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1866年由布鲁赫亲自指挥首演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小提琴经典协奏曲,旋律迷人,人听人爱;1888年俄罗斯作曲家姆斯基-科萨科夫以阿拉伯神话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写成的《天方夜谭》组曲,带有异国神秘感,其灿烂华丽的色彩效果充满了动人魅力。圣-桑晚年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不及他的“第一”那样流行,但却具深刻的内容,那可是比旋律和色彩更重要的元素。

  • 时间:2021-04-30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804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 13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1.4.30(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余隆
大提琴:潘畅
小提琴:林瑞沣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卡米尔·圣-桑
D小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19
1.庄严而有节制的快板-绵延舒缓的行板
2.不太快的快板-华彩乐段-非常欢快的

大提琴:潘畅

马克斯·布鲁赫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
1.序奏:有节制的快板
2.柔板
3.终曲:有力的快板

小提琴:林瑞沣

—— 休 息 ——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天方夜谭》组曲,作品35
1.海洋和辛巴德的船
2.卡伦德王子的故事
3.年轻王子与公主
4.巴格达的节日-大海-船撞在青铜骑士之岩

导赏

旋律色彩 还有内容

1866年由布鲁赫亲自指挥首演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小提琴经典协奏曲,旋律之迷人,确是人听人爱;1888年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阿拉伯神话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写成的《天方夜谭》组曲,带有异国神秘感,灿烂华丽的色彩效果,充满动人魅力。圣-桑晚年的 D小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不及他的“第一”那样流行,但却具深刻的内容,那可是在旋律和色彩后面更重要的东西呢。

〔上半场的音乐〕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
布鲁赫虽然创作了不少各种体裁的作品,但很多人却只是听过他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可是布鲁赫花了九年时间才脱稿的作品,这首富有浪漫色彩的小提琴经典协奏曲,旋律之迷人,可与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相提并论,次乐章便不时会用作电影浪漫场面的配乐。

相对于瓦格纳和普罗科菲耶夫来说,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布鲁赫(Max Bruch, 1838-1920)的名字便显得很陌生,他仿如只作了一首作品,就是这首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而不少人亦是因为这首协奏曲而认识他的名字。

岂会是一曲作曲家
布鲁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作曲家,其实他的创作数量不少,而且涉及众多音乐体裁,但其音乐成就历来都有争议;他的作品旋律大多和民歌有密切联系,德国的合唱曲、希伯来的传统曲调、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歌调都使他着迷,他选取这些民间音乐的旋律部分作为素材来创作。他的音乐严肃却带点泼辣,流畅又适度,配器与和声体系以古典为依据,却较少大胆探索,也就有人认为过于“保守”。现时在音乐舞台上常可听到的除小提琴协奏曲外,还有一首《苏格兰幻想曲》,都已是经典。

布鲁赫于1838年1月6日出生于科隆,母亲是歌唱家,音乐才能在小时候就在母亲的培育下发展起来,后来在波恩学习音乐,十四岁获得四年奖学金到科隆深造,其后在科隆当教师,又在科布伦茨等地当指挥(1865-1870),其后移居柏林和波恩才专心创作(1875-1878);及后应邀到英国利物浦任爱乐乐团指挥(1881-1883),回国后又在布列斯劳和柏林担任指挥及任教(1883-1910),1910年七十二岁后不再登台,退休住在离柏林不远的小镇,直到1920年10月2日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十九岁在科隆时已开始构思,但九年后才在科布伦茨完稿,1866年4月24日首演,作者亲自指挥,担任独奏的是小提琴家柯尼希斯路(Otto von Königslow)。布鲁赫不是小提琴演奏家,他和勃拉姆斯一样都找小提琴教授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提供意见,将乐曲加以修订后,1868年1月5日(另一说法是7日)在不来梅( Bremen)首演修订稿,由约阿希姆独奏,莱茵塔勒(Karl Martin Rheinthaler)指挥,其后在约阿希姆和萨拉萨蒂不时在世界各地演奏,该曲亦成为众多小提琴家常演曲目之一。此曲和门德尔松协奏曲同样以魅力十足的旋律迷倒听众,协奏曲采用三个乐章结构。

