舒曼婚后仅数年,精神便出现问题,1844年12月举家移居德累斯顿,病情得到舒缓。1845年还创作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三年后再创作了戏剧《曼弗雷德》的配乐,1852年病况恶化,其后被送进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1856年7月29日,在度过四十六岁生日一个多月后逝世。

英年早逝名曲不少
韦伯和舒曼虽然都是英年早逝的作曲家,都留下不少传颂至今不衰的名曲。韦伯的音乐创作领域宽广,写过两部交响曲,还为钢琴和他特别喜爱的单簧管写过一些协奏曲,以及在这场音乐会中选奏的圆号小协奏曲,同时还有包括《邀舞》在内,为数颇多的钢琴作品,是浪漫派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成果。他还创作了许多平易近人、具有德国民间色彩的艺术歌曲。但他最大的贡献首先在歌剧,他是德国民族歌剧的创始人。他的歌剧《魔弹射手》在1821年首演,成为德国民族色彩的歌剧作品,还有《欧丽安特》和《奥伯朗》两部。他的作品富于民族性、戏剧性、音乐效果华丽多彩而动听。

舒曼的作品有器乐、管弦乐、室内乐和歌剧,其中以歌曲和钢琴作品最为人津津乐道:他的钢琴作品至今大多仍列为钢琴演奏会的标准曲目。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充满幻想力和戏剧性,犹如他的人生写照。舒曼一生对音乐充满热情,原本想当钢琴家,但因手部的伤而令梦想幻灭。此后他专心于作曲及音乐评论,并为同期及后代音乐人带来深远影响。

1830年到1840年间,舒曼主要从事钢琴音乐创作,结婚那年创作了大量歌曲,并汇集成歌曲集。其后又转写管弦乐曲,创作了《春天》交响曲、第二号交响曲、钢琴五重奏和钢琴四重奏。用作这场音乐会压轴的《春天》交响曲中所散发的欢乐活力,则足以将开场《曼弗雷德》序曲的“厌世”感情完全掩去。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作品115
英国诗人拜伦(Lord Byron, 1788-1824)好些文学作品都为作曲家带来创作的灵感。他在1812-1818年间出版的长诗《哈罗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成为柏辽兹于1834年为中提琴和乐队创作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的“内容”;他于1816-1817年所作深富哲理的诗剧(dramatic poem)《曼弗雷德》(Manfred),更感动了舒曼和柴科夫斯基都写下传世的音乐。其实,长诗《哈罗尔德游记》和诗剧《曼弗雷德》中的主角名字不同,故事情节却相近,但各有不同的重点取向。

诗剧《曼弗雷德》反映了法国革命失败,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诗剧的情节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剧中人曼弗雷德是一位厌世主义者,对知识和生活都感到厌倦和失望,从而放弃对生活的任何探求,不愿再在人群中生活,独自躲在阿尔卑斯山上人迹不到的城堡中,但和他发生过炽烈的爱情,却又被他杀害的爱丝塔德,在他内心留下的回忆,却撕碎了他的心;良心的谴责让他终日惶恐不安。不过,他虽被悔恨折磨,仍不肯以宗教来解脱罪过,独自到荒凉的阿尔卑斯山流浪,呼唤精灵和山魔,请他们授以“遗忘”秘籍,以求能抛弃一切烦恼。但尽管曼弗雷德内心沮丧,依然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退出生活,不同生活妥协,拒绝向命运之神和众精灵之王的山魔屈膝,拒绝修道院院长挽救,唯向爱丝塔德的幽灵祈求宽恕,然而她却预告了他的死期。死期来临时,精灵山魔消失,曼弗雷德也倒地孤寂死去。

