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场将在晚期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家西贝柳斯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中感受浪漫主义风格的多元性:西贝柳斯生前所写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他最受欢迎、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之一,全曲浪漫色彩浓厚,洋溢着孤高气质与北欧的抒情风味,理查·施特劳斯还曾指挥该曲修订版本首演;作为理查·施特劳斯最后一部交响诗,《英雄生涯》描写的是生命中内在的英雄性格,渴望通过努力达到灵魂升华的英雄主义,作品不仅展示了作曲家深厚的艺术造诣,更被视为是他个人理想与哲学的集中体现。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206场音乐会
广州交响乐团2025/2026音乐季开幕音乐会
纪念西贝柳斯诞辰160周年音乐会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5.9.14(星期日)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黄屹
小提琴:维多利亚·穆洛娃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让·西贝柳斯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
1.有节制的快板
2.很慢的柔板
3.不太快的快板
小提琴:维多利亚·穆洛娃
—— 中 场 休 息 ——
理查·施特劳斯
《英雄生涯》,作品40
1.英雄本色主题
2.英雄的敌手——评论家
3.英雄的伴侣
4.英雄的战场
5.英雄的业绩
6.英雄的遁世
让·西贝柳斯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
1865年生于芬兰的西贝柳斯,1957年9月20日与世长辞,芬兰政府以最高规格的国葬来再次肯定他在芬兰民族中的“国宝”崇高地位。他死后留下七首交响曲、不少交响音诗、十多部戏剧音乐、管弦乐组曲、几百首钢琴和小提琴独奏曲、大量歌曲、合唱曲,和他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025年是西贝柳斯诞辰160周年,本场音乐会以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西贝柳斯的音乐特点是不打破当时可接受的规范,而又能创作出能让人耳目一新,和前人不同的作品,这其实是较另辟蹊径,只求“创新”更难。西贝柳斯的音乐,具有豪壮辽阔气魄,风格独特且结构严谨,虽然受到德国浪漫派影响,但使用了北欧固有的厚重阴暗和声,和芬兰民族音乐中特有的节奏,产生出强烈乡土色彩的独特个性,他的音乐旋律虽阴郁幽暗,但强劲有力,在粗线条中蕴藏着一股男性的悲怆意味。
起死回生背后故事
西贝柳斯最受欢迎、最常被演出的作品,除交响诗《芬兰颂》外,便是他生前所写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该曲于1899年动笔,直到1903年才完成,但“正式”首演却在1905年,背后转折过程的戏剧性,却如传奇故事一样。
西贝柳斯九岁学习钢琴、十五岁学习提琴,二十五岁前锐意要成为小提琴家,在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中,不难让人感受得到他将要成为伟大小提琴家的抱负全都写进去了。不过,尽管西贝柳斯精通小提琴,创作过程仍常请教当年技术超群的著名德国小提琴家伯梅斯特(W.Burmester, 1869-1933),并计划将作品题赠给他在德国首演,伯梅斯特对此亦殷切期待,然而,乐曲写好,伯梅斯特最快要到1904年3月才有档期演出。其时西贝柳斯却急需在1903年10月于赫尔辛基举行一场作品音乐会来筹款抒解财困,新完成的协奏曲正好作为压轴节目,为此便只得改邀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Helsinki Institute of Music,即现时的Sibelius Academy)任教的匈牙利小提琴家诺瓦切克(V. Nováček, 1873-1914)担任独奏。
奈何好事多磨,这场为解财困的音乐会又因种种原因,一延再延,直到1904年2月8日才在西贝柳斯自己指挥下首演。但演出并不成功,因诺瓦切克技巧尽管不错,但专长演奏室内乐,欠缺独奏家风采,加上准备时间不足,曲中不少高难度地方未能发挥出来,引来的几乎是一面倒的劣评,在交响乐创作上指导过他的乐评家弗洛汀(K.T.Flodin)更直指乐曲“很沉闷”!
