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艾格蒙特》序曲内容可分为西班牙的统治压迫与荷兰人的苦难、荷兰人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的胜利场面三大段, 有着颇富戏剧性的内容,在描绘反抗强暴的英雄形象的音乐中,深深刻印着悲怆美,倾写着悲壮的情感。作为贝多芬第一部交响曲,《C大调第一交响曲》沿袭了海顿和莫扎特作品的古典元素。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首宏伟的交响曲,以《C小调第五交响曲》最为著名,最简短的动机素材被他以丰富的技法不断变换,给人持续的紧迫感,因而被后人加上了“命运”的副标题。

  • 时间:2025-07-13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90场音乐会

永恒贝多芬
乐季音乐会22
2025.7.13(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黄屹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艾格蒙特》序曲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
1.很慢的柔板-充满活力的快板
2.如歌的行板
3.小步舞曲,有活力并非常快的快板
4.柔板-有活力并非常快的快板

—— 中 场 休 息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
1.有活力的快板
2.稍快的行板
3.快板
4.快板

导赏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艾格蒙特》序曲
这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戏剧《艾格蒙特》而写的序曲,他在1810年间为戏剧《艾格蒙特》写的配乐共有十段:除序曲外,还有艾格蒙特爱人克雷妲的两首歌曲、四首间奏曲,克雷妲之死的场面和艾格蒙特临死前在狱中的独白的配乐,还有最后的《胜利交响乐》。荷兰的将军艾格蒙特伯爵(历史上实有其人,1522—1568),反抗西班牙王费利浦二世暴虐统治,掀起革命,为荷兰独立奋斗,但事败被捕。爱人克雷妲为要拯救他陷入危境,终自杀身亡;艾格蒙特悲痛之余,慨然走上断头台。 艾格蒙特伯爵的崇高形象和悲惨命运感动了贝多芬,以其形象作为序曲的中心,象征艾格蒙特的斗争、他的遇难和胜利人民的狂欢,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预告祖国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注解。

序曲以奏鸣曲形式写成,主题形象鲜明,标题性音乐,序曲内容可分为西班牙的统治压迫与荷兰人的苦难、荷兰人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的胜利场面三大段。 有着颇富戏剧性的内容;在描绘反抗强暴的英雄形象的音乐中,深深刻印着晶莹的悲怆美,倾写着悲壮的情感,将人带入强烈的感动,是贝多芬为诗圣歌德的五幕悲剧《艾格蒙特》所作十首剧乐中的开场音乐。1810年5月24日在维也纳宫廷剧院,与歌德的戏剧同时首演。

《艾格蒙特》序曲是一首单乐章作品,以紧缩形式展开悲剧故事发展,可从歌德作品的情节清楚地了解到序曲的内容。开始时全乐队齐奏“F”音,一种号召的信号。接着是庄严的悲剧性引子,相继呈至两个对比性的形象,象征两种互不相容的敌对力量,这两个全然不同的主题,是全曲戏剧性发展的种子。第一个主题弦乐器低音区严峻阴暗的和弦,采用古老的西班牙宫廷舞曲—萨拉班达舞曲的节奏写成,节奏缓慢、沉重,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恐怖的形象。第二主题在明朗的高音区,由木管乐器奏出,带复调特征,音调悲戚,仿如是叹息和呻吟,是荷兰人的苦难和悲伤。

这两个主题反复时的对比更为鲜明,进入奏鸣曲形式的快板,引子中的主题素材发展成为新的音乐形象,表现人民苦难的第二主题,首先转化为温柔的歌唱性旋律,还把第一主题的节奏型作为低声部伴奏。继后这个悲叹音调逐渐形成火热的英雄主题,即序曲的基本主题,果断而紧张,充满猛烈进逼力量,是艾格蒙特领导荷兰人反抗西班牙暴政的写照。这个基本主题,第二次反复更热情感人,具有巨大力量,第二主题进行紧张冲突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紧张,使奏鸣曲形式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变得模糊不可辨。第二主题在后来占了优势,采用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混合色彩,越加鲜明地表现西班牙统治者的强横霸道。最后整个乐队以强大威力奏出西班牙主题,终于把基本主题的纤弱哀怨音调完全吞没。紧接着出现了描写艾格蒙特受刑前的一声呼喊。 在一阵沉默后,是几个丧葬式的和弦,艾格蒙特牺牲了。英雄的死带来了自由,艾格蒙特受刑前号召荷兰人起来反抗的场面的《胜利交响曲》,把尾声扩大为庄严宏伟的自己颂歌。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
贝多芬创作第一交响曲的确切年代已无从查考,一般估计大约是在1799年年底写成,那时候他已近三十岁,那可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断推敲后才完成的作品,当时他已是声名显赫的钢琴演奏家,发表过不少钢琴曲和室内乐作品,为维也纳乐坛红人。这首交响曲仍可见得到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但澎湃的热情和猛烈的力量则是贝多芬独有,艺术价值与海顿及莫扎特的后期杰作相较毫不逊色,在作曲技巧上,更具有突破前人框框的意图。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于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首演。该曲充满海顿和莫扎特所持有的音调,很多方面也继承了海顿交响曲的传统。如风俗性形象、幽默的舞蹈化因素、室内乐的乐队编制、“组曲”式结构,仍是接近早期维也纳乐派的作品,特别是奏鸣曲形式的构成手法,各主题都明显划分,在发展部运用动机分划原则等等,都近似海顿的交响曲,而且都和他后来的交响曲很不一样。可以说还未形成贝多芬交响曲的成熟个性。

