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小提琴
看点
西贝柳斯作为芬兰的伟大民族艺术家,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小提琴与交响乐队对比效果的强烈,独奏小提琴全曲活跃且华丽,西贝柳斯将小提琴技巧充分发挥至极限,又不失小提琴的优美旋律线条;《D大调第二交响曲》有着很强烈的芬兰风土气息和北欧民谣色彩,作品中洋溢着变化多端的芬兰民族精神,在光明与黑暗两极之间转化。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075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13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4.5.10(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水蓝
小提琴: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让·西贝柳斯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
1.有节制的快板
2.很慢的柔板
3.不太快的快板
小提琴: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
—— 中 场 休 息 ——
让·西贝柳斯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43
1.小快板
2.行板速度,但可作弹性处理
3.最急板
4.终曲:有节制的快板
本场音乐会时长约1小时35分钟,包括20分钟中场休息。
让·西贝柳斯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
1865年生于芬兰的西贝柳斯,1957年9月20日与世长辞,芬兰政府以最高规格的国葬来再次肯定他在芬兰民族中的“国宝”崇高地位。他死后留下七首交响曲、不少交响音诗、十多部戏剧音乐、管弦乐组曲、几百首钢琴和小提琴独奏曲、大量歌曲、合唱曲,和在本场音乐会中演出的他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的音乐特点是不打破当时可接受的规范,而又能创作出能让人耳
目一新,和前人不同的作品,这其实是较另辟蹊径,只求“创新”更难。 西贝柳斯的音乐,具有豪壮辽阔气魄,风格独特且结构严谨,虽然受到德国浪漫派影响,但使用了北欧固有的厚重阴暗和声,和芬兰民族音乐中特有的节奏,产生出强烈乡土色彩的独特个性,他的音乐旋律法虽阴郁幽暗,但强劲有力,在粗线条中蕴藏着一股男性的悲怆意味。
起死回生背后故事
西贝柳斯最受欢迎、最常被演出的作品,除交响诗《芬兰颂》外,便是他生前所写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该曲于1899年动笔,直到1903年才完成,但“正式”首演却在1905年,背后转折过程的戏剧性,却如传奇故事一样。
西贝柳斯九岁习钢琴、十五岁习提琴,二十五岁前锐意要成为小提琴家,在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中,不难让人感受得到他将要成为伟大小提琴家的抱负全都写进去了。不过,尽管西贝柳斯精通小提琴,创作过程仍常请教当年技术超群的著名德国小提琴家伯梅斯特(W.Burmester, 1869-1933),并计划将作品题赠给他在德国首演,伯梅斯特对此亦殷切期待,然而,乐曲写好,伯梅斯特最快要到1904年3月才有档期演出。其时西贝柳斯却急需在1903年10月于赫尔辛基举行一场作品音乐会来筹款抒解财困,新完成的协奏曲正好作为压轴节目,为此便只得改邀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Helsinki Institute of Music,即现时的Sibelius Academy)任教的匈牙利小提琴家诺瓦切克(V. Nováček, 1873-1914)担任独奏。
奈何好事多磨,这场为解财困的音乐会又因种种原因,一延再延,直到1904年2月8日才在西贝柳斯自己指挥下首演。但演出并不成功,因诺瓦切克技巧尽管不错,但专长演奏室内乐,欠缺独奏家丰采,加上准备时间不足,曲中不少高难度地方未能发挥出来,引来的几乎是一面倒的劣评,在交响乐创作上指导过他的乐评家弗洛汀(K.T.Flodin)更直指乐曲“很沉闷”!
