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赢得梅纽因国际小提琴大赛冠军而走红的王之炅,挑战普罗科菲耶夫以大胆手法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构成这套全俄罗斯节目的两首穆索尔斯基作品,《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写景,《图画展览会》写画……其实,三首乐曲,都是写俄罗斯人的情感。

  • 时间:2015-10-04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号
1. 小行板
2.谐谑曲,极其活泼
3. 中板

小提琴:王之炅

—— 休 息 ——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图画展览会(莫里斯•拉威尔编配)
1.侏儒
2.古堡
3.御花园
4.牛车
5.雏鸡之舞
6.犹太人-胖子和瘦子
7.利莫日市场
8.墓穴
9.鸡脚上的小屋
10.基辅的大门

导赏

俄国人文俄国情怀

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离世后十年,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才出生,两人可说是分别处于两个年代的俄罗斯作曲家;但他们的作品,特别是这场音乐会选奏的三首乐曲,都是以俄罗斯人文景物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感情为内容题材来创作,抒发俄罗斯人的情怀,俄罗斯人的情感,又能打进世界音乐市场,打动无数人,成为人类共通语言的音乐。而这亦正是这三首作品至今仍常在世界各地音乐厅中奏响的主要原因。

上半场的音乐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

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南方的卡列沃镇(Karevo),1881年3月28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一周后,于圣彼得堡的士兵医院病逝。《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他于1872-1880年间所写的歌剧的前奏曲,该部歌剧在作曲家逝世时仍未完成亦未有演出;到1882年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完成,1886年2月21日在圣彼得堡首演。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图片来自互联网)

穆索尔斯基很有音乐天分,十三岁入读禁卫军士官学校时,已出版第一首作品钢琴曲《陆军准尉波尔卡》,后来加入成员包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1858年脱离军界,全身投入音乐创作,1860年代开始,穆索尔斯基创作目标集中在歌剧上,1872年把艺评家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 1824-1906)提供的一个历史题材,自己撰写脚本,写成第二部歌剧《霍万兴那》(Khovanshchina),并将之称为“人民音乐剧”,强调人民在剧情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歌剧以十九世纪末在莫斯科发生的禁卫军之乱为题材,叛乱的禁卫军统领名为霍万斯基(Khovansky),因此称为“霍万兴那”,意即“霍万斯基之乱”。该歌剧现时在俄罗斯以外演出机会不多,但作为该歌剧的前奏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却不时会单独出现在很多乐团的节目单上,选奏的多是今晚演出所用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配器的版本。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前奏曲,可脱离歌剧的内容去欣赏。黎明可以是象征新生活的开始。乐曲描绘当年莫斯科的清晨景色,矮小的木头房子,散置耸起的贵族府邸的尖屋顶和教堂的镀金圆顶,还有在朦胧的晨曦中隐约可辨认出轮廓的克里姆林宫和教堂,天空刚现出朝霞,朝阳的光芒让高高突起的尖的和圆的屋顶镶上了一道金边,耀眼的太阳终于升起……

乐曲开始,中提琴和长笛奏出来自基本主题的引子,在寂静中像袅袅上升的朝霞,逐渐转入高音区,由第二小提琴和单簧管覆奏,结合着此起彼落仿似是公鸡的啼叫声,营造出晨曦景象。随后是乐曲的基本主题和四次变奏。基本主题源出于抒缓的俄罗斯抒情歌曲旋律,宽广、明亮、和谐而真挚。

这个基本主题分别在不同的乐器出现,调性不断更换,每次变奏音响都更饱满、更明亮。夜巡归来的士兵的步履声,教堂清晨的钟声等,将音响力度逐渐加强,将音乐的色调增浓,生动地描画出从黎明前的阴晦,转变为清朗的白昼景象。乐曲结尾再次减弱,但色彩更明朗清澈;最后长笛和单簧管交替,模仿牧笛的呼应,最后在慢慢消逝的柔美圆号声中结束。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生于俄罗斯松特索夫卡(Sontsovka),1953年3月5日在莫斯科与斯大林同一天病逝,距他的六十三岁生辰只有一个多月。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于1917年完成,1923年10月18日在巴黎歌剧院,由美籍俄罗斯指挥家库谢维茨基(S. Koussevitzky, 1874—1951)指挥巴黎歌剧院管弦乐团(Paris Opera Orchestra)首演,小提琴家达里欧(Marcel Darrieux)担任独奏。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图片来自互联网)