舒曼被这部诗剧深深感动,常向亲朋好友高声朗诵,有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为此,在写完歌剧《格诺费娃》(Genoveva)和《浮士德》的配乐后,1848年为戏剧《曼弗雷德》写作了十六首配乐,包括有序曲、间奏曲和合唱曲,以这场音乐会演奏的序曲最著名亦最常安排在音乐会中演出。柴科夫斯基不仅对舒曼的戏剧《曼弗雷德》配乐推崇和赞赏 ,1885年他更采用同一题材,写成四个乐章,演奏时间超过一小时,技巧难度也相当高的《曼弗雷德》交响曲。
序曲以缓慢引子开始,表现曼弗雷德的负罪之心,乐队全奏出三个切分音和弦开始,双簧管奏出一个半音阶进行的短小旋律和应,这个短小旋律此后在曲中不时出现。接着单簧管和小提琴奏出对位旋律,预告将要出现的主部第一主题;引子中的旋律展开后,速度加快,直接进入呈示部的主部。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描述曼弗雷德的苦恼与烦闷,带出悲痛焦急的心情和惊惶失措的情绪;第二主题仍是很忧郁的情绪,同样以小提琴奏出。副部描写曼弗雷德向可怜爱丝塔德的幽灵哀求,以及他内心的失望和无尽痛苦。副部旋律优美,刻画曼弗雷德内心的活动,层次颇为丰富,在变化复杂的情绪中结束呈示部。

展开部简洁而内容丰富,展示曼弗雷德内心痛苦的深处。主要采用副部中的旋律来发展,以多种样式展开,描写刻画曼弗雷德复杂而多变的心情;展开部的末段,随着戏剧紧张性的增加,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是曼弗雷德尽了极大努力,仍然徒劳,再流露出痛苦的感觉和沉重的心情。尾声由大管以忧郁暗淡的音色,缓缓地奏出引子中的短小旋律,并与第一和第二主题的片断组合,音响越来越弱结束全曲。

韦伯:E小调圆号小协奏曲,作品45
韦伯唯一为铜管乐器创作的E小调圆号小协奏曲,在今日音乐会中的演出机会和流行程度,都不及他所写的歌剧、钢琴作品,甚至为单簧管所写的三首协奏曲;但这却是莫扎特的四首圆号协奏曲,理查·施特劳斯的两首圆号协奏曲以外,对圆号演奏家来说难度极大的试金石,为此,亦是近世圆号独奏家都必然会演奏过,甚至留下过录音的乐曲。

当年的“自然圆号”(natural horn)没有阀键(valve)之设,不能以活塞等配件辅助来改变管长,演奏这首作品便要有很高的技术才可以了。后来圆号改良,发展制作出活塞阀键(piston valve)式的圆号,才较易演奏,但至今圆号仍公认是交响乐团中至难“控制”的乐器。

韦伯的圆号小协奏曲于1806年11月6日完稿,韦伯还没有二十岁,为在德国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定居的圆号演奏家多德勒沃(Josef Dautrevaux)创作。后来慕尼黑的圆号演奏家劳赫(Sebastian Rauch)将之改写成现在演奏的版本,则在八年后的1815年8月31日面世。这首作品虽然是在活塞阀键式圆号普及以前所创作,但曲中不仅音域颇阔(接近四个八度),还有很快速的持续跑句,和要求同时奏出多个不同声音的“复音技巧”(multiphonics)等高难度奏法,都要独奏家具有出色的吹奏技术。即使现今使用活塞阀键式圆号来演奏,这同样是一首圆号演奏家的挑战性作品。尽管如此,这首作品各个声部都充满曲趣与魅力,亦是很能展示圆号演奏家技艺的乐曲,为此,到今日这仍是圆号演奏家“又爱又恨”的音乐。看来当年(19世纪初),能使用自然圆号吹奏这首作品的演奏家,应是屈指可数。

全曲中心主题变奏
此曲以小协奏曲形式写成,以独奏的圆号,和小编制的乐队演奏。乐队编制为一支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各两支,还有定音鼓和弦乐。整首乐曲只有一个乐章,结构颇为“随意”,可分为三个段落,开始是缓慢的导奏(introduction),接着是全曲的中心主题与变奏(theme& variations),最后是波兰舞曲(polonaise),全曲富有浪漫色彩,合共演奏时间约为十六、七分钟。

