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中充满清新春天气息和对生活的赞美;《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处处洋溢着典雅与优美且富有变化,这是在贝多芬经历痛苦斗争之后换来的快乐;虽然都身处于逆境,经历坎坷,莫扎特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纯美快乐的感觉,莫扎特《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将两件独奏乐器的特性以音乐对话的方式来表现,大大增加两者的互动效果,加深了音乐的整体深度,原版本是由小提琴与中提琴演奏,本场音乐会上演的是小提琴和大提琴版本。

  • 时间:2024-06-14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880/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2083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17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4.6.14(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小提琴:奥古斯丁·杜梅
大提琴:王健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F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作品50

小提琴:奥古斯丁·杜梅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 364(小提琴与大提琴版)
1.庄严的快板
2.行板
3.急板

小提琴:奥古斯丁·杜梅
大提琴:王健

—— 中 场 休 息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0
1.柔板-活泼的快板
2.柔板
3.活泼的快板
4.从容的快板

导赏

贝多芬
F 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作品 50
贝多芬一共为小提琴与乐队写作了两首浪漫曲,其中1798年创作的《F大调浪漫曲》稍早完成,不过由于出版时间在后,如今被称作《第二浪漫曲》。两首乐曲都是题献给当时维也纳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伊格纳兹·舒潘齐格,他是贝多芬的挚友,也是音乐史上最早的职业室内乐组合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的创建者,这支组合首演了许多部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尽管贝多芬最早是以钢琴家的身份在乐坛亮相,他其实自幼接受了系统的小提琴训练,作为音乐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波恩的歌剧院与教堂乐队里演奏中提琴。虽然在移居维也纳之后不再自己演奏弦乐器,但由于与舒潘齐格的友谊,他得以为小提琴写作协奏曲、两部浪漫曲以及一系列的弦乐四重奏。

在古典主义末期,“浪漫曲”作为体裁名称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如贝多芬的小提琴浪漫曲那样,通常这种作品篇幅较短,但比艺术歌曲要更长,能表达相对复杂的情感,通常都是慢速的、有歌唱性的旋律,此外再稍微加入一些炫技成分。贝多芬的两首小提琴浪漫曲就都符合以上所说的特点。

早在波恩时期,贝多芬就曾经尝试创作一首《C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作曲家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两首浪漫曲的其中之一有可能脱胎自这首未完成的乐曲的第二乐章,它们都是回旋曲式,只不过比起《G大调浪漫曲》那由小提琴独奏开启的相对深沉的引子,《F大调浪漫曲》从一开始就甜美如歌,在管弦乐队轻柔的伴奏之下,小提琴的旋律瞬间就让听众理解乐曲名字里的“浪漫”所指为何:它可以是像直观感受的那样描写爱情,亦或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与诗歌的内涵。乐曲完美平衡着庄重与感伤的情绪,作为音乐史上首屈一指的变奏曲大师,贝多芬通过对主题素材的精妙处理,使得每次主题的出现都为情感添加更多内涵,让这首只有数分钟长的乐曲有了包罗万象的感觉。

撰文:徐尧

莫扎特: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小提琴与大提琴版)
莫扎特1777-1778年间,前赴巴黎旅游,这次曼海姆、巴黎的旅程令他获益良多,也启发他对曲体的重新认识,这首《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可说是莫扎特“独一无二”的作品,就是旅程归来后,约经过半年时间,于1779年夏天写成,是他担任萨尔茨堡宫廷乐团乐正时的作品,显然受了当时欧洲最负盛名的高水平曼海姆乐团和乐风影响,第一乐章主题便具有曼海姆乐派作曲家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 1745-1801)的影子。

对中提琴的迷醉
莫扎特这首交响协奏曲,从形式到内容的设计,都可说是匠心独运,将小提琴和中提琴这两件提琴乐器的特性充分发挥,展现出莫扎特音乐于优美中隐含着感伤阴影的艺术特性,亦让他这部作品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伟大经典。

莫扎特擅奏键盘乐器,对小提琴造诣亦深,写作这首作品时,对演奏中提琴更是迷醉,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虽没有中提琴独奏曲,但除了这首交响协奏曲,他还有两首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K.423和K.424)。他创作这首交响协奏曲时,亦很有创意地让中、小提琴以音乐对话的方式来表现,大大增加两件独奏乐器的互动效果,加深了音乐的整体深度。

深明中提琴和小提琴一齐合作时,按乐器本身性能,只能退居第二位。为此,为了音响、音色上的需要,莫扎特便特意将中提琴独奏的分谱以D大调写成,让独奏的中提琴先将定弦全部调高半音,再以D大调之记谱演奏,乐队以降E大调演奏时,中提琴不仅能与其他乐器的音色融合,加以中提琴之琴弦张力增加,乐器发出较明亮音色,近于小提琴,亦增强了中提琴的表现力。这是一种特别的尝试,但是现在的演奏者多不再采用这种方式演奏,而是直接拉奏降E大调。此外,在这首协奏曲中莫扎特还亲自写下了华彩部分,使得音乐的呈现更为完整。