但这部交响曲仍有不少崭新特点,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第一乐章,依照传统惯例先有一段慢速序奏,却是异乎寻常地以不协和和弦开始,当年是极为大胆的手法;第一个和弦由弦乐器组用强力拨弦奏出,之后只留下管乐器阴影般轻微的长音。不是乐章主调(C大调)的主和弦,而是它的下属调(F大调)的属七和弦。很有特色地从不稳定的乐思开始,也就让其后出现的稳定音调显得更清新有力,比他的先辈更富有想象力,在形式和细节上更有独创精神。第二乐章不再是歌谣般的情调,有些地方还使用弱奏定音鼓,刻画出低音节奏;往往以典雅的小步舞曲写作的第三乐章,贝多芬却以奔放、跃动的快板演奏,到最后终章,却又附上短小,但颇具效果的序引……凡此种种,在当时来说,都是很新的创意。

第一乐章:很慢的柔板-充满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
不协和的序奏开始,于不稳定的和弦之间,插进一个短小的优美乐句,成为基本主题出现的伏笔。充满青春明朗而亲切的音调,像白昼光辉照耀着整部交响曲。

第一主题由三个音组成的动机发展而成,强力的节奏型以及在主题内部的发展手法,当时也很新颖,这主题由于主音不断重复和整个动机紧张地向上发展,具有一种充满毅力的特性,格外鲜明。这个轻快“舞蹈性”主题先由弦乐器轻柔、灵活地奏出,管乐器两次把它转到新的阶段后,第三次反复便发展成为全乐队强奏,接着下行曲调进行组成第二主题出现,是双簧管和长笛简短的对答,朴素且秀丽,同前一主题构成对比。

第二主题也转入惯有的简朴而活跃的全奏。继后出现色彩截然不同的小插句,双簧管在低声部隐约可闻的第二主题的回响伴奏下,奏出沉思而羞怯的小调旋律,使呈示部的音乐增强对比。发展部贯穿着第一主题的各个动机,铜管乐器的加入增强了力度,最后尾声中第一主题以庄严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号角合奏出豪迈且充满毅力的气概。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奏鸣曲式
气氛宁静、幽雅,多情善感的音乐。第一主题优美,采用赋格曲形式,先由第二小提琴奏出,然后是大提琴,但当第一小提琴进入时,对位即转换为简单的和弦伴奏。曲调进行流畅朴质,没有复杂装饰。第二主题更加典雅美妙,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再结合木管乐器。呈示部结尾,典型装饰性旋律构成的小插曲句中,出现特殊的乐队效果,伴随着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三连音主题,是弦乐器和管乐器轮番交替的轻盈和弦、小号的八度持续音,以及定音鼓的轻声附点节奏,很有戏剧性,很引人注意。神秘的、勉强听得出来的伴奏,贯串着整个发展部,至于衬托第二主题的动机,逐渐增强,然后逐渐消逝。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结合着许多对位声部,添加不少新的表现力。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有活力并非常快的快板,三段曲式
这实际是一首诙谐曲,仍按当时传统习惯标示为小步舞曲。是全曲最大胆、最“贝多芬”式的一个乐章,风格气质同十八世纪的小步舞曲不同。飞快的速度,断续的音响效果,频繁出现的节奏重音,急剧的力度对比,特别是突然的转调和近于恶作剧的瞬息休止,都强调音乐的活跃和激进等特点,采用传统的三段曲式,基本主题是上行音阶,节奏并不复杂,音乐扣人心弦。

