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男性的阳刚气质,富有王者气派,故有人称之为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王者”、“英雄”、“亚当”。充分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特有的表现力,整个乐曲有如一首交响曲,具有深厚富丽内容,呈露出崇高威严气概。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被视为是从古典乐派进入浪漫乐派的代表性作品,作品中再没有维也纳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的影子,而是爆发着强烈感情和澎湃热血,气魄宏大的音乐,亦可说是贝多芬用音乐复刻了人生的痛苦,经历了他的艺术生涯的新拐点,走向新的大路上。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85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21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5.6.29(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黄屹
小提琴:奥古斯丁·哈德利希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
1.快板但不过分快
2.小广板
3.回旋曲
小提琴:奥古斯丁·哈德利希
—— 中 场 休 息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
1.有活力的快板
2.葬礼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
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4.终曲,很快的快板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已列入经典的伟大作品,但当年首演时却未能一炮而红,且让作曲家面对命运之神的嘲弄。当日首演后被批评为“平庸、混乱、乏味、啰嗦”,直到贝多芬死后才被肯定!幸好杰出的作品最终仍能获得正确的评价,成为人类重要的音乐遗产,是小提琴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爱情无疾而终的爱果
贝多芬这首独一无二的小提琴协奏曲,具有男性的阳刚气质,富有王者气派,故有人称之为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王者”、“英雄”、“亚当”。但这首写于1802-1806年间的名曲,不单和男性及王者无关,更是和一位女孩子大有关系,且非偶然之事。
话说1799年,贝多芬在维也纳教导的钢琴女学生泰蕾莎·勃伦斯维克,非常了解贝多芬,爱慕他、崇拜他,但后来泰蕾莎返回匈牙利去了。1806年贝多芬前往匈牙利,住在其兄长弗朗索·勃伦斯维克伯爵的庄园,这次相逢,两人很快便坠入爱河,还订了婚。就在这种非常幸福和非常舒畅的心境下,贝多芬完成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为此,这首乐曲感情丰富,风格明朗,有如歌般的旋律,洋溢着幸福和欢乐的情绪。同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王者气派,和英雄般刚阳之美;当时贝多芬已经三十六岁,同年他还完成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但四年后不知何故,婚约却突然取消了,整段恋情亦无疾而终,只留下此一无比珍贵的爱果。
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当然可以从此一创作背景切入,但其思想境界并非只是缠绵的儿女之情,贝多芬抒发的是人类崇高的感情,是对人类欢乐与苦难的思考,是面对人生的作品。
首演失败险埋葬名曲
贝多芬在此之前写过一些小提琴曲,对小提琴的特性已有一定了解,这首协奏曲在作曲技巧上已见出更为纯熟,能将小提琴的技术作出更充分的发挥。该曲于180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大剧院的慈善音乐会首演,由该剧院的音乐总监,亦是当年著名天才小提琴家克莱曼(Franz Clement)担任独奏与指挥;奈何当时因种种原因,首演并不成功,被批评为“主题平庸、混乱、乏味、啰嗦”,随后数十年很少人演奏。(1806-1844年间可考据的只奏过三、四次),到贝多芬死后,1844年5月27日,年仅十三岁的另一匈牙利天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1907),在门德尔松指挥下,于伦敦成功演奏该曲,自此该曲得以广传,成为小提琴的经典曲目。