第一乐章:序奏、有节制的快板
以不完全的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序奏音乐。从定音鼓轻微的弱音滚奏开始,跟着由木管吹奏,在乐队和弦式的进行和独奏小提琴华彩式的乐句几次交替出现后,独奏小提琴进入G弦最低音开始,奏出奔放有力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温柔优美,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乐队复奏时,独奏小提琴以颤音演奏上行的音阶作出对应。 主题简短呈示后,发展部首先发展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则穿插其间,同时结合着独奏小提琴的一系列装饰乐句,热情奔放的合奏,具有奇妙效果。发展部告一段落后,再现部将乐章开始时的木管合奏,和独奏小提琴华彩乐句交替重现,但两个主题都被省略掉了,最后乐队以一个从最强减到最弱的下行乐句,把音乐不间断地带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柔板
浪漫诗形式,有如一首优美的歌曲,相当扩展的篇幅,十分优美迷人。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歌的主题旋律,如泣如诉,富文艺气息,在弦乐合奏的和声衬托下,表达出仿如冥想般的思念,又带点烦恼,甚而是激烈的情绪;将音乐推上有力的高潮后,在极轻微的弱奏中结束。电影中谈情说爱场面,很多时会选用此乐段。

第三乐章:终曲、有力的快板
奏鸣曲式,第一小提琴奏出引子。从前一乐章的降E大调开始,再接上终曲的G大调,不断反复这个引子主题动机,从极弱奏逐渐增强力度,最后才带出豪放、雄浑的第一主题。主题曲调和节奏都富于吉卜赛风味,在独奏小提琴和乐队全奏中作出充分的发展后,独奏小提琴以一个三连音乐句带入强而有力的第二主题。发展部只发展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则用三连音和分解和弦加以装饰,再现部依序重现乐章中的两个主题,并用第一主题的基本动机和独奏小提琴颤音引入高潮,在乐队逐渐到达高潮之际,独奏小提琴突然以重音奏出强有力的主题,充满活力,让小提琴发挥技术。最后豪放的第一主题在尾声中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有力奏出,速度加快,在一个辉煌有力的热潮中结束全曲。

圣-桑:D小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19
法国大作曲家圣-桑,不仅享有86岁的高寿,且在晚年时期仍有旺盛的创作力。为此,他一生中不仅创作出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数量更是惊人,成为音乐史上著名的多产作曲家,包括有十三部歌剧、十首协奏曲、五首交响曲,还有不少圣乐、室乐曲,和声乐曲。小型的器乐曲作品就更是难以计数。此外,甚至还有一些颇为独特的音乐,包括音乐史上首部电影配乐,和获委约为南美洲的乌拉圭(Uruguay)创作国歌!

十一首大提琴作品
圣-桑为大提琴创作的作品最少有十一首,包括两首奏鸣曲、两首协奏曲,还有室内乐和多首小品。27岁那年(1862 年),便首次以大提琴与钢琴写了一首室内乐作品(大提琴与钢琴组曲,作品16)。十年后(1872 年)写出第一大提琴奏鸣曲,和著名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874年再为大提琴(亦可改用圆号)与管弦乐的F大调浪漫曲,作品 36。接着于1875年 再写出大提琴与钢琴(或与管弦乐)的室内乐小品(B小调热情的快板,作品43)。这场音乐会选奏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19,于1902年完成,与他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相隔三十年。1905 年再创作出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 123。逝世前两年的1919年,还以大提琴(亦可改用小提琴)和管风琴创作了《请求》(Prière),作品158。

圣-桑在音乐创作上才华横溢,更集钢琴家、管风琴家、指挥家、乐评家、音乐学者、音乐活动家、音乐教育家于一身,成为音乐史上少见的奇才。同时,他更是位博学多才的博学家,既是写有大量诗作的诗人,创作了好些被搬上舞台的剧本的剧作家,又是位历史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他又常以笔名Monsieur Sannois撰写游记,由于文笔生动,描写他在世界各地的旅行逼真传神,因而大受欢迎;此外,他还是位极为热心,关注动物权益的积极分子,这在当时来说,他实在是位动物权益先锋人物!

