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益梁,小提琴
看点
莫扎特的器乐曲和管弦乐曲,都以旋律展开,任何乐器在他笔下都能充份歌唱出来!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也不例外,全曲散发着有如春日花香的青春气息。广为流传的第十三号小夜曲,气氛轻柔甜美,沁人欲醉,百听不厌。第四十交响曲既有哀伤抒情之美,又有戏剧性的激奋热情,具有感人肺胕的力量。再度合作的吕绍嘉,这次将带领乐团跨越莫扎特的音乐世界。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G大调第十三号小夜曲,K.525
1.快板
2.行板
3.小快板
4.快板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施特拉斯堡),K.216
1.快板
2.柔板
3.回旋曲,快板
小提琴:蒋益梁
—— 中 场 休 息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
1.极快板
2.行板
3.小步舞曲的小快板
4.很活泼的快板
跨越神童 乐都灵气
维也纳能够成为“音乐之都”有两点主要原因,一是地处欧洲中央,是东西南北交通总汇,欧洲各地文化融和的熔炉;二是自1278年哈斯堡王朝建立以来,势力不断扩张,到十八世纪更形成强大的奥地利帝国,积聚大量财富,成为艺术之都,当地贵族皇室不仅富有,且有艺术修养,为此,自十四世纪以来,各地的艺术家都蜂拥到维也纳,寻求发展。以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大师来说,只有舒伯特是地道的维也纳人,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海顿在奥地利低地出生,莫扎特的故乡则是萨尔茨堡。也就是说,维也纳能长期将欧洲各地在文化艺术和音乐的英才凝聚,便逐渐形成底蕴深厚的中欧文化。
莫扎特和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于1781年移居维也纳,开始过着自由的创作生活,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在此后的十年间于“音乐之都”写成,今晚作为开场及压轴的两首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更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成熟音乐,是凝聚了“音乐之都”的灵气而成的作品。至于G大调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K.216,却是莫扎特仍在故乡萨尔茨堡,年仅十九岁时所创作,展现出莫扎特跨越钢琴神童,成长为作曲天才,首次显露出个人风格的成功之作;将这首富有青春气息的作品安排在两首老练成熟的维也纳时期的乐曲中间演出,这场音乐会便有如是三段体结构的音乐,亦是莫扎特从萨尔茨堡跨越到维也纳的对比写照。
关于莫扎特
莫扎特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父亲是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音乐家。十八世纪奥地利还没有脱离德意志联邦,莫扎特接受奥地利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哺育,为奥地利启蒙运动的民族精神所鼓舞,又把自己当作德国人,把德国当作可爱的祖国而引为骄傲,把奥地利和德国融为一体。
莫扎特的父亲在萨尔茨堡大主教乐队里拉小提琴,一生从未得志,当发现儿子早熟的音乐才华时,望子成龙之心更切;于是带着六岁的莫扎特和莫扎特十岁的姐姐,在欧洲各国巡演,历时整整十年。莫扎特被称为“神童”载誉全欧,身心经受不胜负担的沉重活动,不管旅途的劳累,随时都要当众演奏,每一次音乐会又往往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使小莫扎特疲困不堪,旅途中几次得了重病,但也有好处,使莫扎特开扩了艺术视野。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
如果说音乐创作对莫扎特说来轻而易举,那只是因为他早在少年时代就已经习惯于下苦功学习作曲和观察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一个人对作曲的研究下过像我这样的功夫。”