贝多芬年代,华彩乐段(cadenza)都由独奏家即兴演奏发挥,以炫耀独奏者高超的技巧,这首协奏曲首乐章再现部出现的华彩乐段,小提琴家克莱曼于维也纳首演时没有准备好,效果欠佳。当年贝多芬亦未有写下华彩乐段,到约阿希姆演奏该曲,和他自己创作的华彩乐段,大家才注意到这首协奏曲是如此迷人。后来,又有其他演奏家为这部协奏曲创作华彩乐段,如海菲茨(Heifetz),大卫·奥依斯特拉赫(David F. Oistrakh)的版本,二十世纪则以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所写的最有争议性,小提琴家克莱默(Gidon Kremer)的录音便选取了他所写的华彩乐段。
五下定音鼓统一全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仍采用传统的三乐章结构,具有宏广构想和富饶的曲思,充分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特有的表现力,产生辉煌灿烂的效果。整个乐曲有如一首交响曲,具有深厚富丽内容,呈露出崇高威严气概。协奏曲的主题形象丰富,独奏声部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但乐队并不处于从属伴奏地位,而是积极参与将乐曲发展,乐队音响效果特别具有一种昂扬振奋的紧张,被称为是“交响协奏曲”。
乐队采用双管编制,独奏小提琴外、包括弦乐五部,长笛1支,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及小号各2支,还有定音鼓。
第一乐章﹕快板但不过分快、D大调、4/4拍、奏鸣曲式
高昂的英勇精神是这个乐章的音调特征,但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也有两个呈示部。开始时是定音鼓单独的几下敲击;把定音鼓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在当时十分大胆和具有独创精神。第一个呈示部按惯例交给乐队演奏,加上小提琴独奏的第二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结束部作成,是典型的古典协奏曲的奏鸣曲式。这是贝多芬作品中最长的乐章之一。
乐曲开始是轻柔的五下定音鼓声,其动机固执地在全乐章中反复出现,给全曲以紧密的统一感,是本乐章最突出的、印象深刻的特色。紧接着定音鼓声后,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奏出呈示部主部主题,庄重流畅,稳如泰山。
乐队全力强奏,仿如强而有力的鼓声的连接段后出现的副部主题,以鼓声引出,深情而又富于歌唱性,温文典雅、端庄优美,先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演奏,然后由弦乐组轻声接奏,前后两个主题并没有明显的对照。副部主题在乐队全奏下,引上高潮。
其后在四、五下定音鼓声中带入第二个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独奏小提琴与木管轻柔地奏出,独奏小提琴添上不少华丽装饰,旋律较前更为热情动人。独奏小提琴颤音带入副部主题,单簧管及大管柔和地奏出副部主题后,由独奏小提琴和乐队配合演奏,独奏小提琴转入仿如华彩的乐段,以其对位化的助奏旋律主导着音乐发展,更显得琳琅满目。
结束段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组上奏出;独奏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及三连音,发挥装饰奏的快速流畅技巧。展开部发展连接段和副部主题的素材,乐队担负着很重要的任务,应用了动机分解、变化和频繁转调等手法,音乐发展自然顺畅、淋漓尽致。在连接段主题发展后,接上副部主题,由木管主奏,第一小提琴模仿五下鼓声拱托,弦乐组强奏,气氛趋向紧张,带上强大高潮后,气势渐下降,引入结束段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木管及弦乐加入反复,独奏小提琴在乐队有力和弦下再登场,奏出仿如华彩般的快速流畅旋律主导发展。
