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威廉•退尔》是罗西尼“天鹅之歌”的歌剧,它的序曲富有活力,有如四个乐章的交响曲。莫扎特的第三十九交响曲,也被称为“天鹅之歌”,是他最后三部交响曲中最优美可爱的作品。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及俄罗斯民族气质。国际乐坛炙手可热的大腕张弦,携手技术出众的宋思衡,相信将是一次魅力四射的合作。

  • 时间:2016-05-28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焦阿基诺·罗西尼
《威廉·退尔》序曲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号
1.行板-快板
2.主题:小行板
3.快板但不过分快

钢琴:宋思衡

—— 休 息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作品543号
1.柔板
2.稍快的行板
3.小步舞曲:小快板
4.终曲:快板

导赏

曲曲不同 曲曲动人

这场音乐会选奏了三首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三位作曲大师的名曲。那是十八世纪生活于中欧的莫扎特所写的第三十九交响曲,十九世纪活跃于南欧的罗西尼创作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和在二十世纪欧洲北部苏联开始进军世界乐坛的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三首作品风格不同,形式和创作手法相异,内容更是各有特定取向;但相同的是,都能轻易触动到欣赏者的情绪而引发共鸣,是很易掌握乐曲中要呈示的内容与情感,同时又很动听动人的音乐。这三首作品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仍是音乐会中经常会欣赏到的名曲,岂是无因呢?!

〔上半场的音乐〕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年2月29日生于威尼斯湾一个小城镇,童年在博洛尼亚(Bologna)度过,十二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在唱歌、弹伴奏及吹奏圆号等方面都有成就,并写出大量作品,包括宗教音乐、声乐和器乐曲。在音乐学校毕业后,也像父亲那样参加了流浪歌剧团,每年要写四至五部歌剧,由于多产和时间匆促,大多相当粗糙。直到1815年出任那不勒斯一所大剧院的作曲家,才结束五年的“流浪”生活,并创作出喜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1816年),成为意大利喜歌剧的登峰造极之作。

1824年罗西尼在法国巴黎定居,负责意大利歌剧在巴黎的意大利剧院演出事宜,并为在法国舞台的演出改编了他在意大利时所写的部分早期作品,最后又在1829年用法文歌词和法国大歌剧的风格写出了他的第三十八部歌剧,也是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该出歌剧上演时间虽不长,但对歌剧艺术发展影响却很大。他写这部歌剧时只有三十七岁,然自此活了差不多四十年,却再也没有写过歌剧,仅创作了《庄严弥撒》、《圣母哀悼曲》及一些钢琴曲等,何故会如此,至今仍是一个迷!

歌剧《威廉·退尔》上演后,罗西尼曾多次演奏旅行,1836年回到意大利,其后患病,再迁回巴黎。1868年11月13日在巴黎近郊逝世,骨灰在十九年后才运回意大利,安葬在佛罗伦萨一所教堂里。

关于歌剧《威廉·退尔》

《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最后一部重要剧作,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剧中主角是居住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森林中的爱国神射手威廉·退尔,善良正直,不畏强暴,牧羊人杀死企图强暴他女儿的奥国兵被追捕,威廉·退尔用小船帮助牧羊人渡湖逃亡,奥国兵放火烧毁村庄,并把长老抓走。晚上瑞士村民在牧场聚会,向奥地利派来的残暴总督格斯勒反击,以求推翻暴政。在奥地利统治瑞士百年纪念日,总督格斯勒将帽子挂在柱子顶上,要所有走过的瑞士人都向他的帽子行礼。威廉·退尔和他的儿子不肯行礼,总督故意刁难他,要他在百步之内把放在他儿子头上的苹果射下,退尔果然一箭射中,但另一支箭却从他腰带中落到地上,格斯勒质问此支箭何用,威廉·退尔勇敢回答﹕“如果第一支箭射死我儿子,第二支箭就将你射杀!”他的回答激怒格斯勒,即时将他扣押起来。后来,押送威廉·退尔入狱的船只在湖上遇险,他乘机逃脱并射死总督,配合着民众的武装起义,写下推翻异族统治的历史。

