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门德尔松为雨果同名悲剧《吕伊•布拉斯》所写的序曲,有着让人遐思的淡淡感伤。拉威尔的钢琴协奏曲,不在于追求戏剧冲突,而更多的突出明亮愉快的乐观精神;终章带有爵士乐的现代感,还可能听到汽车响号声。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在尼尔森棒下,经典也会散发出新意!

  • 时间:2015-10-16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680/380/280/180/100
曲目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吕伊•布拉斯》序曲,作品95号

莫里斯•拉威尔
G大调钢琴协奏曲
1. 欢快地
2. 很慢的柔板
3. 急板

钢琴:埃莱娜•格里莫

—— 休 息 ——

安东宁•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作品95号
1.柔板-很快的快板
2.广板
3.谐谑曲,十分活跃的
4.火热的快板

导赏

文化互融创出新天

本场音乐会选奏的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都是作曲家在美国时感受到美洲的音乐文化获得灵感,并将之作为素材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不同的仅是拉威尔选用的是于美国孕育的爵士乐,德沃夏克则选取了美洲大陆黑人灵歌与印第安民谣(当年爵士乐还未诞生),这都可说是作曲家在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共融过程中先锋时期的代表性乐曲。至于门德尔松的《吕伊•布拉斯》序曲被人遗忘的背后故事,却显示了不同民族文化多少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差距和阻障,音乐上寻求将不同文化共融,那仍是一条有待更多作曲家去努力的路。

上半场的音乐

门德尔松:《吕伊•布拉斯》序曲

门德尔松幸福而短暂的一生(1809-1847,只活了三十八年),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相对他其他传世的多首序曲而言,这首创作于1839年的《吕伊•布拉斯》便较少演出。

《吕伊•布拉斯》是雨果(Victor Hugo)所作戏剧。吕伊•布拉斯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的大公塞鲁斯特(Don Salluste)的仆从;大公因勾引最得皇后欢心的女仆,被皇后逐出马德里宫廷,但他发现布拉斯居然爱上了皇后。为了报复,大公把布拉斯扮作皇室远亲送进宫中;布拉斯不但俘虏了皇后的芳心,还成为穷人和基层大众的代言人。塞鲁斯特回来自然拆穿布拉斯身份,布拉斯美梦破灭,在不知所措的皇后面前,一剑刺死他的主人塞鲁斯特后,亦服毒自杀,悲剧收场。

该剧于1838年在巴黎演出,大受欢迎,翌年3月,要搬上莱比锡舞台,收益会拨入莱比锡剧院退休基金(Leipzig Theater Pension fund),初时门德尔松答应写一首二重唱来共襄善举,到距离开演只有六天时,却被要求再写一首序曲,门德尔松对该剧并无兴趣,也就拒绝了,但后来他还是将序曲写好,前后只花了三天时间!不过,他坚称作品应被命名为“为戏院退休基金而写的序曲”,且在他有生之年并未有出版,到死后才以遗作发表,背后隐藏的故事是门德尔松自己对这首匆匆完成的序曲并不满意。

事隔五年后的1844年,门德尔松获邀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带来这首序曲的手稿让乐团试演,但不满意;不过,乐团经理安德森(Anderson)却大加赞赏,为此,很惊讶门德尔松对作品的不满,还想把它烧毁的想法;门德尔松更重申,永远不要公开演奏这首序曲。然而,安德森认为阿尔伯特王子会很高兴听到这首新作,要求让他找皇后的私人乐队来演奏,门德尔松答应了,把手稿交给安德森,条件仍是不能公开演奏,为此,这首序曲在其后几年便不时在白金汉宫和温莎堡演奏,且很受皇室人员欢迎。及后,在门德尔松去世一两年后,安德森写信给作曲家遗孀,请求让作品在下一乐季安德森夫人的音乐会上公演,结果,1849年的夫人音乐会上,这首序曲得以让英国听众分享,不再是英国皇室的专用乐曲了。该段“轶事”记于霍加思(George Hogarth)在1862年出版的《伦敦爱乐协会》一书中。这首序曲险些在人世间消失的故事,与其说这是因为作曲家自我要求很高,毋宁说那亦存在着德国的作曲家,和英国的听众在音乐审美上的差异,可见即使是在欧洲不同国家亦有文化差距的事实。

序曲以四小节庄严、深沉的缓慢坚定引子展开,并带出弦乐主奏的主题,长笛和小提琴努力挣脱灰暗气氛,很快主部快板充满力量地爆发出来,中间常插入引子中的铜管号曲主题音调,曲中具有特殊的节奏效果,戏剧性的起伏荡漾,甚至有时带有让人遐思的淡淡感伤,都很有吸引力,最后以辉煌且精力充沛的尾声结束。曲中并无戏剧性的悲壮感觉,和原剧中的故事情节亦无任何关系,但音乐色彩丰盈饱满,却是很好的音乐会开场曲,门德尔松生前坚称该曲应命名为“为戏院退休基金而写的序曲”,岂非无因呢!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1875年3月7日生于接近西班牙边境、法国南方的西布恩(Ciboure),1937年12月28日逝世于巴黎。在巴黎音乐学院求学时,师承福雷(Gabriel Fauré)。六十二岁去世前,一直过着自由的创作生涯。

