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哈恰图良的音乐有如他的出生地,多种族混杂的高加索。他的作品采用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具有强烈的泥土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在1940年面世后,便在世界各地历演不衰,不“懂”音乐者亦能感受得到鲜明的乡土色彩,同场选奏的《假面舞会》和《斯巴达克》两部组曲,亦是色彩绚烂,音乐形象栩栩如生的音乐。

  • 时间:2015-04-12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阿拉姆•哈恰图良
《假面舞会》组曲选段
1. 圆舞曲
2. 夜曲
3. 加洛普舞曲

阿拉姆•哈恰图良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1.坚定的快板
2.稍舒缓的行板
3.活泼的快板

小提琴:黄蒙拉

—— 休 息 ——

阿拉姆•哈恰图良
《斯巴达克》第一组曲
1. 引子和女神之舞
2. 引子、柔板,爱吉娜与哈莫丢斯的双人舞
3. 爱吉娜独舞和酒神祭
4. 场景和克罗塔尔舞
5. 佳吉塔娜少女舞与斯巴达克的胜利

阿拉姆•哈恰图良
《斯巴达克》第二组曲
1. 柔板的斯巴达克与弗里姬亚的双人舞
2. 众商人出场、艺妓舞、群舞
3. 斯巴达克出场、争吵、哈莫丢斯的叛卖
4. 海盗舞

导赏

活力乐观 明丽多姿

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及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一直被视为是苏联时期三位伟大作曲家,在苏联音乐界具有崇高地位,但哈恰图良的音乐在西方却明显地被忽视了,和普、肖两位相较,其知名度、作品演出的频率,和被理解的程度,便有着明显的差距。其实他的创作承袭了俄罗斯音乐传统,将时代意识、民族文化遗产,及个人风格进行了成功融合;以炽热的活力,乐观的情感,明丽多姿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在音乐史上留下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今晚音乐会选奏的全是哈恰图良的作品,散发着的正是这种活力乐观,明丽多姿,具有引人入胜魅力的乐曲;这些乐曲甚至毋须任何解说导赏,亦能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这便是哈恰图良的音乐!

哈恰图良的成长(1903-1921):独特文化背景

哈恰图良1903年6月6日生于格鲁吉亚(Georgian) 首府第比利斯(Tiflis, 1936年改用现名Tbilisi)一个亚美尼亚家庭,1978年5月1日在莫斯科病逝,和他七十五岁生辰仅距一个多月,死后葬回故土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Yerevan)。

哈恰图良的父亲在阿塞拜疆出生,十三岁移居第比利斯,二十五岁开了一家书籍装订小店,育有四男一女,哈恰图良是家中老孻,虽生于贫穷商人家庭,仍可入读当地的工业商管学校。

第比利斯自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以来,一直是高加索地区最大的城市和行政中心,自古以来更是高加索地区文化汇聚,商旅往来的枢纽,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等众多民族聚居之所,亚美尼亚族群更是庞大,自古以来不仅是亚美尼亚主要的文化中心,更是汇聚八方音乐艺人的乐土。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无论喜庆婚丧,都离不了音乐。哈恰图良就在此一独特的多民族音乐之城中成长,让他自幼便受到亚美尼亚和高加索地区众多民族的音乐熏陶,使哈恰图良的血液中自幼年开始便浸透了这些具有顽强民族生命力的音乐,成就了他终生用之不竭的音乐“天赋”。

哈恰图良的学习(1922-1936):大提琴到作曲

尽管哈恰图良幼年在学校乐队中吹大号,但真正接受音乐教育仍是1921年移居莫斯科的事。当时长兄苏伦(Suren)在莫斯科艺术剧院(Moscow Art Theatre)担任舞台监督,也就受到影响,第二年入读格涅辛音乐学校(Gnessin Musical Institute),同时又在莫斯科大学修读生物学,当时十九岁。

