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茹,小提琴
看点
勃拉姆斯的《悲剧》序曲,人人期待的是曲终前表现“悲壮之美”的高潮;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却是洋溢着生命活力,旋律优美,感情壮丽的音乐;而被称为是他的“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交响曲,曲思明朗柔美,但却深藏着一丝丝心灵上的阴影。这三首在1877年至1880年间(44岁至47岁)创作的名曲,当是跨越勃拉姆斯音乐世界的最佳之选。期待乐团与水蓝的首次合作,能为观众演绎一个经典的版本。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悲剧序曲,作品81号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号
1.不太快的快板
2.柔板
3.活泼而不太快,嬉戏的快板
小提琴:张金茹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号
1.不太快的快板
2.不太慢的柔板
3.优雅的小快板(近乎小行板)
4.精神饱满的快板
古典老坛 浪漫美酒
德国钢琴家、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除歌剧以外,几乎各种类型的音乐,均留下不少杰出作品。他的音乐往往被标榜为“新古典乐派”,那其实是指继承了古典乐派的形态、乐曲曲式,但却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源自舒曼的奔放和声,及特有的节奏,创造出和声深厚,管弦乐富丽,结构严谨,富有浪漫乐派特性的作品。勃拉姆斯生性严谨,不爱社交,也不沽名钓誉,他的音乐是逻辑理性的,不求外表的炫耀,欠缺官能刺激,更多的是内省的。他的管弦乐曲带有晦涩厚重感觉,缺少明快灿烂情趣。不明朗的、朦胧的和声与节奏,正是浓雾笼罩的北欧写照,自有一种甘美的忧郁与温暖的情怀,而曲中又往往散发着抒情性和蕴藏着炽烈的感情,为此,也就有人以“在古典的坛中,装入浪漫的酒”来形容勃拉姆斯的音乐。
勃拉姆斯自1876年发表第一交响曲后,在短短的十年间,相继写出三部交响曲、两首协奏曲和两首序曲,也就是说,他重要的作品,都在这十年间诞生;今晚节目表中的三首乐曲更全是在1877年至1880年这四年间面世的音乐,但演出的先后次序则与面世的时间相反。
关于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于1833年5月7日生于德国汉堡船坞区,1897年4月3日逝于维也纳。享年六十四岁。勃拉姆斯是德国乐坛“三B”(Bach,Beethoven及Brahms)之一,在音乐史上能与巴赫及贝多芬相提并论,原因是他能将巴赫及贝多芬二人的特质共冶一炉,华丽与纤细,雄壮与伟大兼备。
勃拉姆斯父亲是低音提琴手,在汉堡歌剧院工作,生活清苦,月入仅够糊口。小时候勃拉姆斯就跟父亲学习钢琴,年仅十二岁,便因家贫,要在船坞区水手酒吧做钢琴手,演奏最下流庸俗的音乐,在强烈酒精气味与浓臭香烟熏染的声色环境下生活了好几年。但虽如此,十六岁那年,勃拉姆斯仍能以钢琴家姿态登上高贵的音乐厅首次公开演奏。
刚刚二十岁,勃拉姆斯就与匈牙利小提琴家列梅尼(Remenyi)开始在德国北部巡回演出,并结识了著名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1907,匈牙利人),经他介绍前往拜访李斯特及舒曼。舒曼对他的作曲才华大为赞赏,抱病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中撰写文章,大力赞扬勃拉姆斯的作曲天才与敏锐感觉。自此与舒曼夫妇,结下因缘,开始了终身深挚的友谊,勃拉姆斯亦成为舒曼最重要的后继者。
1862年勃拉姆斯三十九岁,首次访问维也纳,开始定居维也纳,专心作曲。1876年发表第一交响曲,英国剑桥大学赠以博士学位,此曲并在伦敦演奏。1877年完成第二交响曲,不朽名作小提琴协奏曲亦于翌年完稿,被誉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佳同类作品。
悲剧序曲:悲壮之美
1880年夏天,勃拉姆斯在伊修尔温泉避暑时,除创作了现时经常演出的《学院序曲》,还作了这首《悲剧序曲》,1880年12月26日在维也纳首演。相对来说,这首序曲较不易了解,演出机会亦较少。