拉威尔写有两首钢琴协奏曲,今晚演奏的G大调,和第二首“为左手”创作的作品,都是热门曲目,两曲是同期(1929-1931年)作品,G大调早在1928年便已酝酿,曲中的爵士乐影响很明显,这显然和拉威尔1928年去过美国巡回演出很有关系外,亦与拉威尔计划第二次访问美国,创作这首钢琴协奏曲,以便与美国几个大乐队合作演出大有关系,可说是典型的不同音乐文化结合的成果。

该曲于1931年完成,翌年1月14日在巴黎普莱耶尔大厅“拉威尔节”上,由获得题献的法国著名女钢琴家玛格丽特•朗(Marguerite Long, 1874-1966)独奏,拉威尔亲自指挥首演,乐谱于同年出版。

该曲带有室内乐的风格特点。曲中充满明亮的阳光、机智、纤细美感,和真诚的乐观精神,具有民间音乐风味。钢琴和管弦乐不仅各自发挥最大特色,而且相互融合,产生精美的色彩效果,是一首快活、华丽的乐曲,充分发挥钢琴独奏效果。

第一乐章﹕欢快地,G大调,2/2拍子

有如一幅都市清晨的画面,描绘新一天的开始,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基本上用奏鸣曲式写成,基本节奏型源于拉威尔在旅途中从火车车轮的响声。乐章从响鞭有力的一击开始,第一主题由短笛奏出,富于巴斯克音乐风味的热情激奋旋律,小鼓持续轻声滚奏、大提琴的颤音,和钢琴独奏的分解和弦乐句紧随着,形成特殊的音色;随着主题发展,钢琴的滑音,显示独特效果。随后,这一轻快爽朗主题转由小号复奏,变得越加明亮,增添奇幻色彩。喧闹场面很快缓和下来,连接段的过渡性主题在独奏钢琴上出现异国情调,懒洋洋的。紧接着在管乐器上不停地出现短小的五音动机,明显地带有爵士乐的影子。

第二主题安定、柔和、朴素、抒情、富于歌唱性,旋律宽广而富于魅力,由独奏钢琴奏出,主题音调像一首婉转悠扬的歌曲,但总是被和弦式的节奏打断,气氛活跃,同样含有巴斯克民间音乐音调,隐约还可感受到其中存在的爵士乐元素;由大管在很高的音区复奏时,效果像萨克管一样。

炫耀钢琴技巧的发展部很短,具有托卡塔风格,非常有力,以钢琴狂暴的爵士乐节奏型为基础,以八度迂回上升,钢琴强调敲击式音响,弦乐器拨奏不时出现,连接段的五音动机也时可听到,将音乐推向高潮,一切全都卷入狂烈的旋风中……不久,音乐突然中断,钢琴独奏的华彩乐句最强奏时再现光辉的第一主题,更加响亮、坚定,还可听到竖琴的华彩式插句;在简短的第二主题再现后,出现带异国情调的管弦乐段落。竖琴轻轻奏出,烘托着管乐器很有特点的歌唱,间或插进钢琴轻巧的琶音音流,引向相当长的华彩乐段,以钢琴的颤音结束。乐队进入,速度转快,音响越发增强;在响亮的尾声中,再现火车车轮的第二次急速飞奔,烘托着钢琴快速有力的演奏,达到高潮后,以力度很强的八个下行平行和弦,与乐队一起把音乐引入光辉灿烂的尾声结束。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E大调,3/4拍子

以典型浪漫主义和声写成,但却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乐章,调子和前后乐章相距三度,形式单纯,和声简朴,旋律异常优美。整个乐章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由一大段钢琴独奏开始,优美伤感并徐徐展开的倾诉般悠长主题,漫长的旋律,全由右手悠闲自在地奏出,左手只提供重音交错的八分音符节奏音型,持续不变地,机械地贯穿整个乐章,为此,拉威尔曾把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右手协奏曲”。

第二段乐队进入,由木管演奏旋律,是一系列有趣的模进和移调变化的乐句,带有干冷感,钢琴左手的节奏音型继续保持;进入第三段,主题在英国管上变奏再现,钢琴以水晶般明净的乐句装饰,有人以“洒落着雨点般的乐音,有如一缕缕银丝”来形容这段极为绮丽的乐音,最后在高音弹出颤音,于安宁气氛中静静终止。

