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弦,指挥
看点
《罗马松树》是雷斯皮基三部联篇交响诗中最备推崇的一部,散发着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罗马节日》是三首交响诗中效果最出色的一首,活现了四个不同的节庆景像。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描写嘉年华会的狂热场面,加上拉赫玛尼诺夫脍炙人口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当是一场充满意大利阳光风情,让人心花怒放的音乐会。
埃克托·柏辽兹
《罗马狂欢节》序曲,作品9号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43号
1.引子:活泼的快板
2.变奏1(同前速度)
主题:速度同上
3.变奏2:速度同上
4.变奏3:速度同上
5.变奏4:更活泼些
6.变奏5:同前速度
7.变奏6:速度同上
8.变奏7:不太快的中板
9.变奏8:起始速度
10.变奏9:速度同上
11.变奏10:速度同上
12.变奏11:中板
13.变奏12:小步舞曲速度
14.变奏13:快板
15.变奏14:速度同上
16.变奏15:更活泼、谐趣些
17.变奏16:小快板
18.变奏17:小快板
19.变奏18:如歌的行板
20.变奏19:速度同上
21.变奏20:稍微更活泼些
22.变奏21:稍微更活泼些
23.变奏22: 稍微更活泼些
24.变奏23:速度同上
25.变奏24:原速度
钢琴:陈萨
—— 中 场 休 息 ——
奥拓里诺·雷斯皮基
罗马节日
1.竞技场
2.大赦节
3.十月收获节
4.主显节
奥拓里诺·雷斯皮基
罗马松树
1.波尔盖塞别墅的松树
2.加达空巴附近的松树
3.乔尼克洛的松树
4.阿比亚大道上的松树
异国狂想 帝都万象
今晚的音乐都和意大利,特别是罗马有关。意大利位处地中海中心,地中海在地理上则是世界的中心,更是人类文化的摇篮,在历史上还曾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中心,罗马在长近一千五百年的罗马帝国历史中,更被建立成为一个拥有辉煌文化艺术的伟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光芒,成为不少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雷斯皮基和帕格尼尼都不是在罗马出生的意大利作曲家,柏辽兹和拉赫玛尼诺夫更分别是法国和俄罗斯的音乐家,但各人都到访过罗马,柏辽兹更在罗马留学,雷斯皮基则在罗马度过后半生,从今晚选奏的乐曲中,有理由相信罗马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在这几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发挥了影响。当然,对柏辽兹和拉赫玛尼诺夫来说,意大利是异国,都难免会有用异国风情的心态来感受罗马带来的艺术感染力,今晚的音乐既有异国风情的狂想,又有重现罗马帝国伟大城市光辉的不同内容,当与几位作曲家的不同背景大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在这些管弦色彩无比灿烂的乐曲中,最重要的还是能让大家去感受到人生中美好的一面!
柏辽兹和《罗马狂欢节》序曲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生于医生家庭,自幼酷爱音乐,182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是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包括四部交响曲、三部歌剧、六首管弦乐序曲,还有不少清唱剧和其他声乐、器乐作品,是法国当时唯一的交响曲作曲家。一生致力标题音乐创作,他的《幻想》交响曲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标题交响曲,他创用的“固定乐思”手法,使交响音乐戏剧化,配器色彩丰富,织体清晰。他所写的《配器法》已成为音乐理论的经典之作。