第一段: 柔板-行板(Adagio – Andante)、4/4拍子-6/8拍子
简短四小节的引子以4/4拍子慢板E小调奏出,带有戏剧性,有点儿歌剧序曲的味道。这部份亦很简短,不足两分钟,亦可视为是全曲的导奏。然而,在这短短的首段音乐,独奏圆号吹奏的音域自很低音开始,跨越超过两个八度。这段音乐虽然简短,但能将圆号富有魅力的音色,借着浪漫动听,仿如是歌剧中的咏叹调旋律发挥,同时,管弦乐富于戏剧性的响应,亦增添了色彩的变化。

第二段 :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E小调、2/4拍子、变奏曲
接上的第二段音乐是全曲的中心,以2/4拍子行板速度,旋律非常美丽的主题开始,独奏圆号便成为主角,乐队完全只是担任伴奏、响应的角色。主题之后独奏圆号继而奏出五段变奏,让独奏圆号炫耀各种色彩和技巧。变奏部份开始时平稳推进,突然转变成急速欢快的旋律,尽展圆号高难度的吹奏技巧,最后的第五段变奏,带有叙事风格,紧接着的华采装饰奏运用了“复音技巧”(multiphonics)奏法,营造出奇特有趣的音响,“同时”奏出低音与高音的多个声音!随后一阵简短的定音鼓轻奏,将乐曲带入第三段。

第三段:波兰舞曲(Polacca)、E大调、3/4拍子、轮旋曲风格的终曲
最后一段“波兰舞曲”,与富有炫耀性的奇特有趣的中心乐段形成鲜明对照。这段舞曲风格的终曲,是一段圆舞曲般,轻快愉悦,和带有诗意性的旋律,独奏圆号和乐队相互融合呼应,以美妙的音色,舒畅快活的旋律,生动活拨的情趣,将音乐推进到带有明丽兴奋气氛的末段将全曲结束。

〔下半场的音乐〕

舒曼: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作品38
舒曼和克拉拉(Clara, 1819-1896)的爱情故事,确可说是一场“悲壮的战斗”,恋爱过程可称之是“为克拉拉而战”,那种迂回曲折,峰回路转的戏剧性,和婚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的悲剧结局,成就音乐史上的著名爱情故事,甚至可列入世界爱情文学中的经典。

1840年舒曼和克拉拉有情人终成眷属,舒曼进入他人生中音乐创作的高峰期。他一生中超过85%的作品在1840年后完成。舒曼一生对音乐充满热情,可谓浪漫乐派的典型代表。舒曼的交响曲有如覆盖在西方浩瀚交响乐世界阴影下被人忽略的夜明珠,时常隐而未现,但却往往很轻易便轻轻抓紧人的心灵,感觉虽然轻轻淡淡,但已深深铭刻在你的心底中。

舒曼从贝多芬、舒伯特那儿接过来的接力棒,交给勃拉姆斯。舒曼的交响曲,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所写四首交响曲,被批评为钢琴的格调超过了管弦乐,可是都有其特色,对于其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影响,更是其价值的明证。
舒曼一生的音乐写作,受到舒伯特的影响非常深刻。1839年他第一次欣赏舒伯特第九交响曲首演彩排,脱口而出:“所有的乐器都像是人声,其丰富的精神与管弦乐法足以媲美贝多芬,我这一生中所追求的音乐理念,都包含在这首乐曲中了,我也希望能创作这样的交响曲”。两年后,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春天》完成问世,曲中可以听到舒伯特交响曲的延续。

人生中的“春天”心境
其实,二十三岁那年(1833年),舒曼就打算创作管弦乐作品,他计划写一首G小调《青年》交响曲,但很快就放弃了,直到1841年初,《春天》交响曲终于诞生,虽然乐谱上题献的是Friedrich August, the King of Saxony,但实质上该曲却是写给当时已成为妻子的克拉拉。这可以说是他与克拉拉长久努力,克服种种阻障,终能开花结果的爱情结晶,是两人结合过程的真实写照。亦是因为这种“春天”的心境,解释了这部作品的初稿能够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四天时间内,一气呵成写好的原因。舒曼在他的《家庭日记》中便有以下的记录,见出他的创作情绪越来越高涨。

