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11岁的音乐神童弹奏莫扎特29岁时所写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不同美感的旋律不绝如缕,更添传奇色彩;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1937年首演时,作曲家要在台上鞠躬数十次,创下掌声历时半小时的传奇;陈其钢2010年创作的《失乐园》,将京剧、曲牌等元素成功融入西乐中,表达了对美的追思和感受,那就更是现代的传奇。

  • 时间:2014-12-07 20:00
  • 地点:星海音乐厅 交响乐厅
  • 票价:¥VIP/280/180/120/80
曲目

陈其钢
失乐园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 466
1.快板
2.浪漫曲
3.很快的快板
钢琴:李仲欣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d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47号
1.中板
2.小快板
3.广板
4.不太快的快板

导赏

跨越古典与现代传奇

  从莫扎特1785年29岁时所写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到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和2010年陈其钢的《失乐园》,跨越了古典到现代三种不同的文化传奇。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仿如一首交响曲,不同美感的旋律更不绝如缕,渗透出其内心世界的传奇之音;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是他的管弦乐作品中最常被演奏的一首,第三乐章更被认为是他最美的音乐之一,当年首演作曲家要在台上鞠躬数十次,更创下掌声历时半小时仍不散的传奇;陈其钢将京剧、曲牌等元素融入管弦乐中,寄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生存的思考,表达了对美的追思和感受,那就更是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传奇。

  陈其钢: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传奇

  陈其钢的《失乐园》于2004年由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库特•马祖尔委托创作,2008年1月在巴黎由艾伦•吉尔伯特(Alan Gilbert)指挥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首演。后来于2010年5月4日,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将该曲带到上海,于上海大剧院作中国首演。

  这部作品以大型弦乐团、定音鼓、竖琴、钢琴、钢片琴及大量敲击乐器来演奏。原是五部结构的弦乐组,大部份时间分成十六部(第一、二小提琴各分成四部,中提琴和大提琴各三部,低音提琴两部),有时甚至是十七部来演奏;同时,曲中经常且频繁地转换拍子,临近结束的尾段,更出现连续九小节,每小节都变换拍子的少见现象(第647小节开始的9小节的拍子如下:5/4、4/4、3/4、4/4、5/4、3/4、5/4、3/4、4/4),同时亦运用了好些较现代的演奏技巧,为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加上陈其钢还将中国传统的京剧、曲牌等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由此亦形成很独特的色彩,藉此寄托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生存的思考,表达了对美的追思和感受。

  《失乐园》(Paradise Lost)原是英国诗人、思想家约翰•弥尔顿 (John Milton,1608-1674)在失明后创作,于1667年出版的不朽史诗,以旧约圣经创世纪的人类故事作基础,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人类的原罪与堕落。陈其钢这首乐曲与该部史诗可有关系?作曲家则未有明言。

  (作曲家简介:陈其钢是活跃在国际乐坛上,旅居法国的中国作曲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其作品曾获多项国际大奖,2012年更成为首位获得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颁发“罗西尼奖”的华人作曲家。陈其钢出身艺术家庭,中学主修单簧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赴法留学,师从著名作曲家梅西安,成为其关门弟子。自后以法国作为基地发展他的音乐事业,二十多年在中西方音乐的研究上均有极高造诣。《失乐园》之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逝去的时光》、《蝶恋花》、《五行》和《二黄》;芭蕾音乐《大红灯笼高高挂》、奥运主题歌《我和你》、电影音乐《山楂树之恋》和《金陵十三钗》等)。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传奇

  莫扎特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于1785年2月10日完稿,翌日即由莫扎特本人担任独奏,在维也纳首演面世。当时莫扎特二十九岁,该期间还完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正是其创作的高峰期。

  这虽然是一首钢琴协奏曲,但相对起莫扎特的同类作品,形式之宏大、感情之丰富、戏剧性之强,已具有其后期交响曲的规模与气势。编制上除了独奏的钢琴和弦乐五部,还有长笛、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和定音鼓,已与交响曲的编制无异。创作此曲时,莫扎特已有两年没有写交响曲,他将这部协奏曲当作交响曲来写的讲法不无道理。由此,这部古典时期的作品,钢琴的华丽灿烂装饰性技巧,结合管弦乐,便缔造了当时少有的浪漫色彩,饱满感情和升腾的音乐气势的传奇。

  莫扎特至少写有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以小调写成的只有两首,除了今晚演奏的d小调第二十,还有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为此,这亦是在莫扎特作品中,少数在音符中渗透着其忧郁和阴沉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乐曲。

  全曲采用传统的三乐章结构,前后两个乐章的主题带有“近亲关系”,具有前后统一和谐的效果。据说贝多芬生前很喜欢演奏该曲,还写下华彩部份。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d小调,4/4拍子