勃拉姆斯对这两首序曲的分别,曾经很直接地说:“一个在悲泣,一个在欢笑”(One laughs while the other cries)。其实,《悲剧序曲》的大部分主题,早在1860年就写好,同时,“悲剧”的标题,并无故事性,和任何戏剧或歌剧无关,那只是要表现戏剧般悲惨命运的感情,表现悲壮之美,是一首单乐章,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创作的管弦乐曲。作曲家在这首序曲中还引用了在今晚音乐会下半场演奏的第二交响曲终章的一些材料。
全曲采用奏鸣曲式作成,两声激烈的强奏和声后,由弦乐奏出第一主题,伴随着定音鼓的颤音,经过情感的起伏,带出气氛同样并不明朗的第二主题。全曲高潮在最后结尾段才出现,开始由弦乐强力再奏出第一主题,乐队总奏后,把主题扩大,以宽广的幅度和力感将全曲一步一步推上爆发性的悲剧高潮,曲势回落后,很快变成一片阴沉的色彩,并随即在强烈的厚重和弦下结束全曲。
小提琴协奏曲:乐观开朗
这是勃拉姆斯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长期以来,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古典三大著名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情绪乐观,开朗,基调明快,意境开阔,是勃拉姆斯少有的,洋溢着激情生命力,对生活充满理想憧憬的作品。然而,实质上,这并非当时勃拉姆斯生活现实的写照,这只是作曲家和常人一样,心中常存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一种梦想折射而已。
勃拉姆斯独一无二的小提琴协奏曲,于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新年音乐会首演,由约阿希姆独奏小提琴,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翌年首次出版。这首作品的诞生和约阿希姆有着直接的关系。约阿希姆当年是汉诺威宫廷乐队的首席小提琴,他向勃拉姆斯介绍了不少小提琴协奏曲,这让勃拉姆斯动了意念要为约阿希姆写一部真正动人,又能发挥他的高度技术的大作品。
勃拉姆斯是位专业的钢琴家,对小提琴演奏技巧不大谙熟,所以在创作这首协奏曲的过程中,约阿希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小提琴独奏声部提出了不少意见,包括第一乐章中独奏的华彩乐段。
勃拉姆斯创作该曲的念头于1874年9月已酝酿,但一直要到1878年在风光绮丽的沃尔特湖(Wörthersee)畔小城珀特沙赫(Portschach)避暑时才实现。勃拉姆斯前一年也在这景色宜人的乡间避暑,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描述这地区为“未被玷污的净土,各种旋律在空中飞舞,你必须非常小心才不会践踏到这些旋律。”由此不难见出,今晚所奏这这两首伟大名曲和奥地利南部,接近捷克(现是斯洛伐克)的卡林西亚(Carinthia)地区的优美乡间景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该曲题献给首演担任独奏的约阿希姆,尽管事前的练习并不足够,但首演仍相当成功,颇获佳评,莱比锡的乐评人阿尔弗雷德•多费尔(Alfred Dorffel)在《莱比锡新闻报》上撰文报道:“第一乐章未能让听众注意到作品中新颖之处,但第二乐章则予人留下非常真实的印象,终乐章则充满了欢乐。”首演便能赢得好评的原因在于作品的交响性,独奏小提琴在曲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和乐队合二为一。尽管如此,独奏小提琴仍极具炫技效果,双弦、三弦,快速的把位变换,及快速乐句等等都用上了;但这些技巧没有一样是纯粹被用作为炫技目的,而是完全被融合进乐曲的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不同主题以交响形式呈现、变化、发展,旋律也具有沉思性,或小夜曲般的田园风格;而非常严肃的乐句与其他嬉戏、谐谑的乐句并行出现,最明显的是在第二乐章中。整体而言,该曲如同勃拉姆斯前一年夏天所写的第二交响曲,充满了有如“阳光灿烂”般,无忧无虑的欢愉喜悦。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思富于变化,有深度,明快、沉着而有份量,规模比较大,结构严密,音乐充实,富有交响性。
