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这场色彩缤纷的音乐会,选奏的是失明作曲家罗德里戈的竖琴与乐队《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改编自其独步乐坛的同名吉他名曲,具有奇特幻想曲趣,色彩美妙;多纳尼以著名儿歌曲调为主题写成的钢琴与乐队变奏曲,洋溢着幽默欢愉;匈牙利作曲家科达伊的《加兰塔舞曲》,具有叙事性的吉卜赛舞蹈音乐,以狂想曲般的灿烂高潮结束。

  • 时间:2015-05-09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华金•罗德里戈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为竖琴与乐队改编
1.精神饱满的快板
2.柔板
3.温文尔雅的快板

竖琴:萨维尔•德•梅斯特

—— 中 场 休 息 ——

佐尔坦•科达伊
加兰塔舞曲


艾尔诺•多纳尼
儿歌主题变奏曲,为钢琴与乐队而作
1.引子
2.主题:快板
3.变奏1:稍再快些
4.变奏2:果断的
5.变奏3:速度同上
6.变奏4:更加慢些
7.变奏5:更快一些
8.变奏6:还要再快一些
9.变奏7:圆舞曲
10.变奏8:按进行曲风格
11.变奏9:急板
12.变奏10:不要太慢的柔板
13.变奏11:众赞歌
14:.终曲:赋风曲

钢琴:孙佳依

导赏

色彩缤纷 奇幻美妙

这场音乐会的三首作品,分别出于多纳尼(1877-1960)、科达伊(1882-1967),和罗德里戈(1901-1999)三位作曲家之手,呈现出来的都是色彩缤纷,让人有奇幻美妙感觉的音乐,这与三位作曲家不同的成长背景有关外,主要还是三首作品都诞生于二十世纪,一个音乐发展处于混乱求变,不稳定,欠缺主流风格,趋向风格多元的年代。一方面后期浪漫派的影响犹在,另一方面强调民族主义的思想潮流方兴未艾,然而在二十世纪求变潮流之下产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现代作曲技巧,对每一位投身到音乐创作中的作曲家都必然带来不大不少的冲击。为此,这三首作品既带有浪漫音乐的精神和音调,又有或强或弱的匈牙利、西班牙不同的独特民族色彩,而其间又或多或少地用上了和传统不一样的现代作曲技巧,因而就形成融合了浪漫、民族和现代这三种元素的音乐,混和出色彩缤纷,奇幻美妙的乐曲。现在且让我们搭上时光倒流的列车,先回到1939年,再去1933年,最后才停在1914年……

罗德里戈和他的音乐

罗德里戈是二十世纪西班牙乐坛上一位重要人物,1901年8月22日生于瓦伦西亚(Valencia)的萨贡托( Sagunto),三岁双目失明,年幼时独特的音乐天赋,被钢琴老师里贝斯(R.Ribes)发掘出来。罗德里戈年轻时,已开始作曲,二十二岁以管弦乐作品《五首儿童曲》( Cinco piezas infantiles)获西班牙国家奖而崭露头角。二十五岁前往巴黎,拜作曲家杜卡斯为师,六年后学成返国,再获奖学金重回法国深造。他在巴黎期间,邂逅了在土耳其出生的钢琴家维多莉亚•卡米茜(Victoria Kamhi),并于1933年1月在瓦伦西亚结婚。

1933年罗德里戈开始在德国、奥地利及瑞士等国旅游了三年,因西班牙内战爆发而回国,1946年开始出任马德里大学音乐史教授。他在音乐上的贡献获得不少奖项,包括1983年西班牙的国家音乐大奖(Premio Nacional de Música),和1996年西班牙最高的文化奖项阿斯图里亚斯皇子大奖(Prince of Asturias Award);1998年法国政府并颁赠艺术及文学高级骑士勋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 )。1999年7月6日在马德里病逝,享年九十八岁。

罗德里戈除作曲外,在音乐演奏与音乐论著方面均有卓越表现。他的作品除了让他一举成名的《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还写有不少钢琴曲、声乐曲、室内乐作品、管弦乐曲,也有歌剧和芭蕾音乐,著名的有钢琴协奏曲《英雄颂》(Heroico, 1946),还为小提琴曲、长笛、竖琴,及大提琴等乐器写有协奏曲,同时还创作了一首小提琴随想曲,题赠给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罗德里戈这些作品大多是新古典主义风格,配器多样化,和声效果动人,亦会采用民间音乐作素材,大大增添了乐曲的色彩。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吉他变身竖琴