莫扎特以D大调写成中提琴分谱,有意让中提琴在运指上较易发出更丰盈的音质,还有一重考虑,是让音色较朴厚的中提琴,得以与小提琴分庭抗礼,利用华丽开扬的小提琴音色,与深沉平稳的中提琴色彩,将两种不同色调的乐器声音,巧妙地表现出华丽当中总带一点阴影的莫扎特的艺术特性,这正是莫扎特追求纯净音乐之美的特色所在。

本场音乐会用大提琴代替中提琴演绎《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由于中提琴的音高比大提琴高出一个八度,大提琴在演奏这部作品时需要完全用中提琴的音高进行演奏,这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精彩碰撞也为这部经典作品注入了全新活力。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奏鸣曲式
风格雄伟,乐曲开始有如交响曲同样的形式,响亮的和弦很能实时将人的主意力吸引着。无论独奏还是乐队部分都写得很丰富,兼具交响曲与协奏曲的特性及风格,开始一大段合奏后,独奏小提琴与中提琴在管弦乐的声响中,以齐奏形式进入,亮丽的开头以八度音展开,然后展开充实对话,既有沉思,亦有较富戏剧性部分。在圆号与双簧管出现后,乐曲推向一个典型的曼海姆式渐强高潮,乐章终结前,两件独奏乐器的华彩乐段,很是吸引。

第二乐章:行板、奏鸣曲式
音色情调灰暗、伤感、抒情的慢板音乐。两件独奏乐器以集乐章开始时的主题对答地将乐曲扩充发展,美丽动人心弦,是优美而令人难忘的音乐。但一如莫扎特很多优美动人的音乐,在音乐里总会带着一点儿感伤,这个乐章同样可以感受得到,那可是他当时现实生活的悲情境遇的自然流露呀。

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
全曲最简短的终章,以轻快舞曲表达莫扎特独特的回旋曲风格,开头的回旋曲主题重现两次。独奏小提琴与中提琴以快速节奏推进,成就此一连绵不断,令人精神振奋的回旋曲乐章。曲中旋律明快,圆号和双簧管都有表演机会。乐队齐奏轻快活泼,两件独奏乐器,你追我逐,活力充沛,在音色上的强烈对比,明确诉说他们担任主角。在独奏部分出现后,简短的管弦乐齐奏,富有光彩、明亮地将全曲终结。

撰文:周凡夫

贝多芬
降 B 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 60
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06年,翌年3月7日在作曲家的贵族资助人之一洛布科维茨亲王的维也纳府邸中首演。与这部交响曲在同一年问世的还有贝多芬的几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第四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题献给拉祖莫夫斯基的三部弦乐四重奏。这时的贝多芬已进入他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呈现出一种新的宽广、温暖的抒情性,在结构上也更加宏伟。《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所运用的乐队规模属于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最小的——长笛1支,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和小号各2支,定音鼓以及常规的弦乐组,几乎完全遵循了由海顿、莫扎特奠定的十八世纪传统,但贝多芬通过这些乐器展现出的力量、气势、光彩和音乐规模是非凡的。

对于这部交响曲,历代评论家和听众有着不同的见解。舒曼将它比作“玉立于两个北方巨人间的希腊少女”,未免忽视了作品中粗犷有力的方面,包括引子里令人瞩目的阴郁色彩。而传统的阐释常常以贝多芬的英雄精神作为理解音乐的线索,认为这部轻快、明朗的交响曲是在“用浪漫的手法反映英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如今看来,这种说法不免多少带有庸俗社会学阐释的痕迹,而且将音乐完全当作作曲家个人内心世界的宣泄,以这种认知去认识贝多芬这位古典作曲家尤其是他的《第四交响曲》,难免会带来理解上的局限和迷失。贝多芬虽以《英雄交响曲》赞美英雄的精神和业绩,但他并非那种时时以英雄自居的自大狂,他并未像评论家们诟病某些浪漫主义作曲家时所说的那样,让作品中的每一个乐句都“喘着英雄主义的粗气”,他自然也不会希望后世的人们循着他的每一部作品体验英雄的心路历程。法国作家莫里亚克曾指出,作家笔下的人物,“不管是变了形也好,移植的也好,每一个都代表着某些状态、倾向、习性,最好的、最坏的,上天的、下界的”,音乐也是如此,伟大作曲家笔下的音乐首先是杰出的音乐创造,是卓越的声音艺术,而它反映的是人的精神乃至整个生存状态——不仅是英雄的,也包括有着健康人性的凡夫俗子的;不仅有崇高情愫,也有恣意狂欢,就像我们在贝多芬这部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一个乐章里将要听到的。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以一段缓慢的柔板引子开始。这种形式的引子不仅是十八世纪交响曲创作传统的体现,是交响曲惯有的开场白,更重要的是,就像作曲家在他的第一和第二交响曲中一样,它是第一乐章以至整部交响曲力量的孕育。所不同的是,这部交响曲的引子有着更微妙、复杂的色调变化,而且从起奏的弦乐拨弦开始即为某种特殊的浪漫神秘气氛所笼罩。在木管乐器的降B持续音背景上,弦乐奏出一个蜿蜒起伏的旋律,逐渐将调性推向晦暗不明的降B小调。开头的拨弦又出现了,此时木管的降B持续音改变了和声的功能,音乐色彩更加暗淡。但这黑暗中开始出现光明与力量的萌动,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一连串灿烂的F大调和弦不可遏制地冲破阴霾,导致乐队以雄浑的全奏爆发——这是精神的解脱和狂欢,是生命力的显现和释放。由此进入了这一乐章的主体部分“活泼的快板”,两个相继呈现的主题均有着舞曲式的活泼欢快,其中的第二主题突出了大管、双簧管和长笛之间的对话感。在这两个主题之外还有丰富的旋律,它们同主题的交替、发展构成了这个规模宏伟、对比强烈的奏鸣曲式乐章。