第四乐章:柔板-有活力并非常快的快板,奏鸣曲式
最后乐章中的所有主题,都愉悦而自制,带有海顿交响曲影子,引子最初的几个小节,感到贝多芬故意装出严肃样子,从三个音符开始,然后变成整个八度的一列音阶,随后突然折回,欢乐的第一主题出现。回旋曲般的音乐,符合海顿创立的舞蹈性和幽默感终曲精神,却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第二主题是感情真挚的喜剧性旋律,但却用一组悲壮的重音结尾。发展部中,第一主题音阶式乐句跑遍了弦乐器组的各种乐器,高潮一个接一个,一次比一次高,最后,在尾声中以雄壮的音调结束。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首宏伟的交响曲,以第五《命运》交响曲最为著名,演奏次数亦最多,可说是经典中的经典。这是贝多芬跟残酷的命运搏斗,战胜逆境,高唱凯歌的史诗。曲中充满力感和悲壮的音符,能唤起生命中的狂喜与忧伤,能激励消沉者的生存意志,能抚慰受创者的心灵。《命运》并非贝多芬自己所加的标题,但任何人都可以直觉地去感受到各个乐章中作曲家要传达的感情和力量,从而在曲中支取人生难免会遇到艰困时所必须的正能量,这正是《命运》交响曲能超越时空,一直广受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爱乐者欢迎,而成为不杇经典的主要原因。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于1800年酝酿,1803年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同时创作,“第五”可说是“第三”英雄性构思内容的进一步发展。“第五”在1808年才完成,并于同年12月22日首演。该场安排在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举行的演出,是一场演出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超长”音乐会,全是贝多芬的作品,上半场演奏第六交响曲,下半场演奏第五交响曲。贝多芬除了亲自指挥之外,还在音乐会中担任第四钢琴协奏曲,及即兴钢琴曲的独奏。此外音乐会中还安排了C大调弥撒曲选曲、合唱幻想曲等。

创作该曲期间,贝多芬正面对耳疾恶化的折磨,完稿时贝多芬三十八岁,耳疾已深。为此,与命运斗争的紧张性和戏剧性贯穿全曲,而且结构紧凑、统一、集中,更深刻地刻画了一位英雄的斗志、决心和坚韧,成为人类不断向前,永不言败的英雄化身!除了贝多芬自身面对失聪顽疾的困扰外,这首杰作的产生,亦和当时的欧洲政局变化有很大关系,其时奥地利出现政治骚动外,拿破仑更发动战争,1805年拿破仑军队甚至占据了维也纳。

“三短一长”的命运主题意义
《命运》交响曲在贝多芬同代人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时间推移,此一印象愈来愈深刻。据说,贝多芬曾将乐曲开始“三短一长”的基本音型动机比作为“命运的敲门声”,故乐曲标题虽是贝多芬的学生附加上去,但大家都相信这首交响曲是“表达人类和命运的斗争”。1843年摩氏密码(Morse code)以“三短一长”的音响来代表英文字母“V”字,同样是“三短一长”的“命运主题”,也就成为“Victory”(胜利)的标志,为这首交响曲增添了新的意义。及至第二次大战期间,“三短一长”的“命运主题”象征了维多利亚女皇的“V”字手型,亦暗示交响曲中凝练的“命运”主题和光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是自由的号角,是战胜黑暗的象征,描写了人类与危难和困境的抗争。

