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长号
看点
柴科夫斯基两部强烈感情的杰作让人期待,将他失恋中的狂热、痛苦,倾注而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三个形象鲜明主题让人一听难忘;内容丰富复杂的第五交响曲,各个乐章都有无比动人的主题旋律;但更让人期待的是,几乎为所有管乐器创作了协奏曲的托马西的长号协奏曲,洋溢着典型的法兰西风情,仿如是香槟一样!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亨利•托马西
长号协奏曲
1.行板和谐谑曲
2.行板
3.欢快的快板
长号:雷震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号
1.行板-有活力的快板
2.自由如歌的行板
3.圆舞曲,有节制的快板
4.终曲,庄严的行板-活泼的快板
从科西嘉到俄罗斯
柴科夫斯基将他失恋中的狂热、痛苦倾注而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三个形象鲜明主题让人一听难忘;他的第五交响曲,内容丰富复杂,各个乐章都有无比动人的主题旋律。相对于柴科夫斯基和他这两首家喻户晓的作品来说,今晚选奏的长号协奏曲和这首作品的作曲家托马西,都是至为“冷门”的乐曲和音乐家了。同样地,如果说柴科夫斯基这两部强烈感情的杰作有如是散发着浓冽酒香的伏特加,那么托马西所写的长号协奏曲,洋溢着独特的法兰西风情,便仿如是渗入了托马西故乡科西嘉岛风土香气的香槟一样;因此也就构成这场音乐会有如是三段曲式结构的乐曲一样,前后两段都是强烈的伏特加,中段是对比鲜明的香槟了。
前段:柴科夫斯基的狂热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这首“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创作的幻想序曲”(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After Shakespeare,柴氏最初自题),于1880年再度修订后,定名为幻想序曲,实质上却是一首交响诗,采用音乐来重现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柴科夫斯基完成这首作品时三十岁(1870年),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而在两年前追求一位美貌的法国女高音的失恋经历犹新,也就将他在失恋中的狂热、渴望、痛苦、失意,全都倾泻在这部交响诗般的序曲作品中了。
刻画中心人物的交响诗
乐队是扩大双管编制,加上短笛和竖琴。是加有导奏的较自由奏鸣曲式,并结合回旋曲式原则来创作。幻想序曲虽是一首交响诗,但音乐不在于描写戏剧情节,而在于刻画悲剧中的几位中心人物,及剧中的中心思想。欣赏时不要捉错用神。幻想序曲有三个性格独特的主题。乐曲开始导奏中带有宗教圣咏风的主题,代表仁慈庄重的劳伦斯神父;主部以强烈鼓声及强劲的弦乐奏出的第一主题,则代表蒙太古(Montagues)和凯普莱特(Capulets)两个家族的世仇,有剧烈的争斗,流血的斗剑;至于旋律优美缠绵的第二主题,则描写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
导奏的圣咏风劳伦斯神父主题,开始时由低音单簧管及大管轻声奏出,另一抒情主题以持续音符带出的木管及小提琴奏出。两个主题相继重现后,定音鼓擂响,渐弱较慢,预示着悲剧将临,在渐强及渐快的乐音下进入呈示部。
乐队全奏出第一主题(世仇主题),大提琴与短笛将之展开,此起彼伏,紧张气氛出现,铜钹互击,加强紧张性及动力,乐队再次强力奏出世仇主题,两大家族格斗厮杀,刀光剑影,血雨横飞。连接段突然转为柔和,有如叹息般的声音,接着英国管及加了弱音器的中提琴奏出柔和的第二主题(爱情主题),此主题在长笛及双簧管高音区再现,夜曲般的结束段音乐,仿如情侣在夜之将尽时仍难舍难离。