巴洛克时期开始,有不少为吉他写作的作品,但为吉他写的协奏曲则很少,为竖琴写的协奏曲就更少了。吉他与竖琴都是表现力非常丰富的乐器,但两者都因音量较细少,很难在协奏曲中和管弦乐团抗衡。直到近代,才有作曲家尝试创作室内乐般的吉他协奏曲,1939年罗德里戈在巴黎所写的吉他协奏曲,更是现代吉他协奏曲的杰作。

罗德里戈的吉他协奏曲1939年写于巴黎 ,为吉他演奏家马萨(Regino Sainz de la Maza)而作。多年后作曲家和其妻维多利亚‧卡米茜才透露,当年创作该曲是对他们首个孩子的不幸流产而写。这首题为《阿兰胡埃斯》的吉他协奏曲,1939年于马德里首演时,即博得听众热烈喝彩,可说是罗德里戈一举成名之作。该曲的成功,亦让不少著名演奏家委约他写作新曲,后来他便陆续为大提琴家韦伯( Julian Lloyd Webber)、长笛演奏家高尔伟(James Galway)及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Andrés Segovia)创作了新作品。同时在西班牙著名竖琴演奏家萨瓦莱塔(Nicanor Zabaleta)的要求下,将《阿兰胡埃斯》的吉他协奏曲改用竖琴和乐队来演奏。

其实罗德里戈对竖琴颇为钟爱,他除将《阿兰胡埃斯》改为竖琴协奏曲外,还为竖琴和乐队创作了题赠给萨瓦莱塔的小夜曲协奏曲(Concierto serenata , 1954),1963年还写了竖琴协奏曲送赠予竖琴家罗夫莱斯( Marisa Robles)作为结婚礼物,1959年则写了一首竖琴独奏的《即兴曲》(Impromptu)。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富有奇特的幻想曲题,产生竖琴和钢琴般美妙的音彩。在这首协奏曲中,作曲家极为成功地解决了吉他与管弦乐间如何相互协调和衬托的难题,吉他独奏部分,更是精彩非凡,以D大调作成,是吉他正规的调性。

标题“阿兰胡埃斯”(Aranjues),是从马德里南下,前往葛拉纳达途中一个著名小城。卡鲁罗斯一世与费利培二世,都曾在那里建筑了西班牙宫殿的离宫,建筑颇为壮丽,有“小凡尔赛宫”之称。罗德里戈为了拱托出西班牙文化灿烂期的乡愁,便采用此地名为标题。罗德里戈死后和妻子维多利亚‧卡米茜都葬于当地墓园,亦可见出他对这个小城的独特感情。

第一乐章﹕精神饱满的快板,一个西班牙情调浓郁的乐章,令人联想到南欧明丽温馨的夜晚。先由竖琴奏出伴奏风的和弦,接着引领出明朗的第一主题,随着管弦乐反复后,竖琴加以梦幻似的变型。不久由片断的短句,堆砌成欢快的第二主题,由独奏乐器和乐队交替应和展开。

第二乐章﹕柔板,悠扬而抒情的慢板乐章。开头和管弦乐旋律相互呼应的竖琴琶音,极为悦耳动听。由英国管奏出的主题,极为感伤忧怨;接近结尾处,有一段精彩绚丽的竖琴华采乐段。

第三乐章﹕温文尔雅的快板,用3/4与2/4的不规则拍子作成,热情奔放的终曲。竖琴以新的生命活力,疾驰高歌,产生明丽的音响效果,充满了西班牙灼热的耀目阳光。

科达伊和他的音乐

科达伊1882年12月16日生于匈牙利的凯奇凯梅特(Kecskemét),1967年3月6日卒于布达佩斯。科达伊于1900年入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系,并同时就读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柯斯勒(Hans Koessler, 1853-1926)学习作曲,1905年毕业。他创立的“科达伊教学法”在不少国家的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很大影响。
科达伊和巴托克同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最杰出的作曲家。两人年轻时就成为莫逆之交,曾一起收集祖国匈牙利的民谣与舞曲,然后以这些民族音乐作为基础,创立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但两人的音乐内容与风格,却有相当差异。巴托克以这些素材加上各种现代作曲技巧,写作成对民族乐派及前卫音乐影响巨大的作品。科达伊则重视保留音乐素材原有的形态,把之写成民族色彩浓厚的乐曲。

科达伊的作品几乎涉及所有的体裁,但主要是声乐作品,1923-1939年期间,创作了一批管弦乐曲,包括管弦乐舞曲、变奏曲、协奏曲以及组曲等,1961年七十九岁高龄,还创作了交响曲,这些作品大都建立在民歌音调的基础上,是民间音乐与个人独创的结晶,能让人感受到古老旋律与现代和声,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高度统一与完美结合。
科达伊的音乐,大都具有独特的故事风特色,性质较少沉思,更多的是叙述式,无论是节奏或顽固地反复旋律音型的手法,正是他的音乐中,最常见的特征。这种音乐特性,在他最通俗的作品《哈利•亚诺什》组曲(Suite from Harry Janos),与《匈牙利民歌孔雀变奏曲》中,最为鲜明。

