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本场音乐会将以乔治·比才的极富盛名的三部作品:《采珠人》、《阿莱城姑娘》和《卡门》致敬这位早逝的作曲家。罗季翁·谢德林根据乔治·比才歌剧《卡门》改编的为打击乐与弦乐队演奏的《卡门组曲》,13个片段在旋律、节奏等方面在原作基础上加以颠覆性创作,使听者从熟悉的旋律中频频收获到新的惊喜;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采珠人》,讲述了发生在斯里兰卡的爱情故事,充分显示25岁的比才超乎常人的旋律创作与配器功底;而他那深受世人喜爱的《卡门》,也是最出名的歌剧作品,或许没有之一;此外《阿莱城姑娘》的戏剧配乐组曲,也是音乐会上常演的曲目之一。

  • 时间:2025-07-19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广州交响乐团2024/2025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5.7.19(星期六)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余隆
女中音:朱慧玲
男高音:张学樑
男中音:王云鹏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罗季翁·谢德林
《卡门组曲》
1.引子
2.舞蹈
3.第一间奏曲
4.换岗
5.卡门入场和哈巴涅拉
6.场景
7.第二间奏曲
8.波莱罗
9.斗牛士
10.斗牛士和卡门
11.柔板
12.宿命
13.终曲

——中场休息 ——

乔治·比才
歌剧《采珠人》选段
1.序曲

2.你的歌声在耳边
男高音:张学樑

3.可爱的人
男高音:张学樑

4.在圣殿深处
男高音:张学樑
男中音:王云鹏

乔治·比才
歌剧《卡门》选段
1.序曲

2.斗牛士之歌
男中音:王云鹏

3.哈巴涅拉
女中音:朱慧玲

4.第三间奏曲

5.花之歌
男高音:张学樑

6.吉普赛之歌
女中音:朱慧玲

7.是你?是我!
女中音:朱慧玲
男高音:张学樑

导赏

今年是比才逝世150周年,这位法国作曲家得年三十六,却在不长的创作生涯中留下诸多名篇,广州交响乐团把闭幕音乐会献给这位歌剧作曲家。《卡门》超越了古典音乐,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的文化标识,芭蕾舞剧的改编是这股流行文化中的应有之义。

罗季翁·谢德林
《卡门组曲》
1966年,古巴芭蕾舞团访苏期间,其编舞艾伯特·阿隆索与苏联芭蕾明星普列塞茨卡娅(作曲家谢德林之妻)会面。普列塞茨卡娅一直以来都想要以舞蹈诠释卡门的角色,她表达了以《卡门》创作芭蕾舞剧的意愿,并希望谢德林作曲,但遭拒绝。此前,她也试图委约肖斯塔科维奇和哈恰图良,均被婉拒,足见改编这部经典歌剧的挑战。谢德林看到妻子与阿隆索全心投入编创后,最终同意作曲。曾拒绝谱曲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观看了演出,盛赞其改编和配乐水平高超。如今,它不仅是俄罗斯芭蕾的保留剧目,更作为谢德林最著名的作品享誉世界。

谢德林的芭蕾《卡门组曲》的配乐,全部取材自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音乐,由十三段不同情调的音乐组成:1.引子(Introduction)、2.舞蹈 (Dance)、3.第一间奏曲(The First Intermezzo)、 4.换岗(Changing of the Guard)、5.卡门入场和哈巴涅拉(Carmen’s Entrance and Habanera)、6.场景(Scene)、7.第二间奏曲(Second Intermezzo)、8.波莱罗(Bolero)、9.斗牛士(Torero)、10.斗牛士和卡门(Torero and Carmen)、11.柔板(Adagio)、12.宿命(Fortune-Telling)、13.终曲(Finale)。