展开部以“世仇主题”,和“神父主题”来展开发展,富有动力感,仿如是两大家族不断格斗,神父不断穿插其间调解,铜钹互击带上高潮,“世仇主题”成为胜利者。再现部乐队全奏出第一主题(世仇主题),音区提高,力度加强,仇恨难化解,悲剧难避免。双簧管独奏再现第二主题(爱情主题) ,柔和悸动,经过展开,反复,从忧虑不安到哀痛悲鸣、绝望呼喊;爱情主题乐句,与世仇动机,在铜钹互击的高潮下,乐队一再强奏出“世仇主题”,“神父主题”穿插奏出,亦已无能为力,爱情力量不敌仇恨之火,最后在乐队全奏,定音鼓擂响后,渐弱进入尾声,在定音鼓葬礼进行曲节奏下,弦乐奏出的“爱情主题”转变为低吟的歌曲,木管及圆号轻轻奏出的圣咏风旋律,有如是远处传来的送葬者的合唱,小提琴奏出变形的爱情主题,仿如是悲痛的回忆;最后定音鼓擂动,渐强,乐队强力地奏出反复和弦结束。
中段:托马西的法国风情
长号协奏曲
现代长号尽管有很不错的表达力,但历来为长号与乐团写的乐曲并不多,较著名的便只有维也纳作曲家瓦根塞尔(G.C.Wagenseil, 1715-1777)的降E大调次高音长号协奏曲、莱比锡小提琴家兼作曲家费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 1810-1873)的降E大调长号协奏曲;二十世纪则有瑞士作曲家法兰克•马丁(Frank Martin, 1890-1974)于1940年所写的长号与管弦乐团的叙事曲(Ballade),和今晚演奏的托马西长号协奏曲。
来自科西嘉岛的作曲家
其实托马西并非无名之辈,他是法国二十世纪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指挥家及作曲家,1901年8月17日生于法国马赛,七岁开始学习乐理,后入读马赛音乐学院,十五岁赢得和声比赛首奖。1921年入读巴黎音乐学院后,仍很努力地在咖啡馆、电影院演奏钢琴赚取生活费。1925年他第一首作品木管五重奏已赢得哈尔汉大大奖(Prix Halphen),两年后除赢得管弦乐指挥首奖,又以清唱剧《康里奥兰》(Coriolan)赢得罗马大奖亚军。
1930-1935年间,托马西出任法国中印殖民地电台乐团(Radio Colonial Orchestra in French Indochina)的音乐总监,成为电台乐团首批指挥中的一员,亦是当年创作电台音乐的先锋,他与电台乐团录制了好些取得唱片大奖的录音,更已成为珍贵的音乐文物。他同时亦是1930年代前卫音乐组织“特伦”(Triton)的创办人之一,是当年在指挥和作曲双线发展的法国音乐家。
托马西的作品主要是管弦乐曲和剧场相关的音乐,但很显然地,他更有兴趣为各种管弦乐器创作;他除了为小提琴、中提琴创作了协奏曲,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萨克斯管、大管、小号、圆号和长号都写有协奏曲。第二次大战后,他获邀出任蒙地卡罗歌剧院指挥,更广被欧洲各乐团邀请出任客席指挥,直到1957年身体机能退化,包装右耳失聪变得严重,才不得不停止指挥活动。
托马西双亲都是法国在地中海的科西嘉人。1971年1月13日于巴黎家中安然离世后,遗体安葬于阿维农(Avignon)其妻子家族的坟墓中,直到2001年百年冥诞,才将他的骨灰移送回他的故乡科西嘉岛。
三个乐章长号完全主导
科西嘉岛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科西嘉岛虽然自1769年自意大利热那亚归入法国,但两百多年来科西嘉人仍保持着与法国迥然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托马西年轻时曾在岛上与祖母同住,接触到不少科西嘉岛的传统音乐,也亦让他后来好些音乐或多或少地带有其家乡科西嘉岛独特的异国色彩。
托马西的音乐基调抒情,富有旋律性,充满鲜明色彩,明显地受到法国现代音乐潮流影响;亦有部分作品与中世纪的宗教歌曲有关,东方情调和十二音列技巧,亦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发现,后来亦受到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受拉威尔的影响较明显。他在指挥上的丰富经验,对他在管弦乐器上的技巧极有帮助。
今晚演奏的长号协奏曲,是托马西于1956年所写的作品。三个乐章长约十六分钟,是一首十分“法国”的乐曲,优雅细腻,高贵动人。三个乐章基本都由长号主导着发展,特别是前两个乐章,乐队主要发挥拱托作用。