首演虽失败,但技艺高超的伯梅斯特仍致函西贝柳斯,提议当年10月由他在赫尔辛基重演,认为能将该曲起死回生。奈何西贝柳斯很介意弗洛汀的批评,实时将原定要出版的乐谱原稿取回,花两年时间将乐曲修改,便婉拒伯梅斯特的好意。然而修改之事却一直未有动笔,直到1905年6月出版商要求安排他这首作品在柏林演出,他才花了一个月将乐曲进行大刀阔斧修订改写,特别是将首尾两个乐章作了大幅度删改。新版本安排于1905年10月19日由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指挥柏林宫廷乐团(Berlin Court Orchestra)演出,然而演出繁忙的伯梅斯特仍未有档期,要改由柏林宫廷乐团首席哈利日(K. Halíř, 1859-1909)担任独奏。新版首演西贝柳斯亦未能出席,热心的伯梅斯特两度与此曲无缘,有生之年亦未有演奏该曲。
无论如何,新版的演出终取得好评,翌年11月30日,美国小提琴鲍威尔(M. Powell)与纽约爱乐乐团于卡尼基音乐厅上演出;到1907年1月25日鲍威尔再与西奥多‧托马斯(Theodore Thomas)交响乐团合作演出,4月20日再度与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该曲。直到1924年,西贝柳斯才首次亲自执棒该曲,于斯德哥尔摩他的第七交响曲首演音乐会上演出。
现时在音乐会演出的新版本于1905年出版,改为题赠给当时只有十二岁的匈牙利小提琴天才维切斯 (F. Vecsey, 1893-1935),翌年这位神童便首次演出了这首高难度作品。其实,直到1991年在西贝柳斯的后人同意下,原来的版本获“解禁”,可公开演出一次及进行一次录音,大家才确认原版的独奏技术要求更高,然而修订版的独奏技术含量亦不低。
对比效果强烈浪漫
但无论是原版还是修改版,这首作品采用了“独奏家”与“乐团”对等的概念来创作,小提琴与交响乐队对比效果的强烈,可说极为罕见。独奏小提琴自始至终活跃且华丽,同时将小提琴技巧充分发挥至极限,又不失小提琴的优美旋律线条。为此,乐团的演奏也就不只是衬托,乐团和独奏小提琴家两者地位相当,互相应和,独奏的小提琴家被塑造成为一位“英雄”,带领着乐团前进。管弦乐则笼罩着一股阴暗气氛,各个乐器大都只演奏较低音域。整个作品也就展示出鲜明的粗犷音调,在首乐章中尤为突出。技巧的运用、高潮的营造、旋律和主题戏剧性的起伏、高音区的波动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质。全曲浪漫色彩浓厚,洋溢着孤高气质与北欧的抒情风味,把听众引入幻觉,隐隐约约地看见自然的景色以及古代吟游诗人的形象。
第一乐章﹕有节制的快板
第一乐章特别长大,非常充实而紧凑。乐曲开始就打破传统,在提琴奏出流露飞扬心绪,相当简洁的三小节后,便直接以独奏小提琴进入主题,以优美充满热情,但带点哀怨且宽广的第一主题旋律吸引听众。第一主题在描述芬兰土地上的森林和湖泊。经过华丽而热烈的升腾后,引入急促、简短的华彩段落(Cadenza)。接着乐团奏出非常浓烈的第二主题,以各种乐器交替演奏,不久大管的独奏,情绪变得明朗化。第二主题充满对于祖国热切的情感。独奏跟乐团经常在不同的拍子上进行,表达内心强烈挣扎。随后独奏小提琴以复音奏法,把主题重行处理。在独奏小提琴的长震音后,进入第三主题。接着以强有力的第三主题为中心,以缺堤般的猛烈乐音推上高潮。
高潮退下来后,接着的展开部安排了一段华丽长大的华彩乐段来让独奏小提琴发挥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再现部的结构较自由,音乐亦带有狂想曲风。将展示小提琴高难度技巧的华彩乐段安置于乐章的中间,像是发展部一般,连接在呈示部与再现部之间,具有承前启后作用,带有刻意展示要摆脱拘束的强烈意志。这便与一般华彩乐段安排在进行到最戏剧性的段落,奏完便进入尾声,有如是首乐章完结前的高潮的方式很不一样。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
富有诗情的浪漫乐章,三段式结构。在木管短小的引子后,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歌般优美温柔,但色彩忧郁的基本主题,在圆号和低音提琴和弦的拱托下,带有忧郁的神秘色彩,谱写的是大自然留下的遗言,或是已消逝的青春年华,又有如低诉当时芬兰的民族与国家现状,有如“暴风雨前的宁静”。这个乐章中独奏家自己拉奏的两条旋律线不在同样的拍子上,有三拍子对四拍子,十六拍子对六连音等状况出现,持续表现出一种“不安稳”状态。中间乐段由乐队开始,与基本主题具有强烈对比;最后由独奏小提琴再带回开头的情绪,最后以幽暗的铜管及定音鼓声结束。