首演虽失败,但技艺高超的伯梅斯特仍致函西贝柳斯,提议当年10月由他在赫尔辛基重演,认为能将该曲起死回生。奈何西贝柳斯很介意弗洛汀的批评,实时将原定要出版的乐谱原稿取回,花两年时间将乐曲修改,便婉拒伯梅斯特的好意。然而修改之事却一直未有动笔,直到1905年6月出版商要求安排他这首作品在柏林演出,他才花了一个月将乐曲进行大刀阔斧修订改写,特别是将首尾两个乐章作了大幅度删改。新版本安排于1905年10月19日由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指挥柏林宫廷乐团(Berlin Court Orchestra)演出,然而演出繁忙的伯梅斯特仍未有档期,要改由柏林宫廷乐团首席哈利日(K. Halíř, 1859-1909)担任独奏。新版首演西贝柳斯亦未能出席,热心的伯梅斯特两度与此曲无缘,有生之年亦未有演奏该曲。
无论如何,新版的演出终取得好评,翌年11月30日,美国小提琴鲍威尔(M. Powell)与纽约爱乐乐团于卡尼基音乐厅上演出;到1907年1月25日鲍威尔再与西奥多‧托马斯(Theodore Thomas)交响乐团合作演出,4月20日再度与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该曲。直到1924年,西贝柳斯才首次亲自执棒该曲,于斯德哥尔摩他的第七交响曲首演音乐会上演出。
现时在音乐会演出的新版本于1905年出版,改为题赠给当时只有十二岁的匈牙利小提琴天才维切斯 (F. Vecsey, 1893-1935),翌年这位神童便首次演出了这首高难度作品。其实,直到1991年在西贝柳斯的后人同意下,原来的版本获“解禁”,可公开演出一次及进行一次录音,大家才确认原版的独奏技术要求更高,然而修订版的独奏技术含量亦不低。
对比效果强烈浪漫
但无论是原版还是修改版,这首作品采用了“独奏家”与“乐团”对等的概念来创作,小提琴与交响乐队对比效果的强烈,可说极为罕见。独奏小提琴自始至终活跃且华丽,同时将小提琴技巧充分发挥至极限,又不失小提琴的优美旋律线条。为此,乐团的演奏也就不只是衬托,乐团和独奏小提琴家两者地位相当,互相应和,独奏的小提琴家被塑造成为一位“英雄”,带领着乐团前进。管弦乐则笼罩着一股阴暗气氛,各个乐器大都只演奏较低音域。整个作品也就展示出鲜明的粗犷音调,在首乐章中尤为突出。技巧的运用、高潮的营造、旋律和主题戏剧性的起伏、高音区的波动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质。全曲浪漫色彩浓厚,洋溢着孤高气质与北欧的抒情风味,把听众引入幻觉,隐隐约约地看见自然的景色以及古代吟游诗人的形象。
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
第一乐章特别长大,非常充实而紧凑。乐曲开始就打破传统,在提琴奏出流露飞扬心绪,相当简洁的三小节后,便直接以独奏小提琴进入主题,以优美充满热情,但带点哀怨且宽广的第一主题旋律吸引听众。第一主题在描述芬兰土地上的森林和湖泊。经过华丽而热烈的升腾后,引入急促、简短的华彩段落(Cadenza)。接着乐团奏出非常浓烈的第二主题,以各种乐器交替演奏,不久大管的独奏,情绪变得明朗化。第二主题充满对于祖国热切的情感。独奏跟乐团经常在不同的拍子上进行,表达内心强烈挣扎。随后独奏小提琴以复音奏法,把主题重行处理。在独奏小提琴的长震音后,进入第三主题。接着以强有力的第三主题为中心,以缺堤般的猛烈乐音推上高潮。
高潮退下来后,接着的展开部安排了一段华丽长大的华彩乐段来让独奏小提琴发挥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再现部的结构较自由,音乐亦带有狂想曲风。将展示小提琴高难度技巧的华彩乐段安置于乐章的中间,像是发展部一般,连接在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具有承前启后作用,带有刻意展示要摆脱拘束的强烈意志。这便与一般华彩乐段安排在进行到最戏剧性的段落,奏完便进入尾声,有如是首乐章完结前的高潮的方式很不一样。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
