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时间:2019-03-23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680/380/280/180/80
曲目

自1998年5月音乐季设立以来第1638场音乐会

乐季音乐会 10: 小提琴特辑3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2019.3.23(星期六)20:00
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
指挥:余隆
小提琴: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
演 奏:广州交响乐团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
1.中庸的快板
2.很流动的行板
3.充分强调的快板
小提琴: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

—— 中 场 休 息 ——

埃克托·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作品14
1.梦幻与热情
2.舞会
3.田野景色
4.赴刑进行曲
5.妖魔夜宴之梦

导赏

俄式气质 法式梦幻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在法国开始酝酿,在不同国家完成,刻意在音乐效果和手法上都不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但仍能明显地让人感受到俄罗斯的民族气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宣泄他个人对爱情的狂热、绝望和梦幻,带有浓厚的法国浪漫色彩,同时更充满至今仍让人感到无比新鲜的音响。两部经典正好映照出俄罗斯和法兰西两个民族的不同特性。而《幻想》交响曲亦正好是向为音乐世界增添上灿烂色彩的柏辽兹逝世150年的最佳致意作品。

〔上半场的音乐〕

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35年,正好和他动笔创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相距二十年(该曲因种种原因被搁置到1923年才脱稿首演)。这首协奏曲在法国开始酝酿,原打算写成一首乐队伴奏的音乐会奏鸣曲,其时法国小提琴家罗伯特·索顿斯 (Robert Soetens, 1897-1997)要求他写作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他便改变主意。

1935年12月1日,索顿斯在艾博斯(Enrique Fernández Arbós, 1863-1939)指挥马德理交响乐团下,世界首演了这部作品。首演后的一年内由他拥有“独家”演出的权利;不过,一年后索顿斯继续将这部作品介绍到世界各地,直到1972年的南非首演,当年他已七十五岁高龄。(索顿斯九十五岁时仍公开演出,1997年逝世时刚一百岁)。

这首协奏曲初演后,翌年便在莫斯科演出。1937年著名小提琴家海费兹演奏后非常喜欢,认为堪与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和埃尔加的同类作品相媲美。

俄罗斯的民族气质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这部作品时,刻意在音乐效果和手法上都不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他在《自传》中说﹕“这首协奏曲,在不同国家完成,反映我流徙无定的音乐生活,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巴黎,第二乐章的第二主题在沃龙涅什( Voronezh),配器在巴库(Baku)完成,第一次演出在马德里。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相比,严肃得多,更富于哲理性,音色与和声没有那么刺耳,更为练达、沉着、更多的是音响色彩的轻柔变换。风格更偏重于室内乐,技巧性的笔法有限,独特的炫技发明很少。”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前两个乐章分别是深刻的沉思和浪漫的激情,最后是色彩缤纷的舞蹈性进行和热烈的节日欢乐的终章。乐队是典型的双管编制,规模比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稍小;三个乐章全采用传统结构,奏鸣曲形式快板(第一乐章)、复三部曲式(第二乐章)和回旋奏鸣曲形式(终章)。这首协奏曲,可以明显感到俄罗斯的民族气质。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首乐章的小提琴独奏主题,有如俄罗斯悠缓歌曲的忧郁曲调,节奏独特,有时抑闷不乐和充满浪漫幻想和不满,调性明朗,使人联想到俄罗斯宽阔的草原和积雪的景象。第二主题,同样是抒情性,但气质和形象不同,经常交织着半音进行,气息宽广,传达出类似《罗密欧和朱丽叶》爱情主题的浪漫兴奋心情。
发展部中两个主题得到发挥,都有实质上的变化,没有了纯朴和歌唱性,色彩变换了,强调有力的节奏,带有诙谐性,俄罗斯民间神话色彩。发展部结束处,独奏小提琴的音型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三角琴的音响。经过复杂的技巧性发展后,两个抒情主题在再现部中重现,越加富有魅力,更温柔感人。由第二主题主导,变得更富田园色彩。尾声中,第一主题呈现,突然用上尖刺的和弦来结束抒情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很流动的行板(Andante assai)
简朴迷人,真挚感人的音乐,安宁和幸福的感受,独奏家要求不矫揉造作,悦耳地歌唱。基本主题首先由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组均匀的三连音拨奏伴随下展开,音乐清朗。这个主题按严格变奏、加花装饰和平行旋律线的对位交织来展示,有如一首抒情诗,中段非常优雅,旋律温柔悦耳,让人联想到朱丽叶腼腆矜持的形象。

