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161场音乐会
乐聚星期三
从巴洛克到爵士——室内乐专场
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20:00
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
讲解:张立德(乐团定音鼓首席)、黄郁婷(乐团长笛副首席)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室内乐组合
尼克·伍德
《定音鼓领奏与铜管乐队的礼赞》(中国首演)
小号:李广团、胡剑
长号:雷震、孙玉树
定音鼓:张立德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C大调长笛奏鸣曲,BWV 1033
1.行板-急板
2.快板
3.柔板
4.小步舞曲I&II
长笛:黄郁婷
竖琴:胡利安·卡德纳斯
加布里埃尔·福雷
摇篮曲,作品16
长笛:黄郁婷
竖琴:胡利安·卡德纳斯
卡米尔·圣-桑
降D大调浪漫曲,作品37
长笛:黄郁婷
竖琴:胡利安·卡德纳斯
克劳德·柏林
长笛与爵士钢琴三重奏第一、二组曲 (选段)
1.巴洛克与蓝调
2.爱尔兰人
3.漂泊者
长笛:周炎
钢琴:丁嘉滢(特邀)
低音提琴:孟梁
打击乐:张立德
肯吉·班奇
钢琴三重奏与打击乐协奏曲(中国首演)
小提琴:罗菁
大提琴:于萍
钢琴:丁嘉滢(特邀)
打击乐:张立德、谢宜倩
尼克·伍德
《定音鼓领奏与铜管乐队的礼赞》(中国首演)
《定音鼓领奏与铜管乐队的礼赞》是荷兰著名定音鼓演奏家兼作曲家Nick Woud(尼克·伍德)创作的一部独特作品,其编制为定音鼓独奏搭配两支小号、一支中音长号和一支低音长号。全曲通过定音鼓低沉有力的音色与铜管乐器明亮穿透的音质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展现了器乐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乐曲伊始,定音鼓以简洁有力的节拍拉开序幕,其稳健的节奏为后续音乐奠定了基础;紧接着,铜管乐器以饱满而热情的旋律加入,使整体音响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活力。Nick Woud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打破传统乐器固定功能的界限,他赋予定音鼓不仅仅是节奏支撑的角色,而是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独奏线条展现深邃情感,同时利用铜管乐器的丰富色彩营造出一层层交织的音响纹理。整个作品在严谨的结构中融入了大量古典时期旋律的元素,要求演奏者在精确执行谱面节奏的同时,也能自由发挥,捕捉住那稍纵即逝的音乐灵感。乐曲不仅充满了力度与激情,还散发出一种探索精神的独特气质,在音符间诉说内心深处的坚韧。《定音鼓领奏与铜管乐队的礼赞》正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节奏与旋律交织中呈现出独特魅力,成为Nick Woud艺术探索的重要里程碑。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C大调长笛奏鸣曲,BWV 1033
《C大调长笛奏鸣曲》是一首四个乐章组成的长笛奏鸣曲,据普遍流传是Johann Sebastian Bach(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写于1731年的作品,由他的儿子Carl Phillip Emanuel Bach(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手抄。但是有许多巴赫的研究学者认为作者另有其人,甚至每个乐章都出自不同人之手。此曲四个乐章分别为行板-急板、快板、柔板、小步舞曲。谱上通奏低音的部分可以被钢琴、古钢琴、羽管键琴、大提琴、管风琴或是竖琴等可以演奏出和声的乐器担任。演奏者可以根据谱上的和声自由处理音高与节奏,这使得演奏者有机会展现自我风格和对音乐的理解。
加布里埃尔·福雷
《摇篮曲》,作品16 《摇篮曲》(小提琴与钢琴版)是Gabriel Fauré(加布里埃尔·福雷) 写于1879年的作品。首演是隔年1880由小提琴家Ovide Musin(奥维德·慕欣)担任独奏,作曲家Fauré本人弹的钢琴伴奏。 后来改编成不同的乐器版本。
