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赤子心 老骥火
文 | 周凡夫
4月22日,广州星海音乐厅,两位音乐家携手广州交响乐团,带来富有对比性和戏剧性的音乐。
上半场的主角是曾宇谦,2015年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的“新科状元”,首度与广交合作演出柴科夫斯基耳熟能详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当晚担任指挥的是华沙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卡斯普契克,下半场他和乐团演奏的是柴科夫斯基鲜少上演的、长约一小时的“庞然巨物”《曼弗雷德》交响曲。上下半场这两部作品相同的是创作的年代相近,且灵感都源于瑞士,前曲孕育于日内瓦湖畔,后曲感晤于阿尔卑斯山,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将瑞士的湖光与山色的灵气融汇一起的演出。
在瑞士湖光中孕育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充满青春气息,曾宇谦的演奏,技巧圆熟,将曲中绚烂的小提琴技巧发挥得自然而毫不造作,快速持续的急行飞奔式乐句,炫耀而不夸张,首乐章的华彩奏出变化无比丰富的色彩,次乐章和乐队的细腻配合,奏出让人迷醉的柔情音乐,更强烈地对比出终章的浓冽激情。
同时,即使是音量强大的高潮,曾宇谦奏来虽未见刻意发力,但他独奏的小提琴仍能穿透而出,色彩层次之丰富,亦是少见。他那种纯出于对音乐之爱的自然处理手法,完全是一种赤子之心驱使下发出来的音乐。此外,他手上那把1733 年的“耶稣”瓜奈里名琴亦是如虎添翼。在全场乐迷的热烈掌声中,曾宇谦加奏了两首无伴奏小曲,首先演奏巴赫第二号组曲中带有炫技性的《萨拉巴德》舞曲,再奏帕格尼尼音色抒情柔和且慢速的第五号随想曲,两者构成鲜明的戏剧性对照。
更富戏剧性效果的却是下半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这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以拜伦的同名哲理诗剧创作出的悲情音乐,而且是技术难度极高的交响曲,乐队编制庞大,双竖琴还要在终章加上大型管风琴,这都是这首交响曲不易演出的原因。事实上,元老级的卡斯普契克,在这次来华巡演之前,亦未指挥过这部作品。
当晚在卡斯普契克棒下的《曼弗雷德》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便仿如是四幅对比鲜明,及充满戏剧性色彩的图画一样。他棒下的第一乐章,12支铜管是强烈的悲剧激情来源,最后一段音乐,加上双竖琴,持续的高潮处理,更是戏剧性十足;第二乐章的中段,在双竖琴分解和弦的伴随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优雅的新主题,更是美妙极了。接着田园诗般的第三乐章,三段音乐的戏剧性效果一段强过一段,由此亦很容易地过渡进入色彩对比更为强烈的终章,12支铜管乐器,还有大量打击乐器,与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及双竖琴,形成大幅度的对比效果,木管的色彩变化尤为丰富,最后几分钟由管风琴奏出《愤怒的日子》的圣咏音乐中,曼弗雷德的悲剧达到极至,并得以净化升天。老骥仍能发出火爆的激情,确是意料之外的事。
其实,如果说上半场是曾宇谦的,下半场是卡斯普契克的,将这两位乐坛新秀与元老的音乐相较,那才更是对比鲜明、富于戏剧效果。
报道来源:
音乐周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