圣-桑生前的成就,涉猎之广,确是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但曾几何时世人几乎已忘记法国曾经拥有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他在音乐创作上所创作的大量作品,确实在人类的音乐文化遗产上作出了丰盛的贡献,他应该获得应有的,公允的评价。但大多数同行都认为他所写的,大多是很有美感,但却较为表面,欠缺深刻感情的肤浅作品,很少人会认为他的成就足以和他的同行同胞,如柏辽兹、德彪西、奥芬巴赫相比。其实,批评他的音乐,未能直透人类灵魂深处,欠缺深度的讲法,当然有所根据,但他在晚年所作的大提琴作品,特别是这场音乐会演奏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却能对这些批评作出有力的回答。

带有深刻内在情感
圣-桑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于1902年11月脱稿,题献给首演时的荷兰大提琴家约瑟夫·霍尔曼(Joseph Hollmann, 1852-1927),1903年2月4日于柏林首演,两年后的1905年2月4日才由马蒂(Georges-Eugène Marty, 1860-1908)指挥巴黎音乐学院协会乐团(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de Paris)于巴黎首演,同样由霍尔曼担任独奏。1917年圣-桑的好友,亦是他的得意门生福雷(Gabriel Fauré)更将这首协奏曲选作为音乐学院的大提琴考试作品。

事实上,圣-桑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独奏大提琴的技术难度很高,是大提琴的试金石。为此,第二协奏曲虽没有第一协奏曲的主题独创性,及错综复杂的和声,但整体较第一协奏曲更为精湛,然而远远不及第一协奏曲那样广为流行,演出机会不多,录音同样较第一少很多。这一方面是高难度的技巧,亦会是因为过去第二的乐谱不易购买得到,不过,这种情况随着有越来越多向难度挑战的大提琴家出现而使第二演出的机会有了明显的改变。

其实,圣-桑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除了同样拥有圣-桑作品清澈、严谨、均衡和精致的特质,但更和他众多作品不一样的是在富有美感,优雅动听的音彩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他心底下的深情。第二大提琴协奏曲是圣-桑晚年的作品,不仅首乐章深情满溢,带有无比深刻的内在情感,甚至原只用作炫耀技的华彩乐段,亦罕有地满载着深深的情怀,个中不难可以感受得到这位不世天才人生中经历过的低潮,还是可以在他的音乐中找到一、二的。

管弦乐团的配器基本采用的编制,包括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及大管各2支,圆号4支,小号2支,长号2支,定音鼓及弦乐。

第一乐章:庄严而有节制的快板-绵延舒缓的行板
第一乐章可分成很明确的两部分,均以三段体写成。乐章开始部分充满力感,大提琴独奏带领着乐团奏出既有力感又富有感情的乐音。随后速度变慢的第二部分,有如一段祷文。独奏大提琴以带有诗情的主题开始,在乐队的伴随呼应下,琴音变得更为细腻深情,和随后并混和了带有华丽的粉饰性美妙乐音,感情亦随着起伏的速度而变化,乐队亦以美妙的歌唱性旋律伴随。第二部分的篇幅较第一部分长大得多,且全是倾心而出有如祷告的乐音一样。最后大提琴和乐队的精巧泛音,无比不舍地将音乐推进到仿如是遥远的空间去了而将此乐章结束。

第二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华彩乐段-非常欢快的
第二乐章独奏大提琴和乐团以一段快速有如“无穷动”的乐段开始,独奏与乐队相互竞逐,一气呵成奏出充满动力感及无比灿烂色彩的乐音后,随即接上独奏大提琴自由而富有感情的华彩乐段,乐队加入再现开始“无穷动”的乐音,最后并带入无比热烈欢快的气氛中,有力地结束全曲。

〔下半场的音乐〕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组曲,作品35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 1844-1908)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是近代管弦乐法的奠基者,著有《和声学》、《管弦乐法原理》等重要音乐著作。这首色彩效果灿烂华丽,乐器性能表现精致独到,旋律优美动听的《天方夜谭》组曲作品,正是他在管弦乐法的技巧上充分掌握的成果。他自幼向往海洋生活,十八岁在海军学校毕业,曾作了一次环球航行,为此也就能以其航海的亲身体会,在创作这首组曲作品时,生动地以音乐描画出海洋的丰富变化图画。

带有鲜明异国情调
《天方夜谭》是管弦乐的组曲(Suite)。组曲可以说是交响曲的“祖先”。本来组曲只是一连串仅有一些对比关系而联结在一起的舞蹈曲调,大多数早期器乐曲都是为舞蹈写作,因此一些较优秀的作曲家,便将他们最为成功的作品以这种方式组合起来。随着音乐发展,最后组曲终于有了它自已的地位,而不再与实际的舞蹈有关了。

现代的组曲则通常是从较大型的作品,如歌剧、芭蕾舞剧、或戏剧配乐中,将其中较重要的音乐抽出来,加以改编组合而成。《天方夜谭》组曲却是作曲家“独立原创”的组曲,音乐风格,色彩强烈,缤纷多姿,带有鲜明异国情调,在当年诞生时为欧洲乐坛带来一股鲜活的音乐力量,在百多年后的今日,当年的异国神秘感都消淡了,但这股鲜活的能量,仍然是那样充满动人的魅力,让大家仍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那就是音乐作为艺术的魅力所在!