加兰塔舞曲:热烈且灿烂

加兰塔舞曲是1933年布达佩斯爱乐协会(Budapest Philharmonic Society)创立八十周年纪念的委约作品,1934年出版,标题中的“加兰塔”,是维也纳到布达佩斯的铁路线中的一个小村落,科达伊小时候曾在这里住过七年,接触到不少匈牙利农村歌曲。当年这个村落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吉普赛乐团,乐团演奏的音乐,给儿童时的科达伊带来很深刻的印象。这个舞曲作品的主题,来自该乐团出版的“匈牙利舞曲集”中的音乐。

舞曲的结构,以较自由的回旋曲式写成。首先由大提琴奏出宣召式的长大缓板引子,紧接着是弦乐的热烈响应,其他乐器也以不同的方式呼应,接上单簧管主奏的吉普赛曲调的回旋主题,显得既庄重又活泼。改变速度、调子或性格,以自由体裁反复出现。第一插部是一首相当欢快的匈牙利求婚舞曲。第二插部从柔和到热闹,十六分音符的急速跃动达到高潮后,回到过门,接以第三插部。吉普赛舞曲特有的连续切分音节奏的动机,引出上行四度跳跃的优美旋律,最后的尾声,在两个插部和回旋主题再现后出现,有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般,极为灿烂。再现时加入装饰音、颤音、倚音等,乐曲达到高潮后,音乐突然煞停,最后以四小节带有特强切分的节奏结束全曲。

多纳尼和他的音乐

艾尔诺•多纳尼是匈牙利跨越二十世纪的作曲家、指挥家,此外,他同时还是位出色的钢琴家,除经常在欧洲美国举行巡回钢琴独奏会,还在柏林(1905-1915)、布达佩斯(1916-1919)教授钢琴。1949年开始,在美国定居,并出任佛罗里达大学驻校作曲家,其孙克里斯托夫•冯•多纳尼(Chris von Dohnaryi , 1929-)其后亦随他移民美国,现为国际著名的指挥大师。

科达伊和巴托克的音乐直接来自采集的民歌,特别是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取材,以匈牙利民族音乐的语言来创作,但同是匈牙利人的多纳尼所写的乐曲基本上是继承着德国,自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以来的音乐传统来写作,手法洗练。二十岁那年在布达佩斯发表第一交响曲后,直至八十三岁逝世时,共创作了三首交响曲、三部歌剧;还有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组曲、钢琴五重奏各一首,弦乐四重奏三首,及一些钢琴曲,器乐曲等,其中最为人熟悉的便是今晚演奏的钢琴与乐队作品《儿歌主题变奏曲》。

儿歌主题变奏曲:散发着火花

《儿歌主题变奏曲》写于1914年,作曲家并为该曲写有一个副题:“为有幽默感的人的享受和其他烦恼人士创作”,写出了这首作品创作的原因。乐曲带有浪漫主义精神,钢琴于曲中散发着火花,乐队的织体亦写得很丰厚,变奏曲的主题来自法国一首著名儿歌,也就是全球流行的《一闪一闪小星星》,莫扎特亦曾以此歌曲主题写成作品K.265/300e。

全曲共有十一段变奏,前面加有引子及主题,最后还有一段尾声。乐曲的引子很有瓦格纳音乐色彩,由粗糙的铜管乐和厚重的弦乐奏出后,圆号奏出带点模糊,但仍清楚可辨的主题轮廓,并暗示行将出现的音乐。在一段带有张力感的音乐后,经过较平静的片刻,钢琴在弦乐拨奏的拱托下奏出主题。

继后出现的前三个变奏,由纯真无邪的第一变奏,发展到浪漫色彩的第三变奏;第四变奏开始的速度从慢加快,到第六变奏变为疾走般的音乐;第七变奏是一段喧闹夸张的圆舞曲,与瓦格纳色彩的引子呼应。较为特别的是,曲中有些变奏很易让人联想到当年(1914年)一些著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如第八变奏便带有柴科夫斯基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第二乐章的进行曲,第十一变奏的众赞歌,则让人联想到德彪西的音乐。同时,很明显地,作曲家将钢琴和乐团都作出等量齐观的处理,在这首变奏曲中都有发挥的机会。

撰文:周凡夫

音乐会前讲座

钢琴与竖琴的音乐世界
19:00 星海音乐厅大堂 普通话 免费
主讲:黄屹(青年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