第三乐章:充分强调的快板(Allegro, ben marcato)
最后一个乐章谱写得极为精练,节奏轻快有力的舞蹈音乐,强烈的激情爆发出来,基本主题舞蹈性,由独奏小提琴奏出,音响笨重、沉甸,强调强拍,具有英雄性和凯旋性特征,也有一定的戏剧性。热情的三拍子舞曲,几乎没有停顿。小提琴的双音、三音,分弓和大步跳跃等技巧,有如是街头欢乐人群的嘈杂场景,与此勇武而奋激的第一主题相对的第二主题,歌唱性形象,向上进行,不同于第一主题直线上升。

另一个中段穿插的主题,颇不安定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从弱拍开始,还时常被一些诙谐性的音调隔断。此外还有一些主题穿插,旋律进行不易捕捉,基本的舞蹈性主题屡次重现时,力度上渐紧张,带有狂热粗野特点,复杂的节拍变换和交替,强化了奇幻特点。最后在尾声中,狂热疾奔的舞蹈进入高潮。一直在加快的速度,紧张化的和声,大量和弦铺垫,形成不可遏止的节日欢乐狂热气氛。

〔下半场的音乐〕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作品14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副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的插曲”,是柏辽兹自身恋爱的体验,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作曲家为该曲写有这样子的一段说明:“一个过分敏感(精神不健全),并有着丰富狂热幻想的青年作曲家,因为失恋,绝望中吞食鸦片自杀,但因剂量不足以致死,因而陷入昏迷状态,在他失常的脑海里,出现了奇异的幻象,他的知觉、感情和回忆,都变成了音乐的意念和图画,他所爱的女郎变成了一个曲调,而且彷佛成为一个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固定乐思。”说明中的“他所爱的女郎”指的是柏辽兹于1827年秋在巴黎观看英京剧团演出莎剧,迷恋上的爱尔兰籍的莎剧女演员史密逊(Harriet Smithson)。最初柏辽兹寄给她的情书始终石沉大海,由于遭到拒绝,柏辽兹便将失落的苦闷、痛苦的感情,创作了这部宣泄他个人对爱情的狂热、绝望、梦幻,共有五个乐章的标题管弦乐曲,乐曲从狂热开始,而最后以痛苦收场,终章《妖魔夜宴之梦》是最富幻想力的一个乐章,同时亦预示了这个狂恋故事在现实世界中的结局。

标题音乐和交响诗
《幻想》交响曲从结构来说,并不能称为交响曲,而是加上标题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是典型的标题音乐。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是用音响描写故事或形象的具体内容、形式而受故事或内容制约的音乐,是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的相对名词。虽然自十四世纪开始,不少音乐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有描绘性的音乐段落,但无不只是乐曲其中的一个因素,而且并非主要因素。一直到十九世纪,李斯特加上标题的交响诗,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在形式和表情上同题材内容紧密相关,标题音乐开始成为绝对音乐的劲敌。

“交响诗”一语创自李斯特,他以熟练的管弦乐法,创作了十二首交响诗,交响诗是最澈底的标题音乐,兴起于十九世纪以后,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交响诗的滥觞。

交响诗描写的范围至为广泛,风景人物,传说以及诗的思想。标题音乐的交响诗,与纯音乐的交响曲最大的不同,是交响诗含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十九世纪以来,更有凌驾交响曲的趋势,到了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发展达到最高峰。

交响诗的结构内容
交响诗,又称音诗(TONE POEM),多只有一个乐章,相对交响曲要短得多,包括出现于管弦乐曲结构中的任何形式,为此,在结构上便远较交响曲自由得多。

交响诗几乎必然是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可以是叙事性的,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或仅仅只是提示曲趣,大部分都是由其标题表示出来,或由作曲家自己撰写的解释性批注说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英雄传奇、家国情怀、诗情幻想,全都可以成为交响诗的内容。交响诗的发生时间和音乐的民族主义大约在同一时期,因此在各国的民族乐派中都会找到交响诗的作品;而民族主义的内容和精神,亦往往在交响诗中出现。

《幻想》交响曲的现实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于1830年完成并于同年首演,1832年重演时,史密逊重临巴黎,出席了音乐会,并悟出曲中的“情人主题”就是她,柏辽兹又将修改过的《幻想》交响曲题献给她,结果两人于1833年终成眷属,但这段婚姻痛苦地维持了七年,以离婚告终。

《幻想》交响曲在首演后引发热议,他以“固定乐思”(idee fixe)的手法,具有明确自传成分,作曲家的文字甚至与作品一同流传,鲜明昭告天下作曲家与作品之关的紧密链接关系,在当时亦属创举。虽然如此,柏辽兹在《谈音乐的模仿》一文中却特别指出,他并非意图在音乐中描绘图像或者叙述故事,相反地,他更想试图借着音乐来探索情感变化,也就并非要用音乐来述说故事,而是回复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对不同变化处境时的情感反应。 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确实很吊诡。透过不真实的幻想,才能更明了真实,以为掌握真实,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梦幻,看来这才是隐藏在《幻想》交响曲浪漫激情中的背后深意。

