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601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3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18.10.21(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景焕
钢琴:鲁道夫·布赫宾德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
1.灿烂的快板
2.广板
3.回旋曲,快板
钢琴:鲁道夫·布赫宾德
—— 中 场 休 息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
1.快板
2.稍活泼的柔板
3.回旋曲, 快板
(第二、三乐章连续演奏)
钢琴:鲁道夫·布赫宾德
钢琴经典互相辉映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各有特点,第一号可爱而优美,充满朝气和绚烂的钢琴技巧,但不艰深,却有强烈个性,是散发着青春光辉的名曲。第五号《皇帝》,在帝皇气派的华丽后面,更多的是充满战斗激情,爆发着强大能量的音乐,但无战争的紧张气氛,只有威武雄壮,充满英雄气概的胜利感。
两首乐圣钢琴经典,效果相异,相互辉映。同时,这两首乐圣代表作,亦展示出贝多芬两个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性格,年轻时乐观且充满朝气,但随着生活的磨练,人生经验的累积,不仅没有将壮志消磨,反而积聚出更强的斗志和对人生更高的期待,这可是人人心底下都应存有的欲望,贝多芬的伟大,便在于他能将他的性格和欲望转化成至今仍为无数人钟爱的音乐礼物。
上半场: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五岁学琴,八岁登台演奏,十岁作曲,1787年拜访莫扎特,受到赞赏。1789年到波恩大学哲学系旁听,学习了解康德哲学、古希腊文学和启蒙运动思想,亲身体验到当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强烈社会震撼,确立终生致力探求人类命运的信念。1792年随海顿前往维也纳学习,五年后定居维也纳,从事演奏、教学与创作,名声日隆。三十岁开始不幸患上耳疾,折磨后半生。1827年贝多芬去世,震动维也纳,有两万人为他的最后一程送行。贝多芬的钢琴学生不多,学生中的车尔尼(K. Czerny,1791—1857)在钢琴教学法的教材上的钻研,对后世产生颇大影响。
早期代表作奔放富朝气
贝多芬十二岁在故乡波恩时,他的钢琴演奏就已时常受人赞赏,初到维也纳,亦以钢琴演奏家登上乐坛。1792年到1802年间,是其钢琴演奏活动的全盛期,到1803年耳聋加剧,钢琴演奏家的活动便日渐减退。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全由自己演奏首演。他初期的钢琴协奏曲,颇受莫扎特影响,最早写作的降B大调第二号,曲式遵循传统样式,音群使用法,也和莫扎特相似。其后写作的C大调第一号,情况亦近似,但乐曲的构思,乐音的使用法,特别是慢板乐章,已显露出个性色彩。C大调第一号编号虽是第一,却写在完成降B大调第二号的三年之后(1798年),是他在1800年完成第一交响曲前的初期作品。
贝多芬的每一首协奏曲都有互不重复特点,第一号是一首可爱的优美的协奏曲,虽未有贝多芬特有的雄伟气派,但曲趣奔放,充满朝气,是首杰出作品;虽然受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较深,但充满绚烂的钢琴技巧,音乐形象亦相当鲜明,演奏技巧不太艰深。乐队部分不再只是伴奏,较前人作品更为宏大而且紧凑。钢琴独奏部分亦有更强烈个性,两者结合便成为充满着青春光辉和饱满毅力的名曲。
发挥钢琴性能得心应手
贝多芬写作这首协奏曲时,已经是一位钢琴演奏名家,除在维也纳,也经常到别的城市登台,由于演奏经验越来越丰富,对钢琴的性能及表现力掌握亦越来越得心应手,也就接连创作不少优秀的钢琴作品。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乐队奏出较长的序奏后,随即提示强有力的第一主题,以及优雅的第二主题。独奏钢琴随即登场,把两个主题反复演奏,曲趣更加壮丽。此后进入变奏,效果灿烂。主题再现后,便是钢琴独奏发挥技巧的华彩乐段。贝多芬在世时,原想写作三个不同版本的华彩乐段,但只完成两个。现在经常演奏曲趣宏大堂皇的版本。
第二乐章﹕广板,降A大调,4/4拍子,三段体