1月23日《春天》交响曲开始动笔
1月24日完成小广板和谐谑曲乐章
1月24日交响曲激情,彻夜未眠创作最后乐章
1月25日哗啦!交响曲完成了!
1月27日初稿完成翌日,开始配器,并于2月20日完成总谱。2月21日仍然沉浸在创作激情中的舒曼在《婚姻日记》中写下:“这部交响曲给我带来不少欢乐,现在已差不多完成了。不过,仍需要演奏后才算真正完成。我常感谢上帝让我这么轻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如此宏大的作品……这部交响曲要是今年上演就太好了……”

他的希望几乎立刻实现,3月6日门德尔松看了他带来的总谱的好评,让他喜出望外。3月31日,这部交响曲在布业大厅,由门德尔松指挥为乐师筹集退休金的音乐会上首演,大为成功,让舒曼这首酝酿了将近十年之久才创作的第一首交响曲,展现出春天旷野辽阔与万物复苏的新意,引爆了春天与幸福这两种意象完美组合的无比感染力量!

舒曼自己对这首交响曲有这样的解说:“这首乐曲的灵感来自春天的精神。不论我们多大岁数,春天似乎年年令我们心醉,此曲并未特定想描写什么,但我深信是春天塑造了它。”虽然如此,但舒曼却没有把《春天》的标题写在总谱上。不过,他确实有好几次都明确地将这首乐曲称为“春天交响曲”。1842年10月,他更曾把自己的一张照片寄给德国诗人阿道尔夫·鲍特格(Adolph Bottger, 1815-1870),并在照片上写上这部交响曲开头一个乐句的谱例,并说明“这部交响曲的开头几个音符是受到包特格的一首诗其中一行的节奏启发而写的”。包特格这首诗的最后一行是:“Im Thale (D ) bluht der Fruhling auf!”(英译:Now in the valley blooms the spring!中译:现在春天在山谷中苏醒了)

同时,舒曼在交响曲手稿的首页顶端,亦曾写下了《春天》交响曲的标题,甚至还曾为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各安排一个小标题,即“春天的来临”(beginning of spring),“黄昏”(evening),“快乐的游伴”(merry playfellows),及“丰足的春天”(full springtime,或译“春天的告别”)。但最后出版时,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全都删去了,没有用上,尽管如此,这些标题还是有助对这部交响曲的理解,在舒曼心中这部作品的内容仍然与春天有着密切联系。

春天带出感情联想
舒曼并无讳言他创作《春天》交响曲是受了舒伯特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影响。全曲采用古典传统式的四乐章结构,具有生活风俗性。确实处处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景象和气息。第一乐章是稍严肃的行板,由小号与圆号来唤醒春天,接着舒曼叙述着“到处遍布绿色的新芽,蝴蝶飞舞”,并由快板的乐段来描述春天所有的景色。第二乐章是甚缓板,第三乐章是诙谐曲,第四乐章则是由生动优雅的快板来代表明朗快活的春天。

《春天》交响曲亦带有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影子,尤其是第一乐章,飞跃的长笛旋律,不正是黄莺优美的歌唱?绵绵不绝的弦乐不就是春雪初溶的潺潺溪流?壮丽的铜管高歌,正是春临大地万物蓬勃滋长的热闹景致象征啊!不过,舒曼最后在乐谱上仍是弃用了所有和春天有关的标示文字,却很可能是希望大家欣赏时,毋须只是专注于春天景色的描绘,那始终并非音乐所长,或许,在音乐中尝试去感受曲中的春天意境带出来的感情和联想,那才会是曲中的神髓所在呢!

第一乐章:稍庄严的行板(Andante un poco maestoso)、奏鸣曲式、4/4拍子
开始是缓慢引子,主题由圆号及小号奏出,带点紧张。这段相当扩展的引子是孕育第一主题的种子,亦是全曲的胚胎,和第二主题亦有关系。木管乐器和圆号相互间短促的对答,在弦乐组拱托下轻柔地浮现,传达出春天清新芬芳的气息和对大自然的鲜明感受。长笛的独奏、弦乐组柔和抒展的旋律,最后音量不断增强,带入呈示部。舒曼曾亲自注释这段引子﹕“序奏部中由小号奏出的主题,好像来自云霄,唤醒沉睡的大地。接着春天的一切—嫩芽与新枝,以及蝴蝶的翩舞,都应声出现。进入主部后,春天的气息逐渐浓厚。……”