首乐章“行板和谐谑曲”的篇幅几乎是整首乐曲一半,乐曲开始的“行板”部分,由长号充满信心,仿如是独白般的独奏上场,带着点华丽感和忧郁色彩的旋律,但很快变得柔和,孤寂,和郁结,带有迷人色彩的法国风情音乐;接着的“谐谑曲”部分的主题,是一段圆舞曲般,有如法国怀旧沙龙乐队奏出的音乐,相对上变得较为欢畅流丽。
第二乐章“行板”,长号独奏出诗意性的夜曲主题,在乐队较为单一纯粹的伴奏下,结合长号的独奏,音响带有神秘感,沉寂优雅,在幽暗的色彩中变得有力,情绪亦变得激动。
第三乐章“欢快的快板”,材料来自前两乐章的主题,但转化为南美洲音乐的节奏,情感转为激荡激情,带有戏剧性的冲突。托马西将此乐章称为“汤布兰”(Tambouri),这是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种古老的快步舞蹈音乐,亦为长号提供发挥技巧的机会来结束全曲。
后段:柴科夫斯基的生命挣扎
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六十四号
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面世十八年后诞生。在第五交响曲创作前,柴科夫斯基热衷指挥自己作品的演出活动,1888年初便忙于首次欧洲巡回演出音乐会。在疲惫劳碌的四个月中,他还结识了德国音乐界元老,八十二岁高龄的指挥家雅威-拉勒门特(Theodor Avé-Lallemant),这位老人家坦率地指出他作品中的敲击乐器显得“吵闹”,因而不大喜欢他的音乐,还热泪盈眶地恳请柴科夫斯基定居德国,以便更好发挥自己的才华。
3月,柴科夫斯基完成巡演回到俄罗斯,创作一部新交响曲的念头便油然而生,到8月14日终完成今晚演出的第五交响曲,1888年10月并出版了总谱,1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一再演出该曲,演出受到听众和乐队双方的热烈欢呼和喝彩。然而,评论界的评价却有相当大的敌意,好评不多。但无论如何,这部交响曲在作曲家生前从未获得过重大的成功,直到后来匈牙利指挥家阿瑟•尼基什(Arthur Nikisch, 1855-1922)重新诠释并鼎力推崇后,才风靡世界享誉至今。
洋溢争战憧憬梦幻安宁
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面世于激情的第四交响曲,与忧郁的第六《悲怆》交响曲之间,却没有这两首交响曲令人窒息的强大张力感,但洋溢着争战、憧憬、梦幻、安宁与亲切的情调。这部作品的诞生和第四交响曲相距整整十年多,惟第五交响曲全无任何内容假设,不过全曲却具有极为动听的旋律,而最重要的是,乐曲中刻画了人生中面对的种种挣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命运下,都有着不一样的遭遇,但都不难在这首作品中获得共鸣!
从第四交响曲开始,柴科夫斯基进入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到1888年这十一年中,他的创作生活充满不安和矛盾,这种矛盾在第五交响曲中表现得特别尖锐。第五交响曲虽无标题,但从保存下来的作曲家的记事本中可以看到,它的标题性构思和第四交响曲有很多相近之处,音乐形象的特点也颇为相似,也有一个“命运主题”,但在第四交响曲中,“命运主题”主要代表一种外界力量,而在“第五”却存在于作曲家的自我之中。“第四”中的“命运主题”只在第一和第四乐章中出现,“第五”这个命运的阴暗形象,则成为一种主导动机,贯穿着所有乐章,最后在终曲中并变成胜利和狂欢的颂歌。
这首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广泛地录制成唱片。1941年10月20日列宁格勒陷于德军围攻时,市政府领导下令列宁格勒广播交响乐团当晚继续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以保持城市的高度精神。当天晚上,乐团在列宁格勒爱乐音乐厅准时演出,并现场向伦敦直播。演奏到第二乐章时,德军投掷的炸弹落在附近爆炸,但乐团继续演奏,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这成为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最受世人瞩目的一次演出,这与该曲表现了在纷争和命运压力下,最后仍能让人有冲出新天地的胜利感觉的感情投射很有关系。
刻画人生面对种种挣扎
