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9-03-09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6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635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 9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19.3.9(星期六)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莱昂纳德·斯拉特金
钢琴:区美玲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G小调赋格,BWV 578(改编:莱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卡米尔·圣-桑
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2
1.绵延舒缓的行板
2.诙谐的快板
3.急板

钢琴:区美玲

—— 中 场 休 息 ——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E小调第二交响曲,作品27
1.广板-有节制的快板
2.很快的快板
3.柔板
4.活泼的快板

导赏

跨越二百纵贯南北
巴赫于1703-1707年间原写给管风琴的小赋格曲,是具有结构理性美的四声部赋格曲的经典,这次演奏的却是传奇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于该曲面世二百多年后改编以大型管弦乐团编制演奏,发挥二十世纪大型交响乐团音响色彩的版本;圣-桑被称为以巴赫幻想曲风格的华彩乐段开始,于1868年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则是充满生气,具有法式雅致风格的音乐;压轴拉赫玛尼诺夫于1907年初完稿的第二交响曲,则被称为“俄罗斯抒情交响曲”,这套节目的三首经典作品,便跨越了二百年,从南部法国纵贯到北方俄罗斯,在风格上和色彩上,都构成无比鲜明的对比了。

〔上半场的音乐〕

巴赫:G小调赋格,BWV 578
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不仅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的杰出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更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小城艾森纳赫(Eisenach)一个音乐世家,是位著名的宫廷乐长,最后27年在莱比锡圣多马教堂事奉。他的音乐作品将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复调技巧紧密结合,成为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集成;不过,在他死后,西方音乐的发展,主音音乐(monophony)迅速取代了复音音乐(polyphony),并急速地转向洛可可及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复调音乐亦随之被遗忘,直到浪漫主义时代来临,作曲家门德尔松将被“埋藏”在莱比锡图书馆中的巴赫作品《受难曲》搬上舞台,重见天日,震惊乐坛后,加上门德尔松的大力发掘、整理和推广,巴赫的地位才再度回到音乐世界的顶峰上!

巴赫的G小调赋格(BWV 578),为与他所写的另一首相同调性的赋格曲(BWV 542)区别,故特别被称为小赋格曲,原是巴赫的著名管风琴作品,亦是他所创作的作品中最为人熟悉和喜爱的其中一首,是他在德国阿恩施塔特(Arnstadt)期间(1703–1707)所写的作品。

赋格(Fugue)是用对位法来写作的曲体,是复音音乐中至为精致的形式。复音音乐的创作技法是让多个旋律独自发展,相互重叠时仍要确保不会冲突并能形成和谐美感。赋格中包含一个贯穿全曲,带有强烈性格特色的“主题”(Subject),这个主题只是很短的旋律,和奏鸣曲的主题不同。主题在一个声部出现后,接着会按照一定规则和预先设定的时距先后在不同声部相继以上移或下移四度或五度的方式进行模仿进入,同一旋律便在依次进入的声部中上下交叠,形成互相追逐、互相逃逸的感觉,这种“飞翔”感觉,正是“赋格”(Fugue)一词的原意。

赋格在主题以外,还往往会增加一个“对题”(Counter subject)。对题的节奏与轮廓和主题截然不同或稍相似,两者叠置时,有严格和弦限制,以求各声部重叠仍有和谐美感。赋格的调性对置、结构、都有严格规范,乐曲也具有结构上的理性美。主题在各声部出现时称为呈示部(Exposition),一首赋格便有许多呈示部,各个呈示部之间以“插句”(Episode)来连接及导向转调,并与主题呈现对比美感。一连串呈示部与插句交替出现,声部不断叠置,情绪会逐渐紧张而强烈,制造出响亮的效果,最后达到高潮,这便是赋格的密接和应(Stretto)手法。

赋格可以是声乐曲,亦可以是器乐曲,声部有不同数量,称为三声部赋格,或四声部赋格。巴赫的G小调赋格是一首四声部管风琴作品。主题由高音部呈示,中音部演奏对题;然后主题在次中音部进入,由低音部演奏对题。主题是一个坚定的旋律,具有奇异幻想的风格,在密接和应的手法效应下,最后全曲以辉煌的大调和弦结束。乐曲精悍有力,并无丝毫“小”的感觉。

赋格曲可以只是卖弄技巧的工具,巴赫却能以此形式写成富有感情,能深刻动人的佳作,把赋格艺术发展到高峰。有人认为欣赏巴赫的这类作品需要在无比安静的环境下,高度集中精神,抛弃烦俗的心情仔细倾听,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奥妙和美妙,但欣赏斯托科夫斯基的巴赫却可能不一样。

