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芬,女高音
安德烈·朱弗莱迪,小号
瓦路让•沙什耶夫,手风琴
看点
二度执棒广州新年音乐会、在美韩两国都享有盛誉的指挥家咸信益,“中国金唱片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CCTV“中国新十大女高音”之一、跨越歌剧音乐剧发展的潘小芬,意大利跨界小号手朱弗莱迪……本届广州新年音乐会的明星组合和创意曲目,必会带来出乎意外的惊喜!
1.鲁佩托•夏彼•伊•洛伦特
《调皮鬼》序曲
2.西格弗里德•特兰拉提尔
游乐场圆舞曲
3.李海鹰
爱如空气
手风琴:瓦路让
4.李海鹰
旋转舞鞋
手风琴:瓦路让
5.安东宁•德沃夏克
斯拉夫舞曲第15首,作品72号之7
6.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夜之旋律,选自音乐剧《剧院魅影》
女高音:潘小芬
7.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练声曲
女高音:潘小芬
8.弗朗茨•冯•苏佩
轻歌剧《黑桃皇后》序曲
—— 中 场 休 息 ——
9.朱尔斯•埃米尔•马斯涅
纳维拉舞曲,选自歌剧《领袖》
10.曼努埃尔•德•法利亚
西班牙舞曲第一号,选自歌剧《人生朝露》
11.乔治•格什温
姑娘迷(同名音乐剧音乐集锦)
12.拉罗•科泰兹•拉腊 曲 拉斐勒•米纳勒 改编
西班牙名曲串烧
小号:安德烈•朱弗莱迪
13.卢乔•达拉
卡鲁索
小号:安德烈•朱弗莱迪
14.阿斯托尔• 皮亚佐拉 曲 斯泰方诺•扎瓦托尼 改编
自由探戈
小号:安德烈•朱弗莱迪
15. 勃拉姆斯 曲 勋伯格 编配
吉普赛风格的回旋曲,选自《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
送旧迎新 岂只跨界
源自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以演奏维也纳的音乐,特别是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波尔卡舞曲为主,作为最早引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广州交响乐团,这项一年一度的节日演出,至今仍是一票难求的广州盛事,这非仅在于音乐的质量,还在于每年从节目的设计,指挥、独唱、独奏等名家大师的组合,都作出周详和别具心思的策划。
就节目设计而言,早已完全摆脱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框架,已不一定会演奏维也纳的圆舞曲,甚至作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例牌”返场终曲的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Radetzky Marsch),亦已改奏和观众以口哨互动演出的保罗‧林克(Paul Lincke, 1866-1946)《柏林的空气》(Berliner Luft);可以说,广州新年音乐会已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难以取代的面貌。
今年的新年音乐会无论是选演的音乐,还是表演嘉宾,都有很多跨界元素,这些跨界元素相互结合的特点是融合出很浓厚的节日气氛。表演嘉宾包括乌克兰手风琴演奏家瓦路让‧沙什耶夫、跨界女高音潘小芬、意大利小号大师安德烈‧朱弗莱迪,和美籍韩裔指挥家咸信益,全都是具有丰富跨界演出经验的音乐家。现在安排在节目单上的十五首乐曲,有两类,其中一类在这几位跨界音乐家的处理下,古典和流行的相互跨越,将艺术与娱乐一体化,藉此带出欢乐的节日气氛。不过,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类乐曲,是很容易欣赏的动听动人的“古典音乐”,再一次带出有不少“古典音乐”其实并不曲高和寡,反而是雅俗共赏的讯息。简单一句,这些音乐大家只管放开怀抱,尽情投入,便会在音乐中获得新的能量。
如此设计,亦正是“广交”将最好的音乐带给听众的宗旨具体的表现;能让大家从将艺术与娱乐一体化的跨界音乐,到雅俗共赏的“古典乐曲”共同营造的欢乐节日气氛,获取新的能量来迎接新一年的来临,亦正是“广交”向大家献上的2016年的祝愿!