第五交响曲有四个乐章,扩大的双管编制(长笛和长号各三支、圆号四支 ),打击乐器则只用上定音鼓,这看来与该曲诞生前,雅威-拉勒门特指他作品中的配器显得“吵闹”有关。事实上,作曲家后来亦将该曲题献给这位德国元老音乐家。
第一乐章﹕行板-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
引子开始由单簧管轻轻奏出颇富特征的“命运主题”,是贯穿全曲的中心主题。阴暗的音色和伴奏的弦乐器的沉重和弦,一再重复,仿如葬礼进行曲。接着快速的呈示部,以稍许沉重哀愁的情调推进。主部主题首次呈现沿用引子的阴暗色调,由单簧管加大管轻声主奏,小提琴组反复,力度变强后,持续展开,力度再提升,节奏越来越紧逼,保持在很强烈的高潮状态。很快地,节奏更加活跃有力,达到相当紧张程度的高潮。是在人生挣扎中显得疲惫不堪的苦难和突发的热情,是对命运的反抗。
连接段是疑问式的热情音调,满怀抑郁,多愁善感。由弦乐器流畅地作一强一弱推进,反复多次。仿如是人的感情温暖起伏的交融、更替。副部主题由小提琴组奏出,如歌唱般的明朗色彩旋律,仿佛创造了幸福和希望,具有圆舞曲特点,一切忧郁忘掉。副题反复一小段后,力度渐强,气氛突然沸腾,迅速达到强烈高潮,接上新的连接段,由圆号和长号与整个管乐组奏出军号式强烈节奏音型,副部结合连接段,变成狂喜的呼喊,但热情过去,原来的感伤情绪又显露出来。
戏剧性的展开部变成小调,转由木管组各乐器顺序接奏,与弦乐组交替演奏源自引子“命运主题”的长短节奏音型,深藏着忧郁的情绪,笼罩着不安的色彩;最后力度增大,乐队全奏出该音型,在定音鼓强力敲打配合下,进入强烈的欢乐场面。小提琴组奏出带着抑郁和多愁善感的连接段旋律。但很快地又进入激烈呼唤的欢乐音乐中,爆发着强烈的火花与激情。然而,渐慢渐弱的断续乐音,再现无形的悲剧性力量。
再现部开始由大管轻轻独奏再现叙事性的主部主题,较前更为忧郁;疑问式热情音调的抑郁连接段与具有圆舞曲特点的副部主题亦相继再现,但明朗的色彩形象较呈示时模糊了。军号式强烈节奏音型的连接段,与弦乐组上行的强烈旋律,仍交替出热烈的气氛。表现力颇为丰富的尾声部分,以主部主题的素材动机构成,整段尾声的力度变化幅度极大,主题动机变得有如进行曲,但包含着悲剧性,是在苦难和绝望中不断挣扎的吶喊。末段主题动机音型不断反复,最后仅余低音乐器,连同定音鼓不祥的音响,悲鸣一样地,渐次沉寂结束。
第二乐章﹕自由如歌的行板,复三部曲式。
这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最热情横溢的明朗乐章之一,较前一乐章更深刻地向往幸福的追求。开始一小段引子,圣咏式和弦音乐,笼罩着阴暗气氛。随后而来的主部主题由圆号独奏的稳定优美旋律开始,高雅的旋律,音色抒情。长段独白飘浮在弦乐组温暖的音调之上,好像蒙蒙夜色,沉思且略带伤感的情调,但又是那样严峻和昂扬有力。主部副题明朗率真,仿佛是对主部主题的回答补充。首先由双簧管用牧歌风味的音色来表达,接着,主题和副题各自反复,主部主题反复改由大提琴主奏,并衍生出圆号的“叹息”音调,加深感伤色彩,接着副部主题反复,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如歌地发挥,很快便充满激情,十分瑰丽。
中段美妙的新主题,由单簧管和大管独奏,牧歌风旋律,再一次呈现林木青翠的大自然声音。但是这宁静迷人的情调并没有维持多久,逐渐现出焦虑和不安,音响在增强,“命运主题”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然闯入,定音鼓擂动,掀起第一个戏剧性高潮。在短促的小休止后,弦乐组拨弦带入再现部,重现主题和副题。主题像河水泛滥一样无比宽广地自由流泻,高潮一再出现,并多番被恶毒的“命运主题”强力打断。尾声再次出现绝望般的宁静,有如是绝望的心声,最后在弦乐组无比宁静的长音和弦下,单簧管奏出渐慢渐弱的余韵,结束整个乐章。
第三乐章﹕圆舞曲,有节制的快板,三段曲式。
柴科夫斯基在这首交响曲中首创第三乐章采用圆舞曲形式,成为全曲最显著、最优美的部分,但作用和前两个内容深刻的乐章,形成明显的缓冲性对比,并没有什么深刻内容,音乐本身特别轻盈、娇媚,是一种带有生活感的音乐,由三个明显的段落构成。
圆舞曲沙龙诗意般的主题首先由第一小提琴组奏出,富于歌唱性,小提琴组反复时,伴奏变得更丰富,旋律充满温暖和强烈的情绪;主题动机在木管组不同乐器展开,音色显得严峻而暗哑,带点神秘和不祥。力度经过强弱变化,有如经历过焦虑、惆怅和热情的起伏。