呈示部乐队全奏出主部主题富有活力,活跃急速的进行,像是狂欢的舞蹈,充满欢乐和满怀希望,奠定全乐章的基本情绪,其它曲调和个别抒情插段,用来衬托这基本情绪。副题的旋律与主题形成对照,开始由单簧管与大管奏出,柔美而充满幸福感,继由长笛与双簧管呈示,充满柔情且明亮。弦乐接上后,力度不断增强,将乐曲强而有力地带入展开部。(亦会将呈示部反复一次后才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在主部主题中穿插副部主题的材料来发展,拥有奇妙的明暗变化,中间插入双簧管带领着木管主奏出抒展的新主题旋律,其后还改由长笛及第一小提琴组主奏。不同的木管组合和弦乐组作出对比效果的演奏,并和乐队全奏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高潮后,弦乐组强力带入再现部。

再现部将序奏的主题音调、经过变化装扮的主部主题、副题旋律,加以压缩后,并增强动力感,逐一再现后,乐曲强而有力地进入富有动力性的尾声。在情绪进入高涨时,气氛突然静止下来,改由管乐主导,并加上定音鼓及三角铁,弦乐组突然奏出欢乐优美旋律,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来自一首典型的德国民歌,用以强调祖国的春天,民歌曲调安静结束后,长笛,木管组接奏后,乐队突然以充满活力和欢乐的能量,一气呵成地将整个乐章推向结束。

第二乐章:小广板(Larghetto)、回旋曲式、降E大调、3/8拍子
慢乐章是一首感人的“夜曲”,亦是一首深情的恋歌,基本主题的旋律婉转,略带伤感情调,由第一小提琴分两组相隔八度奏出,其它弦乐器以压低的切分节奏和音型伴随,极富美感,其间穿插着两个对照式的插段主题。基本主题第二次由大提琴特别温柔的声音移低五度奏出,极为迷人。第三次主题陈述采用双簧管和圆号主奏,弦乐器伴奏,情绪温暖、甜蜜,但略有感伤,临近结束,基本主题改变形貌,预告了接着将要在下一乐章出现的谐谑曲主题,当乐音消失在夜晚的寂静之中后,只有瞬间的休止便不间断转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谐谑曲:非常活泼的(Scherzo, Molto vivace)、回旋曲式、G小调、3/4拍子
活泼的诙谐曲、开始时是G小调,继后陆续转为D小调、D大调和降B大调。回旋曲的基本主题,充满活力生气的节奏型,像一阵欢乐的旋风闯入,打破前一乐章的静寂世界,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两个插入的中段主题,形象不同,第一个由原来的四三拍子,改变为四二拍子,调性也从小调转为D大调,以弦乐组和管乐组轮番交替奏出的和弦式起伏音型,效果突出。第二个回复到四三拍子,调性是降B大调,以爽朗而激动的跳音代替传统的三拍子小步舞曲。最后的尾声所采用的切分音节奏和独创性的和声,也很有特色。

第四乐章:生气勃勃的快板并优雅地(Allegro animato e grazioso)、奏鸣曲式、降B大调、4/4拍子
这是民间节庆的欢乐音乐,也是春日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能量,和万物欣欣向荣,生机无限的乐章。乐曲开始的简短引子,由乐队全奏出宏壮的切分音阶的和弦,有如春日风雨的天气。紧接着便出现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一个优雅且淘气的小精灵般的舞曲曲调,主要以小提琴主奏,以弦乐和木管展开,典雅欢愉慢慢变得更为热闹。

第二主题仍是舞曲性质的旋律,木管乐器和小提琴齐奏。节奏变化多样,和声和转调丰富美妙,充满了幻想色彩。这个主题结合其他曲调成为展开部的内容,圆号缓慢而暖和的插奏音调,和长笛长颤音后带出带有华彩性的旋律,结合着乐队热闹的响应,很自然地进入再现部,压缩地再现第一主题小精灵般的舞曲曲调,和舞曲性质的第二主题后,进入富有激情热闹气氛的尾声,以降B大调听来无比完满的主和弦终结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