哈恰图良在音乐学校中先后随贝奇科夫(Sergei Bychkov) 和博雷也克(Andrey Borysyak)学习大提琴,1925年随格涅辛( Mikhail Gnesin)学作曲,亦修读格利尔(Reinhold Glière)的作曲课程。在这期间发表的作品,亚美尼亚的民间音乐已是重要材料。

1929年后,哈恰图良转到莫斯科音乐学院(Moscow Conservatory)学习作曲,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高足米亚斯科夫斯基(Nikolai Myaskovsky),并随瓦斯兰高(Sergei Vasilenko)学配器,1934年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三年后完成研究生课程。他的太太妮娜‧玛卡洛娃(Nina Makarova)亦是位作曲家,是米亚斯科夫斯基作曲班上的同学,两人在1933年结婚。

哈恰图良的事业(1937-1978)

1934年哈恰图良写作第一首交响曲作为毕业作品,此后又接连发表了钢琴(1936)、小提琴(1940),和大提琴(1946)三首协奏曲、第二交响曲《钟声》(1943及1944两个版本)、戏剧配乐《假面舞会》(1941),和芭蕾舞剧《加雅涅》(Gayane,1942)等,一时名声鹊起。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热烈、狂放的《马刀舞曲》(Sabre Dance),至今仍是他最为人熟悉的音乐。

哈恰图良的音乐创作类型颇为广泛,除了三首协奏曲,和三首交响曲,还有不少室内乐、钢琴曲,铜管乐进行曲、芭蕾舞剧音乐、为数不少的戏剧音乐,和据此编成的组曲,歌乐作品亦不少。自1934年至1962年间,亦为十多部电影写过配乐。哈恰图良自1950年开始,在国内外指挥自己作品演出;1951年并回到他学习音乐的两间母校(格涅辛音乐学校及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授,又在莫斯科音乐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哈恰图良是苏联时期音乐界中的领导层人物,1939年至1948年担任苏联作曲家协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曾多次荣获功勋,人民艺术家称号和各类勋章。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歌亦是哈恰图良于1944年所写,他被视为是“亚美尼亚国宝”,亦有“亚美尼亚柴科夫斯基”(Armenian Tchaikovsky)的称号。二十世纪亚美尼亚的作曲家很少不受到他的影响,直到今日,他仍是在国际间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亚美尼亚作曲家。在埃里温有街道,剧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市内亦有他的铜像。他的照片更出现在亚美尼亚、和苏联时期的钞票、辅币,和邮票上。

哈恰图良的音乐:鲜明民族色彩

哈恰图良的作品和亚美尼亚的民间音乐,以及混杂着数十种不同民族的高加索地区丰富的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千丝万缕关系,以强烈的民族泥土味,著称于世。

他所用的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浓郁的亚美尼亚情调,另一方面则受法国印象派影响,以热情、活力、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同时,他的音乐形象鲜明,很易欣赏和有共鸣,由此而形成独特鲜明个性的优秀作品,在二十世纪苏联乐坛独树一帜。肖斯塔科维奇对哈恰图良的作品所呈现的丰富多变色彩便曾大加赞赏。

〔上半场的音乐〕:

《假面舞会》组曲选段

《假面舞会》是俄罗斯天才诗人及剧作家莱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 1814-1841)所写的话剧,1941年6月21日在莫斯科瓦赫坦戈夫剧院(Vakhtangov Theatre)首演成功,话剧的音乐由导演西门诺夫( Ruben Simonov)邀请哈恰图良于1941年所写。

哈恰图良乐于为戏剧写配乐,但为莱蒙托夫的天才作品配乐却很有挑战性,加上珠玉在前,格拉祖诺便曾为1917年彼得格勒上演莱蒙托夫的话剧作曲。在这种精神压力下,剧中女主角妮娜(Nina)于剧中台词赞赏的圆舞曲,更让哈恰图良苦思圆舞曲的主题而备受困扰。后来哈恰图良完成了全戏的配乐,还将剧中那首圆舞曲题献给当年担演妮娜的女演员卡莎丝姬雅(Alla Kazanskaya, 1920-2008)。