莫扎特擅奏古键琴、管风琴、小提琴、指挥和作曲,具有非凡的听觉,惊人的音乐记忆力,卓越的演奏技巧和即兴演奏的天赋,他的作品包括那时代的所有音乐体裁,十分广泛多样,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留有影响深远的杰作。
他在维也纳创作最重要的十年(1781—1791),恰好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推行所谓开明专制统治的十年(1780—1790),因此,他在这一段时期的作品,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所谓约瑟夫主义全盛时期的种种幻想,如对道德理想的信仰,对正义、智慧、美德、爱情必定要胜利的信念等。莫扎特的音乐淳朴优美,由于具有明朗、乐观的素质,常常被誉为“永恒的阳光”,他的音乐充满着真挚的温暖,闪耀着自在的欢乐,但有时也含有一些戏剧性甚至悲观性的因素,仿佛他已预感到理想和事实难免有距离。
莫扎特时代的乐器,主要用作“演奏”,而非用作“歌唱”。以乐器歌唱的,只有组曲、小夜曲和交响曲的慢板乐章,但在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连节奏快速的乐章,也以歌唱般的旋律方式展开,任何乐器在他的音符下都能充分地“歌唱”,这是莫扎特在器乐曲,特别是交响曲的创作上所作的最大贡献。 莫扎特的器乐法的另一特色,就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个性,加强其表现力与音响的色彩感。事实上,在当时的管弦乐作品中,像莫扎特作品那样流畅,优美地歌唱的,从不见得。尤其是在他晚年著名的三大交响曲中,木管乐器的优美效果,无人能及。
第十三号小夜曲K.525:甘美迷人
小夜曲是中世纪以来流行于意大利等南欧地区的情歌,是在晚间户外唱奏的温柔抒情小曲,有恋歌味道,其后渐渐在内容上有了转变。器乐上的小夜曲常为宫廷贵族的餐宴助兴,室内乐体裁,与舒伯特、古诺等人的独唱小夜曲不同,大多以少数弦乐器及木管乐器演奏,乐曲情绪大都明快、爽朗或轻松活泼。莫扎特和贝多芬所写的小夜曲,则是以几个乐章构成的管弦乐曲,仍是一种缠绵宛转,或活泼动人的小品,特别是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第十三号K.525,尤其甘美迷人,甚至有人将之下载到手机作为铃声。
莫扎特一生写作十三首轻松愉快的弦乐小夜曲,规模不大,大都由内容舒畅优美的小曲组合而成。这首家喻户晓,深受世人热爱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是莫扎特最后一首同类形式的作品,充满淳朴、真挚情感,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作品中唯一只用弦乐演奏的一首,常被称为弦乐小夜曲,或G大调弦乐小夜曲。该曲洋溢着轻柔甜美的气氛,沁人心脾、撩人欲醉。从作品编号推定,于1787年8月10日完成,当时莫扎特已三十二岁,是他的创作巅峰时期,四年后,莫扎特就溘然长逝了。
这首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弦乐小夜曲,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可去可留)一起合奏,今晚采用弦乐五部的室内乐版本演出。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子,小奏鸣曲式,进行曲风的轻快音乐。开始四小节引子,强而有力。第一主题明朗,清新欢畅,情绪饱满,连续出现的颤音,更显生机勃勃;第二主题优美,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份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优美,以连奏和断奏的音型交替出现,第二部份是连续反复的颤音和断奏,蕴涵着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两个主题形成精彩对比,整个第一乐章由这两个主题的反复、变化、发展而成;随后是简单的展开部,主要是引子乐句、第二主题第二部份颤音和断奏音型的展开;经过再现部后,在短小精悍的尾声中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子,回旋曲式的特点。抒情而感伤的浪漫曲,旋律非常甜美。全曲气氛温柔、纤细、典雅、安详。主部主题淳朴、抒情,曲调宽广;第一插部主题旋律富于流动性,第二插部主题跳弓与连奏形成鲜明对比:第三插部的主题,转入c小调,运用一个回音音型连续不断地出现于高音部和低音部,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互相模仿对答,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增添了戏剧性,形成更强的对比效果,气氛轻快。最后主部主题再现,在宁静的尾声结束。