五个乐章亲写题解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从结构来说,并不能称为交响曲,全曲分为五个乐章,作曲家不仅为各乐章写上标题,还写上简单的“标题内容”的文字题解,这在当年可说仍属创举。

柏辽兹先后多次为这部交响曲提供“标题内容”,目前所知至少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他在1830年4月16日写给朋友亨伯特‧费朗德(Humbert Ferrand)的函件,接着是1845和1846年间出版第一版总谱上的前言,到1855年再版的总谱上的序言;每一版本的用词写法虽有差异,但故事情节与主角心境情绪变化基本类似, 以下导赏综合各版本结合音乐来改写。

乐曲采用扩大双管编制: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及单簧管各2支;大管4支,小号2支,短号2支,奥菲克莱德号(Ophicleide)2支,圆号4支,长号3支,大号2支,低音鼓,定音鼓(四面),排钟,竖琴,及弦乐五部。其中好些乐器当年都只会在歌剧演出中使用(如竖琴、英国管),在第四乐章《田野景色》中出现的四面定音鼓、短号、奥菲克莱德号和降E调单簧管,亦堪称是创举,甚至最“普通”的弦乐器,亦有不少在当时来说亦是极为创新的演奏法。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是作为他要追求全新的音响的手段,这些音响效果,具有深远影响,至今听来仍很有“现代感”,难怪有人认为柏辽兹是“走出贝多芬阴影的第一人”了。

就乐曲结构来说,前四乐章在形式上或多或少都符合传统交响曲乐章的架构﹕奏鸣曲式快板、ABA、ABA、自由回旋曲式,终章则是自由形式。

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Rêveries, Passions)
以三部曲式的引子和单主题奏鸣曲式写成,表现恐惧与挫折,欢欣与失望的感情。描绘出故事主角的情感状态,开始时长大的导奏,主旋律源自作曲家少年时期初恋时所写的浪漫曲。原曲的歌词:“我将永远离开/我温柔的家园,温柔的女友/远离他们/我将在泪水与遗憾之中度过一生。/清澈的河水流淌过我的双眼/映射出她那轻柔的倩影/挽留住妹那疾行的步伐/我将永远地离开你们。”

奏鸣曲式的主题是这部作品著名的“固定乐思”,取自作曲家自己于1828年所创作的清唱剧《赫米妮》(Herminie),完整旋律超过四十小节,以不同动机模进组成,形成非对称的结构,呈现出欢欣、期待、失落与终结等不同情绪,代表主角艺术家爱慕的女性,是对该女性的情感变化。引子结束后,此一代表艺术家理想爱人的“固定乐思”旋律响起,其后在全曲中反复重现。最初由长笛和小提琴奏出,旋律绵长又不断焦躁地扩阔音域,几乎跨越两个八度。这个固定乐思易于分拆成小片段,在截然不同的情况下重现,贯穿全曲。 对于这个“固定乐思”,柏辽兹亦有解说﹕“心上人的形象在艺术家脑海浮现,每次都与固定乐思双双出现,艺术家认为这个乐思带点激情,但同时也像他的心上人一样,既羞答答又高贵大方。”

序奏部分C小调,相当于乐章标题“梦幻”的部分。序奏本身三部曲式,由梦幻、激动再转为冥想的三个主题,一气呵成。 主部是C大调,大致是乐章标题“热情”部分,以代表女主角的“固定乐思”为发展基础,是若有所思而欲言又止的感情主题,由长笛和第一小提琴呈现。接着乐曲发展至兼有愤恨、恼怒、哀求的热情爆发高潮,终曲在人世温情和宗教慰藉的安静旋律中消失。

第二乐章:舞会(Un bal)
“在一个喧闹而辉煌的舞会场面中,他找到了过去的恋人。”使用了少见的圆舞曲形式。描绘回忆从前快乐日子的欢乐场景。艺术家身处在喧闹宴会中浮现出少女身影。华尔兹的旋律为构筑声响场景,是年轻的艺术家“邂逅”心仪的少女的场景。此乐章开始以弦乐的颤音和两部竖琴的装饰音奏起迷人的乐音,来展现舞会热闹辉煌的场面,乐章织体清晰,充满剔透精致的美感,乐曲中段出现变形为三拍子的“固定乐思”开端,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圆舞曲风味的旋律,随后返回更华丽的圆舞曲,单簧管奏出“固定乐思”的片段,梦中情人若隐若现,似幻似真。艺术家却变得意志消沉,身边翩然而过的舞者都在享受短暂的欢欣,这更令艺术家沮丧不已。

