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22-09-09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860/680/480/380/280/180/80
曲目

广州交响乐团成立65周年暨2022/2023音乐季开幕音乐会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22.9.9(星期五)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指挥:余隆
二胡:陆轶文
中提琴:梅第扬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周天
*《都会》(广州交响乐团委约,世界首演)

陈其钢
*二胡协奏曲《悲喜同源》(广州交响乐团委约,世界首演)

二胡:陆轶文

—— 中 场 休 息 ——

爱德华·埃尔加
D大调《威风凛凛》进行曲,作品39第1首

爱德华·埃尔加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85(中提琴版)
1.柔板-中板
2.慢板-很快的快板
3.柔板
4.快板-中板-快板但不过分快

中提琴:梅第扬

*为广州交响乐团成立65周年而作

导赏

【上半场的音乐】

周天:《都会》
“南越千年事,兴怀一旦来。歌钟非旧俗,烟月有层台…”
——《广州试越台怀古》

作品从黄滔的诗中有感而发,力图用五音繁会的交响音乐语言来展现一个千年都会的调性:繁华与市井并存,古旧与现代交织;它既有热闹、喧嚣的一面,也有轻盈、恬静的一面。当我们听到乐曲里中国民族音调与现代和声、爵士节拍的结合时,我们是否也听到了一个千年都会的声音?

《都会》由广州交响乐团委约,为其建团65周年创作。

华裔作曲家周天1981年生于杭州,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柯蒂斯音乐学院(学士)、茱莉亚音乐学院(硕士)、南加州大学(博士),师从著名作曲家珍妮佛·夕格顿和克里斯托弗·劳斯。2018年,他凭借《乐队协奏曲》获第60届格莱美奖“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奖”提名,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2019-2020乐季任上海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2019年获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奖。现任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与他合作的知名音乐家和乐团包括:梵志登、王羽佳、余隆、王健、路易·朗格莱、纽约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马勒室内乐团、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墨尔本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爱乐乐团、香缇克利尔合唱团等。《华尔街日报》称“周先生的管弦乐作品完成了两件重要的事情:它们提醒我们如何从从前到达现在,并通过向那些可能已经被遗忘的贡献者致敬来延续历史。”

撰文:周 天

陈其钢:二胡协奏曲《悲喜同源》
《悲喜同源》最初是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缘起于2013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2014年便将这部作品的委约工作落实,参与委约的包括中国、美国与澳大利亚音乐机构。又是两年过去,2016年,陈其钢终于有时间着手构思这部为小提琴与乐队而写的作品;2017年秋季于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独奏家为俄国大师马克西姆·文格洛夫),作品亦被选为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大赛的中国指定作品。

《悲喜同源》想要传达的情感,相当复杂和耐人寻味。从标题上看,这是一部从人生感悟中获取灵感之作。2012年,陈其钢29岁的爱子陈雨黎在瑞士苏黎世不幸因车祸去世。据作曲家回忆,那阵子他每天都在哭泣中度日。曾经历人生众多辉煌时刻,也曾感受到丧子之痛,对悲喜均有着切身体验的陈其钢,用半年时间酝酿、花了七个月创作,最终完成这部20多分钟的心血之作。

《悲喜同源》主题取材自古琴曲《阳关三叠》,那是陈其钢自年轻时就喜爱的音调。《阳关三叠》曲谱依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就,王维的这首诗里除了有永别时的悲伤,亦有奔向未知前路时的憧憬与喜悦,和陈其钢在《悲喜同源》中反复思量的命题异曲同工。在写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陈其钢也逐渐明了,人生的悲喜是同源的。无论是大悲还是大喜,都属于人间的大爱。“当你心里有一种感觉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这个出口去抒发,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感到很幸运。”

整部作品一气呵成,大小段落一波接一波,让观众领会到悲喜之间微妙的情感。稍带有五音调性的主旋律打从一开始就由小提琴带出,乐队伴奏音色细腻,华彩末段更加上黑管(正是作曲家自己吹奏的乐器)与小提琴二重奏,就像父子两人平和地对话一样。作曲家本人在访谈中也说过,悲中有喜,喜中有悲,阴阳相生相克影响万物,得与失终得找到平衡。