爱恨在智慧中消融
阿拉伯神话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格言、谚语、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等,而且写情写景深刻生动,真实地反映出中世纪近东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对西方文学、绘图和音乐影响很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便是以《一千零一夜》故事集中的个别情节写成。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0年代创作的最典型特点,便是概括的标题性。不过,他在《天方夜谭》组曲总谱前所写的解说,王妃舍赫拉查德为苏丹国王讲述许多奇事,引用了诗人的诗句和歌曲的歌词,一篇童话套着另一篇童话,一则故事套着另一则故事。这样的说明并没有涉及任何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内容,所以后来作曲家在这套组曲总谱初版中曾为其中每首乐曲写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小标题,但再版时又删掉了,因为作曲家不想把听众的想象纳入他自己的想象的轨道,更详尽、更具体的细节,则留给听众自由地去领略,希望听众能发挥想象力,自由想象更丰富的情节内容。事实上,作曲家并未有企图去完整地再现故事的情节,仅选取了阿拉伯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中个别互不相关的片段、画面和人物,作为素材来创作。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8年写好本曲后在总谱扉页所写的解说,后来亦删掉,希望听众能发挥想象力,不过,该段解说中有一段内容,却能让大家对这首组曲的内容背景多一点理解,大致如下:
“暴虐多疑的苏丹国王沙赫里亚尔(Schariar)认为天下女性无一忠贞可靠,故每次新婚之夜后便将新娘处死。美丽的相国千金舍赫拉查德,运用智慧和口才,在新婚之夜给国王讲故事,每天故事没讲完,听得入迷的国王便没有杀她,结果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国王受了故事的感化,回心转意,不再杀人。”

这位被权力、欲望和仇恨掩盖了爱的国王,才得以从万劫不复的深渊中走出来,靠的便是那位成为王妃的相国千金的智慧和口才。这首乐曲的原来标题Scheherazade(舍赫拉查德)便是这位智者的名字,她用了诗人和歌谣一样的语言讲出了传奇和冒险的四个故事,也就是本曲的四个乐章的标题。

惊险事迹自由领会
这套组曲中的四首乐曲各描绘一个音乐画面,各个画面之间并没有共同的情节联系,为此,作曲家运用两个类似主导动机的主题,或相交替或相盘结地反复在这些乐曲中出现,作为整部作品成发展的内部联系。这两个主题在第一乐章《海洋和辛巴德的船 》的引子中已出现。辛巴德是《一千零一夜》故事中一个勇敢的航海旅行家,曾七次出海航行,为期数十年,历尽千辛万苦和惊心动魄的艰难险阻,到过钻石山、猿人岛,和吃人的巨人,及骑在他身上的海老人,以及种种怪物打过交道;他的船几次触礁沉没,幸运和他的机智使他摆脱这种种危险。这首乐曲所描绘的,只限于辛巴德的船航过的那个大海的画面,至于辛巴德经历过的许多惊险事迹,便留给听众自由地去领会。

第一乐章:海洋和辛巴德的船
以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乐曲开始是一段慢速度的引子,以苏丹国王沙赫里亚尔(Schariar)和讲故事人王妃舍赫拉查德类似主导动机的主题组成,以管弦乐全奏出描绘威严而残暴的苏丹国王形象,这个主题每一次出现,都变换着不同的色彩,表现着不同的情绪,开始这段引子,表现出这位苏丹国王的本来面目,到最后一首乐曲开始,也就是他听完前三首乐曲所叙述的众多故事后,这个主题删去铜管乐器声部,减了不少威势,最后全曲结束时,这个主题仅仅由低音弦乐器轻柔奏出,他已完全被王妃感化了。

随着引子之后,小提琴在竖琴几个和弦的穿插伴随下独奏出王妃的主题,委婉温驯,带有羞怯幻想色彩的美妙旋律,仿如是说:“很久很久以前……”;此一主题在其后三个乐章都有出现,好像作为画面的前景屡次出现在各乐章之间,仿佛不时提醒大家,这些故事全都出自王妃舍赫拉查德之口,由此亦将四个乐章串连起来,与一般的交响诗和组曲不同。