第三乐章:田野景色(Scène aux champs)
一幅富有田园诗意色,但色彩斑斓的风景画,一首在音色调配方面发挥配器创意的抒情幕间曲,但却预示暴风雨快来临了。后台的双簧管与台上的英国管对话奏出序奏,描写乡间日暮时刻,牧羊人以牧笛相互对话。微风轻拂树梢发出沙沙声响,艺术家内心顿时萌生希望,不但使心灵享有独特的宁静,更使幻想平添灿烂的色彩。及后恬静的气氛被一段激动音乐打断,并以长笛、双簧管奏出“固定乐思”的片段,这段二重奏,明示出这种情绪变化来自爱慕的情人,艺术家仍害怕心上人会背叛自己,因此痛苦不堪。乐章虽以大自然为背景,实际上却将大自然当成银幕,将自身的恐惧投射上去,暴风雨近了,远处也传来雷声——这些雷声正象征了他的恐惧。最后牧羊人再度吹起单纯的旋律,但却没有任何响应了。

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Marche au supplice)
前两个乐章是艺术家对爱情流于空想般的执迷,第三乐章是转折点,最后两个乐章逐渐掉入地狱深渊。这个乐章是艺术家生吞高剂量的鸦片自杀产生幻觉,在幻觉中杀了不忠的爱人被判死刑,是艺术家想象被押赴刑场斩首,群众围观,人人残酷成性的情景描述。主要素材改写自作曲家自己早先未完成的歌剧《秘密法庭的法官》(Les Franc-Juges)中的进行曲片段。乐曲中充满喧闹的重音,及后在紧张时刻亦出现“固定乐思”,但与前两乐章已有不同,浮现的仅是原来“固定乐思”的前四小节,且没有作出大幅变形,宛如主角在临死前闪过对情人回忆的影像,但转瞬却又变得异常清晰一样。到最后几小节生动地描划出艺术家被处决的场面。

第五乐章:妖魔夜宴之梦(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
全曲最富幻想力的一个乐章,充满管弦乐的灿烂色彩,和敲击乐的夸张效果;艺术家将自己的丧礼幻想成恶魔的狂欢节。幽灵、鬼物、女巫围着他跳舞,为他准备葬礼。作曲家自己为这乐章写有很详细的题解:“在巫师的魔宴上,成群的幽灵、鬼物、巫师围着他跳舞,商议怎样去将他埋葬。奇异的喧哗、呻吟、狂笑,和远处的叫喊彷佛在彼此呼应……情人主题(固定乐思)的曲调又再出现,但己失去了原有的高尚、温驯的性格;现在堕落为一首鄙陋、庸俗、刺耳、丑恶的舞曲。女巫来参加魔宴了……迎接她的是欢乐的嚎叫……女巫加入狂歌欢舞之中……送葬的钟声是对《震怒的日子》的讥讽;幽灵、鬼物的轮舞和《震怒的日子》混合在一起。”

这个终章采用自由形式来构筑出标题内容及文字所要求的情节画面,先描绘主角身处在怪异、阴森的安息日中,及后爱人来到,举止却低级轻浮,以降E调单簧管高音的刺耳声演奏扭曲了的“固定乐思”来描绘,原是无比美妙的旋律被丑化,效果震撼。乐曲继后仍紧扣着标题内容,包括午夜钟声、安魂弥撒《震怒的日子》的音调,和最后混进众妖魔的群舞,采用弦乐器持弓,但不以弓毛而改以木质弓杆击弦的“弓背奏”(con legno)技法,再现舞动的骷髅骨头踫撞之声,令人毛骨悚然,这在当时确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同时,原用于安魂弥撒的《震怒的日子》的音调,最初以低音号奏出,及后在钟声敲响下,旋律在各组乐器间穿插,速度加快进入狂放的赋格段落,《震怒的日子》的音调与女巫之舞作为交替对应的主题,将全曲推向高潮,原是带有和谐艺术性的赋格艺术,亦变成为恶魔的祭礼了!

撰文:周凡夫

广州交响乐团2018/2019音乐季 小提琴特辑

导言

这个乐季的“小提琴特辑”音乐会共有六场,在这六场音乐会中和乐团合作星光熠熠的明星级小提琴大师,有希腊红透半边天的卡瓦科斯(L.Kavakos, 2018.11.9)、俄罗斯的天才列宾(V.Repin, 2019.2.27)、现任“柏林爱乐”第一乐团首席的美国小提琴家本迪克斯-巴尔格利(N. Bendix-Balgley, 2019.3.23)、近十年间冒起的乌克兰小提琴彗星索科洛夫(V.Sokolov, 2019.5.5)、十岁便踏足国际乐坛的美国小提琴神童沙汉姆(G. Shaham, 2019. 6.23),还有“广交”四位小提琴家:吴博、孟先、彭珂和程旖琴(2019.4.14)。

