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20-07-18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380(公益一等票)/280(公益二等票)/180(公益三等票)/80(公益四等票)
曲目

广州交响乐团2019/2020音乐季闭幕式音乐会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0.7.18(星期六)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余隆
钢琴:罗维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
1.中板
2.绵延舒缓的柔板
3.谐谑的快板

钢琴:罗维

—— 中 场 休 息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
1.有活力的快板
2.葬礼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
3.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4.终曲,很快的快板

本场音乐会时长约1小时40分钟,包括20分钟中场休息。

导赏

拐点作品 浪漫情怀
拉赫玛尼诺夫与贝多芬都是在音乐史上留名的伟大作曲家,两人的音乐人生中都有不少波折,这场乐季闭幕式音乐会选奏的两首作品,正是两人在人生之路和音乐创作之路遇上重大拐点下的成果。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具有浓厚浪漫色彩和情怀的音乐,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更被视为是他从古典乐派发展到浪漫乐派风格的开创性乐曲,是音乐发展的“拐点作品”。同时,这两部作品都诞生在一定的大时代历史变化背景下,是人类历史拐点下的印记。其实,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人类社会发展同样面对前所未有的一次历史拐点,拉赫玛尼诺夫与贝多芬这两部“拐点作品”都饱含着强大的音乐力量,当年发自两位作曲家的内心世界,激励着大家面对不可知的人生和社会变化,在目前的疫情世界,同样能发挥这种能量!这亦正是这场闭幕式音乐会修改了曲目的其中一个原因。

〔上半场的音乐〕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
拉赫曼尼诺夫在不同时期为钢琴和乐队写下四部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长期以来都是管弦乐团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其中脍炙人口,激情飞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于1900年秋天至翌年四月间创作。首先完成第二及第三乐章,并在他的堂兄,同样从事钢琴及指挥活动的亚历山大·西洛蒂(Alexander Siloti, 1863 -1945)鼓励下,于1900年12月2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担任独奏,在莫斯科首演了这两个乐章,获得不错的反应;及后全曲脱稿,并于1901年10月27日(另一说是11月9日),仍由作曲家自己担任独奏,西洛蒂担任指挥,在莫斯科将全曲首演,获得很好的评价,同时很快地,这部作品还在德国莱比锡(Leipzig)和伦敦演出,后来还获得格林卡奖(Glinka Award),但更重要的是,舞台上演出成功的热烈掌声,让创作陷于低潮的拉赫曼尼诺夫转上人生新的拐点,开展他在音乐事业上新的顶峰。

早熟成名末代贵族
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俄历3月20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Novgorod)奥乃格村(Oneg)的贵族家庭,家境富裕,四岁开始弹钢琴,祖父是位业余钢琴家,父亲亦是业余音乐家,但并无寄望他成为音乐家,反之希望他成为军官,但因家道衰落,未能支持他进入高级军校,走上俄国贵族之路,才有机会获得奖学金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那年他只有九岁。

拉赫玛尼诺夫十五岁正式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1891年和1892年先后在这两个班上提早一年获得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的毕业文凭,而且成绩优异,成为莫斯科音乐学院建院二十六年来,继塔涅耶夫(Taneyev,1875年)和科连先科(Koreshenko,1891年)之后,第三位获得“金质奖章”的学生,时年十九岁,和塔涅耶夫获奖时同龄。(科连先科获奖时二十一岁)。这枚奖章确认了拉赫玛尼诺夫拥有在钢琴演奏和作曲双线发展的实力。

在学校期间拉赫玛尼诺夫已经写出第一批作品,包括十八岁时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和《青年交响曲》等,并以《升C调前奏曲》扬名欧美,毕业作品独幕歌剧《阿列科》(Aleko),更获得很高评价,可以说,在音乐学院毕业后,拉赫玛尼诺夫已跻身一流青年作曲家之列,告别他人生第一阶段:音乐学习生涯。

此后在四十四岁之前,可说是拉赫玛尼诺夫为成为专业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不断打拼的第二阶段。他的努力,总会赢得大众的喝彩,但却又总会遭到乐评界的责难,认为他的演奏和音乐创作,仍只是后期浪漫主义的仿效者。但无论如何,他的名声却逐渐响遍全球。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拉赫玛尼诺夫变得一无所有,举家决定出走,移居国外;后来辗转到了美国,从零开始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通过演奏和作曲,既为他的后半生积聚了丰厚的财富(其实还有“投资股票”),亦让他在二十世纪的音乐史上留名。1943年3月28日凌晨一时半,末期癌症在洛杉矶为这位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的一生写下句号,他人生的第三阶段结束,离他七十岁诞辰只有四天。