中段主题由第一小提琴组以断奏十六分快速音符构成,旋律起伏,继由中提琴组接上,效果闪烁摇摆,不同木管乐器及圆号不时穿插,产生紊乱气氛,与沙龙诗意的圆舞曲主题构成鲜明对照。中段主题续在不同的弦乐组出现,及各种乐器,甚至定音鼓,都轮番以时长时短的断奏出现,增添闪烁紊乱的感觉。
第三段由双簧管独奏再现圆舞曲主题,继由弦乐组反复,力度增强后,双簧管及大管将主题展开。再经不同乐器的一再反复及展开,短促的小休,便进入强而有力的尾声,在乐曲越来越强烈的气氛中,“命运主题”在尾声后段突然在单簧管和大管浓厚而阴沉的音色中静静出现,和圆舞曲的形貌很相近,显得隐晦、神秘,最后乐队全奏出六个强大的和弦结束整个圆舞曲。意味着尽管“命运主题”只是偷偷地短暂时间混迹于圆舞曲中,阴暗的影子仍将原是轻松愉快的气氛大大破坏了。
第四乐章﹕终曲,庄重的行板-活泼的快板,类似回旋曲或奏鸣曲式。
音乐开始便出现“命运主题”,而且一扫以往的阴暗和不祥的色调,立即以节日的凯旋进行曲的全新面貌登场,这一乐章的解释,无可避免地出现分歧。有人认为“命运主题”虽然贯穿整部作品,在最后乐章中已被不可抑制的欢乐所战胜,一切恐惧仿佛全都消失了;也有人认为“命运主题”在最后乐章中虽然改为E大调,但它的结构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它在这一乐章中的多次反复,始终保持它原来的特点,因此有人将之解释为:“一具骷髅披着节日的盛装,在大街上神气活现地行进着。”
引子篇幅较长,主题来自全曲开始时的引子“命运主题”,配器很独特,开始以小提琴组和大提琴组齐奏出主题,圆号与小号奏出庄严隆重的号角声,气氛变得紧凑;在弱奏长音和弦,有如宗教性的合唱效果后,木管组反复引子主题,进行曲节奏更明显,力度很快增强;最后力度逐渐下降,在宁静的小休止中结束引子部分。
呈示部的基本主题,在强烈的定音鼓声掀动下,弦乐组有力地主奏出来,节奏鲜明,变化反复两次,很快在乐队全奏下,进入高潮,仿如是一首欢乐而有力的俄罗斯民间舞曲,和引子构成强烈的对比。接着是由双簧管独奏带出的“跳跃主题”,符点长短节奏,轻巧跳跃,以不同乐器反复四次。紧接着小提琴组奏出四小节“抒情主题”,出现四次后,定音鼓加入,乐队全奏,情绪迅即带上高潮。定音鼓声带出富有表情的“长音主题”,首先由木管组响亮地奏出,一再反复展开后,力度亦不断增强,带上高潮后回落再增强。引子的“命运主题”由铜管乐组强力奏出,打断舞曲热潮,但变得有如庄严隆重进行曲一样,各种乐音最后汇集成踏步般的齐奏,将乐曲推上更大的高潮。
展开部中两个主题都未有作出展开,只作了有限的变化,有如主题再现,首先是全乐队以澎湃力量奏出作了变化的基本主题,节奏性音乐,保持强力推进;木管组则有力地再现富有表情的“长音主题”,弦乐组持续以基本主题的节奏性音乐伴随,由双簧管加上单簧管以较低沉的音色将主题反复后,长音符的和声变得带有宗教味道,力度亦逐渐减弱。
再现部乐队全奏出基本主题的变形,更为活跃,很快亦变回节奏性的强力行进音乐。接着将呈示部中的“跳跃主题”、“抒情主题”,富有表情的“长音主题”、源自引子的号角式音调按序作出变化再现。其后在定音鼓一轮强大的擂动下,全曲跃进无比澎湃的高潮,然后在几下强大的和弦后,进入短暂的休止。经过乐队全奏的导引,在热烈的气氛背景下,弦乐组宽广而雄浑地奏出大调的“命运主题”,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兴高采烈的节庆气氛。小号有力地将“命运主题”反复,庄严辉煌。铜管乐器和低音弦乐器提供了庄严隆重的进行节奏,长笛及高音弦乐以快速起伏的密集音群提供热闹的背景,形成一片雄壮华丽,豪情万千的强烈色彩。最后乐队全奏出强大和弦。气氛突然静下来,进入急板尾声,力度增强,节奏越来越急速,乐曲处于一片热闹中……小号与双簧管突然以大调奏出首乐章鲜明的主题乐句,圆号还迅即作出响应(以此展示全曲的循环结构),但很快便在狂热的节奏和节庆般气氛下消失,并很快地在进行曲般强而有力的节奏下结束整部交响曲。
最后乐章虽然还不够生机勃勃,但仍十分动人,且“命运主题”变得光辉灿烂,而尾声亦写得辉煌热烈,这可以说是胜利结果的肯定,亦可说是作曲家力求肯定意志力的胜利,肯定自我争战的乐观主义的结局。事实上,肯定战胜痛苦和怀疑的勇敢精神,对那些经历苦难的人士,特别感到亲切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