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21-04-25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乐季音乐会 12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1.4.25(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杨洋
女高音:张立萍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理查·施特劳斯
《贵人迷》,TrV 228c,作品60
1.序曲
2.小步舞曲
3.剑术老师
4.服装店老板的上场及舞蹈
5.吕利的小步舞曲
6.库朗舞曲
7.克伦多上场
8.第二幕前奏曲
9.宴会

—— 休 息 ——

理查·施特劳斯
《最后四首歌》,TrV 296
1.春天
2.九月
3.入睡
4.在暮色中

女高音:张立萍

理查·施特劳斯
《死与净化》,TrV 158,作品24

导赏

大师一生 光辉总结
从未进过音乐学院的大指挥家、大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深受莫扎特和瓦格纳影响,大多数作品的织体都非常复杂,这都能在这场专场音乐会的三首作品中体验出来。《贵人迷》是1917年完成,是他创作盛期,和歌剧有关的组曲,带有后期浪漫主义色彩。较此更早面世的《死与净化》(1891年首演),更是他在管弦乐法上的出色之作,不过,这虽然和死亡有关,却不是他的晚年乐曲,女高音与乐队的《最后四首歌》才是他逝世前一年(1948),人生的最后作品。这三首乐曲,亦多少展示了理查‧施特劳斯在歌剧、交响诗和艺术歌曲这三大范畴中的成果,三首乐曲的缤纷管弦乐色彩,亦可用作为展现他无比光辉的一生总结。

〔上半场的音乐〕

向理查·施特劳斯致敬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定位,早已确立是后期浪漫乐派最高峰时期的巨匠,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艺术歌曲、交响诗和歌剧这三大类作品。不过,不可不知的是,他生前却是一位备受尊崇的指挥家。

指挥作曲双线发展
二十世纪前后德国乐坛上,在指挥与作曲作双线发展都相当成功的例子,至今仍能留名的,除理查·施特劳斯外,还有活跃于大约同时代的马勒。马勒的交响曲在他去世多年后才获得较广泛肯定,施特劳斯的作品生前已备受瞩目,其中不少现时依然评价极高,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施特劳斯开始被视为是一位指挥家是1885年的事。当时德国首屈一指的麦宁根宫廷乐团(Meiningen Court Orchestra) 聘他为助理指挥,不出一年,继彪罗(Hans von Bülow, 1830-1894)之后,跃升为正指挥,其时年仅二十二岁。此后,直到八十五岁的六十多年,施特劳斯担任的指挥职位和活动,主要便有三十岁时在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唐豪瑟》(Tannhauser)、三十二岁在慕尼黑宫廷歌剧院担任总指挥、四十三岁被聘为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四十四岁担任柏林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五十八岁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及费城管弦乐团指挥、六十三岁在贝多芬逝世百年纪念活动指挥第九交响曲、六十五岁出任维也纳歌剧院音乐总监、八十三岁出任英国BBC管弦乐团指挥,到八十五岁仍为电台广播指挥乐团演奏。

理查·施特劳斯在德国慕尼黑土生土长,父亲是圆号手,担当慕尼黑宫廷乐团圆号首席近五十年。他从小学钢琴和小提琴,十二岁起又随宫廷乐团的助理指挥迈尔(Friedrich Meyer)学理论、和声及配器,十三岁加入乐团拉小提琴,但从未进音乐学院接受正规训练,只接受普通教育。十八岁赴慕尼黑大学进修哲学、美学和艺术史,但仅念了一学期便放弃,决心专攻音乐。

创作生涯达六十年
施特劳斯相当长寿,创作生涯超过六十年,除写下脍炙人口的歌剧、交响诗、室内乐和声乐曲(合唱曲、声乐套曲及艺术歌曲都有),协奏曲则有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圆号协奏曲、一首双簧管协奏曲、“滑稽曲”(Burleske,钢琴与管弦乐曲),和一首二重小协奏曲(单簧管、大管、弦乐与竖琴)等。