〔上半场〕
1. 洛伦特:《调皮鬼》序曲(Overture to La revoltosa)
洛伦特(Ruperto Chapí y Lorente, 1851-1909)是西班牙十九世纪末其中一位最著名和重要的作曲家。他的父亲是理发师,在故乡比列纳(Villena)及马德里接受音乐教育,写有大量作品,包括交响乐、合唱曲、室内乐,歌剧,特别是写有大量西班牙民族歌剧“萨苏勒斯”(Zarzuelas),有三幕形式结构的大型制作,亦有一幕的短剧。《调皮鬼》是一幕式的“萨苏勒斯”,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脚本由Jose L. Silva和Carlos F.Shaw撰写,1897年11月 25 日在马德里阿波罗剧院首演,歌剧的序曲至今仍是西班牙管弦乐音乐会中不时演出的乐曲。
2.特兰拉提尔:游乐场圆舞曲(Sportpalast-Walzer)
特兰拉提尔(Siegfried Translateur, 1875-1944), 生于巴德卡尔鲁希(Bad Carlsruhe),曾活跃于维也纳、莱比锡,1900年在柏林定居,并从事指挥工作;1943年4月因有犹太人血统,与妻子一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翌年3月1日在集中营逝世,终年六十八岁,一生写有大量圆舞曲、进行曲,和舞曲,约两百首。这首《游乐场圆舞曲》原名 Wiener Praterleben Waltz (作品12),写于1892年,他十七岁仍在维也纳音乐学院进修时的作品,自1923年开始因长期在柏林游乐场演奏而广为人熟悉,自此这首被称为《游乐场圆舞曲》的作品,便成为他至今仍最流行的乐曲。
3 & 4李海鹰:爱如空气 & 旋转舞鞋(Love is in the Air & Whirling Dancing Shoes)
广东流行音乐大师李海鹰写过《弯弯的月亮》、《亮剑》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交”曾与他合作连续三年推出“鹰交响”流行经典交响乐的品牌,由他亲自把自己的流行音乐作品改编成管弦乐版。这次由手风琴与交响乐团共同演奏的《爱如空气》,就是改编自流行一时的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的主题歌曲。“幸福就像花季开到荼蘼”,荼靡是春天里最后开的花,意味着无论多么美好的春色最终也要渐渐褪去。至于另一首《旋转舞鞋》,则是足尖上的浪漫,梦幻般的芭蕾。这两首乐曲都和美女有关,都勾画出朦胧美好的景象。担任独奏的是来自乌克兰的手风琴演奏家,音乐中便特别带有斯拉夫民族风味。
5.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第15首,作品72号之7(Slavonic Dances No.15,Op.72.7)
德沃夏克(1841-1904)出生并生活在历史上被称为波西米亚的捷克,波西米亚从十六世纪就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这里音乐发达,音乐人才流往欧洲各国,素有“欧洲的音乐学院”之称。波西米亚音乐因此与欧洲主流音乐多有交流,捷克民歌也与西欧民歌差别不大。德沃夏克创作《斯拉夫舞曲》的动机,一部分源于民族主义潮流,另一方面是受出现在学者、诗人、知识分子中间的泛斯拉夫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斯拉夫民族意识的推动下写了《斯拉夫舞曲》、《斯拉夫狂想曲》,和其它斯拉夫风格的室内乐。他所写的管弦乐曲《斯拉夫舞曲》共有十六首,原是写给双钢琴四手联弹,分两套出版,第一至第八首,编成作品46号,于1878年出版,第九至第十六首编成作品72,于1886年出版,都以绚丽的色彩、热烈的青春气息和淳朴内在的抒情性受到广泛欢迎。第15首以C大调写成,是一首波西米亚科洛(Kolo)地区的舞曲风格音乐。
6.韦伯(孙畅改编) :夜之旋律,选自音乐剧《剧院魅影》(The Music of the Night from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1848-)1986年10月在英国伦敦女王剧院(Her Majesty’s Theatre)推出的音乐剧《剧院魅影》,为他带来名利双收。该剧至今在全球27个国家145个城市上演超过74,000多场,观众超过一亿三千万,总收入超过56亿美元,至今仍是音乐剧的最高票房纪录。2013年1月26日庆祝百老汇演出第25周年(第10,400场),成为百老汇有史以来演出最久的音乐剧。音乐剧讲述一个被毁容的音乐天才,有如幽灵魅影般在巴黎歌剧院各处神出鬼没。当他爱上他教唱的年轻歌唱女演员克里斯汀(Christine)后,更发生了离奇古怪的惊人浪漫故事。《夜之旋律》是在第一幕第五场,魅影把克里斯汀带到歌剧院的地下湖,双双坐在船上,穿越闪烁着蜡烛迷雾般幽暗的光线到达地下宫后,魅影向克里斯汀所唱的非常深情的一首情歌,曲子悠扬婉转。这首原是男主角唱的经典唱段,今晚改用女声反串演唱,别有效果,亦堪称是跨界之举。
