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仁,钢琴
看点
塞萨尔·弗兰克是浪漫主义后期到现代音乐之间承上启下的作曲家,《D小调交响曲》是其的唯一一部交响曲,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在法国音乐疆土上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为弗兰克如今的地位与口碑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弗兰克大量学习李斯特和瓦格纳的音乐,为德彪西、拉威尔等后人以及印象主义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是一首典雅却飘着淡淡忧伤的作品,就像印象画派一样,是拉威尔把纯音响化为美和神秘之作,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效果;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带有室内乐的风格特点,钢琴和管弦乐不仅各自发挥最大特色,而且相互融合,产生精美的色彩效果,是一首快活、华丽的乐曲。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65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14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5.4.12(星期六)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杨洋
钢琴:王致仁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莫里斯·拉威尔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莫里斯·拉威尔
G大调钢琴协奏曲
1.欢快地
2.很慢的柔板
3.急板
钢琴:王致仁
—— 中 场 休 息 ——
塞萨尔·弗兰克
D小调交响曲
1.慢板,不过分的快板
2.小快板
3.不过分的快板
莫里斯·拉威尔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1899年成曲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的出现有三个背景:其一,世纪之交时法国拟古运动;其二,阿尔贝尼斯和夏布里埃等人在巴黎掀起的西班牙风情音乐浪潮;其三,显赫的波利内(Polignac)家族遗孀,美国女士维纳莱塔·辛格(Winnaretta Singer)以Princess自居(在欧洲语境中王国的公主和女公爵以及承嗣子的配偶皆称Princess,情况复杂且不仅限于此),该名媛同德彪西及拉威尔交好,拉威尔将这支钢琴小品题献给她,称之为“在旧时,一位曾在宫廷中起舞的早夭公主,此曲为她招魂”,并在其住所多次演奏,后经由西班牙钢琴家里卡多·维涅斯(Ricardo Viñes)推广,风靡一时。但拉威尔后来对指挥家朋友莱德-泰德斯科(Monoah Leide-Tedesco)表示他只是将这几个喜欢的字眼放在一起。1910年,他将这部钢琴小品以乐队编配,主旋律放在无按键的自然圆号上。此舞曲为ABACA形式,插部衔接之间多用竖琴音色配合,竖琴也深度参与叠部(即主题复现)的和声配器变化。第一插部两支单簧管主奏平滑过渡回圆号,第二插部中第一大管和第一圆号作为主梁,同时竖琴着重了笔墨,这里也有全曲的唯一一处强齐奏。拉威尔的西班牙风格作品还有《西班牙狂想曲》以及天下闻名的《波莱罗》。
撰文:李鸿远
莫里斯·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写有两首钢琴协奏曲,今晚演奏的G大调,和第二首“为左手”创作的作品,都是热门曲目,两曲是同期(1929-1931年)作品,G大调早在1928年便已酝酿,曲中的爵士乐影响很明显,这显然和拉威尔1928年去过美国巡回演出很有关系外,亦与拉威尔计划第二次访问美国,创作这首钢琴协奏曲,以便与美国几个大乐队合作演出大有关系,可说是典型的不同音乐文化结合的成果。