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凡用上管弦乐曲的,在乐器的处理手法上,堪称是巧夺天工,特别是他的交响诗,无不散发着七彩夺目的音响。可以说,他以明丽的色彩,描绘式的管弦乐法,和随机应变的弹性曲式,将交响诗带上绚烂夺目的巅峰。这当然是他过人的创作才华,但分不开的是他长期的管弦乐团的指挥工作,让他对编制不断增大的管弦乐团的声音效果,通过实践获得充分的掌握。

1890年左右,施特劳斯开始和马勒相交,从马勒处学得指挥手法,同时多少受到马勒管弦乐法的启发,此后,在交响诗的天地中,施特劳斯发挥出惊人本领,一共谱写了十首。他继《意大利》(Aus Italien, 1886)和《麦克白》(Macbeth, 1887-88)后,写成真正让他成名的第三首交响诗《唐璜》(Don Juan, 1888-89)时,仅二十四、五岁。接着自1889年开始的十年间,陆续完成震撼乐坛的《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arung, 1889-90),随后是《蒂尔恶作剧》(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 1894-9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896),和《唐吉诃德》(Don Quixote, 1897-98)等一连串优秀的交响诗,直到1899年完成《英雄生涯》(Ein Heldenleben)后,交响诗的创作才暂告段落。四年后,施特劳斯再完成了乐队编制庞大复杂的与交响诗《家庭交响曲》(Symphonia Domestica, 1902-03),与最后的《阿尔卑斯交响曲》(1915, Eine Alpensinfonie),跃入交响诗的空前高峰。

歌剧丰收共二十二部
至此,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规模不断扩大,他的创作意欲已无法在交响曲的范畴中获得满足,管弦乐已不能舒展他的创作雄怀与野心,开始转向歌剧发展,将他的歌曲世界与管弦乐的戏剧性结合,踏入二十世纪后就积极转向歌剧创作,完成《莎乐美》及《玫瑰骑士》等歌剧作品,如果加入改作的,便共有二十二部之多。原创的十五部,大约有半数至今仍不时会在歌剧舞台上出现。今日仍然经常会演出,得以广为流传的不朽杰作主要有三部。第一部是《莎乐美》(Salome),1905年首演,取材自王尔德的剧本。第二部是1909年首演再掀高潮的《埃莱克特拉》(Elektra),第三部于1911年推出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

紧接着于1912年施特劳斯还推出《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Ariadne auf Naxos)。随后面世的还有《没有影子的女人》(Die Frau ohne Schatten, 1919)、《间奏曲》(Intermezzo, 1924)等等……施特劳斯不少歌剧作品,偏向知性或象征主义,1942年完成的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Capriccio),讨论主题竟然是“歌剧里,音乐或歌词谁比较重要?”。

艺术歌曲二百多首
施特劳斯不仅创作交响诗和歌剧,也是位多产的歌曲作曲家。他的歌曲作品被认为与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等人平分秋色。他十几岁时就开始写歌曲,直到晚年,共写了二百多首,其中在1900年前的所写的早期歌曲最被推崇。最著名的有《万灵祭日》《馈赠》《明天》《摇篮曲》《黄昏之梦》《小夜曲》和《卡西里》等。

施特劳斯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应聘出任维也纳歌剧院音乐总监,1924年去职,维也纳市政府还以庆祝他六十大寿的名义送了一小块土地给他作为离职补偿。

1933年托斯卡尼尼拒绝到拜罗伊特音乐节登场,施特劳斯不忍看到这个瓦格纳圣地断绝承传,自告奋勇上场替补,纳粹未经其同意即任命他为国家音乐局总监,作为宣传样板。其后施特劳斯为犹太人血统剧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争取权益,1935年纳粹即革除他的职位,后来有段时期还遭到软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施特劳斯避居维也纳,再移居瑞士,以度余生。战后1948年,慕尼黑非纳粹化法庭经联军审查,澄清其非纳粹同路人,才解除他的罪名,得以返回慕尼黑老家定居。
施特劳斯的音乐成就了他成为后期浪漫主义巅峰的作曲家,但在二十五岁前后那十年间,他却成为激进的前卫派,写出一系列交响诗作品,和两部惊世骇俗的歌剧。及后,在他生命的后半期,又慢慢回转到更加接近传统,为他的人生写下句号。