柏辽兹所写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于1838年首演后,意犹未尽,决定在第二幕前加一首序曲。1843年这首后加的《罗马狂欢节》的序曲在巴黎脱稿。柏辽兹曾在罗马留学,其后在他的创作中,便不时见到罗马的影子,这首后加的序曲亦是一例。序曲以歌剧第二幕中,罗马圆形广场狂欢节假面舞会的欢腾场面为背景,乐曲中采用了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民间舞蹈音乐萨尔塔莱洛来烘托炽热活泼的狂欢节景象。曲中主题旋律素材全部取自歌剧本身。
《罗马狂欢节》序曲于1844年2月3日由柏辽兹在巴黎赫斯剧院亲自指挥首演,获得极大成功。自此,这首序曲尽管是为歌剧而作,但却经常成为独立演出的作品。
《罗马狂欢节》序曲:明朗欢乐狂热动感
这首序曲的形象比较单一,结构也较单纯,没有采用序曲常用的奏鸣曲式,却以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绵延如歌的行板”与“活泼的快板”(舞曲),两种不同速度的音乐,第二部分有三个主题,全曲合共便有四个主题,成为该序曲的一大特色。全曲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气氛,充满狂热、动感和生气。
开始由弦乐奏出炽热且激昂的引子,取材自歌剧第二幕狂欢节舞会中的意大利民间舞蹈音乐萨尔塔莱洛(Saltartllo)的片断,在一下单簧管和圆号的长音带来小休止,进入第一部分“绵延如歌的行板”,英国管奏出抒情温柔的如歌般第一主题,中提琴覆奏后,色彩变得浑厚,铜管乐与打击乐以活跃快速的节奏推进,气氛逐渐高涨,极其富丽堂皇,情绪热烈激动,达到第一部分高潮后,带入第二部分“活泼的快板”。加有弱音器的小提琴,及接续的木管组,对答地奏出有如进行曲风格的第二主题;节奏逐渐变得鲜明后,带有动力感的第三主题出现,前半由小提琴组轻轻奏出,后半由低音弦乐回应;在木管,铜管相继以较强力度将主题发展后,带入第四主题。
在乐曲引子中出现片断的萨尔塔莱洛舞曲,在第四主题完整出现,整个乐队以强烈的力度奏出,充满炽热狂欢气氛。此一舞曲主题先后奏出四次后,主题不断展开,节奏越发强烈,最后力度突然减弱,再现带有动力感的第三主题,不断以不同的变奏面貌,先后六次奏出后,主题被压缩,力度越发强烈,再带回力度更猛的第四主题,萨尔塔莱洛舞曲再现,先后再奏出四次后,呈现热烈的狂欢节场面,情绪达到高潮时,音乐戛然收住,第一主题由大管有力地奏出重现,最后在弦乐强大的颤音下,回到无比热烈的第四主题,进入尾声,萨尔塔莱洛舞曲再由全乐队奏出,更加狂野奔放。反复两次后,在铜管有力的引发下,节奏越来越强烈,色彩越来越灿烂辉煌,突然轰鸣爆发的持续强音,再度把乐曲推向高潮,最后在强烈的颤音下,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绚烂华丽想浪漫
拉赫玛尼诺夫于1917年俄国革命后,就离开故国,开始流亡生活。次年前往美国,此后便以美国为基地,展开演奏生涯,新作锐减,后期作品亦不多了,其中最爱欢迎的便是这首为钢琴与管弦乐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既是他所写的最后一部钢琴与乐队作品,亦是他的钢琴绝笔之作。
帕格尼尼(1782-1840)于1801年在意大利卢卡(Lucca)创作无伴奏的小提琴二十四首随想曲时,年仅十九岁,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甚至魔鬼亦会知难而退的种种高难度技术,作品面世三十年后才以作品1号出版,是他在世时最早印行的乐曲。拉赫玛尼诺夫这首狂想曲便是以帕格尼尼该部作品的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主题来加以变奏写成。此一脍炙人口的主题旋律,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都曾取用为钢琴作品的主题。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1934年夏天在瑞士琉森湖畔(Lake Lucerne)所建的塞纳尔别墅(Villa Senar)创作,只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7月3日至8月18日),同年11月7日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指挥费城管弦乐团首演,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担任钢琴独奏。