第一乐章:采用严格的古典奏鸣曲形式结构,按照两个呈示部的古老写法。乐曲开门见山呈示出宽广悠长的主部主题,旋律悠长,甜美的双簧管轻盈地奏出应和乐句,像是缕缕白云随着向上移动的音调飘浮上升。在于副部主题出现前,还运用了三个不同性格的小主题,使整个乐章更为丰富动人。进入第二呈示部,独奏小提琴先奏出一段快速华彩性的导奏,情深意长地“唱”出了宽广的主部主题,渐渐形成独奏与乐队竞逐的氛围,才和第一小提琴交替奏出副部主题,旋律富于歌唱性、抒情性和戏剧性,像是唱给恋人的一首真挚情歌。展开部将两个主题发挥,最后独奏小提琴的上行音阶,突然将情绪拉紧,乐队全奏,情绪变得奔放华丽,形成高潮,独奏小提琴炫技性华彩主导着发展,带入再现部。再现部的音乐几乎是顺序再现呈示部中的所有素材,只是在调性、和声与配器等方面有所变化。独奏小提琴演奏一段技巧性的华彩乐段,最后独奏小提琴以激动的双音、八度音,奏出主部主题音调,豪迈地结束第一乐章。(勃拉姆斯在总谱中并没有为华彩乐段写下任何音符,至今留传下来的即兴性华彩乐段达十六、七种之多,用得最多的是约阿希姆的版本,不少著名小提琴家也留下自己作的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三部曲式。这是北国孤寂幽香的乐章,音乐贯穿着深挚而静观的情绪,优美柔和的慢板,安逸恬静的气氛使人联想到勃拉姆斯创作这首协奏曲的环境——凉爽怡人的避暑胜地珀特沙赫。结构精确,旋律细腻,加上并不复杂调技巧,洋溢着典雅的醇香。主题开始时由悦耳柔美的双簧管奏出,富于歌唱性,色彩温和淡雅,朴素的牧歌风味突出动人,是勃拉姆斯著名的抒情曲调,独奏小提琴装饰主题,或加以变奏,或与乐队竞逐演奏,中段由明朗的F大调转到f小调,独奏小提琴偏离原来的情绪,显得不大安定,时或昂扬、时或颓丧;并存着两种不同的音型,时或温雅、时或确断、时或感情强烈、时或镇定自若,像是朦胧的雾霭,色调变得晦暗,表情丰富,情绪激动,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情绪高涨后,重现主部主题,双簧管和独奏小提琴交替演奏出迷人的田园主题旋律,主题经过两次反复后,独奏小提琴以有若华彩般的旋律助奏,并逐渐主导发展,再将情绪拉紧,最后与乐队再融合,在优美恬静的牧歌声中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不正规的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的素材源于匈牙利的吉卜赛民俗音乐,性格幽默、轻快,富有活力,节奏强烈,富于火热奔放的舞蹈性,由独奏小提琴用双音奏出后,以独奏或合奏反复多次,乐队以壮大的气势将主题加以反复,整个乐章气氛比前两个乐章轻松。独奏小提琴在本乐章中有更多的炫技性的表现,在独奏小提琴奏出华彩弦技性波浪似的快速音群后,第一副题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开始时以双音、八度音奏出,短小轻捷,富有幽默感,像是舞者的愉快戏谑。在回旋曲主题再度出场后,独奏小提琴优美地奏出第二副题,这个副题旋律平缓,性格温静,激昂的情绪得到缓和,像是欢舞中的一个短暂休息。在第一副题及回旋曲主题相继再现后,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组伴随下,优美地奏出旋律平缓,性格温静的第二副题。及后独奏小提琴八度音重现第一副题戏谑音调,及回旋曲主题,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竞逐,情绪激增,又形成群舞的火热场面,在独奏小提琴简短的华彩乐段后,进入加快速度的结束部。结束部先用回旋曲主题,接着用第一副题的素材构成,最后以明亮的D大调主和弦结束全曲。
第二交响曲:浪漫田园诗
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各有不同思想内容,“第一”采用的是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第二”是风俗性的抒情诗;“第三”是悲壮的颂歌,但却平静结束,“第四”追求的是古典悲剧的意境。四部交响曲采用的都是当时使用的双管编制。
这部风俗舞蹈性的第二交响曲的形式和结构,像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欢快明朗,优美恬静,有如是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古风的维也纳诗意画页,让人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中,那风俗性的素质,让人联想到维也纳生活中的舞蹈音乐传统。