《贵人迷》,TrV 228c,作品60
理查·施特劳斯的管弦乐组曲《贵人迷》(又译《资产阶级绅士》),简单说是来自他的歌剧作品,准确一点来说便有点儿复杂。组曲写于1911-17年间。话说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将法国著名戏剧家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1670 年的五幕戏剧《贵人迷》的情节简化改写,找来理查·施特劳斯加入配乐,和加入一个“戏中戏”,在剧中演出一幕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Ariadne auf Naxos)。这出舞台剧于1912年10月25日搬上斯图加特(Stuttgart)的舞台,但戏剧观众对剧中的歌剧却不感兴趣,加上演出时间太长,制作费用亦高,霍夫曼斯塔尔和理查·施特劳斯“面对现实”,便将舞台剧一拆二成为两个作品,将“戏中戏”的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独立出来,并加写一首序曲,这部“修改”的歌剧于1916年5月初动笔,6月20日完稿,同年10月4日在弗朗茨·沙尔克指挥下于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首演,即获得成功,自此成为歌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同时,理查·施特劳斯并将《贵人迷》的配乐,包括“戏中戏”的歌剧的音乐,编成一套组曲,于1917年圣诞节完成,随后于1918年4月9日在柏林由他自己亲自指挥首演。

《贵人迷》是莫里哀后期的重要作品。主角朱丹迷恋成为贵族,声称宁可少两个指头亦望生下来就是贵族;更心甘情愿受人欺骗,借钱给没落贵族。他还改信伊斯兰教,去当个冒牌外国贵族。莫里哀这部戏剧面世时,正是路易十四的宫廷极其豪华,贵族阶级飞扬跋扈,人人争相攀附贵族,《贵人迷》可说是对这种庸俗心理的无情讽刺。至于“戏中戏”的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则取材自希腊神话,剧情中的阿里阿德涅公主被爱人遗弃在纳克索斯岛,伤心欲绝时,一群演杂耍戏剧小丑涌上舞台逗她开心。而频繁更换男人,及时行乐的喜剧女主角萨宾娜塔,更劝她想开点,要抓紧握住下一个男人。剧终前萨宾娜塔得意地宣称,阿里阿德涅已经有了新男人,证明她的哲学有理。

理查·施特劳斯所编的组曲,以9段音乐组成,标题内容尽管和原来的舞台剧和歌剧的情节有关,但更吸引人的却是他出色的管弦乐法展示出来的丰富变化效果。

《贵人迷》组曲采用的双管的乐队编制,较原来的舞台剧扩大。计有长笛2支(其一兼奏短笛)、双簧管2支(其一兼奏英国管)、单簧管2支、大管2支(其一兼奏低音大管)、圆号2支、小号及低音长号各1支。此外还有定音鼓和众多的打击乐器(三位打击乐手)、钢琴、竖琴和弦乐组。

1.序曲(Ouvertüre zum 1. Aufzug)
前半部分刻画喜欢摆贵族架子的主人公朱丹的性格,是加入钢琴演奏,带有谐谑喜剧性的轻快音乐。后半部分则是在纳克索斯岛上的阿里阿德涅开场白时的配乐。

2.小步舞曲(Menuett)
简短优雅的舞曲,以弦乐及木管奏出,轻快中带点跳跃感。

3.剑术老师(Der Fechtmeister)
开始长号描述剑术老师,小号吹奏经过句,钢琴模仿后,弦乐与单簧管则奏
出剑术练习时的活泼场面的音乐。

4.服装店老板的上场及舞蹈(Auftritt und Tanz der Schneider)
服装店老板手捧礼服,给朱丹定制服装,乐曲开始轻快,带点谐谑,弦乐组带出波兰舞曲节奏的音乐,是服装店伙计们跳起群舞时的音乐。