在这六场“小提琴特辑”音乐会中,除了安排演奏门德尔松、贝多芬、布鲁赫第一、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二、巴托克第二和德沃夏克等七首经典小提琴协奏曲,还特别安排了被人忽略的阿根廷探戈音乐大师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这些经典名曲和小提琴家,无疑会是各方瞩目的所在,但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主角:小提琴。没有这件乐器,这六场特辑音乐会便无法演下去了。

小提琴沿革发展演变
小提琴和乐器之王钢琴一样,在音乐世界里的地位无是可取代的重要乐器,室内乐和独奏都能独当一面,更是管弦乐队编制中至为重要的成员。过往三、四百年间,无数演奏家和作曲家透过这件乐器,结合人类的情感,将美好的音乐一代一代地承传下来。许多小提琴的音乐,都通过时代考验,成为不朽佳作,穿越时空,至今仍感动着无数心灵。
英文Violin的乐器小提琴,于十六世纪初叶在欧洲流行,被称为波兰提琴,琴柄无音柱(Fret),与当时盛行之维奥尔琴(Viol)不同。亦有一说认为小提琴并非由波兰传入西欧,而是由北欧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n)国家传入。两种说法,现已不易确证,不过十八世纪小提琴家族在欧洲乐坛已建立稳固地位则是事实。

早期之琴弓形状与射箭之弓相似,其后改用维奥尔琴弓,弓身木条向外微弯,拉奏前则将马尾毛拉紧。此种琴弓在弹奏半连半断之乐音时特别玲珑浮凸,拉奏多音和弦之时比较容易。该种琴弓在十八世纪塔尔蒂尼(Tartini, 1692-1770)、巴赫、亨德尔,以至十九世纪初期海顿、莫扎特早年,仍一直沿用。及至巴黎制琴家图尔特(Francois Tourte, 1747-1835)精心改造后,“现代化”之琴弓诞生,此种琴弓比较长及轻,弓身呈微凹状,弹跳力较强,能够拉奏出更丰厚的音乐。

随着小提琴乐器不断改良,演奏方法亦不断进步。十七世纪时意大利作曲家及造琴家均享誉乐坛,当时之奏琴家兼作曲家科雷利(Corelli, 1653-1713)以及其后之维瓦尔第(Vivaldi, 1678-1741)、塔尔蒂尼等,都是发展小提琴技巧之功臣。此外,德国作曲家比贝尔(Biber, 1644-1704)以至巴赫之所作小提琴曲,至今仍为小提琴重要教本。

拉奏维奥尔琴时乐师把琴夹在两膝之间,但拉奏小提琴则须把琴放在肩上。持琴姿势,亦曾出现争论,现时小提琴之琴尾左边装有一块颚托,令演奏者以下颚及肩膊托夹提琴时更为容易。此种颚托据说由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小提琴家施波尔(Spohr, 1784-1859)发明,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仍有人认为是无用之物。后来发明之肩托,迄今亦非人人皆用,因每人体型结构不同,高度不合适时还会影响奏琴水平。

左手是工匠右手艺术家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是提琴家族的乐器,外型看来只有大小差别,但却有很不同的“性格”,小提琴音色甜美圆滑艳丽,可以滋润软化人心,也可以挑拨人的神经,甚至令人焦虑烦躁,有相当大幅度的变化。表现力之强,几乎无所不能,仿似具有全方位功能,但亦可以说没有特别强烈的个性。基本上可以说,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高音的乐器,较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更华丽、明快而纤细,音色细腻、高亢。

小提琴拉奏出最低音域的G弦,以羊肠线为主体,会产生厚实、稍稍有点干枯的音色,加上突出的抖颤音效果,一起演奏所产生的声响,会给人拓宽胸襟的独特生理快感。最高音域的E弦,则具有金属性、纤细而甜美艳丽、稍稍高亢、具有强烈表现力的音色。

小提琴乐器本体是木制,所以有轻巧、温暖而舒服的手感,经过长年制造研究,其形态早在数百年前就被认为已经“开发完成”,是一种拥有合理性、外型美丽、结构完美的乐器,在音响效果上也非常优异,琴体可以将所有演奏出来的乐音良好地放大,创造出愉快的残响。

小提琴演奏技术微妙,由于四根弦被架在高度仅有些微差距的琴桥弧线上,左手的运指要在指板上极端狭窄处做出复杂的“运动”;在运弓时,单是要做到“别拉到不必要的弦”,就需要微妙敏锐的触角神经反应。