歌剧《威廉·退尔》分五幕十四场,罗西尼花了九个月时间完成,于1829年8月3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该歌剧后来虽然改为四幕,但演出时间仍然过长,加上歌词写得不好,便很少演出,但序曲却流行全球,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这是罗西尼爱国主义歌剧中的巅峰作品,也是他探索歌剧改革,总结取得了戏剧性与抒情性,英勇精神和风格体裁相结合的效果。歌剧中既有民族特征,又保持着意大利优美动听的旋律传统。罗西尼采用瑞士和阿尔卑斯山提洛尔地区的旋律,音乐富有瑞士色彩,又以特殊的技巧和富有表现力的手法描绘大自然形象。

关于歌剧《威廉·退尔》序曲

序曲的构思,原打算依照惯用的一些原则来创作,但罗西尼却把这首序曲的形式扩大为一部含有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以简练的手法概括整个剧情,由四个标题性的段落组成,有如交响组曲,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充满戏剧性对比。最后脍炙人口的进行曲原是罗西尼为威尼斯一个军乐队所写的快步进行曲,引用在序曲中以渐强奏造成序曲的高潮,该段进行曲很多时会抽出来独立演奏。

序曲采用四部组曲式结构,加强铜管的双管编制,敲击乐器除定音鼓外,还有三角铁、钹,和大鼓。全曲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黎明,一段曲式,行板,G大调,3/4拍子

引子由一把大提琴独奏出来,很快结合另外四把独奏的大提琴,构成美妙的五重奏,描写瑞士阿尔卑斯山黎明的恬静景色。黎明主题由独奏大提琴奏出,旋律宁静优美,富有诗意,描绘深居的宁静,瑞士的大自然美景。这段音乐悠缓恬静,发人深思;基本只由低音弦乐器伴随着大提琴五重奏奏出,音色深沉而温暖。描绘威廉·退尔安宁无忧无虑的生活,该主题亦暗示了歌剧中的青年阿诺德对总督妹妹玛蒂尔达的爱情。这种宁静气氛中,两度传来定音鼓的轻微滚奏,是从远处传来的雷声,预示和平宁静的生活将遭到暴风雨破坏。

第二部分:暴风雨,一段曲式,快板,G大调,4/4拍子

引子是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前的可怖寂静,木管,特别是短笛模仿的群鸟叫声,在山谷中激起阵阵回响。定音鼓敲出雷鸣声自远而近,带出暴风雨主题,由急速的半音下行和上行乐句,描绘倾盆而下的暴雨和湖面上汹涌的波涛。大钹模仿电闪,大鼓模仿雷鸣,强烈粗暴的铜管,和如疾风的弦乐,描绘出暴风雨的场面。很快这场暴风雨过去了,尾声由短笛和其他木管乐器模仿的鸟鸣声音再度出现。

第三部分:牧歌,一段曲式,小行板,G大调,3/8拍子

英国管奏出牧歌风的牧歌主题,旋律美妙非凡,长笛悠闲地应和着,吹出富有装饰性的助奏,双方追逐嬉戏。暴风雨过后的清新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过后又恢复原来的恬静。在间隙中传出三角铁轻微的响声,那系在牲畜身上的小铃声音,伴随愉快的牧歌。

第四部分:凯歌,三段曲式,急板,E大调,2/4拍子

由英国管奏出牧歌最后一个音后,小号合奏响起充满光和热的号角引子进行曲,圆号随即强力地加入,定音鼓及长号亦先后奏起,形成号召进军的军号声,全曲进入强势高潮。在定音鼓的节奏配合下,乐队全奏出带点跳跃的奔马式胜利主题。强弱对比着进行,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特性。曲调节奏华丽,富有英雄气概。先由单簧管及第一小提琴主奏,后由短笛与第一小提琴反复。主题下半段乐队全奏,定音鼓、三角铁、大鼓和钹齐鸣,反复后气氛更热烈。八小节轻快的经过句,带回奔马式胜利主题,仍以强弱对比着进行。主题下半段乐队全奏,作出变化。