这首狂想曲是一套变奏曲,共有二十四段变奏,前后配上短小的序奏与结尾,除了第十八段,各段变奏大多简短,长仅二、三十秒至一分多钟。全曲具有动人的浪漫主义气息,音乐语言简洁精炼,曲中钢琴极为活泼,技巧绚烂,管弦乐效果华丽,两者的协奏,充满狂想情趣,乐曲纵横驰骋,艺术才思挥洒自如。
全曲可以视作是一部贯穿着交响性发展的三乐章套曲。序奏后是第一乐章,从第一变奏至第十变奏,a小调。全曲由“活泼的快板”序奏开始,管弦乐呈示出主题的片断,颇为激昂。在乐队奏出节奏风格,只有主题轮廓的第一变奏后,小提琴组才奏出帕格尼尼的完整主题。第二变奏后,大都由钢琴担任主题的演奏。此后就以平稳速度,逐渐推进到第五变奏。第六变奏钢琴以华丽技巧将主题加以变奏,最后英国管吹出主题片断后,进入以《震怒之日》的旋律作成的第七变奏,出现可怕的死亡形象,《震怒之日》是天主教会安魂弥撒曲中的歌调。拉赫玛尼诺夫发现帕格尼尼主题的旋律成分,和《震怒之日》对比有相似之处,他先在第三变奏的乐队部分,用这些旋律成分来构成某些动机,作为该死亡音调的伏笔,第七变奏在死亡音调后出现的是钢琴强力推进的第八和第九变奏;《震怒之日》的曲调经过变化,在第十变奏又明显地浮现出来。
第十一变奏则是第一、二两乐章之间的连接段,具有即兴性格,是过渡性质。第二乐章自第十二变奏至第十八变奏。自第十二至十四的变奏中,钢琴奏出仿如是华彩般的炫技式耀眼乐段;第十五变奏钢琴从节奏性的旋律变为明快的跑句,双簧管吹出忧伤的旋律时,进入第十六变奏。随后引入全曲篇幅最长(约三分多钟),曲调最优美的第十八变奏,降D大调歌唱性行板,钢琴在弦乐和木管拱托下,独奏出带有怀旧韵味的抒情旋律,细腻的表情逐渐变成高扬的激情。这段著名变奏,经常单独演奏,还不时会用作电影配乐。
第三乐章则由第十九变奏至第二十四变奏,回到第一乐章的a小调,具有再现部的特征。此部分的几段变奏都以钢琴炫技式的灿烂演奏技巧为中心来推进,直到急速的结尾部分,经过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变奏,钢琴的强力节奏,来回奔驰式的急速跑句,和乐队竞奏出火花四射的灿烂高潮后,第二十四变奏再现节奏鲜明的主题,最后钢琴以充沛活力的快速音符,在低音乐器强力地奏出死亡音调的片断后,再结合乐队奔放且壮丽地推上激昂的高潮便突然煞住,只由钢琴轻声奏出零碎的主题音调终结全曲。
雷斯皮基和他的音乐
雷斯皮基(Respighi, 1879-1936)是意大利二十世纪代表性作曲家,生于意大利北部古城博洛尼亚(Bologna),于当地习小提琴、中提琴和作曲,二十一岁加盟俄罗斯圣彼得堡歌剧院乐团,得以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习作曲及配器,两年后前往德国柏林再随布鲁克(Bruch)学习作曲,虽仍以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及钢琴为生,已开始主力向作曲发展。三十四岁那年获圣西西利亚(Santa Cecilia)音乐学院聘为作曲老师,自此在罗马定居,直到逝世。
雷斯皮基可说是意大利二十世纪初除普契尼外最著名的作曲家,写有各种体裁的作品,数量不少,他的管弦乐作品多以意大利历史或风物为题材,以印象乐派气氛为基础,采用富于色彩的管弦乐法,呈现带有古色古香风貌和文艺复兴趣味,但却有现代感的独特风格。能将传统作曲技巧和现代音乐风格成功融合,至为突出。
本次演奏的《罗马松树》和《罗马节日》,是雷斯皮基代表性作品联篇交响诗“罗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一部是1916年的《罗马之泉》),这三部作品在结构上将交响诗和组曲的构成手法结合在一起;每部交响诗都由四个既相互独立,又形成对比的乐章(乐曲)构成,每一乐章都拥有明确的标题,演奏时一气呵成,完整且统一。“罗马三部曲”的三首交响诗,都只运用了简单的曲式结构,便很有效果。今晚的安排先奏《罗马节日》,再奏《罗马松树》。
交响诗《罗马节日》:罗马四个历史时期