另一方面,右手拿弓、左手撑住乐器的双手分工,常常有人说右手掌握感情,而左手控制技术,对右手要求是伴随着弓法产生的音色与音量等“表现”的部分,左手则讲究细微精准的“技术”部分,就像是对应右脑与左脑的分别负责感性与理性功能的理论,是合理活用人体性能的一种乐器演奏法。可以说,要奏好小提琴,并不容易,为此,有人说,就演奏而论,小提琴是演奏技巧最艰深的乐器,要奏出音频高低绝对准确的音,已十分困难。职业演奏家也常常不免会有走音毛病。所以,有人以此来形容小提琴家:“左手是精巧的工匠,右手是艺术家”,可说道尽小提琴演奏之难。

小提琴基本音色有四种
小提琴声音亦确是乐器中最有感染力的声音,变化精致之处几乎可以和人声相比。事实上,控制音色正是提琴演奏技巧一大要素;通过调节左手手指在琴上压弦颤动的程度,再配合右手操弓施于琴弦压力的大小,就控制出独特的音色。右手运弓的快慢轻重,更是控制琴音与感情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都有个人独特音色,多听便不难分辨出来。

对于小提琴音色之“美”及演奏之法,在广州成长的著名小提琴教授黄辅棠曾归纳为最基本的四种“美音”及其奏法,可有助欣赏小提琴曲。

“轻柔的美音—像山水画的远景,像春风杨柳,像情人的蜜语、像甜美的歌声。不加或几乎不加任何压力在弓子上,弓毛与弦的接触点尽量靠近指板。

厚重的美音—像庄严的教堂,像巍峨的高山,像长辈的慈训、像管风琴的低音。由于对弓子的压力自然地增加,运弓速度又不宜太快,所以必须把弓毛与弦的接触点移近琴码。否则,声音不是破裂便是轻浮,无美音可言。

明亮的美音—短者像珍珠落玉盘,长者像灿烂的明星,没有任何东西能遮盖住其光亡。奏短音时运弓速度要极快,像触电一样,音一响过弓便要离开弦,让休止填满没奏足的时值。奏长音时,整个右臂的力量要坠到弓子上,接触点尽量靠近琴码,弓毛深深地吃住琴弦。

粗犷的美音—像爆发的火山,像澎湃的海涛,像米开兰基罗的雕塑,像吉卜赛人的情歌,运弓要大力、快速,揉弦要高频率。由于运弓速度快,触弦点绝不可靠近琴码。不必太顾虑声音是否干净,有重音甚至有一点杂音,正是这种声音的美妙之处。

以上几种美音,各自都有其无数层次。层次的两极,可以算作另外一种的美音。如此算来,小提琴的美音真是千变万化,美不可言。”

(选录自黄辅棠:《美音》,原刊于1983年8月1日《中报》)

小提琴音色如谜般奥秘
十七世纪初,意大利克雷莫纳(Cremona)三位制造小提琴的工匠,所造提琴,音色之美,质素之高,登峰造极,他们是斯特拉迪瓦里(A.Stradivari, 1644-1737),阿马蒂(N.Amati, 1596-1684),和瓜奈里(Guarneri del Gesu, 1698-1744)。他们所造小提琴声音特别美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小提琴音乐优美,音域广泛,外观优雅迷人,被誉为“乐器皇后”,可展现极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乐音。琴弦是小提琴发声源泉,琴弦的优劣直接影响小提琴的声音质量,影响小提琴的整体演奏效果。小提琴琴弦演奏通常会有四种振动方式:琴弦的横振动、琴弦的纵振动、琴弦的扭转振动,和琴弦的倍频振动。不同振动会产生不同音色,小提琴具有与其他弦乐器不同的特殊音色,就是在于琴弦分段振动所产生的泛音不同。小提琴的泛音是非常丰富,低音泛音最多,有些有二十多个泛音,高音一般有三、四个泛音。泛音和基音混合后,通常会有不同的音响效果。而琴弦演奏时的张力亦会影响琴弦的响应、演奏表现力及音色。张力较大的琴弦音色更响亮饱满,相比张力较小的琴弦,演奏音量更大。

不同材料的小提琴琴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音色。现在的小提琴琴弦材料主要分为羊肠弦、金属弦、合成纤维弦三大类。

最早小提琴用的都是羊肠裸弦,将绵羊的十二指肠的肠衣作为琴弦,特点是声音柔和,音质纯净优美,振动强烈易出现泛音,较似人声,但羊肠延伸性较大,稳定性较差,易受温度和湿度影响,用久弹性会消失而声音变弱,且易断裂难保存。十九世纪冶金工业的发展,带来强度和弹性俱佳的金属丝。有两种,一是裸钢丝琴弦,一是缠弦。前者用于小提琴中最细的E弦。后者是一根钢丝为芯,外面缠上镍、银、钛等金属合金的细丝,兼有钢的强度、灵活和弹性,音域更广,音色更明亮,主要用于低音弦。金属丝琴弦优点是稳定耐用、音量大、表面光滑。缺点是有些琴弦回音较大,缺乏层次感,弹性较差,泛音会变得空洞干扁。