呈示部第一主题(海的主题)采用国王的主题材料写成,主题连续向上模进,不断反复呈示,基本上保持原型不变,但运用调式与和声的变化,不时变换着音乐的色彩,使人联想到海上的蔚蓝、深绿等色彩变化,和阵阵袭来的波峰和激起的白色浪花。定音鼓声有如浪花冲激船舷发出的声音。乘着破旧小船七次远探险的水手辛巴德出场。

第二主题共有两个,先出现的是辛巴德的船的主题。风浪停息,大海平静下来,木管乐器以均称平缓清澈的节奏带出沉静而均匀的和弦,由圆号主奏出梦幻般的旋律,长笛清脆的音调穿插其中,在依然保持不变的波浪型伴奏中奏出沉思的曲调,如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安详的节奏和透明的织体,辛巴德的船在有如波浪起伏的大提琴音乐拱托下,缓缓向大海驶去。继而出现辛巴德远航的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出以王妃主题发展出来带有幻想色彩的音调,一个连续不断的活跃的音流,开始时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然后扩展到整个小提琴组和木管组,造成海浪越来越汹涌澎湃的气势。辛巴德又再远航了,突然狂风又起,暴雨再临,海上又再翻起惊涛骇浪。

由于省去发展部,因此当呈示部的音乐达到高潮时,便直接转入再现部,基本上重复呈示部的所有素材,首先再现的是第一主题(海的主题),在不同的配器效果下,描写辛巴德在茫茫大海中和暴风雨搏斗的情景,然后是两个第二主题,风浪逐渐平静下来,辛巴德终于战胜了狂风巨浪。尾声以海的主题及辛巴德的船的主题构成,先以长笛在高音区主奏出海的主题,平静抒情,色彩明朗而轻快。最后,辛巴德又再驶着他的船出海,在金黄的落日余晖中行驶在平静的海面上,并逐渐消失在远方。

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脚夫和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中曾选有三个僧人的故事,这三个僧人原都是王子,因不同遭遇全都瞎了一只左眼,剃了头发和胡须,穿上僧服,在巴格达三姊妹家里叙述各自的经历。故事并无具体内容,乐曲用扩展的复三部曲式写成,前后两段是卡伦德王子的自述,近似朗诵调主题,有叙事诗特点,与王妃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同出一源。乐曲开始时,王妃和王子的主题相继呈现,正是“一千零一夜中一则故事套着另一则故事”的特点。

这个王子的故事亦由王妃舍赫拉查德说出,所以乐章亦以王妃的主题开始,但已变得更为自信,开始是幼细而带点儿激动的音调,但不断有所变化,仿如是随着苏丹国王脸色的转变而随时改变表情一样。接着王子叙述他的故事,开头由大管独奏出主题,结合着分成四个声部加上弱音器的低音提琴演奏持续和弦伴奏,大管奏出主题,代表了衣衫破旧褴褛,但极高贵的王子卡伦德,虽一无所有,但极倨傲。王子平静的叙述,带有东方神话色彩。转到双簧管将源自大管的短歌加以变奏重复,充满光明,随即加入小提琴和木管乐器组的活泼节奏,情绪变得起伏激动,有时是典雅的舞蹈性,有时昂扬有力。第一段的结尾,有如野人们的舞蹈伴奏。

第二段开头平静,但突然转入一个狂热的场景,圆号、弦乐和木管,混和成激荡的音调,散发出炽热光辉。 粗野的长号奏出主要乐句,小号从远处传来神秘回音,弦乐拨奏,吐出隐约的乐句,仿如悲剧角色的大管,却在古怪地喃喃自语。这段音乐变化丰富,很有幻想性细节描写,以长号和小号强而有力的呼应来表现第一个王子故事中公主与魔鬼的相斗场面,运用了苏丹国王的主题,带有进行曲性格。另一反复出现急剧向上的音型穿插,写的是把第三个王子带上山顶的那只神鹰的飞翔,同时又是张开双翼带着王子在高空翱翔的骏马的写照。随后第三段返回第一段王子卡伦德的主题,但改由乐团奏出,并由不同乐器主奏,将主题一再反复,力度强弱有很大对比,经过较平静的乐段,乐队渐强奏出强力的和弦将此乐章结束。仿如完成了一套充满形象和色彩的急剧转换,及相继展示出各种绚烂神奇的幻想性场面的图像,那可全是引人入胜的音乐呀。