充满和平与幸福感的歌谣乐章,基本主题开始时由钢琴独奏出来,曲调亦仿如莫扎特优美悦耳的小曲,主题的旋律式发展,具有抒情美感,旋律进行中的朗诵式停顿和自由的节奏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效果。中段独奏钢琴的曲调相当优美,有一些即兴式的朗诵调表演,是抒情感人的篇章。第三段返回开头带有诗情的主题后,尾声从基本主题变奏开始,篇幅长达全乐章的一小半,倾注入无比的深情。最后音势渐弱,有如夕阳西下,安静地结束。曲中一段单簧管与管弦乐呼应,美妙动听。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富于技巧性的回旋曲,贝多芬的原创性格更为显著,整个乐章都保持着急速的进行,充满舞曲般欢欣雀跃的节奏,无尽的幽默主宰一切。由钢琴开始的回旋曲基本主题,是带有诙谐性的舞曲,十分活跃,由乐队反复后,相继出现第一副题,旋律进行更为流畅,风格接近奥地利的提罗尔民歌,随后再回到带有诙谐性的基本主题来结束第一大段。乐章中段出现第二副题,新的素材,一个略有变化地不断反复的动机,在较大音程内的跳跃,具有喜剧性的特点。第三段重复第一段素材,在一段钢琴华彩乐段后的华丽尾声,幅度宏大,洋溢青春活力,音阶式乐句聚集着越来越紧张而激烈的力度,突然出现一个简短休止,减慢的速度更突出了结束时的欢乐情绪。
下半场: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首宏伟的交响曲,以第五《命运》交响曲最为著名,演奏次数亦最多,这是贝多芬跟残酷的命运搏斗,战胜逆境,高唱凯歌的史诗。曲中充满力感和悲壮的音符,能唤起生命中的狂喜与忧伤,能激励消沉者的生存意志,能抚慰受创者的心灵。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号),则是贝多芬最后一部钢琴和乐队的协奏曲。不过,《皇帝》与《命运》一样,都非贝多芬自己所加的标题,在帝皇气派的华丽后面,更多的同样是充满战斗激情,爆发着在艰难困苦岁月里要有必胜信心,要坚持到底的强大能量;但不同的是,乐曲中既无忧郁,亦无战争的紧张气氛,只有威武雄壮,充满英雄气概的胜利感。
可以说,两首“第五”都具有相同的音乐性格,任何人都可以直觉地去感受得到各个乐章中作曲家要传达的感情和力量,在曲中支取人生难免会遇到艰困时所必须的正能量,这正是乐圣这两首作品能超越时空,一直广受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爱乐者欢迎的主要原因。
贝多芬能创作出这两首作品绝非偶然。他的第五交响曲于1800年酝酿,1803年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同时创作,第五可说是“第三”英雄性构思内容的进一步发展。“第五”在1808年才完成首演,而第五钢琴协奏曲则于1808年开始写作,次年完成。在这两首作品创作期间,贝多芬正面对耳疾恶化的折磨,《皇帝》完稿时贝多芬三十九岁,耳疾已深。为此,英雄与命运斗争的紧张性和戏剧性贯穿着这两首作品,而且结构紧凑、统一、集中,更深刻地刻画了一位英雄的斗志、决心和坚韧,成为人类不断向前,永不言败的英雄的化身!
除了贝多芬自身面对失聪顽疾的困扰外,这两首杰作的产生亦和当时的欧洲政局变化有很大关系。
写于炮火中车尔尼首演
1809年4月,奥法战争爆发,拿破仑大军直捣维也纳,5月维也纳陷落。这期间,贝多芬足不出户,在炮火弥漫,动荡骚乱的日子中埋首创作,完成了第五钢琴协奏曲。为此,曲中带有“进行曲”的“时代精神”,便大有原因,但与在拿破仑战争的动荡岁月中流行的“军队”协奏曲,侧重军队的行列,交战的喧闹和号角的模仿等典型描写不一样。在他的音乐中呈现的是坚定意志和坚忍不拔精神的英雄形象。为此,一直有人认为《皇帝》的标题,完全是一种穿凿附会。
1811年5月莱比锡布莱特可普夫出版了题赠给贝多芬的恩人跟好友鲁道夫大公(Archudake Rudolph)的版本,这首作品仍一直未有演出。1811年11月28日,才由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兼莱比锡鲍林教堂风琴师舒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于莱比锡布业商会大厦首演。直到次年法军撤离后,2月12日在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举行的慈善音乐会才首次在维也纳演出。担任独奏的是贝多芬的高足,日后成为伟大的钢琴教育家的车尔尼(Carl Czerny,1791-1857),贝多芬亲自指挥,其时车尔尼才二十一岁。