催眠医生催生名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诞生故事要从1895年说起。该年拉赫玛尼诺夫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完成D小调第一交响曲,该曲翌年由格拉祖诺夫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却以失败收场,这对一直发展顺利,且早已成名的拉赫玛尼诺夫是重大的打击,他曾表示:“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悲愤之余,他甚至禁止这首作品在他有生之年公开演奏。(后来此曲总谱“遗失”,直到1945年,被人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

拉赫玛尼诺夫亦是李斯特之后,极为出色的钢琴演奏家。该年发生的第二件事,便是他受聘与意大利小提琴家特蕾斯娜·柯托(Tresina Tua)巡回演出伴奏了二十三场,而以未收到酬金为由,终止活动,返回莫斯科。

这两件事对拉赫玛尼诺夫带来双重打击,第一交响曲首演所受恶评的创伤,更导致他对作曲的信心荡然无存。在伦敦的演出后,直到1900年他亦再没有公开演奏。此后便只是意兴阑珊地在学校授课,伏特加酒成为他的音乐代替品。

在这期间,拉赫玛尼诺夫曾一度获推荐担任一个莫斯科富豪创办的歌剧团的副指挥,他才开始对音乐恢复兴趣。1899年受伦敦皇家爱乐协会邀聘,访问英国。然而回国后,精神衰弱症复发,情况极为严重,再度沉迷酗酒。关心拉赫玛尼诺夫的亲朋,曾请求大文豪托尔斯泰婉言激励他亦无效。

后来大家找到以催眠术与心理治疗闻名的尼古拉‧达尔博士(Dr. Dahl),于1900年1月到4月间,对拉赫玛尼诺夫每天进行治疗。得知他曾受伦敦委托写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便每天反复地以催眠术向拉赫曼玛尼诺夫说:“你要开始写作协奏曲,一切会顺利……而且将是一首杰作……”。这个诊疗法果然奏效,夏天来到时,拉赫玛尼诺夫已重新提笔作曲,秋天已完成协奏曲中的慢板与终曲两个乐章,次年又完成第一乐章,这就是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他亦将这首作品题赠给达尔博士。

世纪之交战后落寞
1902年5月12日,拉赫玛尼诺夫与表妹纳塔利娅·萨蒂娜举行了婚礼,翌年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算是真正恢复他的钢琴演奏家身份,演奏的正是他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于该曲很受欢迎,他便经常在音乐会中演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拉赫玛尼诺夫辗转到了美国,演奏活动更加频密,自1918年至1943年的二十五年间,于美国加拿大合共演奏了987场(包括1922-1923年间在古巴的两场音乐会),同期在欧洲则只演奏了216场,他在北美221座城市举行的音乐会中,演奏次数最多的乐曲,亦是他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共奏了143次。

不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能成为踏入二十世纪后发表的同类乐曲中,最杰出、最著名的作品,那却是拉赫玛尼诺夫逝世后的事。此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首钢琴协奏曲屡次被取用作为电影中的“重逢”、“乡愁”、“狂想”等画面情节的配乐,曲调极尽艳丽哀怨之能事,尤其适合营造电影中的恋爱情节气氛;同时,全曲的戏剧性发展,宛若在诉说着某年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叙事性,亦很适合作为戏剧情节的背景音乐。不过,主要还是因为乐曲创作时正是人类进入未知的新世纪,面对纷乱的世局,加上拉赫玛尼诺夫末代贵族的背景和当时低落的情绪,曲中洋溢着阴沉感人的世纪末厌世味道,那亦正能投合战乱后世人彷徨落寞的心情,和遭受战火蹂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众心理,不谋而合。终章的第二主题,甚至有人填上歌词,改写成流行曲,轰动一时,成为向大众心灵倾诉的著名曲调,为此就更为世人熟知和热爱。

激情飞扬甘美感伤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横跨两个世纪,一直坚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是俄罗斯浪漫乐派自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到拉赫玛尼诺夫这个伟大传承的最后一员大将!此后的俄罗斯作曲家便面对现代音乐技法冲击,和社会制度变革洗礼,音乐已和往昔俄罗斯的迷人色彩不一样。