普罗科菲耶夫幼年已开始作曲,1904年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里亚多夫(Liadov)、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切列普宁(Nicolas Tcherepnine)学习,以最佳成绩和荣誉毕业,毕业后三年间(1914– 1917)已有大量作品问世,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构思始于1915年初,是和尼娜‧玛彻丝卡娅(Nina Mescherskaya)相恋时的早期作品,并已写出第一乐章的抒情主题,后忙于写作歌剧《赌徒》(The Gambler)等作品而暂时搁置,直到1917年夏天续写完成,但已非原计划的小协奏曲,而是一首三个乐章的协奏曲作品。据说后两乐章的主题灵感,部分来自1916年作曲家在圣彼得堡听到波兰小提琴家科汉斯基(Paul Kochanski)演奏希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神话》(Myths)。

这部协奏曲在脱稿后六年多才首演,一方面是因为普罗科菲耶夫忙于外游巡演,另一方面是难寻理想的独奏家。于1917年在彼得格勒(Petrograd,原名圣彼得堡)未有实现的首演计划,由科汉斯基担任独奏。后来1923年在巴黎首演时,科汉斯基亦无法分身,结果找来库谢维茨基的乐团首席达里欧担任独奏。达里欧名气虽不大,但技术扎实。

但无论如何,当年该作品在巴黎首演后引起很大争论,有人认为过于复杂和不同寻常,亦有人批评过于抒情,索性将之称为“门德尔松”(Mendelssohnian),甚至有小提琴家拒绝演奏。不过,当日在座中的著名匈牙利小提琴家西盖蒂(Joseph Szigeti, 1892—1973),对该曲却是印象深刻,1924年夏天,在赖纳(Fritz Reiner)的指挥下,在布拉格演出该曲大为成功,随后在欧洲和美国许多城市的演出同样成功,终让许多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相继将之列为演奏曲目。

普罗科菲耶夫在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作了颇多大胆的尝试,三个乐章不按快—慢—快结构,第一和第三乐章以柔和如歌的慢速主题为主,第二乐章不用惯常的慢板,而是快速度的怪诞式谐谑曲。同时,他更多方探索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种种可能性,发展出不少富有独创性的技法,得到异乎寻常的效果;令人头晕目眩的高速乐句与拨奏,从模糊的滑音到极度清晰,从靠近琴马的特殊奏法到无比通透的泛音,还有富有诗意的抒情咏唱,无比清新的色彩效果,都全用到这部作品中,为整部作品增添不少魅力。

这些新颖技巧和音响效果,也就让这首乐曲充满各种对置对比,如美丽的幻想、大自然的崇高,与尖锐的怪诞形象对置,抒情与诙谐的对比。曲中虽有尖刻怪诞效果,但整体上,全曲仍是以抒情的音乐形象主导着发展,散发着深刻感情和乐观肯定精神。

第一乐章小行板。呈示部的抒情主题质朴、鲜明和诚挚,旋律气息宽广,伴奏和声的色彩变换,对位效果的重叠、模仿呼应的精确变化,都将基本主题的幻想性形象大大加强。这个抒情主题纯朴真挚,独奏者是整个乐队的成员之一,并非和乐队对峙,而是和乐队相互结合在一起。随后的连结段,技巧难度更高,调性频繁转换,藉此导入形象可怖,神怪奇幻的第二主题,满是曲折的半音进行、处处是跳跃和倚音的独特效果,一瘸一拐的古怪畸形人,而与此相对的是摇篮曲式节奏的伴奏和声,催人入梦,带着温柔色彩,犹如幻梦一样。

呈示部在小提琴火焰般的辉煌乐句结束后,进入有不少创新想象的发展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本质在发展部中都有变化,速度亦不断加快,抒情主题变得不可复识,并消失在快速乐句中;神怪奇幻的主题同样在有如急流的小提琴独奏声中被吞掉。发展部最后出现粗鲁、讥嘲、尖刻的声音,抒情主题转到乐队声部,更为粗鲁,原有性格已尽失。

再现部重现的抒情主题,由乐队奏出,独奏小提琴则在很高的音区加上弱音器,奏出像晨曦中的阳光一样闪烁变化的乐句相伴,抒情旋律有如阳光焕发,整个再现部省略第二主题和结尾段,最后有力地展示充满美丽幻想的乐观音乐。