合成纤维弦是以人造纤维作为弦芯的琴弦。其中采用尼龙合成材料的尼龙弦,防潮性和适应气温变化能力都大大增强;同时比较柔软有弹性,音色接近羊肠弦,音色温暖优美,但稳定性较羊肠弦高。

近年琴弦本身材质,无论是羊肠、金属、还是合成纤维,外面缠绕的金属线,如铝、钨、铜、银、金、钛、白金都有,最多的是复古羊肠钢丝琴弦,将羊肠弦与金属弦结合,弦芯是羊肠弦,外面缠绕较细的金属丝,甚至是纯银细丝,能奏出优美、纯净、柔软的音质,易产生玲珑剔透的泛音。但这种琴弦较易损耗,失去弹性,音准会不稳定。
小提琴的音色除了与琴弦的质量好坏有关系,还有琴本身的造型、材料、工艺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同样的琴弦装在不同的小提琴上音色亦会有分别。

名琴音色专家探秘解密
1985年住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城的生化学家纳吉瓦里(Joseph Nagyvary),亦是位业余小提琴家、提琴制造者,使用电子显微镜及最新的科学分析技术来察看斯特拉迪瓦里、阿马蒂和瓜奈里等名琴的木材和油漆,发现了这些名琴能发出甜美音质的奥秘。

纳吉瓦里在测试的提琴木材中,发现几乎所有木材的细胞都是张开的,他认为这是提琴音色甜美的关键。他指出新乐器的木材细胞大部份且无规律地封闭着,除演奏的音频外,还产生更高但却不自然的谐波。古代提琴的木材都在水中浸泡作酸化或矿物化处理,帮助溶解木材中的天然黏胶质,细胞便会张开,形成理想的杂音滤除装置,黏胶质如保留在木材中,便会封闭细胞,产生不悦耳的粗糙音色。

此外,古提琴釉面含有一种很硬的昆虫翅膀骨架角质素,覆在琴面而绝不会阻挠声波传送,但现代提琴漆面则如橡胶般有弹性,会减弱振动。纳吉瓦里根据这些发现自制了一些小提琴,不少提琴家拉奏过,都大加赞赏。但这会否就是这些名琴美妙音色的奥秘所在,这从至今仍有不少专家投入精力时间去探求的事实,便见出提琴音色的奥秘仍有不少。但无论奥秘何在,要奏出美妙琴音,那仍要看演奏家的功力。

四大学派各有不同特点
小提琴的演奏,经过三、四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当今的四大小提琴学派: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和法比学派。

小提琴十六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只用来作为伴奏、伴舞的乐器;直到十七世纪后半叶,意大利小提琴家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艺术带上“正途”,并且奠定了意大利小提琴学派。接着维瓦尔第、塔尔蒂尼、维奥蒂、帕格尼尼等大师,将意大利小提琴学派推向高峰。

德国学派由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对演奏者要求极为严格开始,到莫扎特的父亲写的小提琴教程,都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重要贡献,接着下来的大卫(Ferdinand David, 1810-1873)、约阿希姆(匈牙利人,Joseph Joachim, 1831–1907)、奥尔(Leopold Auer, 1845-1930)、卫登堡(Alfred Wittenberg, 1880-1952 )等人,将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大大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派。

俄罗斯学派风格,声音极为纯净,音准精确,技巧高超,乐曲处理细致而深刻是其特点,代表性人物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1908-1974)

至于法国和比利时学派更是人才辈出,影响深远。著名大师包括罗德(Pierre Rode, 1774-1830)、克莱采尔(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马扎斯(Jacques Fereol Mazas, 1782-1849)、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贝里奥(Charles Auguste de Bériot, 1802-1870)、维厄当(Henri Vieuxtemps, 1820-1881)、伊萨伊(Eugene Ysaye, 1858-1931)、蒂博(Jacques Thibaud, 1880-1953)以至梅纽因(Yehudi Menuhin, 1916-1999),都是法比学派。二百多年来,无论在小提琴的演奏艺术、理论基础以及系统教学,都对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广东小提琴具独特“传统”
小提琴在广东更具有极为独特的传统,甚至亦形成独特的小提琴流派。自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粤乐(广东音乐)、广东大戏和粤曲的乐队编制中,便引入了小提琴。自尹自重到骆臻,不单将小提琴引入粤乐,更在技巧上加以“粤化”,名字亦粤化为“梵铃”,在粤乐演奏中形成独特的小提琴艺术流派。