  颇为沉郁伤感的阴暗音乐,与莫扎特音乐中惯有的明朗气氛和嬉游曲般的情调很不一样。乐队呈示部在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切分音和弦伴随下,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三连音第一主题,仿如是阴暗氛围下的痛苦叹息。长笛与双簧管交替奏出的第二主题,伤感、忧郁的旋律,则有如带点安慰的对话。独奏钢琴登场后,悲剧性的音响没有改变。两个主题在发展中进行多次紧张的戏剧性对话。钢琴的华彩乐段后,只由管弦乐结束。

  第二乐章:浪漫曲(Romance),降B大调,4/4拍子

  抒情性的三段式结构。钢琴率先奏出的主题,是难以形容的优美动人旋律,移到乐队演奏,仍是继续萦绕脑际历久不散的迷人音乐。中段转为g小调,却又掀起较为激动的情绪,仿如是一股让人感到紧张不安的风暴要吹来了。这是莫扎特慢乐章中十分罕有的紧张对比效果。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d小调,2/2拍子

  回旋曲式般的终章。钢琴奏出来回奔驰的主题,经过乐队反复,展开,悲痛的感情让人紧张不安。随后依次出现了悠扬抒情的第二主题,热烈明快的第三主题,全曲的高潮在最后结尾,明朗乐观的D大调音乐,钢琴与乐队高奏出充满光彩,振奋明亮的音乐终结全曲。

  肖斯塔科维奇:苏联的传奇

  1906年9月25日在圣彼得堡(后易名为列宁格勒)出生的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Shostakovich),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俄国作曲家之一。他的老师施滕贝格(M.Steinberg,  1883-1946)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因此他可以说是在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的传统中成长,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斯克里亚宾和普罗科菲耶夫对他的音乐不无影响,而西方古典与浪漫音乐的影响亦很明显。

  他的第一交响曲于1926年首演时只有十九岁,随着这首交响曲他的名字传遍世界各地。到上一世纪二十年代末,肖斯塔科维奇对德国和奥地利的当代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贝尔格、施雷克尔、欣德米特、克热内克的作品对他产生很大影响。

  诞生背景

  1936年1月,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令斯大林勃然大怒,官方《真理报》等随即对他作出尖锐批评和谴责,指他的音乐为“形式主义”,此时正是苏联进行大清洗最严厉的时期,肖斯塔科维奇部分朋友亦受到牵连,尽管如此,肖斯塔科维奇似乎仍可苟存,但他总是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非常担心,惶惶终日。在1936年至1937年间,他已先后完成第四交响曲及几首获委约而写的作品,但第四交响曲首演前夕,却被逼撤回,在这种紧张气氛下,其余作品也就没有发表了。

  就在这种形势下,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于1937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听众反应无比热烈,当年乐团总监忆述,鼓掌达半小时之久,身在现场的小提琴家耶拉金(Yuri Yelagin)更有这样的描述:“乐曲奏毕,听众纷纷站起来,掌声如雷,肖斯塔科维奇在台上鞠躬数十次。三十分钟后,我和朋友离开音乐厅,但观众的喝彩声依然,肖斯塔科维奇仍在向观众致意……”

  结果该曲获得大众和官方的赞许,肖斯塔科维奇亦渐渐恢复地位,1937年9月更获得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教席。自此肖斯塔科维奇作为苏联最伟大、最受人敬仰的作曲家的地位再没有受到质疑。官方对这部作品的定义为“经历巨大内心斗争后个性的形成”。一位无名氏在该曲首演时,加上这样的标题:“一位富创意的苏联艺术家,对正确批评的响应”。这虽非肖斯塔科维奇主动加上的标题,然他事后亦没有反对。

  谜样争议

  自此,第五交响曲便成为肖斯塔科维奇最常被演出的乐曲,但亦被视为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与政治妥协的记号。然而,该乐曲表现的感情和气氛,却与当时苏联极力推崇的乐观及富有斗志的音乐大相径庭,何以会被苏联政府接纳?难道当时的听众真能从曲子里听见胜利与喜悦的欢呼?

  此一谜团,到1979年《证言》(Testimony)一书出版,更带来争议。该书作者是流亡美国的苏联乐评人佛科夫(S. Volkov),他声言书中所载,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谈话,由他笔录及整理发表。回忆中的肖斯塔科维奇毫不保留地否认他曾向苏联政府低头:“我从未有过用音乐奉迎政治权贵,我跟他们并没有任何关联,我也没有被宠过,他们都说我太接近权力核心,这只不过是视觉上的幻象罢了。”

  在《证言》里有关第五交响曲的话更令人讶异:“我想大家都清楚和知道第五交响曲是怎么一回事。就正如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v)的情况一样,那种欢呼是给人逼出来的,这好比人有拿着根棍子,一边揍你们,却又一边说着:“你们的责任是要欢呼,欢呼是你们的责任!”