该曲于1931年完成,翌年1月14日在巴黎普莱耶尔大厅“拉威尔节”上,由获得题献的法国著名女钢琴家玛格丽特·隆(Marguerite Long, 1874-1966)独奏,拉威尔亲自指挥首演,乐谱于同年出版。
充满明亮阳光真诚快活华丽
该曲带有室内乐的风格特点。曲中充满明亮的阳光、机智、纤细美感和真诚的乐观精神,具有民间音乐风味。钢琴和管弦乐不仅各自发挥最大特色,而且相互融合,产生精美的色彩效果,是一首快活、华丽的乐曲,充分发挥钢琴独奏效果。
第一乐章﹕欢快地,G大调,2/2拍子
有如一幅都市清晨的画面,描绘新一天的开始,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基本上用奏鸣曲式写成,基本节奏型源于拉威尔在旅途中从火车车轮的响声。乐章从响鞭有力的一击开始,第一主题由短笛奏出,富于巴斯克音乐风味的热情激奋旋律,小鼓持续轻声滚奏、大提琴的颤音,和钢琴独奏的分解和弦乐句紧随着,形成特殊的音色;随着主题发展,钢琴的滑音,显示独特效果。随后,这一轻快爽朗主题转由小号覆奏,变得越加明亮,增添奇幻色彩。喧闹场面很快缓和下来,连接段的过渡性主题在独奏钢琴上出现异国情调,懒洋洋的。紧接着在管乐器上不停地出现短小的五音动机,明显地带有爵士乐的影子。
第二主题安定、柔和、朴素、抒情、富于歌唱性,旋律宽广而富于魅力,由独奏钢琴奏出,主题音调像一首婉转悠扬的歌曲,但总是被和弦式的节奏打断,气氛活跃,同样含有巴斯克民间音乐音调,隐约还可感受到其中存在的爵士乐元素;由大管在很高的音区覆奏时,效果像萨克斯管一样。
炫耀钢琴技巧的发展部很短,具有托卡塔风格,非常有力,以钢琴狂暴的爵士乐节奏型为基础,以八度迂回上升,钢琴强调敲击式音响,弦乐器拨奏不时出现,连接段的五音动机也时可听到,将音乐推向高潮,一切全都卷入狂烈的旋风中……不久,音乐突然中断,钢琴独奏的华彩乐句最强奏时再现光辉的第一主题,更加响亮、坚定,还可听到竖琴的华彩式插句;在简短的第二主题再现后,出现带异国情调的管弦乐段落。竖琴轻轻奏出,烘托着管乐器很有特点的歌唱,间或插进钢琴轻巧的琶音音流,引向相当长的华彩乐段,以钢琴的颤音结束。乐队进入,速度转快,音响越发增强;在响亮的尾声中,再现火车车轮的第二次急速飞奔,烘托着钢琴快速有力的演奏,达到高潮后,以力度很强的八个下行平行和弦,与乐队一起把音乐引入光辉灿烂的尾声结束。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E大调,3/4拍子
以典型浪漫主义和声写成,但却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乐章,调子和前后乐章相距三度,形式单纯,和声简朴,旋律异常优美。整个乐章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由一大段钢琴独奏开始,优美伤感并徐徐展开的倾诉般悠长主题,漫长的旋律,全由右手悠闲自在地奏出,左手只提供重音交错的八分音符节奏音型,持续不变地,机械地贯穿整个乐章,为此,拉威尔曾把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右手协奏曲”。
第二段乐队进入,由木管演奏旋律,是一系列有趣的模进和移调变化的乐句,带有干冷感,钢琴左手的节奏音型继续保持;进入第三段,主题在英国管上变奏再现,钢琴以水晶般明净的乐句装饰,有人以“洒落着雨点般的乐音,有如一缕缕银丝”来形容这段极为绮丽的乐音,最后在高音弹出颤音,于安宁气氛中静静终止。
第三乐章﹕急板,G大调,2/4拍子