尽管作曲家十分欣赏小提琴这个西方乐器音色既光滑又嘹亮,他乐意把独奏部分改编为二胡演奏,让广州交响乐团作世界首演并录制唱片。中国年青二胡演奏家陆轶文负责独奏,她不只拉奏一把二胡,演奏期间不时换上低音二胡,让独奏乐器的音域扩展至低音G,与小提琴的最低音相若。二胡的音色要比小提琴更沧桑,更古朴。因为弓毛被置于双弦之中拉奏,不少小提琴技巧,如跳弓,琶音或音程大起大落在技术上需要调整,但乐器所表达的感情同样丰富。二胡版本或者要比小提琴原版更能够呈现这首西方当代音乐杰作里深藏的中华文化渊源。

撰文:李正欣

【下半场的音乐】

爱德华·埃尔加:D大调《威风凛凛》进行曲,作品39第1首
《威风凛凛》进行曲是埃尔加在1901至1930年间完成的五首短小进行曲,每首演出时间约为五分钟。前四首写于1901-1907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完成,第五首C大调于1930年才完成。其实还有第六首G小调,到作曲家逝世后,只留下未完成的草稿,后来于2005-06年间才由英国作曲家安东尼‧佩恩(Anthony Payne, 1936-2021)将之完成。

《威风凛凛》(POMP AND CIRCUMSTANCE,亦可译为“威仪堂堂”)的标题来自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奥塞罗》( Othello)的第三幕台词:“Pride, 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glorious war!”,内容当然和莎翁这部剧作无关。 不过,作曲家却在第一首总谱上写下了英国诗人泰布利(Tabley)的一首诗作《光荣进行曲》( The March of Glory)的诗句,作为整套作品的按语,作用只在于增添这些进行曲的浪漫色彩。

这些进行曲以第一首写得最成功,也最流行。各首进行曲都题赠给和作曲家具有特别关系的人士,第一首总谱上的题献是“献给我的朋友阿尔弗雷德·E·罗德沃尔德(Alfred E. Rodewald )和利物浦管弦乐团的成员们。”后者也就是该曲于1901年10月19日由作曲家指挥在利物浦首演时的乐队。

该曲的编制在标准的双管乐队所用的乐器外,加强了铜管乐组,圆号用上四支,小号、短号各两支,长号三支、还有大号。此外还有双竖琴、管风琴、和大量打击乐器。乐曲以一个短小引子开始,接着华丽而威风凛凛的主部主题强有力地由弦乐组奏出。柔和且速度放慢的中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照;其后,主部主题与中段主题相继再现,只是中段主题在整个乐队奏出的节奏型强调下,音响增强,变得更为宽广。最后回到主部主题加快速度地结束。

该曲中段的民谣风旋律极为动听,1902年英国诗人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 1862-1925),将之填上歌词,埃尔加将之写成独立的抒情歌曲《希望和光荣的国土》(Land of Hope and Glory),后来英王爱德华七世( Edward VII)并将之用作《加冕颂》,便让这段旋律更为流行,与《天佑我王》一样成为英国最具象征性的歌曲。直到今日,甚至在很多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的毕业典礼上,仍用上这段音乐。就此而言,这首进行曲可以说仍发挥着曾号称是“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岁月余晖的作用。

爱德华·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85 (中提琴版)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创作的最后一部大型器乐作品。这部作品的创作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1919年间,面对满目疮痍的战后景象;同时,1918年埃尔加亦在伦敦进行了一次对一位六十一岁病人来说,是颇为危险的割除扁桃腺手术。这些内外因素,都让埃尔加怀着惆怅而愤懑的心情与怀旧的情思,为那一去不复返的战前年代唱起挽歌。埃尔加完成这首协奏曲后的第二年,太太病逝,为他带来重大打击,此后直至他去世的十多年间,几乎完全失去创作动力。