中段抒情主题在弦乐柔和起伏流动的旋律拱托下,由双簧管、大管与圆号奏出,抒情抒展,无比美妙的木管三重奏音乐。很快乐队全奏反复胜利主题下半段,先后两次,八小节轻快的经过句,重现奔马式胜利主题的上半段,反复时力度增强,继而加速,主题下半段乐队全奏出全新材料,并由铜管乐与敲击乐主导带上高潮后,全段再反复。尾声奔马主题片段再现,小休止后,乐队全奏,以强大力度的进行曲节奏,全速一气呵成地奔到全曲终结,以洋溢着兴奋和快乐的尾声结束全曲。

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号

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1891年4月23日生于俄罗斯松特索夫卡(Sontsovka),五、六岁便开始创作,年仅八、九岁便写了一部完整歌剧《巨人》(The Giant)。1904年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里亚多夫(Liadov)、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和尼古拉斯·车列普宁(Nicolas Tcherepnine)学习,以最佳成绩和荣誉毕业。在学校期间已写有不少作品,毕业后三年间(1914- 1917),又有大量作品面世。1914年创作的《塞西亚组曲》(Scythian Suite),不协调的音响使他即时成名,时年二十三岁。

关于普罗科菲耶夫和他的音乐

普罗科菲耶夫在推翻沙皇后,1918年春天,就去了国外;1918-1935年间,侨居国外,包括日本、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各种不同的音乐领域中进行不倦探索;1936年开始在苏联定居,随即在乐坛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返回祖国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开始进入另一个新年代。回国后,面对全新的社会生活和音乐听众,普罗科菲耶夫重视内容深刻的题材,选取爱国主义的主题,根据俄罗斯和世界文学作品,写出大量作品。但1948年却遭到苏联当局公开对谴责,指是“颓废的形式主义”,脱离人民群众,后来总算恢复地位,还在1951年初获得了斯大林奖金。1953年3月5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从浪漫主义出发,并达到现代主义,他的作品量多且类型极广,除为芭蕾舞团写作的七部芭蕾音乐外,还有七出歌剧,七首交响曲、六部清唱剧和神剧,九首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无数的独奏曲和室内乐作品,电影配乐,剧乐和儿童音乐等。其中不少仍经常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中上演,这让他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史中的其中一位重要作曲家。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图表现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同时也明显表现出对十八世纪古典作曲家及其“简单的和声”的偏爱,但有时也反映出现代主义的倾向。他的音乐反映了革命前俄国艺术处于错综复杂时期的矛盾。他的作品在当时就以其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新而富有魅力著称。总结而言,他的音乐特色是旋律简洁、节奏有力,富于男性的力感,嬉谑讽刺,和声大胆,充满色彩感。

关于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亦是二十世纪最常演奏的其中一首钢琴协奏曲,写于1916年到1921年间,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发生推翻沙皇革命,原是地主阶级的普罗科菲耶夫于1918年离开圣彼得堡,经东京前往美国,为维持生计马不停蹄地演奏,自难有时间与精神创作,直到1921年12月16日,这部协奏曲才由作曲家亲自独奏,与斯托克(Frederick Stock)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首演,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俄罗斯打入国际乐坛的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较前两首协奏曲更成熟、更严谨、更深刻。同时,基本情绪更明朗、更欢愉。当时新古典主义潮流兴起,这首协奏曲虽没有《古典》交响曲的古雅,但仍带有古典主义的色彩。独奏与乐队保持均衡关系,虽没有直接引用民间素材,但主题结构、音型装饰,往往同俄罗斯古老民歌调式有关,因而展示出俄罗斯民间音乐特点,同时亦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乐队编制是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及大管各二、小号二、圆号四、长号三,除定音鼓外,还有大鼓、响板、手鼓、铜钹,和弦乐合奏。