富有诗情的浪漫乐章,三段式结构。在木管短小的引子后,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歌般优美温柔,但色彩忧郁的基本主题,在圆号和低音提琴和弦的拱托下,带有忧郁的神秘色彩,谱写的是大自然留下的遗言,或是已消逝的青春年华,又有如低诉当时芬兰的民族与国家现状,有如“暴风雨前的宁静”。这个乐章中独奏家自己拉奏的两条旋律线不在同样的拍子上,有三拍子对四拍子,十六拍子对六连音等状况出现,持续表现出一种“不安稳”状态。中间乐段由乐队开始,与基本主题具有强烈对比;最后由独奏小提琴再带回开头的情绪,最后以幽暗的铜管及定音鼓声结束。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终章的结构虽像回旋曲式,但有两个剧烈的主要主题。第一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由第一、二小提琴与大提琴齐奏开始,乐章中缺少回旋式A B A B A中最后的部分(A),并非标准的回旋曲式。至于A B两个主题,亦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乐曲的基础节奏音型以定音鼓和低音弦乐迅速确立,随即小提琴奏出精力颇为充沛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引入,带有浓浓的乡村舞曲风格。这两个主题交替地演奏,最后乐曲在热烈激情又有盎然诗意的境界中结束。该乐章采用独特的两次并列结构作成,让人有种“紧凑与放松”的循环感。整个乐章充满活力与幽默感。音乐家托维(Donald Tovey)将此乐章形容为是“写给北极熊的波兰舞曲”(Polonaise for Polar Bears),但西贝柳斯后来却给这个乐章起了个绰号《骷髅之舞》(Danse Macadre),都很易让人再次联想到第一主题。
让·西贝柳斯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43
作为西贝柳斯经常演出的代表性交响曲的第二交响曲,是1901年初春于意大利西岸拉帕洛(Rapallo)动笔,年底完成(另一说1902年),在芬兰将全曲写好的作品。1902年3月8日作曲家亲自指挥赫尔辛基爱乐乐团首演,首演即大受欢迎,随即安排再三演出。该曲首演后作曲家作了修改,修改版于1903年11月3日,由耶内费尔特(Armas Järnefelt )指挥,于斯德哥尔摩首次演出。
乐曲特点
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是1899年的音诗《芬兰颂》创作后两三年间的作品,被称为《解放》交响曲,与第一交响曲在结构特征,感情展示,以及紧张的戏剧性冲突都有类似之处,但显得更加积极开朗,以此描述祖国美丽的大自然,全曲的“情节”发展设计,经历两个转折,从光明到黑暗,再返回光明。
第一乐章只是戏剧性冲突的序幕,最紧张冲突在极黑暗的第二乐章行板;经过第三乐章,死亡争战,惨烈呼号,到终曲再经过争战终达到胜利!
第一乐章:小快板
虽有些戏剧性,但无强烈矛盾冲突,保持均衡安宁的特点,奏鸣曲式结构。开始简短引子,节奏宁静,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奏出,舞蹈性曲调,欢乐纯朴,圆号像林中回声,描画出北方大自然的人文景貌。弦乐组八小节拨弦引出第二主题,由木管乐器奏出,田园诗般明朗的风俗性音乐与抒情戏剧性音乐的对比。发展部两个主题都以壮丽的新面貌展开。再现部两个主题依序重现,第二主题改由铜管乐器奏出,最后以第二主题为基础发展成宏伟辉煌的乐队全奏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速度,但可作弹性处理
表达芬兰人对祖国命运的悲戚情感,抒情史诗式的音乐变得严峻悲壮,戏剧性冲突更为尖锐激烈;突出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阴沉昏暗色彩。恶兆引子以低沉的定音鼓声,低音弦乐器拨弦奏出。大管奏出第一主题,旋律阴暗低沉,这个叙述性的基本主题,从史诗般的色彩,慢慢变得无比痛苦,染上悲剧性的冲突。随后弦乐器柔和地咏唱出第二主题,诚挚抒情,带有民歌风味的旋律。进入发展部后,音乐变得激烈和戏剧性;第一主题再现,改由小号独奏和长笛独奏交替出现,而伴奏则是弦乐声部流畅的三连音,冲突变得更为壮烈,形成激烈高潮。尾声在最后几个和弦出现,才暂时结束。
第三乐章:最急板
基本主题由弦乐组一连串急速奔流的三连音组成,在不同声部传递、变化;中段主题温暖抒情,大提琴独奏富有感情;基本主题再现后,最后一阵风似地猛冲,把音乐不间断地带入终章(第三与第四乐章接连演奏)。
第四乐章:终曲:有节制的快板
象征争取民族独立的连场争战后,冲突终于解决;豪放雄壮的尾声有如凯旋颂歌,第二乐章阴郁的情绪已完全消失,辉煌胜利来临。开始便奏出第一主题的动机的引子,铜管组充满气势;在小号英雄式的号角吹响后,带出由弦乐组奏出第一主题,气息宽广宏大,史诗性的歌唱性旋律,像凯歌般灿烂辉煌;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先后奏出,非常纯朴的旋律。发展部庄严简洁,热血沸腾,有如战斗号角的召唤,很有刺激性,两个主题(以第二主题为主)交织成一层层波澜,掀起一个个高潮。再现部最后带出强而有力的尾声,色彩缤纷,豪放雄壮,有如凯歌般的欢愉结尾。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