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穆索尔斯基于圣彼得堡病逝时仍未完成的歌剧《霍万兴那》的前奏曲,是一首光辉和富有诗意的作品,可脱离歌剧的内容去欣赏,黎明象征新生活的开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普罗科菲耶夫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作品综合了普氏自述的四个特征:古典性、现代性、强劲的节奏、抒情性,曲中清新简洁的旋律和节奏性的段落交替出现,和声色彩温婉却不时飘忽不定;《E小调第四交响曲》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首交响曲,首乐章流露出他内省及悲怆的动人抒情性,终章爆发出壮丽的热情和凌厉的气势,是他仍然饱含着和孤寂搏斗的充足勇气。

  • 时间:2025-03-28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63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13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5.3.28(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余隆
小提琴:黄欣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
1.中庸的快板
2.很流动的行板
3.充分强调的快板

小提琴:黄欣

—— 中 场 休 息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E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
1.不太快的快板
2.有节制的行板
3.嬉戏的快板
4.有力的快板并激情地

导赏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
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南方的卡列沃镇(Karevo),1881年3月28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一周后,于圣彼得堡士兵医院病逝。《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他于1872-1880年间所写的歌剧《霍万兴那》(Khovanshchina)的前奏曲,该部歌剧在作曲家逝世时仍未完成,亦未有演出,直到1882年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完成,1886年2月21日在圣彼得堡首演,但只是一个业余制作,1911年才有首个专业制作搬上舞台。1959年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再写了一个修订版,本次音乐会演出的则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版本。

穆索尔斯基很有音乐天分,1852年十三岁入读禁卫军士官学校时,已出版第一首作品钢琴曲《陆军准尉波尔卡》,后来在军队里当上军官,又加入成员包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1858年脱离军队,全身投入音乐创作。

1860年代开始,穆索尔斯基创作目标集中在歌剧上,1872年艺评家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 1824-1906)提供给他一个历史题材,他自己撰写脚本,创作第二部歌剧《霍万兴那》,并将之称为“人民音乐剧”,强调人民在剧情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歌剧以十九世纪末在莫斯科发生的禁卫军之乱为题材,叛乱的禁卫军统领名为霍万斯基(Khovansky),因此称为“霍万兴那”,意即“霍万斯基之乱”。该歌剧现时在俄罗斯以外演出机会不多,但作为该歌剧的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却不时会单独出现在很多乐团的节目单上,选奏的多是本次音乐会演出所用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的版本。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一首光辉和富有诗意的前奏曲,可脱离歌剧的内容去欣赏。黎明可以是象征新生活的开始。乐曲描绘当年莫斯科的清晨景色,这个古老的俄罗斯城市全是矮小的木头房子,散置耸起贵族府邸的尖屋顶和教堂的镀金圆顶;而克里姆林宫的钟楼、围墙以及附近的教堂,已是现在保存下来的样子。在朦胧的晨曦中隐约可辨认出克里姆林宫和教堂的轮廓,在河另一边的天空刚现出朝霞,朝阳的光芒让高高突起的尖的和圆的屋顶镶上了一道金边,耀眼的太阳终于普照整座城市。

乐曲开始,中提琴和长笛奏出来自基本主题的引子,在寂静中像袅袅上升的朝霞,逐渐转入高音区,由第二小提琴和单簧管复奏,结合着此起彼落仿似是公鸡的啼叫声,营造出一个城市的晨曦景象。随后是乐曲的基本主题和四次变奏。基本主题源出于抒缓的俄罗斯抒情歌曲旋律,宽广、明亮、和谐而真挚。

这个全无忧郁感的基本主题分别在不同的乐器出现,调性不断更换,每次变奏音响更为饱满、更为明亮。夜巡归来的士兵的步履声,竖琴和锣敲打出来的教堂晨钟等在城市清晨常可听到的声响,将音响力度逐渐加强,和将音乐的色调增浓,生动地描画出从黎明前的阴晦,转变为清朗的白昼景象。乐曲结尾再次减弱,但色彩更明朗清澈;最后长笛和单簧管交替,模仿牧笛的呼应,最后在慢慢消逝的柔美圆号声中结束。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35年,正好和他动笔创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相距二十年(该曲因种种原因被搁置到1923年才脱稿首演)。这首协奏曲在法国开始酝酿,原打算写成一首乐队伴奏的音乐会奏鸣曲,其时法国小提琴家罗伯特·索顿斯 (Robert Soetens, 1897-1997)要求他写作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他便改变主意。