第一乐章:行板-快板 4/4拍子,奏鸣曲式

变化无比丰富的乐章。序奏旋律由单簧管温柔独奏出俄国风味的牧笛曲调,使用民间古老调式,纯俄罗斯式的,让人联想到北方严寒辽阔的草原,由长笛和小提琴引接后。接下弦乐组奏出急速“奔驰”的主部主题音群,充满毅力和热情,独奏钢琴很快加入,节奏清晰,重音有力,音乐欢愉,音色清脆,有如急流般的钢琴和乐队紧张呼应,具有节庆特点。双簧管奏出抒情的副题,稳重的歌谣风曲调,带来新的气氛,和主题形成瞬间对比。副题有点儿怪诞奇幻,旋律进行曲折、零碎,节奏机械,和声配器尖锐,让人联想到古老神话中的怪物。

发展部短促,并未有采用第一或第二主题来发展,只由歌唱性的序奏主题发挥主导作用。音响比前更嘹亮,充满勃勃生机。独奏钢琴奏出宽广而有点忧郁的民歌风的音调,俄罗斯音乐的民间色彩,沸腾的力度和技巧性快速乐句,是对俄罗斯大自然的赞颂。再现部第二主题节奏更不平顺,更加尖锐,更加呆板暗淡。尾声有如旋风般漫无节制,最后猝然中断突然结束。

第二乐章﹕小行板,4/4拍子,主题与变奏(变奏曲式)

由基本主题和五段变奏曲构成,五段变奏自由处理基本主题,往往把主题分割为若干个音调单元,再加以种种装饰,甚至把原型变得几乎不可复识,五次变奏,只有第一次保持主题原来的旋律型,各段速度亦不同。

基本主题优美,带有俄国风味,接着的是速度相同的第一变奏,钢琴很活跃,采用典雅的装饰奏如抒情独舞的配乐。第二变奏快板,钢琴和乐队对话,钢琴狂暴的乐句与演奏主题的小号尖锐音色结合,戏剧性强烈,滑稽且怪诞。第三变奏中庸快板,主题由乐队奏出,钢琴细致地装饰着主题,难度很高,节奏复杂,有如一首练习曲。第四变奏沉思般的小行板,情调奇幻迷人,扬溢着浪漫芳香,富有诗意,乐队微弱的音色,有如一首让人会慢慢沉入梦乡的夜曲。第五变奏适度的快板,相当机械的漫画化进行曲,和基本主题没有直接联系,音乐素材发展成为粗俗舞曲,钢琴由低音逐渐升腾到激昂高音。最后的结尾,基本主题又以原先的形貌重现,速度相同,由乐队奏出,钢琴则以轻快温柔、质朴如歌的旋律,典雅的舞蹈性的和弦装饰相伴。尾声相当扩展,最后仍以柔和深沉的音调轻轻终结。

第三乐章﹕快板但不过分快,3/4拍子 回旋曲式

节日欢腾的终曲,以一往无前的高速进行,具有沸腾的舞蹈性效果。钢琴和乐队在急速的进行中相交替,技巧性的光辉转化为海激烈的情绪,飞跃般的短句,踏步般沉重的和弦,民间节日的狂欢景象。

回旋曲基本主题,接近第一乐章的引子和第一主题,由大管与弦乐器深沉地奏出,很快钢琴便加入,带有幽默感,旋律的威力来自大力强调的舞蹈节奏,同时通过调性突然转换、结构转换、结构繁化,和力度的激增而充分发展。

随后的第一副题,是快速上下音阶式乐句。接着主题再现,稍为平静后,木管奏出第二副题,自由自在的咏唱,热情、温婉动人,大大增强表现力,是对美好未来歌颂,此一抒情音调,突然被钢琴插入的戏谑,童真主题打断,但这段幽默小穿插,很快又消失,抒情主题重现,显得更加兴高采烈,更为广宽,钢琴的大量华彩装点得更华美。后来又让位给基本主题,像节日舞蹈般进行,辉煌有力,明确但不规则的节奏,刺耳的乐句,极端的技巧性炫耀,在钢琴的主导下,以基本主题的强烈节奏,保持着欢乐的张力直到全曲结束。