追溯小提琴引入广东的源流,始于1915年第一代广东提琴制作师司徒梦岩将提琴制作技艺从美国带到广州来(至今已过百年),当年他所制作的小提琴已被收藏于台湾台南奇美乐器博馆。提琴制作传承到今日,在广州已经有六代传承人,广东的提琴制作技艺,从传承到创新,从发扬到光大,从初级到高端,从分散到产业繁集,到现今形成产业规模雏形,将提琴制作技艺本土化,成为广州经济产业发展的一员。

广东提琴生产始于1928年,近百年来,以陈锦农、徐弗、梁国辉、朱明江、徐永成、关尚持、吴祖亮、徐长成、李伟明等为代表的两代制琴师在国际屡获大奖。五十年代广州市政府已成立了乐器研究所,深入研究包括小提琴在内的乐器制作,培养了许多乐器制作人才,经过几十年的技能技艺及融入工业化技术,使乐器制作形成了产业,广东成为乐器制作强省。在改革开放后,广东除了最早成立省级钢琴学会,还成立了省级小提琴教育学会。1983年12月,于1980年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上获得金奖的陈锦农,成为广东第一位,也是中国首位获得国家轻工部授予“小提琴制作大师”荣誉称号,1988年徐弗亦获授同样荣誉称号,全国只有三位获得该荣誉称号,广东占了两位。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提琴立足本土,放眼世界,逐渐涌现许多提琴制造企业和提琴品牌,其中红棉提琴,格利蒙那提琴等,更是远销中外的知名品牌,使广东成为享誉中外的乐器生产大省、强省。广东生产的高档提琴,三十年前已开始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普及琴的制作和销售也成就不凡。广东提琴制作师,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已成为国际提琴制作队伍的生力军。

2010年广东省高教厅批准星海音乐学院设立提琴制作专业,招收提琴制作本科生,传承发扬提琴制作技艺,使提琴制作技艺人才知识更加专业化艺术化。2015年,在广州格利蒙那提琴有限公司、广州市越秀区华星乐器行向政府积极申报下,提琴制作技艺被广州市番禺区、越秀区的政府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提琴制作技艺从西方发源传入东方,更成为广州的本土化手工技艺项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促进广东提琴文化和乐器制造产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当是显而易见的事。

提琴乐手压力特大请多鼓掌
管弦乐团的成员中,以小提琴家和指挥家的压力最大。这是维也纳医科大学(The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Medicine at the 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邀请了奥地利广播交响乐团(Aust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的四十七位乐手和指挥参与一项实验调查后所得出的结果。

这是在音乐会演出前一日、当天和隔天收集乐团各人的唾液和血液样本,从而分析当中的皮质醇及骨髓过氧化酶(myeloperoxidase)指数,进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骨髓过氧化酶与发炎有关,会提高患上心脏病风险,亦能显示压力的指针。该次实验调查的数据显示,乐师的皮质醇及骨髓过氧化酶指数在演出当日最高,当中第一小提琴和指挥家的平均读数,较其他乐手更是相对地高,表示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实验结果也显示若乐师的心情佳,导致压力的骨髓过氧化酶指数也会较低。为此,请不单是为独奏的小提琴家鼓掌,还请为乐团中这群饱受压力的音乐家多一点掌声鼓励。

本特辑包含以下音乐会场次:

乐季音乐会 5: 小提琴特辑1……………………………………………
2018年11月9日
穆索尔斯基(1839-1881):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歌剧《霍万兴那》
门德尔松(1809-1847):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
贝多芬(1770-1827):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

指挥:余隆
小提琴: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

乐季音乐会 8: 小提琴特辑2……………………………………………
2019年2月27日
瓦格纳(1813 -1883) :齐格弗里德牧歌,WWV 103
布鲁赫(1838-1920)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 :《三桔爱》组曲,作品33
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9

指挥:景焕
小提琴:瓦季姆·列宾

乐季音乐会 10: 小提琴特辑3…………………………………………
2019年3月23日
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
柏辽兹(1803 -1869) :《幻想交响曲》,作品14

指挥:余隆
小提琴: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

乐季音乐会 11: 小提琴特辑4…………………………………………
2019年4月14日
皮亚佐拉(1921-1992):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
门德尔松(1809-1847):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

指挥:林大叶
小提琴:吴博、孟先、彭珂、程旖琴

乐季音乐会 13: 小提琴特辑5………………………………………
2019年5月5日
巴托克(1881-1945):第二小提琴协奏曲,BB 117
普罗科菲耶夫: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作品100

指挥:雅切克·卡斯普契克
小提琴:瓦列里·索科洛夫

乐季音乐会 16: 小提琴特辑6………………………………………
2019年6月23日
德沃夏克(1841-1904):《奥赛罗》序曲,作品93
德沃夏克 :E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22
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53

指挥:景焕
小提琴:吉尔·沙汉姆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