《假面舞会》描写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剧中主角阿尔别宁对周边的人与事都无法认同,但抗争却徒然,最后还是悲剧结局。1944年哈恰图良从配乐中选出五段音乐,编成组曲出版,五段音乐中有三段是舞曲,另外两段乐曲虽无舞曲之名,但舞曲韵味和活力仍溢然乐中。这次音乐会只选奏其中三段:第一《圆舞曲》、第二《夜曲》,及第五《加洛普舞曲》。(第三、四段是《玛祖卡》和《浪漫曲》)

组曲的第一首,便是后来最为流行,经常会单独演出的圆舞曲,也就是女主角妮娜在剧中对白所言:“这首新的圆舞曲多么美啊!那种在伤感与欢乐间的感觉真是扣人心弦”。或许,这句对白亦正好作为欣赏这首圆舞曲的注脚。

1.圆舞曲
简短引子后便出现圆舞曲节奏音型,很快便由弦乐主奏出快速圆舞曲主题旋律,开始时轻快,逐渐变得表面似乎很热闹,实质却是饱含着郁结的俄罗斯沉重风格,和维也纳圆舞曲的优雅很不一样。这段音乐在戏剧配乐中展示主角内心的纷乱心绪。

2.夜曲
静谧的背景开始不久,独奏小提琴便奏出舒缓优美的主题旋律,主导着全曲的推进,慢慢并带进冥思深邃的意境,铜管乐的色彩,更在诗情画意中而添上几分神秘韵味。

3.加洛普舞曲
源于德国的二拍子快速舞曲。全曲热闹欢乐,只在接近尾声时出现短暂宁静舒缓的时刻,但很快再进入热闹强烈的舞曲旋律,并结束全曲。曲中运用了木管的切分节奏,铜管的滑音,和打击乐多变的色彩,制造出独特的,带点谐谑感的欢乐音响效果,由此而将欢乐的气氛进一步提升,达到狂欢的景况。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哈恰图良为当年(1941-1963)著名的苏维埃钢琴三重奏(Soviet Piano Trio)三位演奏家所写的第二首协奏曲;第一首是1936年为奥博林(Lev Oborin)所写的钢琴协奏曲,第三首是1946年为克努舍维茨基(Sviatoslav Knushevitsky)所写的大提琴协奏曲。1940年夏天在莫斯科花了两个半月完成的小提琴协奏曲,则题献给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 1908-1974),并由他担任小提琴独奏,于同年9月16日在莫斯科新建成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厅,由加奥克( A.V.Gauk)指挥首演。该曲演出后大受欢迎,很快便再演了两次,1941年并获得斯大林艺术奖二等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

奥伊斯特拉赫曾写作过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和作曲家所写的不一样。该曲亦曾被改编以不同乐器来独奏的版本,这包括法国著名长笛大师让-皮埃尔•朗帕尔(Jean-Pierre Rampal)在哈恰图良鼓励下所改编的长笛版本。

全曲以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各乐章的主题组合,都富于对比性,旋律更很鲜明地反映出亚美尼亚民族的泥土气息,即使是从未听过管弦乐演奏的人,也能感受得到曲中的缤纷色彩,和其中鲜明的民族感情。

第一乐章,坚定的快板,奏鸣曲式。
三个乐章中篇幅最长大的一个乐章。短小序引带有威严性,很快地独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基本节奏的前半部,顽强有力的节奏音型,随后这一节奏音型演变成刚劲豪迈的主部主题,有如亚美尼亚的粗犷民间舞蹈,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以竞奏方式发展;对比性的副部主题有如一首气息宽广的抒情民歌,首先由独奏小提琴带出,继由木管作出呼应,副题在长时间的持续低音伴奏下,十分委婉动听。小提琴一段简短的华彩带入展开部,两个基本主题作了广泛发展,并带进作曲家亲自写下一段长大的炫技性华彩乐段。再现部主、副题再现,显示各自的魅力,简短的尾声素材来自第一主题的动机。