7.拉赫玛尼诺夫(陈欣若改编):练声曲(Vocalise)
身兼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的俄罗斯音乐巨人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这首练声曲写于1912年,是一首很有舞台演出效果,和学术价值的无词浪漫曲。拉赫玛尼诺夫一生经历起起伏伏,其后离开故国家园,定居美国,浓郁的俄罗斯忧伤便更为深刻和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使其作品充满了伤感和浓郁的抒情性,成为他作品中很独特的气质。他所作的《练声曲》旋律非常优美,没有歌词,有很多改编版本,今晚选唱改编的版本,与别不同。
8.苏佩:轻歌剧《黑桃皇后》序曲(Overture to Pique Dame)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苏佩(Franz von Suppé, 1819-1895),是浪漫派时期以创作轻歌剧而留名乐史的著名作曲家。他生前写有大量作品,轻歌剧便有三、四十出,滑稽剧(Farce)更多达180部,还有芭蕾舞音乐,及其他舞台音乐。他有几部轻歌剧作品至今在舞台上仍历演不衰,但即使已被人忘记的轻歌剧,有好些序曲仍是音乐会上不时会听到的乐曲。这首《黑桃皇后》序曲便是一个例子。苏佩的《黑桃皇后》,和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同名歌剧的故事情节内容都来自俄国大文豪普希金( Alexander Pushkin)。苏佩的《黑桃皇后》 文本采用德文的翻译本,两幕,于1864年6月在奥地利格拉斯(Graz)的泰利亚剧院(Thalia Theater)首演。该剧的序曲于1867年单独出版,至今仍不时单独演出及录音。
〔下半场〕
9.马斯内:纳维拉舞曲,选自歌剧《领袖》(Navarraise from Le Cid)
马斯内(Massenet, 1842-1912)法国作曲家。出生于蒙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在校期间曾获罗马奖,其后出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歌剧二十五部,神剧及清唱剧七部,还有芭蕾舞剧、管弦乐曲、合唱曲、钢琴协奏曲、大提琴幻想曲,和超过二百首歌曲等。马斯涅所写歌剧内容大多以女性和爱情作为中心,尤擅处理宗教灵欲的题材,代表作《曼侬》和《泰绮思》都和此一题材相关。马斯涅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柔婉艳丽、优美悱恻,美丽的旋律源源而出,充满女性情调。他所写的五幕法国歌剧《领袖》,却是一部悲剧,剧本来自康尼利(Pierre Corneille)的同名戏剧,1885年11月30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纳维拉舞曲》是该歌剧第二幕描绘广场狂欢节日的六首舞曲中的一首,洋溢着热烈气氛,是充满西班牙风情的舞蹈音乐。
10.法利亚:第一号西班牙舞曲,选自歌剧《人生朝露》(Spanish Dance No.1 from La Vida Breve)
西班牙作曲家法利亚(Manuel de Falla,1876-1946)于1913年4月1日在法国尼斯(Nice)首演的两幕歌剧《人生朝露》,是一出爱情悲剧,故事叙述西班牙名城格拉纳达的吉普赛少女沙露(Salud)与当地青年帕科(Paco)相爱,但帕科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高于吉普赛人,抛弃了沙露,绝望的沙露最终死在帕科的脚下。《第一号西班牙舞曲》为歌剧第二幕第一场婚礼场面中的舞曲,以“ABA”三部曲式写成,在节奏强烈的伴奏声部衬托下,具有浓厚西班牙民族色彩的主题,和充满激情的旋律,散发出西班牙舞曲奔放的热情;中段主题情绪激动而略显沉重,在展开过程中还变换了调性,移向高音区后,开始时的主题再现;最后结尾部分速度加快,情绪更为激动,在强烈的声响中结束。该曲是将法国印象派技法和西班牙民间音乐融合的成功典范。
11.格什温:音乐剧《姑娘迷》序曲(Overture to Girl Crazy)