1935年12月1日,索顿斯在艾博斯(Enrique Fernández Arbós, 1863-1939)指挥马德理交响乐团下,世界首演了这部作品。首演后的一年内由他拥有“独家”演出的权利;不过,一年后索顿斯继续将这部作品介绍到世界各地,直到1972年的南非首演,当年他已七十五岁高龄。(索顿斯九十五岁时仍公开演出,1997年逝世时刚一百岁)。

这首协奏曲初演后,翌年便在莫斯科演出。1937年著名小提琴家海费兹演奏后非常喜欢,认为堪与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和埃尔加的同类作品相媲美。

俄罗斯的民族气质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这部作品时,刻意在音乐效果和手法上都不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他在《自传》中说﹕“这首协奏曲,在不同国家完成,反映我流徙无定的音乐生活,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巴黎,第二乐章的第二主题在沃龙涅什( Voronezh),配器在巴库(Baku)完成,第一次演出在马德里。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相比,严肃得多,更富于哲理性,音色与和声没有那么刺耳,更为练达、沉着、更多的是音响色彩的轻柔变换。风格更偏重于室内乐,技巧性的笔法有限,独特的炫技发明很少。”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前两个乐章分别是深刻的沉思和浪漫的激情,最后是色彩缤纷的舞蹈性进行和热烈的节日欢乐的终章。乐队是典型的双管编制,规模比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稍小;三个乐章全采用传统结构,奏鸣曲形式快板(第一乐章)、复三部曲式(第二乐章)和回旋奏鸣曲形式(终章)。这首协奏曲,可以明显感到俄罗斯的民族气质。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
首乐章的小提琴独奏主题,有如俄罗斯悠缓歌曲的忧郁曲调,节奏独特,有时抑闷不乐和充满浪漫幻想和不满,调性明朗,使人联想到俄罗斯宽阔的草原和积雪的景象。第二主题,同样是抒情性,但气质和形象不同,经常交织着半音进行,气息宽广,传达出类似《罗密欧和朱丽叶》爱情主题的浪漫兴奋心情。

发展部中两个主题得到发挥,都有实质上的变化,没有了纯朴和歌唱性,色彩变换了,强调有力的节奏,带有诙谐性,俄罗斯民间神话色彩。发展部结束处,独奏小提琴的音型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三角琴的音响。经过复杂的技巧性发展后,两个抒情主题在再现部中重现,越加富有魅力,更温柔感人。由第二主题主导,变得更富田园色彩。尾声中,第一主题呈现,突然用上尖刺的和弦来结束抒情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很流动的行板
简朴迷人,真挚感人的音乐,安宁和幸福的感受,独奏家要求不矫揉造作,悦耳地歌唱。基本主题首先由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组均匀的三连音拨奏伴随下展开,音乐清朗。这个主题按严格变奏、加花装饰和平行旋律线的对位交织来展示,有如一首抒情诗,中段非常优雅,旋律温柔悦耳,让人联想到朱丽叶腼腆矜持的形象。

第三乐章:充分强调的快板
最后一个乐章谱写得极为精练,节奏轻快有力的舞蹈音乐,强烈的激情爆发出来,基本主题舞蹈性,由独奏小提琴奏出,音响笨重、沉甸,强调强拍,具有英雄性和凯旋性特征,也有一定的戏剧性。热情的三拍子舞曲,几乎没有停顿。小提琴的双音、三音,分弓和大步跳跃等技巧,有如是街头欢乐人群的嘈杂场景,与此勇武而奋激的第一主题相对的第二主题,歌唱性形象,向上进行,不同于第一主题直线上升。

另一个中段穿插的主题,颇不安定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从弱拍开始,还时常被一些诙谐性的音调隔断。此外还有一些主题穿插,旋律进行不易捕捉,基本的舞蹈性主题屡次重现时,力度上渐紧张,带有狂热粗野特点,复杂的节拍变换和交替,强化了奇幻特点。最后在尾声中,狂热疾奔的舞蹈进入高潮。一直在加快的速度,紧张化的和声,大量和弦铺垫,形成不可遏止的节日欢乐狂热气氛。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E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98
这不仅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首交响曲,亦几乎是他最后一首管弦乐作品,这首作品完成后,在他余下在世的十二年岁月中,便全专注于室内乐和钢琴曲的创作。第四交响曲写于1884年,于1885年完成,其时勃拉姆斯已五十二岁,在维也纳乐坛已建立崇高地位,在社会上亦有显赫名望,但个人独身生活的孤寂感觉却随着年纪增加而加深,为此,在他这首最后的交响曲中,首乐章便流露出内省及悲怆的动人抒情性;但另一方面,他仍然饱含着和孤寂搏斗的充足勇气,为此,终章也就爆发出壮丽的热情和凌厉的气势,也就使这首作品成为前后两个乐章对比鲜明的代表性名曲。第四乐章反映了作曲家迎接老年来临的心境,乐曲虽然不时流露出烦闷和孤寂的感觉,但热情而激昂的情绪却极为强烈,那岂非正是人生至为可贵的晚晴光景吗?