5.吕利的小步舞曲(Das Menuett des Lully)
根据吕利(Jean-Baptiste Lully)的小步舞曲改编,乐曲开始木管即奏出带有法国巴洛克(Baroque)风格的优雅旋律。

6.库朗舞曲(Courante)
同样是带有法国作曲家吕利的巴洛克风格的舞曲,旋律轻快,悠扬起伏的简短舞曲。

7.克伦多上场(Auftritt des Cleonte)
朱丹女儿克伦多上场时的音乐,同样是带有法国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开始由弦乐奏出缓慢优雅的第一段,随后的中段由木管组主奏,节奏明快,富有活力,第一段再现时,乐队全奏,主题继续发展,力度逐渐增强,最后并在定音鼓的助奏下推上高潮结束。

8.第二幕前奏曲(Vorspiel zum 2.Aufzug)
杜兰德伯爵抓住朱丹向往贵族心理,骗取金钱,和朱丹对侯爵夫人杜丽梅的错位追求的音乐,混和了谐谑、嘲弄、典雅、古怪、奇特等不同情调及音响,展现出作曲家奇巧的配器手法。

9.宴会(Das Diner)
宴会场面的音乐,和厨师们的各种舞蹈乐曲,是整套组曲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开始是描绘宴会的热闹场面,随后由多段不同情绪节奏的音乐相继出现,其中一段由大提琴独奏,则充满感情,让人印象深刻。这亦是让作曲家发挥其丰富多变的配器手法的乐曲。

〔下半场的音乐〕

《最后四首歌》,TrV 296
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歌剧中,对女声的魅力,特别是女高音的特色都有很好的发挥,他的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更用上两位女高音。同样地,他不少歌曲亦是写给女高音。无可置疑的是,这和他的妻子波琳·德·阿娜(Pauline de Ahna)是位女高音歌唱家大有关系;可以相信,婚姻让他对女高音的声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写起歌曲来便更易得心应手了。

施特劳斯和阿娜两人于1894年9月结婚,施特劳斯便以包含有至今仍然很流行的《明天》在内的一组艺术歌曲当作结婚礼物。《最后四首歌》是他的“天鹅之歌”,亦是一部由女高音和乐队演出声乐套曲,人声与乐队,歌词与音乐,都结合得十分完美,是作曲家自身人生的感悟下的动人总结,也是后期浪漫派对音乐艺术价值的证言。

人生始终艺术歌曲
《最后四首歌》施特劳斯于1947年动笔,至1948年完稿,是作曲家与夫人移居瑞士期间的作品。1949年6月11日施特劳斯85岁寿辰,正当世界各地隆重庆祝他生日的活动仍在举行时,这位后期浪漫乐派的巨匠,在德国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境内的加米施(Garmisch-Partenkirchen)家中安详去世,那天是9月8日。八个月后的1950年3月13日,遗孀雅娜亦病逝,享年88岁。相隔两个多月后的5月22日,《最后四首歌》才正式于于伦敦首演,由大师福特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指挥伦敦爱乐者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联同女高音洁丝汀·弗勒斯达德(Kirsten Flagstad)演出,无奈施特劳斯夫妇二人都已无缘目睹了。理查·施特劳斯6岁写出第一首圣诞歌曲,以艺术歌曲开始他的创作生涯,也以艺术歌曲终结。

这部作品专门为女高音和管弦乐团所写,灵感来自德国诗人艾兴多尔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的《在暮色中》,和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春天》《九月》《入睡》这四首诗歌。这四首歌曲,一如他其他艺术歌曲,保有他在歌剧和一些器乐作品中的特点,能很和谐地把高雅情调与丰富的音乐色彩融成一体,以旋律赋予歌词新的生命。沉浸在女高音美丽而迂回、婉转而激越的嗓音之中,即使不知道歌词意思,也豪不妨碍,诗歌与音乐结合作为一种富于感性的意义,行走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的广阔地带。把德国派的唱法与精湛的管弦乐队完美结合,编织出绚丽的云裳,让女高音在抒情乐段里,在乐队伴奏中婉转高翔。