第二乐章谐谑曲,回旋曲式结构。极其活泼。技巧性音乐,兴致勃勃,十分活跃,谐谑性的情调,像恒动曲般推进,结合了尖刻音调和插入恶作剧般的幽默。基本主题上行半音构成,节奏明确,充满青春朝气,乐句轻快飞跃,突出的重音和敲击,性格滑稽和幽默。回旋曲中的两个插段,并无这种欢愉性格,更多的是像第一乐章发展部恶魔般的尖刻笑声和讥嘲;第一个插段,独奏小提琴的音响显得特别尖锐,第二个插段则用靠近琴马的演奏法展示恶魔冷酷的形象,并掀起高潮。

第三乐章中板,复三段式结构。重现抒情平静和明朗的幻想形象,基本主题在情调、调式,及和声构成方面,都接近第一乐章的抒情主题。乐队演奏此一乐章的基本主题,而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在最高音区演奏第一乐章阳光般灿烂的第一主题,技艺精湛地将此两个抒情主题融合,描绘出有如阳光普照的春天。独奏小提琴以饱满的音响表达美丽而崇高的感情。乐章中有一段是诙谐的游戏,出现机械般的乐句。乐章尾声扩展,结束整部作品。

下半场的音乐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图画展览会》是一部钢琴套曲,穆索尔斯基1874年6月间创作,是他全盛时期,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完全成熟的作品。乐谱在他死后五年的1886年才出版。该套钢琴曲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版本,及各种乐器组合的版本不计其数,其中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的乐队版本最为出色和流传最广,今场音乐会演出的亦是该版本。这是1922年由指挥大师库谢维茨基委约拉威尔配器,于翌年5月3日由他指挥在巴黎首演;1924年11月7日他再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举行美国首演,并由他本人“独家”演出多年,其后于1930年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的产生,来自穆索尔斯基观赏亡友加特曼(Viktor Hartmann, 1834—1873)的图画展览会后有感写成。加特曼是俄国杰出的艺术家和建筑师,1870年代初与穆索尔斯基相识,1873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加特曼突然逝世,艺评家斯塔索夫为他主办了一个遗作展览会,穆索尔斯基观赏后,从展品中选出最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带有民间色彩的画作,写了这套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倾注了他对亡友的哀思和深情,写作时乐思源源而来,几乎一挥而就,自成一家特色,全曲结构及手法足成典范,随即引起很多同行作曲家的注意和研究,将之改编为各种各样的版本来演出。

全曲以十首小曲构成,各曲各以一幅图画为依据,但并非单纯描绘图画的外貌,而是深入表现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同时,音乐形式上也突破惯常公式,进行大胆革新、创造,扩充了音乐的表现力。

十首小曲各自独立,采用一段“漫步”音乐来将各曲联系;“漫步”主题从哈特曼的画作中获得灵感,表现作曲家在展览会上漫步观画,使人联想到可能还有斯塔索夫,以及其他友人在展览会的画作前面走来走去。

引子的“漫步”主题还安插在第二首、第三首,和第五首之前,并经过变奏显示出新的面貌,以表现作曲家观画时的各种情绪。后半部“漫步”主题更深入到图画音乐中去,成为乐曲发展的部分。为此,“漫步”的引子主题在全曲中不仅发挥连接作用,且将各段独立的乐曲发展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漫步”主题在曲中发挥很大作用,成为全曲的基础。

引子–漫步

C小调小号独奏出“漫步”主题,覆奏时用强而有力的管乐器合奏来展开;随后弦乐器的合奏变换色彩,成为一个庄严、鲜明而有力的画面和场景。这个主题不论在音调、节奏、和声、和弦连续以及旋律进行方式,都与俄罗斯民间歌曲具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一、侏儒

一幅木制儿童玩具的素描,是一个瘸脚侏儒的胡桃夹子。音乐没有单纯去描写它的外表,而是赋予人的性格,刻画这个畸形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联想起侏儒因痛苦而扭曲的脸和丑陋的形象。不对称的跳跃的和弦,描绘了侏儒跛脚的踉跄步履,以沉重的低音和怪诞、压抑的和弦,刻画生来受屈辱的不幸者的内心痛苦。

乐曲开始时突然发作的急剧跳跃,和刻意的休止,相互交替出现。这段乐曲中有两次带有神秘性的插段,第一次由加了弱音器的大号用连奏方式奏出,第二次转给低音单簧管奏出,以钢片琴的高音音型,和弦乐的滑奏作为拱衬,凸出了侏儒的形象描绘。整个管乐组合奏带入高潮时,粗野下行半音阶,再现侏儒的怪诞形象。最后,加用罕见的打击乐器“响鞭”(Frusta)和“嘎声器”(Raganella),增强管乐器和弦的特别效果,最后以一下强力和弦结束。