再现部首先由乐队全奏出主部主题,十分威武有力;独奏小提琴轻柔地将主部主题乐句后半部反复,带入流畅起伏的炫技旋律,气氛逐渐变得紧张。副部主题由木管组柔和奏出,独奏小提琴再以上行音阶带入,将副部主题反复,独奏小提琴逐渐凌驾乐团主导音乐发展。结束段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木管及弦乐加入反复,独奏小提琴持续流动旋律,和乐队的拱托形成复调效果。经过乐队全奏,强而有力的连接段后,独奏小提琴奏出的华彩乐段,有多种不同版本。这场音乐会采用克莱斯勒所写版本。尾声由独奏小提琴柔和地奏出副部主题,弦乐组如鼓声般的和弦穿插,最后乐队全奏主和弦,以欢乐气氛结束首乐章。
第二乐章:小广板、G大调、4/4拍、变奏曲式
这个乐章的基本主题,轻柔质朴,配置简朴的弦乐四部和声,经过五次变奏和伴奏方式,主题的调性、节奏和曲调都没有太大变化,其中出现的副题,同样是纯朴的抒情旋律,但亦有热情的爆发,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
基本主题由弦乐组以四重奏式轻柔地奏出,小提琴组加上弱音器,非常温柔的情感,有如丝丝情话。第一变奏由圆号和单簧管演奏主题旋律,第二变奏由大管演奏主题旋律,均由独奏小提琴以装饰化的旋律助奏。第三变奏乐队全奏,小提琴柔美地加入。接着由独奏小提琴主奏出如歌般的抒情副题,弦乐组伴奏。第四变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主题后乐句,圆号三下鼓声般的音型助奏。接着副题变化再现,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歌般的旋律,圆号及大管伴奏。第五变奏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轻柔流畅旋律,弦乐组单一和弦及圆号三下鼓声般的音型助奏,渐弱后,小提琴组奏出主题开始的动机后,除去弱音器,继续奏出变化主题前乐句,独奏小提琴颤音带入一个短小的华彩乐段,不间歇地直接进入终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D大调、6/8拍、回旋曲式
这一乐章以欢乐的快速驰骋为重点,间中亦插入柔情的倾诉;独奏小提琴有更多机会作纯技术的炫耀发挥,乐章中多次引用全曲开始时之定音鼓动机。乐曲热情洋溢,欢快活泼,充满生气。两个插段音乐具有舞曲性格。
主题开头十小节先由独奏小提琴在G弦上演奏,音乐跳脱、有力、活跃;翻上两个八度反复时,变得开朗、轻快。此一基本主旋律,有人认为是模仿猎号(hunting horn),或雀鸟之声。乐队将主题加以反复,力度强大,主题反复后加以展开。第一插段先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作对答式演奏,再由独奏小提琴作装饰性演奏。第二插段是G小调的柔美动人的抒情旋律,带点缠绵的甜言蜜语,由独奏小提琴与大管交替演奏,弦乐组拱托,委婉动人,富有诗意。独奏小提琴再以急速音符作装饰性演奏,波浪式的上下翻腾,起伏不定的音型,有如情感的波涛。双簧管及圆号加入,情绪波动变化后返回主题。此一插段主题和前面基本主题及第一插段主题,在色彩上,和音乐性格上都构成鲜明对比。
独奏小提琴上行音阶带回跳脱、有力,和活跃的主题,乐队将主题加以反复,力度强大,主题反复时变化展开。第一插段再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作对答式演奏(较首次出现时独奏小提琴下降五度,第一小提琴提升四度),再由独奏小提琴作装饰性演奏。乐队全奏出五下D大调强大和弦(呼应全曲开始时的五下定音鼓鼓声)后,独奏小提琴演奏一大段华彩乐段,光辉灿烂,绚丽多姿,再让独奏者发挥高超演奏技巧。尾声基本主题动机音形先在独奏小提琴上呈现,并以起伏音符展开,基本主题动机音形再在木管组出现,独奏小提琴助奏,渐强后,乐队强力全奏,独奏小提琴安静片刻,乐队再强力全奏,在极其热情、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
贝多芬创作完D大调第二交响曲后不久,便进行创作第三交响曲,于1803年秋天动笔,到第二年春天便将四个乐章写好,且很快便在贝多芬的赞助贵族宫庭乐队中排练及作私人演出。首次公开演出要到1805年4月7日, 同一场音乐会还首演了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埃贝尔(Anton Eberl, 1765-1807)的降E大调交响曲,地点是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当时的乐队编制有弦乐五部,木管组各两支,但圆号有三支,小号两支,还有定音鼓,较一般的双管编制稍大。
鼎盛期开始的力作