《姑娘迷》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1898-1937)和其兄长艾萨‧格什温(Ira Gershwin, 1896-1893)合作(分别作曲作词)的著名音乐剧,1930年在百老汇首演即获得成功,其中不少唱段广泛流传,其中部分便成为今晚音乐集锦的素材。《姑娘迷》曾三度改编拍摄成电影,其中以歌舞全才影星朱迪‧加兰(Judy Garland)1943年主演的电影最为著名。1930年百老汇音乐剧版本首演后,埃塞尔‧默曼(Ethel Merman)和金格尔‧罗杰斯(Ginger Rogers)成为轰动一时的明星,可说是一夜成名。剧中歌曲《你能用我吗?》(Could You Use Me)、《拥抱你》(Embraceable You)、《但不是为我》(But Not For Me)、《我找到节奏》(I Got Rhythm)、《山姆和达利拉》(Sam and Delilah),和《天!爱对我做了什么》(Boy! What Love Has Done To Me!),更成为美国乐坛流行多年的经典歌曲。
12.拉罗‧科泰兹‧拉腊(拉斐勒‧米纳勒改编):西班牙名曲串烧(Espana Medley)
由拉腊(Narro Cortez Lara)创作的西班牙名曲,在米纳勒(Raffaele Minale)的改编及配器下,运用了钹,三角铁,响板,架子鼓、铃鼓等大量敲击乐及铜管乐,突出了西班牙民歌旋律的鲜明色彩和热闹的节日气氛,全曲分为引子(INTRO)、西班牙舞曲(ESPANA CANI)、西利多兰杜(CELITO LINDO)和格兰纳达(GRANADA)四段。
13.卢乔‧达拉(拉斐勒‧米纳勒改编):卡鲁索(Caruso)
达拉(Lucio Dalla, 1943 –2012) 是意大利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及演员,既是位歌手、歌曲作家、又能吹奏单簧管,演奏键盘乐器。2012年在瑞士蒙特勒(Montreux)演出后翌日(3月1日),于酒店早餐时心脏病发逝世,离他六十九岁生日只有三天,他在博格尼亚(Bologna)的丧礼出席人数高达五万多人。《卡鲁索》是他在1986年所写歌曲,题献给意大利应历史上的伟大男高音卡鲁索(Enrico Caruso),曲中还包括了帕瓦罗蒂( Luciano Pavarotti),和伊格莱西亚斯(Julio Iglesias),帕瓦罗蒂等男高音歌唱家灌唱该首歌曲的CD都有很高的销售量。
14.阿斯托尔• 皮亚佐拉(斯泰方诺•扎瓦托尼改编):自由探戈(Libertango)
皮亚佐拉(Astro Piazzola,1921-1992),阿根廷作曲家及班多纽手风琴独奏家,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其中一位代表人物。《自由探戈》原是作曲家皮亚佐拉为电影《探戈课》所作主题曲,1974年在马尼拉录音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录音版本,据说超过五百种。今晚演奏的是很少见的小号与管弦乐团合奏版。
15.勃拉姆斯(勋伯格编配):吉普赛风格的回旋曲,选自《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Rondo alla Zingarese from Piano Quartet No. 1 in g minor)
被列为德国“三B”的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Brahms, 1833-1897)作于1861年的《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是一部重要的、雄心勃勃而又有些传统感觉的作品。1937年奥地利作曲家,二十世纪作曲大师勋伯格(Schoenberg, 1874-1951),把勃拉姆斯这部四重奏改编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以流畅的手法处理了复杂的曲式,在原作的结构上加入一些变化,改编的乐曲保留勃拉姆斯原作的精粹,更由于勋伯格的风格影响,通过增加旋律的色彩幅度,提高了作品的对比,加大情绪上得反差。把一种更为积极的精神渗透在音乐的进行当中,并在极为辉煌的《吉普赛风格的回旋曲》中达到了情绪的顶点。使勃拉姆斯的作品变得富有强烈的二十世纪时代气息,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撰文及整理: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