勃拉姆斯于1833年5月7日生于德国汉堡船坞区,1862年勃拉姆斯二十九岁,首次访问维也纳,开始定居维也纳安心作曲,1876年发表第一交响曲,英国剑桥大学赠以博士学位,此曲并在伦敦演奏。1880年至1885年间完成第三及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最大的嗜好是出游,曾八次出游意大利,且跑遍了欧洲,包括交响曲在内的许多作品都在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的乡间创作出来。勃拉姆斯比实际年龄看起来要衰老许多,1896年勃拉姆斯到法兰克福参加了克拉拉·舒曼的葬礼后回到维也纳,变得更加衰老了,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于1885年10月25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德国迈宁根(Meiningen)首演。据说勃拉姆斯创作前读过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从中感受到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部悲剧的悲痛而恐怖的情绪,在这部交响曲中很可能也有所反映。第四交响曲用悲戚调性的e小调写成,是一部深思熟虑,富有哲理性的作品,曲中偶而还是欢愉的,而首尾两个乐章激奋而动人,在交响曲中也是少有的。

这是一部卓越的交响戏剧,从第一乐章悲戚的沉思和情绪的飞跃,通过行板的第二乐章的幻想和自我内省,发展到最后乐章的大悲剧;至于其中根据维也纳生活音乐素材写出的第三乐章,喧闹且富有活力朝气,则和最后乐章构成鲜明的对比,整个作品具有统一的戏剧性和力度发展。乐队采用扩大双管编制:长笛二支(其一兼奏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及大管各二支,还有低音大管;圆号四支、小号二支、长号三支、定音鼓及弦乐五部,第三乐章加用三角铁。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采用传统奏鸣曲式,不用引子,直接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相隔八度齐奏出宁静、诚挚而伤感的第一主题,由中提琴和大提琴用上行分解和弦衬托;这个主题由两个音在不同高度和音程中不断反复组成,穿插其间的木管乐器仿如是对之作出回答,整个主题便有如是絮絮不休的对话。这个主题以变奏的方式反复陈述,节奏趋活跃,亦越来越热情和紧张。随后,被连接段带着英雄号召般的新主题打断,这正好和前面的抒情主题构成对比。新主题前半部分由木管乐器奏出,后半部分则用乐队全奏。此一连接段主题在全乐章中或明或暗地呈现约有十次,有力地活跃于整个乐章,每次出现都有点“意外”,特别是在发展部。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和圆号奏出,宽广、壮丽,是美丽的抒情旋律。呈示部中还有一个更明朗的大调插段,把音乐带进胜利号角式的凯旋高潮后,突然间色彩再起变化,重回到伤感的第一主题。

发展部比较压缩和紧凑,将呈示部各主题进行各种不同的新组合,调性频繁转换,展示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再现部将第一主题节奏扩充重现,并贯穿着主题不停顿地展开。最后,以相当扩展,且充满戏剧性效果的尾声作结。在尾声中第一主题的悲剧性变得强烈,由乐队全奏形成最高潮。这一乐章不同情绪的转换,使音乐具有叙事性质,结尾便好像预告最后乐章内心大悲剧的来临,透露出整个交响曲的发展,便是从伤感到悲剧的演变。

第二乐章﹕有节制的行板
从第一乐章进入中间两个过渡乐章,让人暂时忘怀烦恼而沉醉在宁静和安详的欢乐中。第二乐章充满深远的静观和冥想气氛,是平静优美的抒情诗。开始由圆号独奏出第一主题,很快木管乐器在八度音上加强,仿如夏日美梦般温柔美妙的旋律,明朗、宁静、温暖和沉着,直接触及心灵深处。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在小提琴装饰音型的拱托下奏出,像一首宽广的圣咏,带有古雅情趣,愉悦和忧郁相融,仿佛是追忆过去的岁月。前一乐章连接段英雄号召式主题音调虽一度改变形象闯入,但没能打破安静的情调。尾声中弦乐组分成八部合奏,色彩效果鲜明多变。