拉赫玛尼诺夫在莫斯科求学期间认识柴科夫斯基后,并视之为偶像,在他许多作品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柴科夫斯基音乐风格及创作手法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的音乐,同样竭力探求让所有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可说是柴科夫斯基的继承者。他虽然或多或少受到西欧现代主义的影响,可是他的音乐世界一直停留在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中。也许是他生长在帝俄时代开始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直无法忘怀贵族文化的余晖。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特别是第二钢琴协奏曲,大都发挥了全面及辉煌的钢琴演奏技巧,内容表达也具一定深度和多姿多彩的音乐形象描绘。他的音乐流露着真挚朴实的感情,时常具有幻想和悲观性的哀伤因素,留下一种内心悲剧性痕迹。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完全植根于俄罗斯民歌的基础上,能把民歌元素巧妙地融入旋律中,他的音乐,首先打动人心的就是悠扬委婉的旋律,再加上丰富的和声配置和复调手法,还有复杂的织体交错,把音乐深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高潮乐段,更是动力十足,气势磅礡,震撼性效果令人久久不易平伏,感染力至为巨大。

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具有高超的管弦乐配器技术,能将钢琴与乐队融为一体,加上音量幅度平衡得当,钢琴演奏的推进,总能清晰地穿插于整个乐队多变的音群组织中,丝毫无损于整体交响效果的充分发挥。曲中甘美感伤的情调,亲切易懂的形式,混合着俄国与西欧风格的曲趣,都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颇为相似,只是感觉较富近代性,管弦乐法也较富色彩感。

第一乐章﹕中板(Moderato)、C小调、2/2拍子
奏鸣曲式结构。钢琴首先独奏出庄严的和弦,继而弦乐组和单簧管在钢琴的琶音上,以广阔的幅度呈示出第一主题。经过活跃的钢琴经过句,钢琴奏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随后钢琴主导,以第二主题掀起华丽的乐段来结束呈示部。
展开部首先由管弦乐奏出第一主题,加快速度后钢琴加入,第二主题由低音弦乐提示后,两个主题同时增强力度,钢琴充满魄力,全曲进入灿烂高潮,形成进行曲风的庄严乐段。第一主题再现后,进入再现部,较开头的呈示部,更具威势与色彩感,而且相当简洁紧凑。乐曲的强度与光彩逐渐增加,最后以激烈急速的情绪结尾。

第二乐章﹕绵延舒缓的柔板(Adagio sostenuto)、E大调、4/4拍子
美丽优雅的乐章,短小序奏后在钢琴的琶音上,长笛奏出柔和的主题。不久由单簧管引接,再加上弦乐柔美的和弦,乐曲缠绵地往下进行。中段速度略为加快,钢琴奏出由第一主题引导出的旋律,木管轻柔地相互应和。在钢琴光辉的华彩式乐句后,在第一段的钢琴伴奏音型上,小提琴奏出优美的第一主题,最后是宁静的结尾。

第三乐章﹕谐谑的快板(Allegro scherzando) 、C大调、2/2拍子
明朗活泼的终曲,以自由的奏鸣曲式作成。在序引和钢琴与管弦乐节奏明晰的进行曲风乐句后,由钢琴奏出活泼谐趣的第一主题。在短小的经过句后钢琴休止,由双簧管和中提琴奏出著名的第二主题,由钢琴反复后结束呈示部。展开部包括两个中心主题,和另一段用赋格曲手法作成的乐段,经过再现部后,乐曲迈入明亮光辉的结尾。

〔下半场的音乐〕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创作完D大调第二交响曲后不久,便进行创作第三交响曲,于1803年秋天动笔,到第二年春天便将四个乐章写好,且很快便在贝多芬的赞助贵族宫庭乐队中排练及作私人演出。首次公开演出要到1805年4月7日, 同一场音乐会还首演了奥地利作曲家安东·埃贝尔(Anton Eberl , 1765-1807)的降E大调交响曲,地点是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当时的乐队编制有弦乐五部,木管组各两支,但圆号有三支,小号两支,还有定音鼓,较一般的双管编制稍大。

鼎盛期开始的力作
贝多芬1802年完成第二交响曲后,耳聋日益严重,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一度在维也纳近郊企图自杀,并已给他的两个弟弟,卡尔和约翰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幸好后来度过这段人生低潮,亦迎来他创作中的新阶段,也就是随着而来的十年(1803-1812),成为他创作的鼎盛期,写下了不少重要作品,如第三至第八,合共六首交响曲,第十八至二十六的九首钢琴奏鸣曲,第四至第五的两首钢琴协奏曲,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菲岱里奥》、序曲《艾格蒙特》等等。