二、古堡

“漫步”主题以木管乐器和圆号较清淡的色彩和悠缓的速度,带入明朗而富于诗意的抒情风景画面,一个中世纪古城堡,游吟诗人夜里吟唱纯朴动人而感伤的歌曲,这段歌曲以中音萨克管一长段高贵、浪漫的独奏表达,是当年萨克管在交响乐中使用的罕有突出例子。这个主题的抒情乐句,继后由大管和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组奏出,使这首悲歌风味的田园诗描绘出平静沉思的抒情画面,把这座被人遗弃的古堡的荒芜、空寂气氛渲染出来。

穿插在第二、三两首乐曲之间的“漫步”主题,情绪与引子相似,由小号庄严有力地奏出,与前后相接的两段音乐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漫步”音乐,逐渐减弱和放慢时,突然收住,随即便引到巴黎的旧王宫。

三、御花园

描绘法国杜伊勒里(Tuileries)王宫御花园中游戏的孩子们和他们的保姆。明朗、纯净、活泼的音乐勾画出阳光明媚,孩子们在快速地嬉戏,不时发出争吵叫喊,和任性调皮的嬉闹,一幅典雅、轻巧而逼真的生活风俗性画面。整段乐曲以木管乐器音色主导,当中一段由小提琴奏出。

四、牛车

另一幅风俗性画面,一幅木轮波兰牛车图。这首乐曲力度变化很大,从极弱的音响开始,像负重的牛车从远慢慢走来,音乐到达高潮时有如牛车已走到跟前,可以听到小鼓模仿牛车走动时的吱吱声。乐队中低音声部缓慢而沉重的和弦,表现沉重的牛车不胜负荷地艰难行进,大号奏出一首牛车夫之歌,悲戚的音调表达农民的悲痛感受。这首如歌般的乐韵余音,又在加上弱音器的圆号和低音单簧管上出现,最后慢慢消逝。曲中大号独奏达到较高音区,有一定难度。

“牛车”远去后,“漫步”主题第四次出现,“漫步”主题采用与前全然不同的d小调调性,在木管乐器的高音区轻声奏出,音色透明、纯净、仿佛是漫步主人的片刻沉思,结束前还先现了下一段乐曲主题的一个动机,预示下一幅极有效果的图画。

五、雏鸡之舞

图上画了一只卵壳中的金丝雀雏,这是哈特曼为舞剧《软毡帽》(Trilby)所做的舞台设计图。这首小诙谐曲像是一首“古典芭蕾舞”音乐,将优美和童真直接融合在一起,雀雏在啁啾、跳跃,在啄自己的外壳,用小小的脚尖跳着芭蕾舞。画中鸟在音乐中完全活起来,整个乐曲具有幽默性和舞蹈色彩,从小雀雏身上可以随时感受到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整段乐曲在高音区进行,强调表现尖声尖气的音响,当中一段运用了小提琴的明亮颤音,添加一种幽默色彩。

六、犹太人,胖子和瘦子

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为塞缪尔•戈登堡(Samuel Goldenberg)和什缪耶尔(Schmuÿle)两人画下两幅互不相干的肖像画。这两个犹太人,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羸弱、消瘦、不断抱怨;两人在这首乐曲中聚在一起,相互交谈。乐曲借着这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透过心理的刻画,反映出社会上的贫富现象。

这首乐曲分成四小段,第一段描划戈登堡狂妄自大,威风凛凛,又傲慢、又粗暴;以间歇的节奏,出人意表的重音、缓慢的速度,加重每一个旋律音来表现,由木管乐器组和弦乐组齐奏奏出。第二段

刻画与前者截然相反的什缪耶尔的性格,机灵、神经质,在富人面前声音颤抖,曲意逢迎;用加上弱音器的小号来演奏这个基本上是同音反复的下行主题,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这两小段的两个主题都有犹太歌曲的特点,第三段便将两段主题交织在一起,富人和穷人同时“对话”,富人主题主导,最后穷人主题的片段动机屡被粗暴打断,仿佛穷人可怜求助,富人则傲慢拒绝,最后一段是简短的尾声,富人打断穷人的话,把他赶走了。