第三乐章﹕嬉戏的快板
一首满有激情、和势不可挡的诙谐曲,类似民间街头节日,充满喧闹和不可遏止的欢乐,是洋溢着沸腾的活力和兴奋热情的音乐,将首乐章的伤感,次乐章的沉静都一扫而空,因而与前两个乐章构成很大的对比。
基本主题由整个乐队奏出,以定音鼓的轰鸣结束,气势汹涌,像一支狂暴的农村舞曲,音乐明朗而宏亮;短笛和三角铁的光辉闪亮音色,与低音大管的沉厚色彩,在往后充满力度的发展中形成对比,从极强到突然极弱的变化,辉煌的号角声和疾速推进的效果,将简短的主题也变得富于变化。时而改变音色,时而转位重现,时又移换到中间声部或低音声部,一片节日欢腾景象。第二主题典雅娇媚,同前一主题形成对比照;其后音乐有所缓和,在定音微弱的滚奏拱托下,圆号和大管奏出充满浪漫色彩的幻想旋律,但很快又为狂欢主题打断,结束时情绪高昂,大喜若狂。

第四乐章﹕有力的快板并激情地
最后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即全曲的中心。前三个乐章全以奏鸣曲式写成,作为高潮乐章的终章则以主题及变奏曲式创作,采用了浪漫时期已较少有的巴洛克“固定低音”变奏形式,也就是巴赫及亨德尔经常使用的帕萨卡里亚舞曲曲式(Passacaglia)。此曲式以一个“固定低音”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奏为基础,这个主题在每一次变奏中都不断地反复出现,它时而在低音部,时而在高音部,时而明晰显著,时而比较隐蔽。

整个乐章以主题加上三十段变奏和尾声构成,换句话说,这个乐章是以比较自由的形式,即主题的不断变化反复组成。但这种“固定低音”主题变奏实际上并不能构成一个乐段,所以便兼用奏鸣曲原则的规律性,根据戏剧发展的线索而安排变奏,使每一个变奏之间自然地过渡而不留痕迹,并在最后将乐曲推上强大张力的高潮和结局。和巴赫不同的是,勃拉姆斯大部分时间未有将主题固定在低音部;而且聆听者的注意往往被叠加于主题的和声声部或复调旋律、节奏所吸引,大部分主题音调都仿佛被隐藏而不为人所觉,其中有好几段变奏听起来更像是全新的音乐。

用作为不断反复的变奏主题,在低音声部的固定旋律音型,是以八个稳定级进向上的音符和弦构成,像一支圣咏旋律,是借用自巴赫的清唱剧150号《耶和华阿,我的心仰望你》(UNTO THEE, O LORD, I LIFT UP MY SOUL),但在其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半音音符,即在e小调音阶中的第五个和弦,出现升高第四级的不协和音,而且当它出现时又用定音鼓的轰鸣予以陪衬,增添了和谐感觉及戏剧变化效果。上行级进旋律的主题由全部铜管及木管奏出,音响显得更为宏伟、沉重、强烈、庄严。

三部曲式三十变奏
紧接着的三十个变奏基本按三部曲式分成三组;第1到第11变奏是这出悲剧的基本陈述,即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急速、充满强力、张力。其实每个变奏相互都有关联,而且每段变奏都保持八小节主题三拍子的形式。第1至第3变奏的主题安排在高音或低音,第4至第11变奏则将主题安排在低音,以对位旋律凌驾其上。变奏1,定音鼓擂动及圆号强力奏出,带着忧郁的小提琴拨奏,在主题每小节的第二拍回应。变奏4,小提琴奏出抒情旋律,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拱托。变奏9,突然响亮,弦乐奏出更快的动力音符,推起一个高潮。

从第12变奏到第15变奏是田园诗的篇章,音乐转为明朗的大调,是一种间奏,三段曲式的中段(第二部分),转为二三拍子,情绪出现转折,主题则会在高、中、低音出现,气氛较松弛,速度较慢,四段变奏有三段大调。第12变奏是长笛的独白,扩展歌唱性旋律,较慢速度,而小提琴、中提琴和圆号则以断续的和弦为伴奏,奇妙的伤感情绪成为几个变奏的抒情中心,是最动人、最富有感情的一段变奏。

从第16到第30变奏,是三段曲式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突然转回到原来的形象和调性,但有很大的变化和补充。变奏16,铜管及木管强力原速奏出曲首之主题,有力地重现,高音小提琴强力奏出下行音阶;变奏17至21和变奏2至9相近;变奏21,定音鼓擂动,小提琴强力奏出动力性上行旋律,长号大力作出回应,掀起另一高潮。最后的变奏30,突然响亮,大提琴及小提琴模仿进行的下行乐句,渐强的定音鼓擂动,乐队强力全奏出加速爬升主题,以有力和弦终结变奏第三部分,进入尾声,由铜管及木管强力奏出较快速度的主题,定音鼓擂动,为整部交响曲带入最后高潮。在第三部分的音乐中,戏剧性达到了极限,音乐最后越来越加紧逼,并推上毁灭性的惨剧作为结局。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