第二乐章,稍舒缓的行板,三部曲式。
乐曲开始即兴风的引子,大管在大提琴拱托下奏出低沉灰暗的音调,单簧管亦以丰富的深沉表情接奏,乐队全奏加入后,民间音乐的感觉变得明显。此时独奏小提琴奏出优美动人的主题旋律,民谣风曲调,富有乡土色彩,抒情而细腻,乐队以轻声徐缓的乐音伴随,让人听来无比舒畅。转入中段,主题旋律优美但悲切,色彩严峻且忧郁。第三段再现开始时的民谣主题,以独奏小提琴低八度的G弦奏出,变得激情和富有戏剧性;乐队将全曲带上高潮后,独奏小提琴在弦乐轻声伴随下奏出尾声,最后以渐弱结束,在低音弦乐几乎不可闻的拨弦声中为此乐章写下句号。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回旋曲式。
直接从慢乐章突然进入,场景变为色彩缤纷的民间节庆;强烈节奏的热闹音乐,无论是独奏或乐队,色彩与节奏都很强烈。在乐队强力奏出急速节奏性的引子后,独奏小提琴主导出主题,华丽欢乐的舞曲旋律,充满生机勃勃的乐观气质,简朴单纯,富有力感;这个主题是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变形再现,配上管弦乐的变化色彩的强音后,更具异国情调魅力。多主题的交替轮换,独奏小提琴一直以炫技性的强力节奏式音乐主导,全曲便以独奏小提琴的华丽技术,丰富配器的乐队音乐,把节庆的欢腾气氛渲染得热火朝天。最后独奏小提琴将音乐带回最初的主题,再予以展开,快速地推进,将音乐带上无比热烈的高潮结束。

〔下半场的音乐〕:

《斯巴达克》第一组曲 & 第二组曲

哈恰图良一生创作了三部芭蕾舞剧音乐:《幸福》(Happiness) 、《加雅涅》和《斯巴达克》,其中以《斯巴达克》最富思想性、历史性和史诗性。《斯巴达克》创作于1954年,舞剧编导为雅各布布松(Leonid Yakobson)。第一个版本1956年在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剧院(Kirov Theatre)首演,然未获得成功。两年后,著名编舞家莫伊谢夫(Igor Moiseyev, 1906-2007)的版本搬上莫斯科大剧院的舞台,但要到1968年,此剧由大剧院的艺术总监尤里•格里戈罗维奇(Yury Grigorovich, 1927-)重新编导,将情节大幅度修改,由四幕缩为三幕,哈恰图良也对音乐进行修订,在大剧院演出后,翌年还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剧院上演,终大获成功,被誉为“自普罗哥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来苏联最佳的芭蕾舞剧”,此后该作品便成为舞台上不时演出的芭蕾舞剧。

该舞剧以斯巴达克起义为内容,这是古代欧洲影响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斯巴达克本是色雷斯(Thrace)人,被罗马军团俘虏沦为角斗士,于公元前73年密谋起义,率领奴隶军队横冲直撞于整个亚平宁半岛,势不可挡,声势不断壮大,罗马重兵镇压,斯巴达克陷入困境,公元前71年在阿普里亚决战,斯巴达克和众多奴隶壮烈牺牲。

哈恰图良的音乐,再现了斯巴达克的悲壮事迹,音乐铿锵、豪迈,充满英雄气概,其中几个抒情乐段,也不乏令人陶醉的儿女情长;音乐凭着自身旋律的奇异之美,交错节奏的技巧,和丰富的和声令听者为之动情。简而言之,哈恰图良以充满热情和活力的音乐语言,赋予历史人物新的生命,亚美尼亚人粗犷、豪放气质,在这部舞剧音乐中亦得以尽情展现。