第三《英雄》交响曲正是此一时期开始时“拐点作品”,当年亦正是法国推翻帝制大革命的大时代,拿破仑以解放受贵族欺压的欧洲老百姓为号召,东征西讨,百战百胜,当时年刚三十岁的贝多芬,视这位叱咤风云的“自由偶像”为英雄,及后在1802年鼓起坚强意志,用不停的创作来挑战命运,克服死亡时,便写下这首交响曲,并要将该曲题献给法国大革命后的首任执政官拿破仑,但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传说贝多芬得知后,一怒之下撕掉题献的扉页。但无论事实如何,这部交响曲的内容主题都和贝多芬后来写在扉页上的题句有关:“英雄交响曲,为追悼某位伟人的英灵而作。”

艺术生涯的新拐点
现在一般将此曲视为是从古典乐派进入浪漫乐派的代表性作品。乐曲中再没有维也纳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的影子,而是爆发着强烈感情和澎湃热血,气魄宏大的音乐;有如在狂风疾雨下,在黑暗绝望中,从英勇的抗争中,最终取得光辉的胜利,那亦可说是贝多芬用音乐复刻了人生的痛苦,经历了他的艺术生涯的新拐点,走向新的大路上。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结构、E大调、3/4拍
两声猛烈的全奏和弦开始,大提琴奏出宽宏的主部英雄主题,战斗性的号角音调,但带着叹息音调,第二次陈述,叹息音调才不再出现,号角音调则越来越响亮。第三次陈述,乐团全奏,形成小高潮,气势磅礡,浩浩荡荡。第一副部主题,痛苦呻吟音调,展开成为第一插部,惊惶不安的争战气氛,形成第二个小高潮。第二副部主题力度起伏,并以连续强奏展开,出现两拍子节奏的争战风格,形成第三个小高潮来将呈示部结束。

展开部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三段结构,顺次展开副部痛苦主题、主部英雄主题和副部痛苦主题;这是英雄聚合各方共同战斗的广阔场面。第二部分二部结构,开始是悲怆性插部,然后展开英雄主题,这两者交替,再现英雄奋战,将全曲推上高潮处,英雄主题开始破碎,出现一个从很强到很弱的渐弱“死亡音调”,残酷争战中的牺牲,在弦乐弱奏的不协和的震音下,圆号奏出四个音的“英雄动机”,召唤着继续争战,带出再现部,英雄主题获得充分发展,出现六次,进入三段式尾声,先展开英雄主题,中段是两个副部接续出现后,悲怆性插段,英雄主题再现展开,在胜利进军中结束。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非常慢的柔板、复三部曲式、C小调 、2/4拍
主题沉重节奏,夹杂着哭泣音调,极度悲痛,典型的悼歌。中间部分C大调,源自第一乐章英雄主题,明朗、庄严,像是对英雄的缅怀;再现时,小号吹出号角音调伴随着。沉重的主题在再现部再现时,有很大发展,第二次再现前,圆号和小号又强奏出号角音调。最后在哭泣般,带着激动和回忆的悼歌声中,弱奏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复三部曲式、3/4拍
主题充满活力,强而有力的快速节奏舞蹈音乐,中间部分进行曲式主题,亦源自第一乐章英雄主题,中间部的插段主题亦带有鲜明舞蹈性,也就形成第三乐章是舞曲与进行曲交替出现的结构。

第四乐章:终曲,很快的快板、双主题变奏曲式、2/4拍
引子是节日般欢庆胜利的场面,戏剧性的最强奏开始,有如洪流奔腾的欢乐人群。拨奏的第一主题,如进行曲的弱奏音调,自远传来,同样带有英雄主题的影子,第一变奏和第二变奏将此主题作复调处理,且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宏大壮丽。第三变奏,上方出现颂歌性质的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叠置,出现歌颂性场面。第四变奏是用第一主题材料写成的赋格段。第五变奏将第二主题展开,加以自由变奏。第六变奏将第一主题与新的性格豪迈进行曲式旋律叠置展开,新旋律有点法国革命歌曲性质。第七变奏是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重叠展开的双主题赋格段。第八、第九、第十变奏,速度改变为庄严的行板,是第二主题颂歌的变奏,再次缅怀英雄的牺牲。尾声重现象征欢庆胜利的引子,在热烈狂欢的高潮中,结束此一具有无比强大精神力量的乐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