贝多芬1802年完成第二交响曲后,耳聋日益严重,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一度在维也纳近郊企图自杀,并已给他的两个弟弟,卡尔和约翰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幸好后来度过这段人生低潮,亦迎来他创作中的新阶段,也就是随着而来的十年(1803-1812),成为他创作的鼎盛期,写下了不少重要作品,如第三至第八,合共六首交响曲,第十八至二十六的九首钢琴奏鸣曲,第四至第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菲岱里奥》、序曲《艾格蒙特》等等。
第三《英雄》交响曲正是此一时期开始时“拐点作品”,当年亦正是法国推翻帝制大革命的大时代,拿破仑以解放受贵族欺压的欧洲老百姓为号召,东征西讨,百战百胜,当时年刚三十岁的贝多芬,视这位叱咤风云的“自由偶像”为英雄,及后在1802年鼓起坚强意志,用不停的创作来挑战命运,克服死亡时,便写下这首交响曲,并要将该曲题献给法国大革命后的首任执政官拿破仑,但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传说贝多芬得知后,一怒之下撕掉题献的扉页。但无论事实如何,这部交响曲的内容主题都和贝多芬后来写在扉页上的题句有关:“英雄交响曲,为追悼某位伟人的英灵而作。”
艺术生涯的新拐点
现在一般将此曲视为是从古典乐派进入浪漫乐派的代表性作品。乐曲中再没有维也纳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的影子,而是爆发着强烈感情和澎湃热血,气魄宏大的音乐;有如在狂风疾雨下,在黑暗绝望中,从英勇的抗争中,最终取得光辉的胜利,那亦可说是贝多芬用音乐复刻了人生的痛苦,经历了他的艺术生涯的新拐点,走向新的大路上。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结构、E大调、3/4拍
两声猛烈的全奏和弦开始,大提琴奏出宽宏的主部英雄主题,战斗性的号角音调,但带着叹息音调,第二次陈述,叹息音调才不再出现,号角音调则越来越响亮。第三次陈述,乐团全奏,形成小高潮,气势磅礡,浩浩荡荡。第一副部主题,痛苦呻吟音调,展开成为第一插部,惊惶不安的争战气氛,形成第二个小高潮。第二副部主题力度起伏,并以连续强奏展开,出现两拍子节奏的争战风格,形成第三个小高潮来将呈示部结束。
展开部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三段结构,顺次展开副部痛苦主题、主部英雄主题和副部痛苦主题;这是英雄聚合各方共同战斗的广阔场面。第二部分二部结构,开始是悲怆性插部,然后展开英雄主题,这两者交替,再现英雄奋战,将全曲推上高潮处,英雄主题开始破碎,出现一个从很强到很弱的渐弱“死亡音调”,残酷争战中的牺牲,在弦乐弱奏的不协和的震音下,圆号奏出四个音的“英雄动机”,召唤着继续争战,带出再现部,英雄主题获得充分发展,出现六次,进入三段式尾声,先展开英雄主题,中段是两个副部接续出现后,悲怆性插段,英雄主题再现展开,在胜利进军中结束。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复三部曲式、C小调 、2/4拍
主题沉重节奏,夹杂着哭泣音调,极度悲痛,典型的悼歌。中间部分C大调,源自第一乐章英雄主题,明朗、庄严,像是对英雄的缅怀;再现时,小号吹出号角音调伴随着。沉重的主题在再现部再现时,有很大发展,第二次再现前,圆号和小号又强奏出号角音调。最后在哭泣般,带着激动和回忆的悼歌声中,弱奏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复三部曲式、3/4拍
主题充满活力,强而有力的快速节奏舞蹈音乐,中间部分进行曲式主题,亦源自第一乐章英雄主题,中间部的插段主题亦带有鲜明舞蹈性,也就形成第三乐章是舞曲与进行曲交替出现的结构。
第四乐章:终曲,很快的快板、双主题变奏曲式、2/4拍
引子是节日般欢庆胜利的场面,戏剧性的最强奏开始,有如洪流奔腾的欢乐人群。拨奏的第一主题,如进行曲的弱奏音调,自远传来,同样带有英雄主题的影子,第一变奏和第二变奏将此主题作复调处理,且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宏大壮丽。第三变奏,上方出现颂歌性质的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叠置,出现歌颂性场面。第四变奏是用第一主题材料写成的赋格段。第五变奏将第二主题展开,加以自由变奏。第六变奏将第一主题与新的性格豪迈进行曲式旋律叠置展开,新旋律有点法国革命歌曲性质。第七变奏是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重叠展开的双主题赋格段。第八、第九、第十变奏,速度改变为庄严的行板,是第二主题颂歌的变奏,再次缅怀英雄的牺牲。尾声重现象征欢庆胜利的引子,在热烈狂欢的高潮中,结束此一具有无比强大精神力量的乐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