在相隔《罗马松树》的创作约五年后,于1928年所写的《罗马节日》,在1929年2月21日由托斯卡尼尼(Tosscanni)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首演。
全曲由带管风琴和钢琴,及大量打击乐器,还有曼陀林和3支布齐吶号(Buccine soprani)的三管乐队演奏。雷斯皮基在这首交响诗中,探求去直接表现往昔的世界,以四个乐章描绘了四个时期的节庆,表现了罗马人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分别再现了罗马不同的四个历史时期: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的特定形象。作曲家对各段都曾写有文字说明。
第一乐章《竞技场》,中板和快板,三部曲式。“大竞技场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人人依然充满节日的欢乐心情叫喊着尼罗万岁!铁门关闭,无可幸免的殉难者唱起圣咏,歌声和野兽的咆哮声混成一片,群众异常激动,殉难者的歌声逐渐增强,扩散和掩没在观众的喧嚣声中。”
古罗马让俘虏或奴隶同野兽搏斗,是当年节日的玩乐。第一段乐队全奏的呼喊轰鸣,激动人心的引子带出紧张的竞技场气氛,乐队聒噪的声音代表观众的呼喊,其间夹杂着面对野兽的殉难者发出的惨绝人寰的号叫。三支布齐吶号(Buccine soprani)齐奏的节日号角声音和乐队交替奏出再齐奏,宣布节庆活动开始,然后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出现片刻静默。中段以弦乐、铜管、木管三组低音乐器奏出强而沉重,殉难者步履维艰的步伐声。然后是殉难者为得到战胜猛兽的力量,齐声唱起宗教歌曲,圣咏渐强,断断续续进行,时而为野兽的咆哮打断,时而又为观众狂热的呼喊声淹没,反复中调高,向上移动半音,越唱越热烈;在高潮中阵阵激动人心的节日号角声再现,歌声与喧嚣声混成一片。尾声中乐队全奏快速的三连音和弦,在低音区特强的长音上结束。
第二乐章《大赦节》,中板,三部曲式。“疲惫的朝圣者一边祈祷一边缓行,朝着罗马的大道走去。在马里奥山顶,渴望的心灵和焦灼的眼睛终面对圣城,大声叫出罗马!罗马!激动的情绪汇成一曲欢腾的赞美歌,全罗马教堂钟声齐鸣,为这颂歌助响。”
中世纪每隔一百年或二十五年,各地天主教徒长途跋涉到罗马朝圣,祈求赦免罪孽,途中尽管疲惫不堪,仍不停地咏唱着祷告的颂歌。乐曲引子中弦乐以微弱音响奏出朝圣信徒拖沓的脚步声,单簧管和大管吹出朝圣者庄重的祈祷歌,和脚步声一起逐渐增强。中段很快出现,祈祷歌声中独奏中提琴发出一句感叹式的下行曲调。圣歌主题在各种乐器上不断地反复,朝圣者终于攀上可以俯瞰罗马的马里奥山巅,在怀着渴求的灵魂中,一片赞美歌声轰然而起,乐队以宽广的节奏,由小号在乐队全奏中再现祈祷歌,与赞叹声混成一片。接着钢琴、管风琴、管乐器,和大锣沉重地击奏出悠远的教堂钟声,喜悦的感情逐渐平息,音乐就这样慢慢沉寂平静下来,四支圆号以生动活跃的号角声预示着下一乐章。
第三乐章《十月节收获节》,快板和行板,二部曲式。“挂满串串葡萄的城堡举行十月收获节。远处传来狩猎的号角声,飘荡着悠扬的情歌和钟声,在温暖的黄昏响起时隐时现的小夜曲。”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城堡的贵族在秋季葡萄丰收时节的节日欢乐场面。音乐开始,弦乐器和木管乐器高音区,一个充满激情的乐句渲染出节庆欢快的气氛。四支圆号和两支小号之间对答呼应的狩猎的号角展现出在远处森林打猎的情景。接着在清脆的铃铛声中,小提琴和长笛、短笛奏出诙谐典雅的舞曲,有点笨拙和滑稽。随后,猎号声又在弦乐均匀连续的拨弦反复的背景上,以加上弱音器的圆号节奏自由地再现。结束段极其温柔妩媚,先是在弦乐轻轻的拨弦声中,用曼陀林唱出优美的甜蜜情歌,再由独奏小提琴奏出温柔而浪漫的小夜曲。最后,两支旋律相互交织渗透,然后在铃铛声中平静地转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主显节》,快板,三部曲式。“诺沃广场上的主显节之夜,嘹亮的小号声压过狂欢的喧闹,在沸腾的喧哗声中,不时飘荡着各种声音:农民歌曲的音调,欢快节奏的萨尔塔莱洛舞曲、手摇风琴的鸣咽、临时舞台上招徕生意的叫卖、醉汉嘶哑的歌声,和最后传来充满民族自豪的反复呼减声﹕请让路,我们是罗马人!”