第三乐章﹕小快板。C大调,3/4拍子,复三部曲式。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第一部份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畅两种富于对比性的旋律构成,具有明显的舞曲性质;经过反复进入深情的中部。中部旋律柔和甜美,有如愉快的歌声,亦由两种富于对比的旋律构成,最为优美动人,但转为D大调,仍是3/4拍子。第三部份在反复第一部份的主题后结束。
第四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大调,4/4拍子,乐曲轻快的终曲。生动活动的快板音乐,与第一乐章的音调有着紧密联系。第一主题是威尼斯的流行音乐,曲调活泼轻快,这个主题出现五次,每次调性都有变化。充满青春力量和生命的光辉,朝气蓬勃地将全曲引向高潮。副部第二主题优美生动而玲珑纤巧,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的第二部份类似: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的调性变化展开。再现部将两个主题倒置出现,第二主题在前,第一主题在后,加强回旋曲特有的热烈气氛,全曲在兴高采烈的欢快情绪中结束。
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春花般芬香
1775年9月12日完成,是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中,首次显露其风格的成功作,莫扎特曾为此曲附加《施特拉斯堡》(Strassburg)的标题,因在第三乐章的回旋曲的中段,采用简朴的民谣曲调作成,有如农民舞曲,是源自施特拉斯堡的乡土音乐。
该曲所用乐队规模虽小,乐思也淳朴,但色彩却很丰富,充分流露出莫扎特年轻时,春花般芬香的艺术气质。乐队伴奏声部发展精细,曲调非常清晰,和前两首过于简单不同,而是力图将乐队各声部的个性发挥,展现出各乐器的独特形貌。管乐器作用加强力度感,弦乐声部则在于色彩变换,甚至加用弱音器和采用拨弦等奏法,在当年来说,可说手法丰富。乐队和独奏小提琴的对答效果亦很突出。
第一乐章:快板,小奏鸣曲式。传统结构,即乐队四次全奏,包藏着小提琴的三次独奏,是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所用的基本形式。引子气氛活跃,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爽朗般歌唱旋律,流畅的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和圆号奏出,其后在双簧管引导下,独奏小提琴登场,随即将两个主题重奏一次,情调极为明丽,音乐自由而坚定推进,两个主题素材成为整个乐章的旋律骨架;展开部小提琴与双簧管的独奏交替出现的小调旋律,有点荡气回肠的感觉。再现部两个主题重现,并插入一段小提琴独奏的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柔板,奏鸣曲式。是柔情的浪漫曲,旋律宽广如歌,抒情感人,两支长笛取代前后乐章的双簧管,性格更为典雅柔美,洋溢着纤细而安详的情绪;慵倦的音色和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合奏,给音乐蒙上了一层忧郁的暝想色彩。乐队引子后,独奏小提琴优雅的短歌,无比轻声地,宛若自天上降临,管弦乐声部与独奏小提琴富于表情的对答,水彩画般精致色彩,有如一幅迷人的音画。最后乐段,独奏小提琴除独奏出华彩乐段,还奏出优美的主题,最后连同乐队奏出带点哀怨感的音乐结束。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富于变化的轻快的回旋曲,各种对比性的音乐形象不断转换,妩媚的田园诗同生动活跃的幽默感结合。乐曲开始乐队便奏出生动活泼,带点谐谑的基本主题。主题反复出现之间,两个插部主题,一为g小调行板,一为法国民谣风的稍快板,两个曲调形成有趣的对比。缓缓平稳带点热情的民间音乐旋律,仿施特拉斯堡古老的法国双人舞,原用一种叫做诗琴的拨弦乐器伴奏,在此改用弦乐器的拨弦模仿。最后返回到开始时的基本主题,末段由双簧管和圆号奏出逐渐消失的结尾,非常突出,流露出空幻感。
第四十交响曲:伟大的心灵