七、利莫日市场

原画描绘法国南部阳光明媚的利莫日(Limoges)市场上喧闹的妇女。乐曲从圆号欢乐的基本主题开始,再由弦乐组快速接奏。木管乐器不时插入,情绪更加活跃,小号的喜剧性穿插也很有效果,乐曲不用低音乐器,在高音区进行,仿真妇女的高音音色,惟妙惟肖地活现了市场上长舌妇女絮絮不休的喧闹,和烦躁的生活场面;声浪时而高涨,时而减弱,起伏变化,喧闹的气氛,持续增涨,临近结束时,那群妇女由闲谈转变为争吵、叫喊,情绪发展到最高潮。结尾处,喧嚣声嘎然停止,然后以一个上行半音乐句,突然转入截然不同气氛的下一段乐曲。

八、墓穴

加特曼在这幅水彩画中,描绘自己在向导带引,在暗淡的灯光下参观巴黎地下墓穴的情景。这墓穴是殉教神父安葬之地,据说也是举行早期基督教神秘仪式的场所。这段乐曲被划分为前后两小段,第一段由一系列缓慢、低沉、阴暗、不稳定的和弦组成,表现墓穴中的阴森气氛和作曲家因亡友引起的阴郁心情,画中墓穴使他联想到已死的亡友。第二段标题是“用冥府的语言同死者谈话”,作曲家在原稿上写道:“亡友加特曼的灵魂领我到骷髅面前,向骷髅们呼唤,于是骷髅寂静地发出了光辉。”在钢琴高音区微弱的颤音下,营造出死寂和茫然的气氛中,出现的是明朗而乐天的“漫步”主题,不过,已变得几乎不可辨识,小调调性,采用了复调手法,仿似一首严肃而神圣的悼歌,或一首安魂曲,在不同乐器组上呼应着。整段音乐笼罩着沉寂、茫然、忧郁的情绪和气氛,是套乐曲中最严肃、悲哀的音乐。

九、鸡脚上的小屋

加特曼为钟表设计的屋形图案,用鸡脚撑起一间小屋,屋子的窗户是钟表的字盘,钟面的数字是斯拉夫字母,整个小屋用俄罗斯风格雕花装饰。音乐没有描写小屋,而是小屋的女主人,俄罗斯童话中的老巫婆。这个身材高大,四肢枯瘦,头发蓬乱,鼻子长长的老巫婆,总是坐在石臼里飞行,用扫帚扫去路上的痕迹。把人引入俄罗斯童话的魔幻世界。

乐曲中描绘老巫婆在树林中飞驰的幻想景象,开头七度下行短小有力的动机间歇出现,石臼开始动起来,再摇摇晃晃,上下疾驰,横冲直撞,发出呼啸声响,和干树枝折断的劈拍声混在一起,充满戏剧性。老巫婆的主题由三个小号和圆号奏出;乐曲急骤的结尾,把音乐直接带入庄严的终曲。

十、基辅的大门

加特曼为基辅大门绘制的设计图,大门采用古俄罗斯风格的笨重格式,和富有民族色彩的各种装饰,并在大门之上冠有斯拉夫式的盔形圆顶,城门同教堂毗连。

音乐表现古朴、雄伟的俄罗斯气魄,包含三个互为对比的音乐形象,第一个城门主题,是一首庄严的颂歌,像巨人般宏伟和有气魄,形象庄严,音乐上与“漫步”主题有一定联系,管乐器的合奏强调此一独特气质,是全曲的核心,也为整部作品总结。

第二个音乐形象虔诚而严肃,使人联想到教堂中祷告的肃穆气氛。单簧管和大管的四重奏展示出教徒虔诚地唱着简朴、单纯和表情庄严的歌调,这个歌调与第一巨人般的主题间隔呈现,更加强调城门的雄伟和壮丽。

第三个是基辅古城全民欢腾的音乐形象,“漫步”主题又在乐队中出现,显得特别昂扬、庄严;城门塔楼并传来节日的钟声,鸣钟是古俄罗斯庆典仪式很重要的部份。乐曲中的钟声热烈辉煌,重现古俄罗斯首都基辅的节日气氛。最后由钟声带入巨人般的城门主题,乐曲推上高潮,爆发出一片欢腾的壮丽景象,城门主题越来越辉煌,越来越气势磅礴地结束整部作品。

套曲最后的两首乐曲取材于俄罗斯童话和叙事诗中的形象,为全曲增添了民族色彩。同时,在“墓穴”之后,这两首乐曲,明朗、欢欣的情绪终曲,带来光明、乐观的结尾。

撰文:周凡夫

音乐会前讲座

音乐会前讲座1
19:15 星海音乐厅大堂 国语 免费
主讲:黄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