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终章的结构虽像回旋曲式,但有两个剧烈的主要主题。第一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题由第一、二小提琴与大提琴齐奏开始,乐章中缺少回旋式A B A B A中最后的部分(A),并非标准的回旋曲式。至于A B两个主题,亦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乐曲的基础节奏音型以定音鼓和低音弦乐迅速确立,随即小提琴奏出精力颇为充沛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引入,带有浓浓的乡村舞曲风格。这两个主题交替地演奏,最后乐曲在热烈激情又有盎然诗意的境界中结束。该乐章采用独特的两次并列结构作成,让人有种“紧凑与放松”的循环感。整个乐章充满活力与幽默感。音乐家托维(Donald Tovey)将此乐章形容为是“写给北极熊的波兰舞曲”(Polonaise for Polar Bears),但西贝柳斯后来却给这个乐章起了个绰号《骷髅之舞》(Danse Macadre),都很易让人再次联想到第一主题。
理查·施特劳斯
《英雄生涯》,作品40
1898年夏天,施特劳斯辞去慕尼黑歌剧院的指挥职务,跳槽柏林歌剧院,4月开始酝酿创作这首乐曲,夏天在巴伐利亚山区度假屋开始动笔,到7月18日,确定作品真正标题;对于这部交响诗,后来他虽然对罗曼·罗兰说:“不需要内容说明,只要理解它是一个英雄和敌人作战斗争就足够了”。
但在7月23日他写给出版商施皮茨韦格(Eugen Spitzweg)的信中,却曾谈到这首作品的内容:“由于我们的指挥家并不喜欢贝多芬的《英雄》,现在极少演奏这首乐曲了,为满足听众的迫切需要,我创作了一首大型音诗,题为《英雄生涯》,曲中并没有葬礼进行曲,但采用确是降E大调,而且多处出现圆号,圆号无疑是最能表现英雄主义了。”
施特劳斯这部于三十四岁动笔的作品,是否确如他事前估计在1899年元旦完成,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交响诗,题献给当年二十七岁的荷兰指挥家门盖尔贝格(Willem Mengelberg) 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Concertgebouw Orchestra),但首演面世却在法兰克福,于该年3月3日由作曲家自己执棒;美国的首演在一年后,由托马斯(Theodore Thomas)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出。
理想主义英雄画像
理查·施特劳斯这部交响诗,有人认为是作曲家本人的音乐自传,因在作品中的第五段引用了他过往作品中的很多主题。但亦有人认为他创作这部交响诗不是为了歌颂自己,而是像瓦格纳创作《名歌手》,目的是讽刺反对他的人,乐曲的中心描写和敌人战斗,并且很快战胜,也写出胜利后的振奋。曲中的英雄主角是否作曲家本人,至今仍存在不同解读,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交响诗和他其他交响诗,特别是几乎是和《英雄生涯》同期创作的《唐吉诃德》(1897-1898)相较很不一样,在选材上避免叙事性的内容,只选出英雄一生中的个别事件作为素材。英雄的奋斗,赢得成功,但亦带来评论家对他的嘲讽;他赞美妻子给他忠贞持久的支持……甚至曲中引用的片断,来自以前多部音诗,都是集中在故事情节的描述,在《英雄生涯》中这种描述却很少,只是英雄的生活态度,可说是一幅理想主义的英雄个性画像。
《唐吉诃德》的主角是把自己的力量徒劳地消耗于虚无的理想英雄主义的人物,《英雄生涯》中刻意塑造的理想主义者则是位高贵而与众不同的英雄,受到别人无理反对,理想多次破灭而感到痛苦,然而爱情给他力量,最后终获得精神上的平静。描写的是生命中内在的英雄性格,渴望通过努力达到灵魂升华的英雄主义。
编制庞大六段连奏
《英雄生涯》采用扩大的管弦乐团编制,包括短笛、三支长笛、三支双簧管、英国管、三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三支大管、低音大管、八支圆号、五支小号、三支长号、次中音和低音大号,双竖琴,大量打击乐器,和弦乐部,至少要由六十四人演奏,阵容十分庞大。
这部作品以交响曲第一乐章扩充的大型奏鸣回旋曲式写成,共分六个段落,各有标题,但原来总谱中没有注明。第一段“英雄本色主题”,和第二段“英雄的敌手——评论家”为主部主题,和第二主题;第三段“英雄的伴侣”为副部主题;第四段“英雄的战场”是发展部,并引向第一主题的再现,从第五段“英雄的业绩”开始,到第六段“英雄的遁世”,是再现部,实际却是采用主部材料变化出来的庞大尾声。
第一段:英雄本色主题