首演失败亲切怀旧
这首协奏曲安排在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1919–1920乐季的开幕音乐会(1919年10月27日),于伦敦皇后音乐厅首演,由英国大提琴家费利克斯·萨尔蒙德(Felix Salmond, 1888-1952)担任独奏,埃尔加亲自指挥,但因演奏其他曲目的另一位指挥家耗用了大部份排练时间,以致排练不足而失败,首演后一年多内都没有机会再在伦敦演出。但是好作品难以埋没,伟大的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演奏该曲后,又于1945年和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BBC Symphony Orchestra)将之录制成唱片,这部作品的重要性才开始被世人认识。1965年英国天才大提琴家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和伦敦交响乐团录音,推出该曲的首张立体声唱片,成为古典乐坛上的畅销产品后,这首协奏曲就更成为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了。

这是埃尔加继小提琴协奏曲后创作的第二部协奏曲,而埃尔加仅有的几部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包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和一部钢琴五重奏,都写于1918年,因此也就很自然地将室内乐的精神和特色,都带入了大提琴协奏曲中,乐曲中的亲切感与怀旧之情,便很有室内乐的精致感觉。

配器巧妙突出独奏
大提琴的声音很容易为大乐队的声音淹没,埃尔加在配器时便刻意将乐队的全部威力留待全奏中才发挥,大提琴独奏时,乐队配器总是轻巧得足以让大提琴从容不迫地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大提琴的各种性能。

有人认为这首协奏曲是埃尔加的战争安魂曲,但如果说这是为悼念战场上的死难者,还不如说是在一种生活方式的毁灭后,带来的愤懑心情创作出来的作品。埃尔加本人便曾表示,这部作品是“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对生活的态度就像一个盛年已过,不堪回首的老人,这种怀旧情绪在这首作品的慢乐章和末乐章结束前那段美妙无比,表情丰富的悲哀而缓慢的音乐中达到高峰。更有人认为这段音乐虚无主义色彩强烈,在埃尔加的音乐中无法比拟。

全曲结构四个乐章,第一、二乐章连续演奏,第三、四乐章亦不间断,全曲便仿如分成两大部份。第一乐章“柔板”,开始时独奏大提琴几个雄壮的和弦引子,便带有一种独特的戏剧性色彩,在第二、第三乐章中以变化形式再现。这个引子直接渗入第一乐章的主题,一个忧郁摇曳不定的戏剧性曲调,先由小提琴演奏,不久后被独奏大提琴接替。这一乐章的曲式十分简单﹕第一主题经独奏和乐队“对话”后,中段以小调进入,很快转入大调;中段结束后,将首段以压缩的形式重现,随即不间断地进入第二乐章“慢板-很快的快板”,慢板引子含有上一乐章戏剧性主题和此乐章主题的一些影子,整个乐章富有强烈戏剧性对比的情感,供大提琴尽情发挥快速的经过句技巧,还有一段短小的华彩式独奏,最后以一段快速及有力的和弦结束。

接下来的第三乐章“柔板”开始和结束都是轻逸的诗意性主题,第二主题带来沉重感觉,和苦笑般的幽默;不过,轻逸的诗意性音乐很快就回来,独奏大提琴连绵不断地拉着一个悠长的曲调,简单的乐思让人印象深刻。不间断地进入的末乐章“慢板-快板”,回旋曲主题出现前,先有一段华彩,其素材和回旋曲主题有关。回旋曲主题带有喧嚷和动力感的节奏,情绪颇为复杂,听来是欢快的节奏,但却饱含着悲愤。最后速度改变,一个新的深刻而富有表情变化的强烈主题出现,怀旧的情绪发展到高潮,接下来是慢乐章旋律的部份重现。悬念式的休止后,大提琴奏出全曲开始时的戏剧性主题后,独奏和乐队仿如是迅速煞停般,全力地将演奏时间长约四十分钟的全曲结束。

中提琴版由英国伟大的中提琴家莱昂内尔·特蒂斯(Lionel Tertis)改编。最初,他本想请埃尔加为他创作一首新作品。但是一战后生活的困境给埃尔加带来的打击,使他失去了创作的动力。于是,特蒂斯便尝试着把这部作品改编成中提琴版。改编完成后,埃尔加本人很满意,便亲自指挥。

本场音乐会上演的是由莱昂内尔·特蒂斯改编的中提琴版本。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