第二交响曲于1877年在奥地利景色如画的湖边构思写作,同年12月30日在维也纳由汉斯•里斯特( Hans Richter)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即获得很大成功,每一乐章结束时听众都起立欢呼鼓掌,后来更被认为是勃拉姆斯最好的管弦乐作品。
第二交响曲没有标题性的内容,较“第一”更为“古典化”,手法并不复杂,但富表现力;配器较简单、透明;乐器的使用比“第一”还经济,没有低音大管,也不用小提琴独奏的色彩效果,只在首尾两个乐章中加用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欣赏时可在复杂的声部进行中,注意明暗的色彩对比,个别乐器的独特个性化处理,以及精致的音色组合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第一乐章: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基本主题采用三拍子的慢圆舞曲速度,在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很少有。乐曲开始是低音弦乐器四个音组成的动机,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圆号与木管乐器随即先后接奏出具有幻想意味的美丽基本主题,奠定整个作品的田园诗的牧歌特性。本来此种特性缺少戏剧性紧张度,亦乏内在矛盾,较难构筑庞大的交响曲第一乐章,然而,作曲家将低音弦乐器的四音动机发展,以复杂的对位写作和丰富的变奏手法处理,从而将柔和的田园风味大大增添了情绪的紧张度,此外,还采用辅助性的主题素材来加强,因而第一主题亦能带出颇为强烈的戏剧性的色彩。
第二主题的声部将音域较低的大提琴置于上方,音域相对较高的中提琴则置于下方,此一独特安排,色彩层次显得特别精致,情绪悲戚,充满浪漫忧郁感,温柔和瞑想的风味,带有吉卜赛音乐影子,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效果。紧接着这个主题是一段刚勇有力的穿插乐段,有时还有点狂暴。稍后第二主题在长笛的三连音型衬托下再现,变得安宁闲逸且明朗。发展部以基本主题展开,再现部将基本主题省略,到速度已减慢的尾声中才庄严地呈现,以勃拉姆斯喜爱的圆号开始在弦乐器组伴随下奏出,满有诗意的动人独白,最后在深沉的安宁与寂静中结束。
第二乐章:慢板乐章。深刻沉思的严峻性格,表现手法简炼、紧凑,运用复调技巧发展。乐曲开始即由大提琴和大管奏出沉思性的第一主题,很快圆号、双簧管和长笛引进新的动机,采用复调技巧构成的赋格段,带来郁郁不欢的情绪,与随后的第二主题,转为12/8拍子,由大提琴拨弦拱托下,以高音木管主奏,带有切分音节奏,较为明朗,带有舞蹈感,和第一主题形成对照,第二主题反复后,转到D大调的第三主题,由弦乐组与木管乐组以复调技巧写成,更加强了紧张的戏剧性激情。此一乐章最后返回宁静沉思的气氛下结束,成为这部基调明朗欢乐的交响曲中,带有崇高哲学性的音乐。
第三乐章:复三部曲式。维也纳慢速度的连德勒舞曲或圆舞曲般的音乐,穿插两个中段,近似于回旋曲式。整个乐章的音乐有很强的舞蹈性形象,节奏鲜明奇特,风格娇媚优雅。基本主题由双簧管在大提琴拨弦节奏拱托下奏出,单簧管和大管以简单的和声伴随,朴素典雅,但叹息般的音调带点伤感。基本主题再现了维也纳古老传统的魅力,“中段”音乐亦从基本主题发展出来,节拍改变,速度亦骤然加快,带来新的色彩,全是欢乐嬉笑的幻想场面,仅有的伤感亦全消失。
乐章中另一个“中段”,节奏再变换,带有匈牙利吉卜赛音调。流畅的基本主题多次出现,最后游走于大调与小调间,不断转换新的色彩,整个乐章融入了幽默,却仍带着点轻微伤感与激情。
第四乐章:传统奏鸣曲式。生气勃勃,充满动力和欢乐,有如是民间节日欢乐的场景重现,有时活泼充满生气;有时优美富有柔情,有时精力无比充沛。开始时弦乐组轻声奏出第一主题,柔和宁静,但随即以强奏再现,马上显得无比明朗、光辉,爆发出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主题富丽堂皇,形象鲜明,宽广有如进行曲的节奏,乐观而自满。
发展部主要以第一主题的素材展开,急速的进行,中间插入一个田园诗般的宁静插段,成为再制造更大高潮的铺垫,仿如是狂欢节日的短暂憩息。最后,在尾声中再出现新的高潮,切分节奏的强力和弦,以及辉煌的铜管乐合奏,将全曲推上最高潮,达到欢欣若狂的爆炸性气氛,在一片欢呼声的强烈狂喜情绪中结束全曲。
撰文:周凡夫(香港资深乐评人)
勃拉姆斯和他的音乐
19:00 星海音乐厅大堂 粤语 免费
主讲:周凡夫(香港资深乐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