谢德林这十三段配乐,采用了四位敲击乐手运用了三、四十种不同的敲击乐器和弦乐团来演奏,尽管没有用上木管和铜管乐器,但敲击乐的丰富音响、音色和动态,以及弦乐的密度、力量感和厚重感,却能奏出强大能量和大幅度变化的表现力,展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得以无比恰当且生动地将《卡门芭蕾》中火辣浓烈的卡门故事情节,和悲剧性的氛围拱托出来,让人只是欣赏《卡门组曲》的音乐,亦能很形象化听到整个故事。

《卡门芭蕾》可说是一部现代风格的芭蕾,谢德林编写的音乐,便采用了不少现代音乐的技法元素,着重使用改变音色的手段来创新,堪称是花样百出,纷繁复杂的打击乐配器尤其突出, 时有让人感到“诡异”、“奇特”的效果,甚至弦乐亦时有“意外惊喜”,如第十段《斗牛士和卡门》中小提琴极高把位极轻的擦弦效果,便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对比才原来歌剧《卡门》的音乐熟悉的观众,就更会是“惊喜连连”,听惯的熟悉主旋律,随时会突然完全消失,但又随时会重现。至于很特别和很突出的音响效果,就更是“敲击卡门”持续成为音响发烧友超级试音碟代名词,大量“发烧”录音版本不断面世的主要因素。

乔治·比才
歌剧《采珠人》选段
《采珠人》创作于1863年,是其25岁时的早期作品,早于《卡门》,由科尔蒙与卡雷撰写剧本。该剧于1863年9月30日在巴黎抒情歌剧院首演,反响平平。它迎合了当时法国歌剧界对“异国情调”的偏好,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充满东方色彩的锡兰(今斯里兰卡),描绘采珠渔民的命运。

在古老的锡兰渔村,两位曾发誓友谊至上的挚友祖尔迦(男中音)和纳迪尔(男高音),因同时爱上神秘的女祭司莱拉(女高音)而反目。莱拉为保佑渔民安全采珠,立下终身守贞誓言。纳迪尔无法抗拒对莱拉的爱慕,冒险与她相会,被祖尔迦发现。祖尔迦因背叛友谊与亵渎神职震怒,依律判处两人死刑。行刑前,莱拉将祖尔迦早年赠予的项链交还,祖尔迦认出她竟是多年前救过自己性命的恩人。在爱情、友谊、誓言与恩情的激烈冲突下,祖尔迦最终选择宽恕,放走恋人,自己则投身于因神誓被破而汹涌的怒海之中。

尽管是早期作品,《采珠人》展现出比才非凡的旋律天赋,序曲有着浓厚的(当时法国人认知里的)“东方情调”,配器虽未及《卡门》般成熟绚丽,但已显露出比才对色彩和戏剧效果的敏感度。

开篇的男高音与男中音重逢的二重唱《在圣殿深处》成为传世经典。两人回忆起深厚情谊,祖尔迦提议重述年轻时立下的友谊誓言:共享一切,永不因女人背叛对方。纳迪尔欣然同意。这一咏叹调清晰展现了祖尔迦重诺、权威和纳迪尔感性、易受情感驱使的性格差异,以及他们对莱拉不可磨灭的执念。这首辉煌的友谊颂歌是全局悲剧的起点。

纳迪尔的咏叹调《你的歌声在耳边》在莱拉登场后唱响,夜幕降临,众人散去。独自留下的纳迪尔无法入眠,莱拉的身影和誓言警告在他脑中交战。细腻刻画了纳迪尔对女祭司无法抑制的爱恋与挣扎,友谊的誓言也完全被抛弃,这唱段是悲剧开始的标志:优美梦幻的旋律与即将到来的残酷命运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戏剧感染力,歌词中用来比喻爱情的“甜蜜的死亡”则一语成谶。