洋溢着欢乐热情,充满智慧,闪烁着光辉的终曲,含有明显爵士音乐元素,具有谐谑曲风格,采用随想曲般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写成。段落转换都以四下不协和的和弦开始,让人联想到汽车喇叭声,一片现代都市的热闹繁忙景象。开始是小鼓的滚击颤音和鞭打似的几声和弦,基本主题由独奏钢琴在高音域两手的交错“敲击”奏出,全是平行五度连续进行的快速奇特曲调,节奏锐利,钢琴和乐队随即疯狂地竞奏,在单簧管和短笛上相继出现呼啸而过的动机,爵士乐的特点又由长号滑奏强调出来,增添奇异色彩。在三和弦平行进行的连接段后,第二主题由圆号和小号戏谑性地合奏出来,随后又由钢琴覆奏。发展部开始时是钢琴与弦乐器轮番交替的半音进行,再由大管大段独奏接上。以上三个主题交织发展,钢琴的演奏华丽辉煌,音乐逐步走向高潮,最后与开始时呼应,以四个鲜明的和弦,强而有力的音响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
塞萨尔·弗兰克
D小调交响曲
1822年出生的比利时人弗兰克 首先是一位管风琴大师,他于1859年谋得了巴黎圣克洛蒂德教堂的管风琴师终身职位。与布鲁克纳相似,弗兰克 的音乐创作中能听到明显脱胎于管风琴演奏的声学构思。法国的”交响曲”创作在柏辽兹1830年的《幻想交响曲》之后陷入停滞,战争形势塑造的审美有着复杂的导向,但到1887年,圣桑的《第三交响曲“管风琴”》和丹第的《法国山歌交响曲》博得压倒性的掌声,这给了法朗克创作的动力。
在巴黎音乐圈里,弗兰克 是个异类——他钟情瓦格纳的音乐理念,特别是其“主导动机”的使用。在这部《d小调交响曲》里,他开篇以三个音D-C#-F动机纵横斡旋,编织出三个乐章的循环曲式。这一做法上承自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等德奥作曲家一路到瓦格纳来的古典主义思路:以最简短的素材变幻出最多的可能性,下启“世纪之交”时期巴黎新古典主义运动。
这部交响曲首演时的反馈并不好:三乐章的轮廓不满足当时巴黎观众对于“交响曲”这一题材的认知,但法国音乐从巴洛克时期的小型交响曲就有三个乐章的形式,有吊古癖的弗兰克 恰恰选择了一个“复兴”选项,而且第二乐章实际上由一首慢舞曲同一首谐谑曲拼接而成;在配器上,木管乐器屡屡被弦乐裹挟,但这是他演奏管风琴时使用音栓的习惯,第二乐章的英国管独奏为当时的巴黎评论者集体抗议,但其实海顿(其第二十二“哲学家”交响曲)和柏辽兹早就使用过,五年之后,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也在慢乐章中邀请英国管独奏。首演时,古诺给了一句因骂得太难听不便呈现的差评;弗兰克 在全曲末三音动机复现时激动地望向夏布里埃,后者没留下什么评论。1903年,德彪西开始为这首交响曲张目,到如今已有许多录音和演出记录。
第一乐章以低音弦乐带出三音动机,引子部分中这个动机在不同乐器间抛来掷去而迟迟得不到解决,紧张焦虑的气氛率先来到舞台。奏鸣曲式呈示部里,三音动机发展出的第一主题回环往复,衔接到关系大调(F大调)的第二主题,该主题由第一主题中小提琴的一串零碎乐思发展而来。发展部中,弦乐主导压抑紧张的第一主题,管乐主导浪漫而有英雄情怀的第二主题,两方交织而时有对抗。再现部依然是三音动机领衔,快慢段落交替塑造出极强的戏剧对比张力。
第二乐章分为三个部分,舞曲式的稍快板为典型的ABA二元形式,以竖琴加盟拨弦伴奏的英国管独奏带出第一主题,中提琴和圆号以及单簧管将会接过这一主题;第二主题落在小提琴上,由三音动机发展而来,随后第一主题复现。第二部分为带插部的谐谑曲,以小提琴为主的三连音谐谑曲当然也自三音动机衍生而来,插部是一支单簧管的切分节奏玛祖卡。在谐谑曲反复后进入尾声部分,英国管主题返场,随后前两部的中间部分竞奏,乐章在小提琴提示的主题动机和竖琴的上升旋律中安宁散去。
第三乐章依然是奏鸣曲式,在循环曲式的最后使用奏鸣曲式难办的事不仅限于主题的选择和发展部的规划。法朗克选择了一个传统的方法;一个激昂的六小节引子后,三音动机镜面反射处理后的D大调第一主题喜气洋洋,三音动机过桥后第二乐章的英国管主题变体登台作为第二主题。发展部中主要变幻D大调主题,中间穿插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气氛稳步高涨,以高昂的齐奏迎来再现部。英国管主题落在了短号加入的铜管齐奏上有如管风琴上的圣咏曲。尾声是这个循环曲式的大回顾,第一乐章中的F大调主题和第三乐章中的D大调主题在三音动机的撮合下合二为一,迎来全曲的大团圆结尾。
撰文:李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