交响曲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最少有四十九部,影响较大是最后的三部:第三十九、四十和四十一(即E大调、g小调、C大调)。都是1788年夏天创作的乐曲,是莫扎特写作歌剧取得突出成就的年代的作品,总共只花了六个星期便写好三部作品,而且全都获得成功,显示出莫扎特惊人的创作力。
在莫扎特所写交响曲中,既深植着哀伤的抒情美,同时又洋溢着悲剧风的激奋与热情,确是极为独特。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晚年三大交响曲中最接近莫扎特的生活和心灵的一首,亦是莫扎特自1773年后,晚期十六首交响曲中唯一以小调作成的一首,只有这首交响曲能反映其坎坷艰难的境遇,及其伟大心灵之美。曲中既有哀伤、悲愁、怠倦和痛苦之情,又有大胆、狂热和慰藉,有如牧歌风的音乐,而狂风疾雨般的激昂终曲,更是憾人心弦,具有动人肺腑的力量。
第四十交响曲抒情、真挚,蕴藏着不屈的抗争精神,是莫扎特交响曲中富于戏剧性和激情的一部。该曲有时是温柔真挚的抒情风味,有时是如怨如诉的悲怆气氛,有时又充满兴奋激昂精神,是抒情性和戏剧性的混合体,乐队编配只有弦乐组、木管乐组和音响柔和的圆号,定音鼓亦没有用上。
曲中表现莫扎特的乐观信心和勇气,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大都具有清新、抒情的风格,在音乐创作上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他的旋律柔顺、温和、甜美、真挚、乐观和明朗的性格,亦是第四十交响曲的特点。
第一乐章:极快板(Molto allegro),g小调,2/2拍,奏鸣曲式
呈示部小提琴奏出哀切悲愁的第一主题,以双音符构成,中提琴有规律跳动的伴奏。经过全乐队以断奏动机及持续上行音阶组成的连接段主题,短休止后进入第二主题,抒情旋律,由弦乐及木管交替接驳奏出,主题旋律以半音阶模进(sequence)构成,有点倦怠感伤,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结束部由弦乐的“叹息”音调及双音符的第一主题组成。呈示部反复后进入展开部(有时不反复便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主要由双音符的第一主题发展,将主题乐句与急速的对位旋律结合,同时节奏不断压缩,掀上高潮后,由长笛及单簧管,以双音符动机下行带入再现部,重现第一主题,以断奏动机及持续上行音阶组成的连接段,和抒情旋律的第二主题,进入结束部以弦乐的“叹息”,及双音符的第一主题构成,富有生气。尾声突然由弦乐奏出双音符动机,最后以三声宏亮和弦在小调上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Andante),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交响曲慢板乐章中少见的奏鸣曲例子。这个乐章的情调翱翔于温柔和渴望之间。呈示部第一主题带有安慰感,规律性的脉动、重叠效果;自第一主题导出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奏出,以双音节奏音型构成,回声效果。展开部开始由第二主题的双音节奏音型以多种变化,优雅,持续有力地展开,继而第一主题的素材亦在展开部再发展。低音弦乐带出第一主题进入再现部,重现两个主题后结束。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的小快板(Menuetto Allegretto),3/4拍,g小调,小步舞曲式结构。
小步舞曲主题以强而有力的切分音构成,有刚烈的性格和紧张感,明显地响亮和富有张力,音色不像优雅的宫廷舞蹈。主题后半以复调音乐织体和不协和和弦增强张力。末段在双簧管和大管拱托下的长笛奏出柔和的插句后,反复开始的主题旋律。小步舞曲的中段由小调转为G大调,主题亦变成从容的舞蹈节奏,及牧歌风的音乐。最后重回强烈富有张力的小步舞曲主题,重现各段,但不再反复。
第四乐章(终章):很活泼的快板(Allegro assai),2/2拍,g小调,奏鸣曲式。
呈示部优美动人的第一主题,以上行琶音写成爆发性动力乐句,富有动力感;经过连接段以连续性的动力音符构成的弦乐长乐句主题,小提琴奏出曲调美丽柔和,非常动人的第二主题。在单簧管奏出柔和旋律后,进入音量突然增强的结束部,由弦乐奏出连续性的动力音符。呈示部有时不反复便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几乎是完全以第一主题开始的七个音符,由乐队全奏来展开,上行琶音,上下跳跃的音型,在弦乐及管乐互作迷人对话后,再现部再现上行琶音的爆发性动力乐句,将两个主题重现,最后亦重现结束部,以乐队全奏出连续性的动力音符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