这是一幅色彩艳丽而很有表现力的音画,各种不同的形象和色彩的音乐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充满节日欢庆气氛。音乐以低音单簧管朴素的歌调开始,刚健热烈,具有浓郁乡村风味。小号尖锐的声音穿插,然后是各种乐器组的对比结合,描绘出热闹喧哗,五彩缤纷的场景。小号和圆号对答之后,圆号和木管不停地反复吹着三拍子的舞曲,弦乐和木管又以带三连音的节奏描绘跌跌撞撞的步履。乐曲中段由两支舞曲组成,先是低音单簧管奏出,意大利民间快速跳跃的萨尔塔雷洛舞曲,然后小号和管风琴奏出模仿手摇风琴师演奏自得其乐的单调圆舞曲;其后接入随意变换节,由长号奏出萨尔塔莱洛舞曲,滑稽而近乎疯狂的表演。舞曲再现后,第三部分乐队全奏出充满自豪的庄严旋律,这是根据一句意大利话的节奏型写出,原文是“Lassatece passa , semo Romani!”意为“请让路,我们是罗马人!”萨尔塔莱洛舞曲和圆舞曲结合在一起,在气势宏大的全奏和弦中有力地结束全曲。
交响诗《罗马松树》:人生四个记忆切片
雷斯皮基一生酷爱松树,并以“松庐”(又称“松树庄”)命名他自己的居所,而松树在这一作品中的地位与前一作品中的喷泉亦确是迥然不同。除了松树外表景貌的刻画,更多的是包括松树在内的罗马的自然界内部蕴藏着的精神的表现,而藉此抒发作曲家本人内在的感情。《罗马松树》以罗马城中别具特色,带有伞状树冠的古松(笠松)来借景抒情,追怀罗马帝国昔日的光辉;全曲四个乐章的主题旋律各有特色,相互间没有关联,有如是四幅色彩鲜明,意境清新的音画。然而,这四幅内容各异的音画,其实亦有如是人生中四个抽样片段,记录了人生过程中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切片一样。每个乐章作曲家都写有导赏解说。
第一乐章《波尔盖塞别墅的松树》。“孩子们在波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愉快地游戏,围着圆圈跳舞。最活泼的是拿着玩具枪玩打仗的游戏。他们陶醉在自己的喊声和清凉的空气中,就像日落时的燕子,最后,他们奔跑而去。画面一下子就改变了。”
活跃的小快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三段曲式,第二部分,变奏曲式。
波尔盖塞别墅位于罗马北郊,建于十七世纪,以秀丽的泉林之胜见称。乐曲描写的儿童玩乐情景,那可是人生中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乐曲第一部分以短小而辉煌的引子带出洋溢着幸福情调的主题,欢畅、跳跃,带有意大利民间舞曲特点。中段跳跃的音型以长笛、短笛和钢琴奏出后,主题以单簧管和双簧管作了简短的反复,进入第二部分欢乐的舞蹈性主题,节奏鲜明,以卡农曲形式呈示;英国管、大管、圆号及大提琴的旋律与此一主题形成的复调对比效果,和小号不时吹起的号角声,营造出“打仗”气氛,描写儿童的打仗游戏,小号犹如冲锋号般奏出不协和音,音乐变得更加动荡不安,仿如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经过两次变奏,情绪不断高涨,进入高潮时,己临日暮,音乐气氛亦急转直下,加了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一个短小缓慢的引子带入下一乐章。