Berceuse意思是摇篮曲,一般是68拍子、调性单纯,基本在主调和属调上变化、音量弱等特征。为的是使孩子入睡。另一个摇篮曲的特色是,多为降记号的乐曲,例如肖邦、李斯特等谱写的著名摇篮曲均为降D调。
尽管Fauré没有非常看重这个小品,仍然无法阻挡这首曲子的收欢迎程度,从知名小提琴大师如Eugène Ysaÿe(欧仁·伊萨伊)、Yehudi Menuhin(耶胡迪·梅纽因)到咖啡馆演奏者都青睐有加。以至于Fauré在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沙龙音乐作曲家。
值得一提的是,Fauré还有一首摇篮曲收录在洋娃娃组曲里,但是两首曲子并无关联。
卡米尔·圣-桑
降D大调浪漫曲,作品37
《降D大调浪漫曲》 写于1871年,并于同年在德国巴登巴登首演。巴黎的首演则是由著名长笛大师Paul Taffanel(保罗·塔法内尔) 担任,他对表演推广此作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圣-桑写过6首浪漫曲,同样知名的编号36是圆号与钢琴的作品。浪漫曲这种曲式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西班牙叙事民谣,但不限定于歌曲,也包含器乐曲。牛津音乐词典定义浪漫曲为:通常意味着一种特别个人或是温柔的品质。
克劳德·柏林
长笛与爵士钢琴三重奏组曲 (选段)
Claude Bolling(克劳德·柏林)的《长笛与爵士钢琴三重奏组曲》自1973年首发以来,便成为跨界音乐的经典之作,其创作理念在于将古典风格与现代爵士蓝调巧妙融合。第一组曲共包含七个乐章,第二组曲包含8个乐章,其中“Baroque and Blue(巴洛克与蓝调)”、“Irlandaise(爱尔兰人)”与“Vagabonde(漂泊者)”三段尤为引人注目。“Baroque and Blue(巴洛克与蓝调)”作为全曲开篇乐章,作曲家在这里借鉴了巴洛克时期对位法和装饰技巧,同时注入蓝调特有的律动与即兴感。长笛与爵士钢琴三重奏之间的交织,既呈现出古典音乐的典雅与严谨,又散发出现代爵士的随性与热情,形成一幅时空交错的音乐画卷。接下来的“Irlandaise(爱尔兰人)”乐章,正如其名称所示,浓郁的爱尔兰风情扑面而来。乐章旋律简洁流畅、节奏轻快明朗,仿佛描绘出爱尔兰乡村绿野间自由奔放、质朴动人的民谣情怀。而“Vagabonde”则选自Bolling后期创作的《长笛与爵士钢琴三重奏第二组曲》,其标题意为“漂泊者”。这一乐章以悠长流畅的旋律和轻盈自在的节奏为特点,音乐中透露出一种既洒脱又略带感伤的旅途情绪,仿佛在诉说着流浪者漫漫旅途中的孤寂与追寻。Bolling凭借对古典、民谣与爵士三种风格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三段乐章向听众展现了一幅多层次、多色彩的音乐图景,每一乐章都独具风格,共同构成了他跨界创作的经典范例。
肯吉·班奇
钢琴三重奏与打击乐协奏曲(中国首演)
《钢琴三重奏与打击乐协奏曲》是美国作曲家Kenji Bunch(肯吉·班奇)于1996年创作,并在1998年经过修订定型的一部独具匠心的室内乐作品。编制上采用传统钢琴三重奏(即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加上两位打击乐演奏者的组合,这种配置既保留了室内乐精致对话的传统魅力,又通过打击乐器丰富的音色和多变的节奏为作品注入了现代音乐的活力。乐曲伊始,旋律线条清晰而富有感染力,两位打击乐手以精准有力的击打进入,不仅强化了节奏感,同时通过多样的打击音色为乐曲构建了层次分明的音响背景。Bunch在此作中巧妙地将古典对位技法与现代即兴元素相融合,时而通过温柔的和声铺陈情感,时而借助打击乐的冲击制造戏剧张力,使整部协奏曲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找到了平衡。作品的结构安排紧凑而富有变化,既有温情脉脉的抒情段落,也不乏激昂热烈的节奏爆发,仿佛讲述了一段情感跌宕、由内而外爆发的故事。两位打击乐手在演奏过程中不仅需要严密把控节奏,还必须与弦乐和钢琴形成默契的对话,共同营造出那种既古典又充满现代律动的音乐氛围。正是这种跨界融合与层次丰富的表现手法,使得Bunch的这部作品成为当代室内乐领域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典范,也为听众带来一场既传统又现代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