将费城管弦乐团带上世界级乐队的美籍波兰大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wski, 1882-1977),可说是二十世纪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音乐家,他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都曾长期在教堂担任管风琴师,热爱且深深了解巴赫的音乐,在他站上指挥台后,他除了将不少管弦乐曲改编用各种乐器演奏,还曾将不少巴赫的作品改编以大编制的大型乐队演奏。早于1914年在慕尼黑(Munich)时他已开始这项将巴赫音乐带入现代大编制交响乐团中的“大工程”,在此工程中他前后将巴赫的作品(包括器乐和声乐)改编成乐队曲的最少有三十七部!他这些巴赫改编曲,不仅在他生前录制成唱片,后来还成为很多乐团的音乐会曲目,录制成唱片的亦不少。这场音乐会演奏的G小调赋格,亦是他改编以大型交响乐团演奏的版本,制作成录音的版本就更多了。可以说,这项“巴赫工程”亦正是构成斯托科夫斯基传奇的一个部分。

斯托科夫斯基改编的巴赫G小调赋格,乐队编制加入竖琴,还用上大量铜管乐器,既充分突出他作为“音响大师”发挥交响乐团音响色彩的“专长”,又能保持巴赫原作的结构和音响特点;乐曲开始时的主题以双簧管奏出,继而追随着进入的第二声部由英国管演奏。随后各声部以不同乐器演奏进入(斯托科夫斯基自己介绍是以木管乐器单音开始),在各个声部及插句不断交织产生密接和应的效果下,乐曲的色彩厚度和紧张度都逐渐增加,最后在乐团全奏下带上有如是凯旋大合唱的高潮,让台上和台下都无比兴奋地将乐曲结束。

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2
法国大作曲家圣-桑和莫扎特都是音乐神童,不同的是,莫扎特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圣-桑不仅享有八十六岁的高寿,且在晚年时期仍有旺盛的创作力。同时,他不仅在音乐上才华横溢,更是位博学多才的博学家,他能够与当时不少领袖级科学家进行讨论,撰写不少题材极为广泛的科学性学术论文,是一位具有进取性表现的天文学家,又是一位历史学家,撰写过古罗马剧院的装饰,和古代壁画中的乐器等论文。同时,他更是位哲学家,又是写有大量诗作的诗人,他所创作的剧本,有好些被搬上舞台,又常以笔名Monsieur Sannoi撰写他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游记;此外,他还是位热心关注动物权益的积极分子,是位动物权益先锋人物!

圣-桑在巴黎首次举行公开钢琴独奏会时年仅十岁,于听众热烈的掌声中谢幕后,欢迎听众实时点奏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的任何一首,作为加奏节目,当然是背谱演奏啦!自这次登台令人震惊的表现后,圣-桑开始建立起钢琴演奏家的事业,更以演奏他自己创作,被视为有如恶魔般的高难度技术作品而备受尊崇。

此外,圣-桑在音乐学术界的贡献更富传奇色彩,他撰写过具有很大影响力的音乐文章和著作,而且题材颇为广泛;他编辑出版了首个拉摩(Rameau)作品全集,亦是法国“国家音乐协会”(SOCIETE NATIONALE DE MUSIQUE)的创办人之一。此外,他既是一位地位尊崇的指挥家,李斯特更公开赞誉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他在法国的教堂担任管风琴师二十五年;在音乐教育又很有成就,福雷(G. Faure, 1845-1924)便是他的得意弟子,更将他视为是另一位父亲一样。

圣-桑作品拥有清澈、严谨、均衡和精致等特点,和法国的古典传统一脉相承,但敢于创新和敢于表达强烈感情,也就使法国器乐音乐从崇尚典雅与精致的古典风格中解脱出来,汇入当时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的浪漫主义潮流中。

圣-桑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共有五首,都由作曲家担任钢琴独奏首演。第二号G小调和第五号F大调,是仍经常在音乐会节目单上出现的曲目。第二号在1868年春天创作,只用了十七天。题献给维拉斯夫人(Madame A. de Villers) 同年5月13日在巴黎首演,圣-桑亲自演奏钢琴,该曲是应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 Grigorevich Rubinstein)要求,供他以指挥家的新身分与巴黎听众见面而写。乐曲在钢琴部分和乐队部分,都发挥出富有色彩的音响效果,既展现出圣-桑是一位演奏技巧精炼无瑕的钢琴家,亦能见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才华,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难分难解。

圣-桑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虽然保持三个乐章的协奏曲“传统”结构,但摒弃古典曲式,作风相当自由。乐曲没有慢速度的第二乐章,但却有如谐谑曲般的格调,而第一乐章却又标明为“绵延舒缓的行板”。乐曲要求钢琴家具有敏捷灵巧的手指技艺,才能奏出美好的效果,相对上,内容的深刻性便较失色了。乐队采用双管编制(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及小号各二)还有定音鼓、钹和弦乐五部。