1.春天(Frühling)
女高音的歌声从低音区域开始,仿如刚从梦中醒过来,但很快,歌声经过几个攀爬便迅速冲上明亮的高音区,春天的活力爆发出来了!理查·施特劳斯为这首歌曲所写的管弦乐至为精美,脱离歌声亦无比动听。

2.九月(September)
有如“斜线”般,连续性的半音阶上行旋律,很是美妙,很为人喜爱。随后旋律的歌唱性减低,感情变得内敛。结尾时,歌声渐弱之时,圆号奏起,伤感之情,令人潸然泪下。浪漫唯美的格调,让人想到半枯半荣的九月秋天气息。

3.入睡(Beim Schlafengehen)
缓慢的节奏,仿如催眠曲一样,但那却是对生命无比疲怠下,对沉睡的渴望,还望能一睡不醒。但在深情的小提琴独奏后,歌声气息却是蜿蜒推进,还持续上升,迷人动听,哪会不醒?

4.在暮色中(Im Abendrot)
这是触动作曲家创作《最后四首歌》的第一首,亦是四首歌曲中最长的一首(约10分钟)。当时德国在二战后,面对着如何重建已成废墟般的城市,更不知何日才能回归正常生活。流放漂泊在国外的理查·施特劳斯,人生况味就更是复杂难言。这首用作“压轴”的歌曲,以缓慢带着丰富情感的乐队长引子开始后,歌声才无比深情地进入,这是作曲家漂泊生活产生告别幸福生活的苦痛感觉。管弦乐的配乐中也引用了作曲家较早期的交响诗《死与净化》中的旋律,西山日落之后,便是一片黑暗,人生最后答案何在?作曲家只将原诗“莫非那就是死亡”,改为“莫非这就是死亡?”“死亡”便转到眼前来了。

歌声远去后,色彩黯然的管弦乐持续,奏出悠长让人陷入沉思中的尾声,短笛声一再静静响起,仿如是大自然的云雀歌声,平静地给出答案:生有时,死有时,花开花谢终有时,万事自然而来,自然面对,人生之美当如是了。

《死与净化》,TrV 158,作品24
《死与净化》是理查·施特劳斯所写10首交响诗中的杰作。交响诗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被称为“诗的管弦乐”,为李斯特首创,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音乐,以之能“重现心灵的印象和经历,得以和它们产生共鸣”。其后理查·施特劳斯和西贝柳斯等人称他们的交响诗作品为“音诗”,又因题材不同,往往又改称为“交响音画”、“交响传奇曲”、“交响叙事曲”等。

交响诗可说是歌剧和交响乐两种不同思维形式相互参透融合的新形式作品,但交响诗排斥唱词,形式上源自十九世纪下半叶,要将多乐章形式综合起来的创作愿望,因而运用单乐章自由曲式的体裁就应运而生。李斯特被认为是交响诗的创造者,而施特劳斯则使交响诗达到完美,交响诗没有演员、叙述者、歌唱者或旁白,目的仍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或传达一个信息。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大都采用李斯特的原理,为适应不同素材,分别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与主题的使用,写出他风格独特音乐。