第三乐章﹕急板,G大调,2/4拍子

洋溢着欢乐热情,充满智慧,闪烁着光辉的终曲,含有明显爵士音乐元素,具有谐谑曲风格,采用随想曲般自由的奏鸣曲式结构写成。段落转换都以四下不协和的和弦开始,让人联想到汽车喇叭声,一片现代都市的热闹繁忙景象。开始是小鼓的滚击颤音和鞭打似的几声和弦,基本主题由独奏钢琴在高音域两手的交错“敲击”奏出,全是平行五度连续进行的快速奇特曲调,节奏锐利,钢琴和乐队随即疯狂地竞奏,在单簧管和短笛上相继出现呼啸而过的动机,爵士乐的特点又由长号滑奏强调出来,增添奇异色彩。在三和弦平行进行的连接段后,第二主题由圆号和小号戏谑性地合奏出来,随后又由钢琴复奏。发展部开始时是钢琴与弦乐器轮番交替的半音进行,再由大管大段独奏接上。以上三个主题交织发展,钢琴的演奏华丽辉煌,音乐逐步走向高潮,最后与开始时呼应,以四个鲜明的和弦,强而有力的音响结束全曲。

下半场的音乐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生于布拉格附近,摩尔道瓦(Vltava)的偏僻山村内拉霍奇夫斯镇(Nelahozeves),1904年5月1日卒于布拉格(Prague)。德沃夏克深受斯美塔那民族主义的创作思想影响,三十六岁才展开作曲家生涯,晚年名利双收,各学术机构争相授予荣耀头衔,美国纽约音乐学院也慕名邀他去担任院长,于1892年赴任,成为继柴科夫斯基后,第二个来到美国的欧洲重要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逗留到1895年返回故乡,担任捷克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专注民族音乐研究工作。

德沃夏克在美国的四年间(1892年至1895年春),创作了不少民族色彩鲜明的重要作品,其中当以1893年完成的第九《自新世界》交响曲,最为轰动。当年这首交响曲以黑人灵歌与印第安民谣为素材,当时便赢得美国人的心,报章上的评论亦大为喝彩。

德沃夏克在《自新世界》交响曲中,将美国新大陆的黑人民谣,和他在欧洲故乡波希米亚的民族音乐特色相互交融,手法奇特,效果撼人心弦,感人力量之深,至今超过百年,丝毫没有减退。这可以说是德沃夏克来到美国后,大量接触到美国的多元文化,在他的作品中融入美国原住民及黑人灵歌(Soul Music)的节奏与旋律的成果。可以说是十九世纪跨文化音乐创作取得成果的先驱例子。德沃夏克在这首作品中还加入了波希米亚民谣狂放潇洒的元素,以解乡愁。由于波希米亚与巴尔干的民歌,与中国传统音律具有共通之处,为此,中国听众听来亦会有中国五声音阶的熟悉感。

第一乐章:柔板-很快的快板,e小调,4/8、2/4拍,奏鸣曲式

缓慢导奏后圆号奏出第一主题,有如展现美国拓荒时代大自然的壮丽景貌。长笛及双簧管奏出舞曲音调的第二主题,欧陆农村舞曲风格,虽有感伤味,但节奏强烈。长笛奏出第三“灵歌”主题,黑人音乐味道明显,有人认为是源自黑人著名灵歌《轻轻的摇,可爱的马车》(Swing Low,Sweet Chariot),另一说法是源自一首黑人世俗歌曲。呈示部反复后,经过发展,再现部将三个主题顺次压缩重现来结束。

第二乐章 :广板,降D大调,4/4拍,复三部曲式

最广为人熟悉的一个乐章。英国管独奏的五声音阶“思乡主题”,富歌唱性的旋律,优美深情,情调上融和了黑人音乐及作曲家故国波希米亚风情。后来美国学者费舍尔(William Fisher)将这段旋律填上歌词,改编为合唱曲,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归故乡》(Goin’ Home)。这段慢板音乐悲伤缓慢,将作曲家遥念故国的乡愁,发挥得淋漓尽致,富有撼人心弦的感人力量。

在低沉庄严的导奏后,便由英国管独奏出“思乡主题”。双簧管及长笛奏出的中段主题旋律,忽弱忽强,忧愁悲苦,如内心激荡的思乡情绪。双簧管断奏的连接段后,乐队全奏,首乐章的第一及第三主题与本乐章开始之英国管“思乡主题”融合发展,再现时改由圆号奏出“思乡主题”。

第三乐章 :谐谑曲,十分活跃的,e小调,3/4拍,复三部曲式

序奏后以木管带出舞蹈主题,及歌唱主题。舞蹈主题轻快活跃,舞蹈节奏,富有生气,歌唱主题旋律悠长婉转,歌唱性,与“思乡主题”近似。中段的轻盈舞曲主题,以木管奏出,节奏富有弹性,捷克民间舞蹈风格;另一个婀娜舞曲主题,弦乐先行奏出,妙曼轻松,舞蹈节奏构成。再现主部后的尾声仍可听到第一乐章的主题片段。

第四乐章:火热的快板,e小调,4/4拍,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气势宏大雄伟的乐章。奋斗般的引子后,乐队全奏出威武雄壮,宏大的进行曲风格的音乐,有如大地尽在脚下的气势。此一主题经过变奏反复,抒情如歌的副题出现,柔美抒情,富有歌唱性。展开部融合了奋进式主题、次乐章“思乡主题”、第三乐章“舞蹈主题”,以及首乐章主部动机等众多材料,成为全曲前后的呼应。奋进式,和抒情如歌两个主题再现后进入有如凯歌般的尾声,以无比壮丽的音乐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