第一乐章﹕绵延舒缓的行板、G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乐曲以钢琴长大带有大量即兴性节奏,仿如巴赫幻想曲风格的华彩乐段开始,耀目的琶音和响亮的和弦,加上自由而出人不意的节奏,实时让人留有印象深刻;在乐队作出有力的回应后,钢琴随即独奏出第一主题,从容不迫有如船歌般优美的曲调,在钢琴和乐队中交替呈现,力度逐渐增强,变得相当有力和富于热情;紧接着出现的抒情性第二主题,在弦乐柔和的和声伴随下,由钢琴奏出,主要以左手纤细地进行,乐句华丽,颇富特色。这两个主题在发展和再现时,音乐的节奏和气氛变得更为激烈,钢琴独奏的声部也变得越来越辉煌。整个乐章的高潮在第一主题在弦乐组强有力地再现时,由钢琴强力的八度进行形成,随后钢琴独奏出另一个长大的华彩乐段,最后的尾声再现乐章开始时仿如巴赫幻想曲风格的动机音调,由乐队全奏作为这一乐章的结束。

第二乐章﹕诙谐的快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式
是机灵、典雅,非常讨人喜欢的诙谐曲。乐章开始时定音鼓激越地奏出的引子的节奏型,是此一乐章基本主题的基本节奏。紧接着引子钢琴奏出轻快的基本主题,随即由高音弦乐器接奏,舞曲性节奏,轻松活泼。对比性的第二主题同样富于旋律性,先由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齐奏出来,钢琴以不变的节奏背景作出拱托。这两个主题严格按照典型奏鸣曲式交互变化展开,经过展开部,两个主题再现。重现时更加轻盈、活跃,同时亦更加雅致和富有魅力。

第三乐章﹕急板、G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
急板的终乐,特别激奋,全乐章的音乐充满活力,表达情绪直接而有条理,是圣-桑作品的典型。第一主题仿如是钢琴的旋转欢舞,不停顿的三连音发展,非常急促有力,节奏特点有如是意大利的民间塔兰台拉舞曲(Tarantella),回旋、急转和跳跃;转入属调D小调第二主题的旋律进行同样饱满有力,强拍上屡次出现颤音是最大特点,而木管乐器与圆号则常以短小而富于感情的圣咏式乐句衬托,暂时调和了乐章迅疾、冲动的特点,这一主题在发展部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两个主题相互组合起来,经过长大的展开后,两个主题都在G小调再现,独奏钢琴及乐队同时无比快速地奔驰跳跃到全曲终结。

〔下半场的音乐〕

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作品27
出身名门贵族的拉赫玛尼诺夫早慧成名,十五岁已入读莫斯科音乐学院,1891年和1892年先后提早一年获得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的毕业文凭,成为莫斯科音乐学院建院二十六年来,第三位获得“金质奖章”的学生,时年十九岁。在校期间已写出第一批作品,毕业即已跻身一流青年作曲家之列,告别他人生第一阶段,但1895年完成D小调第一交响曲,翌年首演却以失败收场,导致他对作曲信心荡然无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更变得一无所有,举家出走,辗转到了美国,从零开始再出发。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横跨两个世纪,一直坚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是俄罗斯后期浪漫派音乐最后一员大将,是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科夫斯基的继承者。在这个伟大传承之后的俄罗斯作曲家便面对现代音乐技法冲击和社会制度变革洗礼,音乐已和往昔俄罗斯的迷人色彩不一样。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停留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中。也许是他生长在没落的贵族家庭,无法忘怀贵族文化的余晖。但他音乐中的悲观面,则是十九世纪末叶俄罗斯社会的写照。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本质悲怆且伤感,是一位“小调作曲家”,全部三首交响乐和全部五首钢琴协奏曲均为小调,音乐气质倾向小调性的沉郁、苍凉、阴森;莫名的彷徨、苦闷、不安和激动。拉赫玛尼诺夫坚持俄罗斯的古典传统,主张“把注意力首先放在旋律上”,“不欣赏”排斥旋律与和声而沉溺于喧嚣和噪音的作品。他的音乐价值不决定于风格技法的新旧,而在于音乐是否真挚感人、有深度。

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包含有深刻的哲学题旨,展示人类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第二交响曲在1907年初完稿,与带来沉重打击的第一交响曲相距十二年。全曲构思统一严谨,一步步地发展作品的基本思想,展示出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挣扎。内容涉及到第一交响曲演出失败后的失望,无法抑制的消沉,然后逐渐回到正轨,恢复音乐创作力。以富有诗意的情绪和艺术的光辉迷到听众,乐曲极为纯朴、自然、从容和诚挚,因而有“俄罗斯抒情交响曲”之称。这正好是拉赫玛尼诺夫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激发而成的艺术成果。第二交响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创造力高度旺盛时期的作品,笔法复杂多变,音乐结构精密,也有艰涩难解之处。乐曲题献给他的老师塔涅耶夫。