纯是想象力的作品
理查·施特劳斯大约在1888年夏末开始创作《死与净化》,翌年11月18日在他指挥《唐璜》首演七天后,完成总谱。在1891年5月之前,施特劳斯并未染上任何危疾。在1888年之前,也未曾看接触过临危病人。后来在1931年,他曾表示“《死与净化》纯粹是想象力的作品……起因与任何其他创作思路一样,可归结为音乐的动机。在创作了《麦克白》(以D小调开始和结束)和《唐璜》(以E小调开始和结束)后,我想写一部以C小调开始,以C大调结束的作品!)”但无论如何,施特劳斯1890年6月21日在德国艾森纳赫(Eisenach Festival)指挥首演这首题献给他的友人罗施(Friedrich Rosch)的作品,继《唐璜》后再次赢得重大成功,也就让他的声望与日俱增,成为那一代德国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最能阐述该作品主题的,还是施特劳斯于1895年写给奥地利作曲家豪泽格尔(Friedrich von Hausegger, 1837-1899)的一封信:“我产生写一首交响诗表现个人的死亡的念头,这个人追求最崇高的艺术目标,他很可能是个艺术家。病人躺在床上,昏昏入睡,呼吸吃力且不均匀。美好的梦使他陶醉,尽管他备受病痛的折磨,脸上还有绽放笑容。后来他睡得并不安宁,难以忍受痛楚再次折磨他,肢体颤栗。这次发作过去了,疼痛减退,他追忆起往昔生活,眼前展现童年,和热情奔放,努力奋斗的青年岁月。疼痛再次袭来,这时,他已在追忆人生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他的理想是通过艺术表现他的思想,但他多番努力仍未能实现,死亡时刻临近了,灵魂离开了躯体,他要在永恒的宇宙里,以最辉煌的形式,完美地实现他在人世间未能实现的理想。”

其实,艺术家都不易表达标题中代表永恒所指的“净化”,理查·施特劳斯没有宗教信仰,亦没有意图在这首交响诗中表达基督教对来世的观念,写给豪泽格尔的信中,并没有“永恒的天堂”,而只有“永恒的宇宙”《死与净化》中并无生动的戏剧人物,但却有绘声绘影的音画气氛,也不乏带有灵感的和谐的转调,相对上却少了点主题对比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矛盾冲击和紧张感。

乐曲的引子将大家带入病房,室内弥漫着压抑和让人担忧的气氛。弦乐和定音鼓奏出节奏不对称的动机,表示脉搏不稳定和呼吸困难;弦乐和长笛发出厌倦的叹息。竖琴的声音则如濒临死亡的人脸上浮现出笑容的梦境。随后长笛一个下行乐句,和双簧管一个上行乐句,构成的也许是梦,也许是亲人的细心照顾。引子音乐再现后,直至竖琴奏出下一个“笑容”和“梦”,双簧管奏出一个乐句描述婴孩时的天真无邪,小提琴独奏出美妙的乐音,自然是青春年华的岁月,随后以一个包容这些动机的复音音乐结束这段前奏。

定音鼓的敲击声响改变了快板的气氛和速度,快板很有节制地表达病人的痛苦。新的主题出现,到这段快板即将结束时,才初现“理想主义”主题的端倪。小提琴奏出高音D结束快板。发展部以G大调开始,用G大调来表现青春与天真;长笛稍加变化,返回到婴孩时的主题。总谱中弦乐华丽的表现手法,和其他巧妙的构思都不难听出来。乐曲在青春的热情和冲动中转到降E调,圆号和弦乐奏出一个由前面两个片断组成的,像全新般的主题;随后出现B大调的热烈经过句,强烈得足以表现爱的情景,但可能是对生活怀有热情。这个经过句两次被长号和定音鼓打断,那仿如是病房中病人心脏的急速跳动,在“理想主义”主题的三个连续而又完全分离的陈述中推上高潮,每一个都用不同的调性,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强烈。施特劳斯曾表示《死与净化》用主要主题作全曲高潮,直到作品一半时才出现主要的“理想主义”主题。

在第三个陈述后,引子再现部开始,“痛苦的”段落被缩短,锣声宣告死亡降临。在扑朔迷离的黑暗中,缓慢地出现了“理想主义”主题,用圆号和较高音的管乐器奏出,但已几乎识别不出来。弦乐器升到高音G,尾声最初略有抑制,后来不断加强丰富的和声。理查·施特劳斯终于成功地以音乐呈现了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奋斗的人生历程。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