哈恰图良于1955年至1957年将舞剧音乐编为三部组曲,其后又于1967年编成第四组曲。1960年莫斯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芭蕾组曲《斯巴达克》,更在1969年获得苏联列宁文艺奖金。

《斯巴达克》第一组曲

1.引子和女神之舞
富有活力节奏型引子音乐,以节奏来推进,和随后歌唱性旋律的女神之舞的音乐构成对比,当引子的节奏亦加入,情绪变得激动,经过高潮后,简短的尾声回归平静,最后在钢琴和双簧管的节奏性单音后,于弦乐的和弦中结束。

2.引子、柔板,爱吉娜与哈莫丢斯的双人舞
结合了抒情和激情的音乐。既有富有感情的歌唱性旋律,亦有爆发着激情,带有张力,不断将音乐推进的节奏,高潮时更有荡气回肠的气派,乐曲最后亦在宁静的气氛下,双簧管在竖琴伴随下奏出一段柔和的独奏后,以轻声的弦乐和弦结束。

3.爱吉娜独舞和酒神祭
开始时轻快活泼的跳跃性舞蹈音乐,慢慢变得热闹,敲击乐器更加强了气氛,及后在一下带着悬疑性的延长音符后,音乐再起,已由两拍子转为四拍子,速度亦实时变为快速的急板,祭祀式的狂热音乐爆发,强烈的节奏,不断地紧逼推进,在极为短暂的松弛后,很快便再激起狂热的尾声结束。

4.场景和克罗塔尔舞
在宁静的气氛中,中提琴及大提琴奏出富有表情的场景音乐,转到克罗塔尔舞时,速度亦由行板转到急板,在打击乐助奏下,气氛实时变得热烈,节奏越来越强,情绪亦越来越激烈,最终达到爆发性的高潮后,随即回落,很快便回到无比宁静的气氛下结束。

5.佳吉塔娜少女舞与斯巴达克的胜利
带着异国神秘色彩的行板音乐,节奏徐缓,鲜明的低音节奏持续;铜管加入后,力度逐渐增强,色彩亦变得丰富,主题亦由柔弱慢慢变为节奏强烈,鼓钹齐鸣,胜利凯歌式的音乐,推上热烈的高潮结束。

《斯巴达克》第二组曲

1.柔板的斯巴达克与弗里姬亚的双人舞
悠长的引子为优美流畅洒脱的主题旋律出现提供柔情蜜意的气氛,诚挚感人;到定音鼓出现,气氛才随着力度的增加而变得富有热情,色彩亦渐变得浓厚,在铜管与敲击的助奏下,弦乐奏出的主题变得更为阔广,在掀上荡气回肠的澎湃高潮后,气氛才再回到乐曲开始时的柔情蜜意,并带入全曲终结。
在剧中是斯巴达克与妻子弗里姬亚的爱情双人舞,是全剧最著名、最感人的音乐,这段双人舞谱写的音乐充分表现两人以为此生已永别,却得以重逢的百感交集心情。

2.众商人出场、艺妓舞、群舞
如风般快速节奏推进的音乐,充满活力和兴奋情绪;速度改为中板后,柔和如歌般的独奏旋律和乐队强力节奏的音乐对话般进行。

3.斯巴达克出场、争吵、哈莫丢斯的叛卖
带有气派的节奏性出场音乐后,进入行板速度,音乐变得富有对比性的表情变化,音响色彩亦变得很有个性和电影感。

4.海盗舞
强烈节奏的热闹舞曲,具有活力和冲劲,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加强了鲜明的色彩和明快的节奏,最后在一片欢乐热闹的气氛下结束。

撰文:周凡夫

音乐会前讲座

哈怡图良和他的音乐
19:00 星海音乐厅大堂 粤语 免费
主讲:周凡夫(香港资深乐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