第三乐章:年轻王子与公主
采用奏鸣曲式写成,两个主题近似且美丽,互为对照、互为补充。整首乐曲仿如是描绘年轻的王子和公主,在梦中国度的花园,谈情说爱,细诉衷情的情景。是整套组曲中最为优美抒情的一个乐章。乐曲第一个抒情性的王子主题,温柔、宽广如歌的抒情旋律,充满深挚、温暖的爱恋之情。第二舞蹈性的公主主题,旋律典雅娇柔,较前一主题热情激奋,小鼓和三角铁装饰性的节奏凸出了舞者的风采。两个主题的先后呈现,乐曲开始时小提琴温柔奏出的王子主题旋律,便有如是王子轻声对公主说:“来,静静坐到池边来,我们背后正是一轮明月……”,王子动人的主题作出变化反复后,单簧管甜蜜的音调奏出温馨的公主主题,就仿如是公主的回应。不久小鼓、铃鼓、铙钹和三角铃以舞蹈性的节奏伴随着变得热情的公主主题。

这个乐章的音乐,旋律简朴纯净,并无丝儿东方色彩,只是一首爱侣倾诉深情的歌曲,赞颂诗情画意般纯洁的爱情。两个主题的感觉很接近,那就仿如是描划出王子和公主同样是无比美貌,气质同样高贵。乐曲没有发展部,再现部年轻王子绵绵情意的主题,和公主的主题用新的色彩重现,两个主题的进行中两次被王妃舍赫拉查德带点羞怯感的主题打断,大家才忆起这原来又是王妃讲述的一则故事。

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 -大海-船撞在青铜骑士之岩
音乐描绘出一幅五光十色画面,众多主题在奇特的节奏、和声、音色和力度等方面构成各种对比性的场面,不断转换。这一乐章的结构比较自由,类似回旋曲式。苏丹国王和王妃舍赫拉查德的主题的两次反复呈现,就如回旋曲形式一样。开始则是相当扩展的引子,声色俱厉的苏丹国王出现,王妃舍赫拉查德赶忙继续讲述她的故事,以带上夸张的语调,描述巴格达热闹的节日。

在一段简短华丽的小提琴装饰奏后,便带出五光十色的热闹节日场面,一个舞蹈性旋律的基本主题,是一首通俗性的舞曲,急速活跃,漫无节制的音流,几乎贯穿着整个节日的场面。在巴格达的节日舞蹈中出现的是一幅鲜明的东方色彩画面。热狂的舞娘,摆腰弄姿,组成特别的阿拉伯图案,色彩调和的罗纱在狂舞中随风飘动,白嫩肤色姿态妩媚的少女从帏幕后向外窥视,骆驼上的酋长和侍从穿过人群,嘈杂的叫卖声,玩蛇者吹奏出具有魔力的神奇音调,托钵僧表演惊人魔术,贵重香料沁出的香味……

首先出现的是变换了节拍的僧人王子主题,然后是与固定节奏型结合的公主主题,更加流畅、活跃。后来苏丹国王的主题素材亦隐现,似乎苏丹国王也“化装”混了进来……欢乐的气氛一直在增涨,节日的喧闹声、呼喊声和舞蹈者的踏步声,经久不息;所有打击乐器,包括定音鼓、大小鼓、钹、三角铁和铃鼓全都加入,营造出紧张、激动的节日狂欢景象。好一个充满诱人的、声色俱备的东方节日。

但当进入高潮时刻时,画面突变,巴格达街头节日景象消失,突然又回到海上,但已非先前风平浪静的海洋,而是狂风呼啸,海浪滔天,面对是海上一场暴风雨,险恶非常的场面。长号强有力地奏出海的主题,长笛和竖琴加强风声的呼啸,辛巴德的船在这咆哮的海洋中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在汹涌波涛下,船帆被吹破,船桅折断,颠簸摇晃的船,被吹往孤岛,岬口上矗立着一座狰狞面孔的武士铜像,整个乐队发出两下沉重的霹雳声,紧接着弦乐器出现,急速的半音下行乐句,辛巴德的船撞向岩石,一声巨响,便在危崖下撞碎,在与死神搏斗的狂风声中沉没,只有海风在悲鸣。在尾声中,又一次听到船的主题在平静中隐现,辛巴德似乎没有死去,又开始他另一次冒险航行去了。故事至此,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小提琴主题再现,苏丹国王也说话了,却已变得温和体贴。最后,整首组曲结束在王妃舍赫拉查德的温柔甜美主题声中,告诉大家故事已经讲完了。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