此曲在莱比锡首演时,莱比锡的《音乐时报》曾评为:“无疑地这首富于独创性、想象力丰富而效果壮丽的作品,是现有的钢琴协奏曲中最为艰深者。”在维也纳演出时,《音乐时报》的记者则报告了此曲在维也纳未能轰动的原因,是因为听众嫌乐曲太长,而车尔尼的演奏,偏重于技巧表现,缺乏感情抒发。但无论如何,这首绚烂豪放、洋溢着浪漫诗情的协奏曲,很快大受欢迎,被推崇为空前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
事实上,当日贝多芬对车尔尼演奏时随意进行技巧性装饰并不满意,但一般听众和报评都加以赏识,1828年在巴黎,十七岁钢琴家李斯特的出色演奏,更让该曲大受欢迎,自此盛名保持不衰。
构思最巍峨曲趣最绚烂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中,构思最巍峨壮丽,曲趣最绚烂豪壮,具有王者堂皇威容,是一首使协奏曲交响化的典范,辉煌的技巧同深刻的内容融合,管弦乐方面也非常有力的发展。第一乐章结构宏大,共582节,不仅长度超过其余两个乐章总和,甚至较“第五”和“第九”交响曲(547节)的第一乐章还要长,乐队声部的辉煌发展,钢琴技巧性的气概和威力,也相当不寻常。此外,贝多芬亲自写出一段犹如第二发展部的华彩,不让独奏者有自由发挥和即兴演奏的机会,以保持全曲结构的统一性,在协奏曲的创作史上尚属首例。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开始是响亮的齐奏和弦,紧跟着就是钢琴独奏的三次自由的华彩乐段,马上带来华丽感觉。经过此一宏大的戏剧性场景引子,音乐才进入齐奏呈示部。第一主题具有相当自信的气质,先由弦乐器奏出,再由单簧管覆奏,塑造出英雄性形象,是整个音乐发展的原型,其他后来出现的对比性音乐素材,都源自第一主题。在乐队的第一呈示部后钢琴独奏进入时,此一主题就在各种不同的色彩配置变换中发展。这一乐章中到处飞奔的乐句和强力的和弦间出现精工细琢的段落,安宁谧静。但突然音乐的进行又起变化,乐队中出现源自第一主题的三连音,进行曲步调的第二主题,按进行曲的节奏多次以不同形貌发展,最后,钢琴独奏在乐队的陪衬下,用原先在乐章开始时出现过的、有所变化的华彩性乐句结束呈示部分。
发展部以乐队和钢琴声部的对抗为中心,深具戏剧性力量,强烈的呼应发展为钢琴声部的沉重八度进行,对话并没有停止,像在卡农曲中一样,乐队仍以压低的力量同钢琴声部抗衡。后来,一度出现抒情性的片段,但乐队的力量再扩展开来,在狂暴进行中,钢琴华彩乐句不断涌现,最后,再现部音乐的力度再掀起新的高潮。除了发展部出现过短暂抒情段落,整个乐章犹如没有止境的狂风暴雨,力量足以冲毁一切阻碍。
第二乐章:慢板,B大调,4/4拍子,自由的变奏曲式
这是贝多芬协奏曲中,最著名、最迷人的乐章。色调明朗、柔和,主题温暖可亲,荡漾着浓郁的幻想诗情。据车尔尼说,变奏曲的主题模仿一首古老的朝圣者歌曲,宗教音乐般庄重,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主题首先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静静奏出,在过门乐句后,钢琴声部两次激越的戏剧性陈述平息后,音乐开始变奏。第一变奏由钢琴如歌般地奏出,第二变奏转入木管乐器声部,钢琴声部从容不迫地与木管乐器以对位性方式编织着优美的旋律,特别纯洁、晴凈,具有超凡脱俗气质。接着出现圆号的声音,钢琴声部从远处传来一个新的乐句的音调,暗示即将有新的情绪转折,一次小停顿后,在圆号的持续音背景上,钢琴声部精神饱满地奏出最后乐章的主题,第二乐章不间断地进入最后乐章,与贝多芬自己的第五交响曲转入最后乐章前的那一段效果辉煌的过渡,同样别具效果。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降E大调,6/8拍子
壮丽的终曲,前乐章结尾暗示的回旋曲主题,由钢琴完全奏出,主题激昂但不失优美,具有舞曲性质。主题每次出现均由钢琴先行奏出,再由乐队覆奏。主题经过管弦乐反复,钢琴又弹出新的旋律,进入轻巧的副题。经过回旋主题的钢琴重现,精美的展开处理后。不久,新旋律也加入行列,华丽地发展,掀起全乐章的高潮。回旋曲主题随后又由钢琴奏出,管弦乐加以反复,此后副题也由钢琴重现,结尾将回旋曲主题以展开方式发展,及后加入钢琴和定音鼓,以回旋曲主题的动机,壮大结束终曲,苍劲奔放,钢琴极为活跃,宛若生龙活虎。
在这个乐章中,钢琴个性特别突出,将钢琴乐器音色光辉的一面发挥,和乐队齐奏完美地结合,一齐融入绚丽的交响世界中,这个乐章中的专业技巧和华彩乐段都令人激动,华彩乐段真正与作品结构结合,而非仅是炫技手段。自此,严肃的协奏曲中,作曲家都把华彩乐段与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这部协奏曲更为交响化,气势更为磅礡。贝多芬已深深地沉溺在交响曲的力量和思维中。齐奏和独奏间的争斗已精疲力竭,自此不再涉及这种体裁了。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