《可爱的人》是纳迪尔与莱拉的相会场景,两人私相授受,纳迪尔在歌声中宣泄着对莱拉爱意,试图说服一道私奔。

乔治·比才
歌剧《卡门》选段
《卡门》改编自梅里美小说,将西班牙风情注入法国歌剧舞台。这部现实主义杰作首演时因题材“惊世骇俗”惨遭恶评,三个月后比才便在抑郁中离世,年仅36岁,未能见证其日后成为世界歌剧史巅峰之作的辉煌。

塞维利亚街头,烟厂女工卡门(女中音)以野性魅力俘虏了士兵何塞(男高音)。他为之抛弃情人、违抗军纪加入走私团伙。然而卡门天性不羁,当潇洒斗牛士埃斯卡米罗(男中音)出现,她的爱火瞬间转移。何塞在绝望中哀求挽回,但卡门宁死亦不屈服于被束缚的爱情。最终在斗牛场外,利刃刺下,卡门以生命祭奠了她的自由信条。炽热的旋律与浓郁西班牙节奏点燃戏剧张力。其现实主义笔触罕见地将底层烟厂女工、士兵、走私犯推至歌剧中心,卡门更以追求绝对自由、蔑视社会规训的女性形象震撼了时代。音乐与戏剧无间融合,推动着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卡门》如一团烈火,烧穿了19世纪歌剧的华美外袍,展现人性中最原始的爱欲、对自由的向往,至今仍在世界舞台上灼烧着观众的灵魂。

《哈巴涅拉》是卡门的出场曲,卡门倚坐烟厂台阶,目光扫视人群却锁定何塞,唱到“爱情就像百灵鸟”,虽采用古巴舞蹈节奏型(附点音符+三连音交织的摇曳感),但比才赋予其弗拉门戈式的锋利。固定低音旋律循环往复,象征爱情无可逃脱的宿命感。这朵美丽而带刺的玫瑰说:“爱情是吉普赛人的孩子,它从不遵守规则”直指其存在主义内核。乐队间奏中突然闯入的减七和弦如警铃,也预示她将颠覆何塞的世界。

《吉普赛之歌》在第二幕的开头,卡门在小酒馆中描绘着底层吉普赛走私者的生活,酒馆里的客人们跳起了吉普赛的民间舞蹈,卡门用歌曲描绘着吉普赛的日常生活,三次渐强后情绪抵达癫狂的高峰。

随后斗牛士炫技登场,《斗牛士之歌》进行曲式主旋律以铜管模仿斗牛场号角,节奏如踩踏的牛蹄。歌词将爱情与斗牛并列:“爱情场如同斗牛场,两者皆需殊死搏斗”,当众人沉醉于英雄崇拜时,卡门却在副歌中沉默,她的凝视已泄露危险的新猎物。埃斯卡米罗举杯环视,却在唱到“有一双黑眼睛正注视我”时与卡门目光相撞。酒馆喧哗瞬间化作二人磁场,不在场的何塞此刻还不知道,三角关系彻底引爆。这首“伪民歌”如此成功,以致世人误以为它是西班牙传统歌谣。其副歌被改编为无数进行曲版本,成为斗牛仪式的非官方圣歌。

《花之歌》是何塞的占有宣言,他拿着卡门漫不经心抛给他的花,试图唤起已经转移的爱情,但卡门的眼中此刻只有斗牛士。枯萎的花朵说明爱情并非永恒,男高音从抒情巅峰坠入咆哮深渊——他的舞台上此刻只演着落寞的独角戏。

卡门盛装赴情人之约,试图捍卫爱情的何塞流亡多日,蓬头垢面持刀在斗牛场外拦截卡门。 当斗牛场内传来欢呼声(暗示埃斯卡米罗胜利),场外两人展开一场生死对话,《是你,是我》在此刻唱响,随后卡门毫无忏悔地死去,其拒不哀求的沉默,比任何台词更具颠覆性。最后,何塞跪在卡门尸身旁嘶吼:“逮捕我吧,是我杀了她!”卡门以死亡完成的胜利,至今仍在所有舞台上回荡。

撰文:周凡夫、李鸿远
整理:吴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