第二乐章:柔板
在结构上介于通常的奏鸣曲式与省去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之间,后者是莫扎特在慢乐章里喜欢采用的曲式,他通过这种结构而获得奏鸣曲式的丰富和对比,同时避免了展开部的冲突与动荡不宁。对于贝多芬而言,虽然省去了展开部,这一乐章里仍潜藏着精神世界的戏剧性,尽管先后出现的两个主题都充满夜曲的浪漫氛围,令听者如同置身于明净的暮色中。这在降E大调上由固定音型引出的第一主题中尤为明显,而第二主题由于单簧管的柔和音色愈显亲切、温暖。在呈示部之后,代替传统的展开部的是开头主题的再现,不过此时它经过了精致的装饰。随着主题的反复出现,宁静的夜曲氛围也一再回到这个乐章中。结尾时出现了一个别致的小华彩乐段,这当然不是协奏曲中那种由演奏者即兴发挥的华彩乐段,而是作曲家事先写定的具有华彩乐段性质的段落,圆号、小提琴、单簧管和长笛轮流加入到这段充满即兴和幻想色彩的音乐中,最后在定音鼓遥远的回声中归于沉寂。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是一首粗朴有力的谐谑曲。贝多芬从《第二交响曲》开始即以谐谑曲代替传统的小步舞曲作为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并且在第三(《英雄》)交响曲中使这一音乐体裁更加成熟和富有表现力,在《第四交响曲》中,他进一步扩大了谐谑曲乐章的份量和规模,在结构上将以前的三部曲式即ABA的结构变为ABABA结构,这意味着乐章的中部(通常所说的“三声中部”)和最后部分重复演奏。这种做法基本贯穿于贝多芬日后的交响曲及室内乐谐谑曲乐章,使这个在以前的交响曲中只是作为过渡的舞曲乐章增加了长度和内涵。这个乐章的主题充满植根于民间舞蹈音乐的热情和活力,尤其是中部更具有奥地利民间音乐语汇的特征。贝多芬以这种健康有力的音乐取代了小步舞曲的宫廷风范,传达出新时代的声音。

第四乐章:从容的快板
在精神上同贝多芬的大多数交响曲的末乐章一脉相承,是音符和生命力狂欢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这在乐章开始主要由第一小提琴演奏的主题中即显现出来。这是湍急的十六分音符妙趣横生的表演,它虽然被几声强有力的乐队全奏粗鲁地打断,但它的类似“无穷动”般的动力感顽强地保持着,并奇妙地衍生出一个新的过渡主题,它的前半句多像街头醉汉随口哼出的流行小调。乐队的一段狂热喧嚣过后,第二主题出现了,双簧管和长笛的柔美音色和起伏多姿的旋律带来了清新气象,但这温柔的抒情即被富有戏剧性的激烈对话打断。在高潮迭起的音乐进行中,“无穷动”式的活力、幽默的嬉戏感以及瞬间的抒情此消彼长,融汇交织,直到全曲的尾声。在短暂的停顿后,乐队的低音区出现了忙忙碌碌、含混不清的絮语,那支好似街头小调的旋律悠然响起,但不久就被乐队打断。“无穷动”主题改头换面地登场了,此时的它被拉长、放慢,昔日的“无穷动”一变而为缓慢的爬行,原来的兴高采烈成了故作感伤的叹息,似乎久已不耐烦的乐队以旋风般的下行音阶和强奏和弦作为回敬,并以此响亮有力地结束了整部交响曲。

撰文: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