圆号和低音弦乐器开门见山地奏出降E调的庄严的英雄主题,跨越近三个八度,充满信心和活力的律动,这个英雄主题共出现四次,每一次都由圆号和低音弦乐器主奏,每次主题都有不同的变化发展,展示英雄的坚强、果断,但专横傲慢的个性,和丰富的感情及想象。最终再现辉煌英雄主题,以强大有如暴风雨般的高潮,无比炽热的感情结束。
第二段:英雄的敌手——评论家
施特劳斯嘲弄评论家的音乐,分为四个段落:敌人、英雄、两者交锋,和英雄的胜利。木管乐器高音区的尖锐刺耳声音,生动地刻画了刻薄、饶舌的敌人形象;刺耳之音使英雄感到不安;深沉、宽厚的英雄主题由低音单簧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小调奏出忧郁沉思的旋律,形成对比。接着交锋的段落,两者的音区及主题性格差异很大,壁垒分明,双方交锋,英雄胜利,但胜利的段落只有短暂的四小节,随即转入下一段,胜利欢乐还没有消失,英雄已陷入情网。
第三段:英雄的伴侣
曲中篇幅最长的一段,分为伴侣的主题、英雄和伴侣的对话、情歌的高潮和尾声。英雄自伴侣重新获得勇气,作为“伴侣”的首席小提琴手奏出高难度的独奏乐段,三个主要主题,每个都充满爱意,与美妙的华彩乐段交相辉映,华彩乐段包括琶音、滑奏、双弦或三弦,以及快速音阶经过段。总谱中加有大量文字说明来说明伴侣的情感变化:“脉脉含情的、轻佻的、温柔的……十分尖酸刻薄、懒散、很平静……愤怒、刻薄、温柔和钟情的。”伴侣激励了英雄,英雄对她的所有答句上升四度,仍由圆号、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双方对话,起初各说各,上方是独奏小提琴的华彩,英雄老是唱一个调子,伴侣的情绪则变幻不定。他起初犹豫不决,后明白示爱,激情不断高涨;乐队奏出情意绵绵的华美情歌,竖琴的滑奏,木管的颤音,圆号的和弦乐的狂喜,营造出余韵无穷的精彩爱情场景。
在主题两次呈现之间,夹杂着上一段胜利号声的余韵。在英雄与伴侣的对话中,仍可听到评论家的议论,英雄仍被困扰;伴侣的主题和英雄主题闪现,伴侣的主题激励着英雄,准备投入战斗,最后,在情歌的余音中安静结束,但远方敌人的嘲笑声仍隐约可闻。
第四段:英雄的战场
以大量不协和音写成,听来刺耳,但令人兴奋的展开部。在这一段音乐中,先前出现的各种主题材料纷现,号角音调、英雄动机、伴侣主题、胜利召唤,此起彼伏,纵横交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号召:舞台后三支小号急促的号角和弦,在远方响起,召唤出征的战斗气氛浓厚,号角和弦变化反复一次,伴侣主题出现,英雄摆脱爱情,投入战斗。
(2)战斗:全段中心,两个层次。小鼓击起冲击力的节奏,伴随中鼓、钹和大鼓的猛烈敲击,小号奏起雄壮、充满号召力的英雄主题,象征向敌人发起攻击,反复中音调升高,随后木管组奏起小鼓节奏和弦,战斗气氛更浓。伴侣主题数次出现,在尘土飞扬,刀光剑影中,英雄仍想念着增强他力量的伴侣。
(3)胜利:敌人虽然顽强反击,但英雄胜利了!乐队在最强音上全奏出第二段“英雄的敌手——评论家”中的胜利主题。并引来首次完整出现的英雄主题,雄姿勃勃,神采飞扬,显出英雄本色。
(4)尾声:英雄主题和伴侣动机结合在一起,随后平静下来,为下一段的发展作准备。
第五段:英雄的业绩
庆祝英雄胜利,获得和平的成就。新节奏的英雄主题宣告这个段落的开始,在这个有如再现部的段落中,施特劳斯将过往已出版的乐曲中,一个又一个主题的片断,与本交响诗中的主题片断,编织成天衣无缝的织体。合共摘引了九首作品中的三十一个片断,出现得最多的是交响诗《唐璜》中的主题片断,此外还有交响诗《唐吉诃德》、《贡特拉姆》、《蒂尔恶作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死与净化》的主题片断。这些主题片断结合巧妙,有时两条旋律以复调方式进行,明显清晰,有些隐约可辨,有些细读总谱才能发现……尾段中提琴、中音大号和低音单簧管奏出歌曲《暮色中的梦境》的优美旋律,与大提琴、圆号及英国管的《唐吉诃德》主题,很自然流畅地结合,既是英雄缅怀往事,亦是英雄一生成就总结。
第六段:英雄的遁世
描写战斗后,英雄完成使命,对斗争厌倦,蔑视一切,以中音大号和低音大号生硬、笨拙的动机呈现,并导入英雄主题变形的骚动段落,那是对斗争的回顾,激愤的情绪逐减弱后。接上的是在乐队宁静的和弦背景上,英国管奏出平静充满田园风味的主题,是渴望和平的柔板;但战斗的激动回忆再次搅扰英雄的情绪,直到小提琴独奏的伴侣主题出现,为英雄带来慰藉,英雄的心灵再回复平静;音乐变得和缓,随后是圆号(英雄)和小提琴(伴侣)温柔美妙的对话,弦乐快速音群和管乐震音掀起的高潮,是大自然庄严宁静中的升华,全曲随以沉静、平和的音响结束。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