第一乐章:广板-有节制的快板
富有戏剧性的乐章,展示整部作品的基本形象。阴暗的音调笼罩着整个乐章,直到结束时才消减。色彩稍带灰色,描绘悲剧性的失意,孤独的感觉及为摆脱沉重压力的挣扎。从慢速度篇幅较长的戏剧性引子开始,引子的主题音调确定整个乐章的特性,贯串着整个乐章,成为后来众多主题所赖以形成的核心。

引子主题带入迷蒙有如寒冷的秋日景色中,在木管乐器的严峻背景上,小提琴的旋律描绘出荒漠无际的平原,从容不迫地从一件乐器转到另一件乐器,气息十分宽广。有时孤单叹息的音调插入打断,有时相互呼应、相互交织,时而富丽,时而阴暗,引子结朿前是英国管清晰孤高和若有所思的单独歌唱。

第一主题从引子衍生出来,宽广歌唱性的旋律,优美、热情、生动、活泼,原来拘谨平板的气氛被驱散,且变得更坚定有力;在紧张的情绪增涨后,歌唱性的宽广旋律加入第一主题形成高潮,音乐色彩渐趋明朗,单簧管独奏引出典雅的第二主题,这是一个柔和,带有冥想田园诗韵味,平和流畅且从容不迫的主题音乐,可视为是第一主题的补充,有力地渲染出孤寂和悲哀的情调,十分动人。

这个乐章没有矛盾冲突,到达发展部才增添戏剧性,开始时可听到引子的动机和第一主题的音调,具有不安特性,越来越加强悲剧性的紧张度。此时,乐队自弱奏轻唱逐渐转为强烈巨响,第一主题变得无比刚劲、雄浑,最后以钟声掀起第一个高潮。随后抒情的第二主题也以更加宽广的庄严雄伟方式展现。

第二乐章:很快的快板
复三部曲式结构,全曲最光辉灿烂,对比无比丰富的乐章。主题的发展和配器,经常变换着色彩,是一首动听的诙谐曲。基本主题节奏迅猛,情调粗犷,富有幽默感和青春的激情,有如是高速度的进行曲。第二主题由单簧管奏出简单乐句开始,接上弦乐器宽广明朗的歌唱性旋律,具有俄罗斯民间曲调味道,平稳地展示,力度变化不大。

第一主题轻快飞跑再现,更为勇武和富幽默感,节奏灵活,乐队明暗变化鲜明,较第一次变化幅度更大。突然音乐色彩昏暗下来,仿如是天空乌云满布,狂风呼啸,有如是妄诞的幻影。第一主题的动机时而变为揶揄形貌。其间还可以听到铜管乐器重奏的阴暗圣咏曲调,在快速的进行中消逝。一切静止时,第一大段的形象再现,诙谐曲的基本主题与引子音调结合,还有阴暗的圣咏,自远处传来的动人歌曲,最后又渐次消失。

第三乐章:柔板
充满明朗诗意和沉思的抒情画面,是穿插在两个快速乐章间的抒情间奏曲。旋律素材充满美感,主题展开宽广流畅,都很有吸引力。音乐的情调,甚至主题和伴奏音型,都近似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中间乐章。小提琴几小节典雅的乐句引入,单簧管美妙地奏出基本主题时,其他乐器的拱托的交织,使旋律的进行显得变化丰富,又保持多样统一。这个主题有如是草原上蜿蜒曲折流淌的河流,音色不断微妙变化。从轻轻流淌不断壮大,到接近结束时,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第一乐章的零碎音调闯入,与如歌的旋律衬腔溶合在一起。结束时音响宽广而明亮。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
终曲用大调写成,是前三乐章发展的总结,从拘谨平板的精神状态和悲剧性的绝望中,滋生出新的希望。快板表现明朗和乐观的情绪,具有民间节日欢乐的特点。第一主题流畅雄浑,节奏明快,有如怪异的进行曲,和诙谐曲乐章的第一主题也有不少相近之处。但主导此一乐章发展的却是第二主题,一个抒情、明朗而感人的歌唱性旋律,并作出充分的交响性展开。这个主题和慢板乐章性质相近,甚至也接上慢板乐章的片断作结。呈示部结束时,可以听第一乐章的引子音调,仿如是过去的模糊回忆。
发展部不长,以发展第一主题为主,最后,尾声气势宏伟,色彩艳丽,整部交响曲在欢腾的辉煌胜利中结束。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