  这段话所指显然是第五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该乐章的速度指“不太快的快板”,容易表现胜利和欢欣的感觉。但从各种文献研究中,音乐界学者几乎无可置疑地认同,肖斯塔科维奇这首作品是“为势所逼”,是要讨悦当权者的意识形态,亦要为自己日后的生计而产生的妥协作品。同时,《证言》的真确性,及其内容可信程度很有争议,也有人认为不妨多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第五交响曲,从乐曲中揣摩其内在情意。

  乐曲特点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在调性,主题发展和结构上,都精致清晰,不同于第四交响曲的复杂配器、大量不协调和弦和庞大的乐队编制,这个风格上的改变,虽可视为让步,但也可能是他在风格上力求突破所致。

  这部作品配器色彩丰富,技巧娴熟;配器上强调不同声部之间的区别,而非声部之间的融合,此因肖斯塔科维奇一直认为音色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此外,曲中除了俄罗斯学派固有的充沛音响,也有属于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乐队音响。

  该曲另一特点是强烈鲜明对照的音乐总是并排出现。曲中有不少最温柔的乐段,如第一乐章第三主题、第二乐章并不常见的“三重奏”,第三乐章中优美的双簧管主题……但又总是伴随着粗犷狂野的乐句、火热激昂的小号号角式音响、刺激兴奋的打击乐节奏;同时,第一乐章展开部怪异的进行曲、终章的尾声和好些明显的幽默和讽刺乐段,还有不少夸张的音响,交替着的却是紧凑而流畅的旋律,这些看似并不调和的元素,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手中,却能自然地发展成为颂歌般的高潮。曲中的和声,则融汇了协和音与不协和音,乐曲听来虽然具有俄罗斯风格,但却没有直接引用的民歌音调,为此,有人说他的“音乐语言充满人性的普遍性,因此能为全球人类所理解”,看来不无道理。

  各章特色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采用扩大的双管编制,弦乐五部和标准的木管乐器外,增加了短笛、高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铜管乐器是圆号四、小号及长号各三和大号;并采用了大量敲击乐器,除定音鼓外,有三角铁、大鼓、小鼓、钹、锣、钟琴、木琴和钢片琴等。此外还用上了钢琴和竖琴。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板(Moderato)

  以奏鸣曲式写成,手法精湛,弦乐以卡农形式展开,第一主题以六度跳进及加强附点节奏组成,很快进入以“长-短短”为主的第二主题。其后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两个主题不断发展构成的发展部,速度渐渐加快,推向最高潮时,速度回落至开头,再由弦乐组带动整个乐队回应,渐渐减弱。两个主题再现,气氛变得平静且略带伤感,最后在钢片琴的上行音阶中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Allegretto)

  黑色幽默感的谐谑曲风格,是隐藏着伤感气氛的三段体圆舞曲。弦乐低音声部非常沉重的弓法拉奏的引子开始,主题演变来自上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木管乐奏出带附点节奏的旋律,及后铜管乐器和小鼓奏出仿如凯旋进行曲般的另一旋律,成为主导着整个乐章的主题音调。小提琴独奏带入中段,一气呵成,及后大管及弦乐拨奏再现第一及第二主题,在双簧管的小调引子下,此一乐章便在木琴和乐队的强劲全奏下结束。

  第三乐章:广板(Largo)

  肖斯塔科维奇奇美之作,只运用弦乐器和管乐器,没有使用铜管乐器,气氛转为平静,旋律线条简单,调性明显。与前后两个以铜管及敲击乐构成强烈声势的乐章构成鲜明对比;弦乐组重新分为八个声部(小提琴三、中提琴及大提琴各二,再加低音提琴)。小提琴直接奏出第一主题(首乐章第一主题的另一变奏);很快弦乐组便将乐曲推上第一个高潮,随后在弦乐的碎弓下,木琴和大提琴带进第二个无比强烈的高潮。回复平静后,弦乐器再现第一主题,最后在竖琴独奏的单音旋律后,八个声部的弦乐和弦将此乐章带入无比宁静的气氛下结束。曲中的缓慢节奏及隐藏着的内在张力感觉,却是暴风雨将临的预兆。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终章结构和第三乐章一样较为自由,一直保持情绪高涨气氛的凯歌般乐章。定音鼓与管乐奏出强力的和弦开始后,便由铜管乐组奏出的主题旋律主导着音乐的推进;及后小提琴奏出具节奏性的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再次交替出现,小号突然加入,配上弦乐有如警号的连弓和碎弓,气氛变得紧张;然而随着一声大钹轰响,凯歌般的气氛又回复过来。随后的锣声和定音鼓的断奏,又出现压抑不安和无助的张力感,圆号的旋律变奏亦失去威风色彩,接着小提琴不断重复的音型更仿如跌到深渊中,而竖琴奏出重复的音型时,却又显现出一丝曙光,木管乐器带回缓慢速度的主题,暗示黑暗会慢慢消散,弦乐及钢琴的八分音符节奏加快驱散阴暗的气氛,最后铜管乐和敲击乐加入,调性亦由小调变成大调,光明已重临,并取得最后胜利。

  对此一乐章的处理,不同指挥在速度、音量强弱等各方面,时有不同,演奏时间也就往往会有较大出入。

撰文:周凡夫(香港资深乐评人)

音乐会前讲座

“肖五”内容迷思
19:00 星海音乐厅大堂 普通话 免费
主讲:林大叶(广州交响乐团常任指挥)