第二乐章《加达空巴附近的松树》。“在笼罩着陵墓入口处阴影的树阴下,可以听到从昏暗的深处发出的悲伤的赞美诗歌声。歌声转入庄严的颂歌,逐渐增强,并重又神秘地消失。”
慢板,由两个主题构成的五部拱形曲式:A+B+A1+B1+A2。
在罗马郊外,逃避异教徒逼害的早期基督徒的地下陵墓,传来虔诚、肃穆,又带点神秘的赞美诗歌声。这是人生中经历低回反思的阶段。乐曲以低音弦乐器奏出肃穆低沉的和弦引子开始,主题格里高利圣咏般的旋律音调轻轻奏出,色彩极其神秘,虚无缥缈,配器增加了打击乐器锣,神秘色彩得到加强。全段主题生动地描绘了古墓前摇曳着的百年老松身影的神秘动态,抒发了对遥远往昔的追忆和缅怀的感情。在这种虚幻的氛围中,小号奏出颂歌般的赞美诗副题,速度变得略快,音乐猛然间由阴郁的小调跨入明亮的大调,显得更为光辉夺目,乐章开始时的压抑郁闷气氛消失无踪。乐曲速度再加快时,木管与低音弦乐奏出有如祷告的吟诵,一直反复贯穿至乐章终结;随后副题和主题在此一吟诵祷告背景下逐一再现,并相互交织成庄严肃穆的颂赞之歌。在副题重现,及主题第三次出现后,进入尾声,圣咏般的主题歌声在尾声重现后逐渐消失。
第三乐章《乔尼克洛的松树》。“清风微微吹动,在明亮的月光下清晰地显出松树的影子,夜莺在歌唱。”
三段曲式写成的动人夜曲。
在罗马七座小山之一的雅尼可伦山上,清风微动,明亮月光下映照出清晰的松影,夜莺婉转歌唱。那是人生中充满各种不同的爱的温馨回忆。
钢琴奏出五声音调的短小华彩引子后,单簧管奏出抒情迷人的主题,并加以反复变化展开。 中段在钢琴与钢片琴流水般华丽的琶音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带点迷离恍惚感觉的动人中段主题。妩媚的旋律唱出南国之夜的美景,夜莺的啼啭,山冈上的松树傲然挺立,在月光下显得特别鲜明动人。这确是人生中让人难以忘怀的良辰美景。迷人主题再现时加入引子的五声音调,情绪更开朗。尾声的结束部分,很有特色,加了弱音器的弦乐仿佛是在罗马夜空中升起的夜雾般颤栗,传来了一阵阵夜莺的歌声,竖琴又以单簧管主题的旋律轻声加入,并伴随着夜莺的啼鸣而逐渐消逝。
第四乐章《阿比亚大道上的松树》。“黎明,暗淡的薄雾笼罩着雅培安。孤寂的松树如哨兵一样,守卫着罗马战场的凄惨景观,可以隐约地听到连续不断的脚步声,在诗人的想象中又使光荣的形象复活;在旭日的阳光下,沿着神圣的大道,执政官带领士兵们在号角声中以胜利者的气概登上了卡皮托利山。”
以鲜明节奏贯穿全曲的进行曲结构。
罗马建于公元321年的著名古迹阿比亚大道,在晨雾中,两傍孤寂的古松,有如哨兵,古罗马帝国的光辉幻影重现,在璀璨的阳光下,号角长鸣,威武堂堂的军旅沿着神圣大道,踏上征途,征伏天下。整段音乐是一曲威武雄壮的进行曲。胜利的古罗马军队,沿着阿比亚大道凯旋归来的豪迈景象。那是人生中何等光辉灿烂的光景呀!
定音鼓、钢琴和低音提琴拨奏出朦胧气氛的引子,节奏音型,象征行进中的罗马军队的脚步声,这一节奏不间断地逐渐加强,并一直保持到全曲结束。“回忆式主题”由英国管奏出,旋律在仿似在混沌的尘雾中升起,是对惨痛战争短暂回忆的凄凉景象。在浑沌的尘嚣中,一支号角声般的旋律在大管上鸣响,随即又在单簧管、小号、圆号和长号等乐器上传递,成为乐曲中心部分的基础。此一“号角式主题”经过多番起伏,从轻声开始持续发展到巨大“渐强”,像勇士的军队队伍逐渐走近,音响随之增强,形成气势无比磅礡的胜利凯歌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