事实上,当年尽管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很清楚地表示,“三短一长”的动机来自贝多芬听到的鸟儿叫声,但更多人相信意志和命运冲突的观念不仅发自当时贝多芬日益加深的耳疾的苦恼,同样也发自法国大革命对任何一个向往自由的人的影响。无论如何,现今大家都相信,这部交响曲所蕴含的无数生活的对立面——痛苦和欢乐、挫折与成功、失败与胜利之间的冲突,都在命运和意志的拚搏中得到阐释。大家都可以藉此支取得到更强大的正能量“添加剂”,找到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软弱走向坚强的自由之路的力量。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C小调,2/4拍,奏鸣曲式
开始时“三短一长”的四音动机“命运主题”,简单有力,不仅是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也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在首乐章中反复扩张威力;同时又是优美的第二主题的低音部伴奏,仿如是反抗命运的一种力量,而且亦是尾声部的基础。它的节奏型贯穿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的发展,单是在呈示部和发展部,仍以不同的音高出现了不下四十五次之多,就如不停纠缠的命运一样,使整个第一乐章全是愤懑、苦恼和激情。其后甚至在其他乐章的节奏和旋律中,亦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成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动机,使四个乐章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命运主题”音响威严、阴沉,命运威力强大,令人胆战心惊。这一主题掀起两次高潮力量,一次紧张过一次。节奏来自第一主题由圆号奏出的“号角动机”,再衍生出由小提琴奏出抒情歌唱性的第二主题旋律,安静温暖。但“命运动机”潜藏在低音部,很快“命运的动机”再度发挥出可怕威力,第二主题亦变得激动不安。进入发展部之前,高昂的“胜利旋律”首次由小提琴奏出。两小节休止后,发展部的第一主题的“命运动机”占据主要地位,无休止的反复,力度越来越强,第二主题也不甘示弱,以号角般的齐鸣与之抗衡。在一阵动摇、犹豫之后,“命运动机”从麻痹、消退之中再度闯入,显示傲慢气势,掀起一次大爆发的戏剧性高潮后,乐队全奏的“命运动机”有力地带入再现部。随后插入一段优美的双簧管柔板,带来暂时的喘息,很快又被“命运动机”淹没,又变得激动不安,随着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呈示部中的“胜利旋律”也加入,与“命运动机”再次搏斗,再现部的后半部尾声,可视为是展示意志和命运对抗的场面,命运获得暂时的胜利,以强而有力的和弦总结。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双主题变奏曲式
抒情而较平静的乐章。在沉思、感伤而带有悲怆的气氛中,仍包含有富有张力及自信的英雄式威力片段,乐曲以双主题变奏曲式写成,将两个不同主题轮流加以变奏,使对比大大加强;第一主题优美、抒情、安详,和首乐章第二主题一样,都是富于弹性节奏及起伏旋律的沉思性音调,但更富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前半温柔细腻,后半较辉煌宏亮,能加强第一主题的抒情及沉思感觉,但加入铜管主奏,便带有英雄凯歌色彩。随着三次变奏,第一主题渐渐具有流畅动力感,起初沉稳的气质,逐渐从与第二主题前半相似,变化成与后半相近,“命运动机”曾在第二主题第一次变奏中悄悄出现一次,但马上被势不可当的英雄凯歌淹没,在乐队全奏下结束。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C小调,3/8拍,三段曲式结构
极有创意的谐谑曲。整个乐章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安,但又带有英雄般坚实信念的气氛中,这是说和命运的斗争仍在持续吗?第一段主题具有双重性格,前乐句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带有一种向前的动力,变了形的“命运主题”冲击而来,威严阴森的表情;后乐句由小提琴奏出,以大管及单簧管轻轻伴随,带着不安定感觉。主题反复时,呈示部出现的“号角动机”带着英雄气概登场,情绪逐渐高涨。同样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来自德国民间舞蹈的中段主题,由各高音弦乐器分别模仿,有如赋格曲般的复音音乐风格,整个中段音乐带有舞蹈性的热情和动力,带入狂热不可遏止的情绪中。第三段将第一段变化重现,最后以定音鼓持续地敲击出“号角动机”带入连接段(在交响曲谐谑曲乐章中最后出现连接段的创新手法),这亦是《命运》交响曲至为让人振奋的一段音乐。定音鼓敲出单音的轻微回响,几乎一片寂静,零碎的第一段主题音调,自由地不断向上伸展,音域扩大,音量增强,音乐的张力迅即上升,将音乐突然推上高潮,仿如积压已久再难以遏止的一股力量,终于一下子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以“命运动机”最初的威力冲向极限,将音乐直接不停地带入辉煌灿烂的胜利终曲。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奏鸣曲式
这是整部作品的高潮,具有洪水奔腾的气势,意志战胜命运、欢乐战胜痛苦的凯旋曲,有人索性称这乐章为“凯旋进行曲”。全乐章几全是进行曲风格,乐队编制加大,也增加了表现的力量,能奏出更雄伟壮丽的效果,使这场命运争战的最后胜利更为辉煌灿烂。
呈示部的特点是有极为丰富的旋律,甚至连接段和结束段亦各自有本身的主题旋律,也就是说整个乐章共有四个主题。第一主题号角般齐鸣,鲜明有力,具有庄严、灿烂、震憟和激动的效果,饱满的音响把英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连接段主题以圆号及木管奏出,继由小提琴接上,音色明亮而柔和,且充满喜悦。第二主题以“命运动机”变形的三连音构成,前乐句响亮,后乐句柔和形成对比,生动活跃的舞曲。以下行乐句构成的结束段主题,由弦乐及木管奏出后,再由乐队有力地复奏。呈示部以第二主题为基础不断展开,又引进第三乐章中的“号角动机”(变了形的“命运主题”),音乐情绪不断高张,更加光明、辉煌,充满欢乐,有力地将呈示部再现后,长大的尾声将早前出现过的各个主题以经过变化及加快速度的方式重现,包括第二主题的全新处理。尾声的末段完全被和弦充满,全曲在速度及力度的一张一弛的张力交替变化下,乐队全力地全奏出四十多个坚强的C大调八度和弦,在有如排山倒海般的欢乐凯旋场面气氛中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