〔下半场的音乐〕

莫扎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作品543号

1788年夏天,莫扎特仅花用了六周便创作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三部交响曲,第三十九、四十,和至四一号,是他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总结,亦是他全部交响曲中至为出色的三部作品。这三首乐曲虽然在极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但内容丝毫没有重复的元素,每部作品都各有鲜明的特点。第三十九充满舞曲性旋律节奏,第四十真诚感人,抒情优美,而第四十一后的终章,雄伟壮丽,由此更获得《朱庇特》的别称。

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写于1788年6月26日。总体而言,这是带有海顿风格影子的作品,大部分主题都带有舞曲性,及带有风俗性的气氛,很易便让人想起海顿的音乐。不过,该曲仍深具莫扎特音乐所特有的诗意,也有相当程度的戏剧性,都有别于海顿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柔板、奏鸣曲式

从一大段戏剧性的慢引子开始,气氛庄重悲壮,雄伟而匀称的步调,具有进行曲的动力性,是从生活舞蹈音乐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戏剧性风格。短短三小节中, 急剧转换的大幅度力度变化,带有附点节奏,以及圆号和小号的音响效果,都强调引子的戏剧性气氛、英雄性的形象,和带来紧张感。

呈示部第一主题(主部主题)相当典雅,与引子英雄性的气氛形成明显对比。这个具有维也纳圆舞曲优美、抒展、载歌载舞的舞蹈主题,也发展成英雄气概的形象。第二主题(副部主题)可说是第一主题的展开,也是圆舞曲式,具有维也纳生活歌曲风格,除调性的对比,其他方面两个主题都颇为接近,并没有构成对比。反而是连接部所带有的英雄性力量,与主、副两主题相抗衡。

发展部英雄气概和戏剧性的重要发展部分,与民间舞曲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一乐章中,对比的形成不在于两个主题之间,而在于两个主题和引子、连接段和发展部之间。整个乐章的情绪明朗、乐观,具有不可遏止地向前奔腾的特性。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复三部曲式

前后两部分仍然保持第一乐章的舞曲风格,悠缓、抒情的咏唱,行板速度,显得十分深情,也带有深刻哲理色彩;附点节奏和均匀沉着的进行步调,使音乐稍稍带有几分进行曲特点,再加乐节之间的休止,抒情的行板便富有特别意味。

中段仍以附点节奏为特点,和主部四平八稳不同,在附点节奏中结合着大跳音程,同时,又以十六分音符与十六分附点符的休止,打破四二拍的节拍规律,带有激动人心的戏剧因素。中段反复两次,第一次在f小调上出现时,已带来戏剧性因素,第二次在c小调再现,这种戏剧性更为激动。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三部曲式

最著名的乐章,用三部曲式写成的小步舞曲,和这种古老舞曲轻快、流畅的特点不同,赋与雄壮的力量,大幅度的跳进,强而有力的顿音,以及鲜明的力度对比,是雄壮的凯旋曲调,在传统小舞步舞曲中,很难找得到如此强健、充满活力的力量。 中段是一首奇妙的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柔媚魅力,典型奥地利农村舞曲的曲调,单簧管担负重要声部,在弦乐的背景下,奏出极为甜美的旋律,每一个乐句的结束,长笛又不时作出像回声一样的高八度响应,带有奥地利民间音乐风味,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岁月。

第四乐章:终曲、快板、奏鸣曲式

 最后乐章舞蹈性,没有鲜明的特点,从头到尾都是快速的舞曲。舞蹈性主题运用上却颇为别致。终曲只选用了这个舞蹈性主题,贯穿在整个奏鸣曲式结构中,快速的发展,巧妙的结合,主题动机在广阔音域和不同乐器之间传递,让整个终曲充满着谐谑、幽默与欢乐。

撰文:周凡夫

音乐会前讲座

19:15 星海音乐厅大堂 国语 免费
主讲:张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